2019-2020-三个小女孩 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本 (2页)
2019-2020学年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②母亲很勤快。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满载而归。
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
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
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
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那是她的家法。
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
她永远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地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
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
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
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意,请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3分)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
2019-2020-《鱼鹰》阅读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鱼鹰》阅读答案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
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
鱼鹰家住卫河边,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
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神!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
咋过?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
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他走到河沿,甚至于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这儿,一条‘铁扁担’!”“这儿,一窝‘锅片儿’!”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
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渔篓,转身向鱼鹰说“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
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少捕点吧,母鱼正甩子哩。
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哇!”知了和河里的蛤蟆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渔篓旁:“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
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
”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要不用钓竿钓吧?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
别用这么大的网!想一网打尽呀?”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
2019-2020-《每朵花本应芬芳》阅读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每朵花本应芬芳》阅读答案每朵花本应芬芳孙道荣一帮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的趣事。
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
要说自己的孩子的趣事,谁不是几箩筐也盛不完啊。
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
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调皮,带她的外婆根本对付不了。
有一天,她正在上班,宝宝又在家里淘气了,她就打电话回去,想吓唬吓唬她,故作严肃地对她说:“你要是不乖,等妈妈回家了,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女儿不吱声了,哈哈,一定是被唬住了。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
”多可爱的妞妞啊。
众人都笑翻了。
另一位妈妈接着说。
她家的宝宝,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
这不,问题又来了:妈妈,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呢?妈妈想了想,告诉他,那是因为我们很小,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
儿子说,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感觉得到它在转。
说完就在原地转起了圈圈。
一连转了十几个圈,最后东倒西歪地停下来了,晕晕乎乎地说,妈妈,我现在感觉到地球在转了。
多伶俐的孩子啊。
众人笑得也是东倒西歪。
一个爸爸接了茬。
那天,带四岁多的儿子骑车出去玩,骑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仲秋的雨,打在身上,已带有丝丝寒意。
慌乱之中,赶紧拿出雨披穿上,怕儿子淋雨,所以,用雨披将坐在后座的儿子挡了个严严实实。
儿子躲在雨披下面,两只小手将雨披撑起一角,高兴地大叫:“包头雨,今天下包头雨!” 多乐观的孩子啊。
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一位妈妈笑着讲起了儿子的一桩糗事。
两岁多的儿子在拉便便,突然,放了一个响屁,站在一边的奶奶故意逗他,佯装嫌恶状地问:“宝宝,你刚才是不是放屁了啊?”儿子抬起头,想了想,很镇定地回答道:“不是的。
是我的屁股在唱歌呢。
2019-铁凝“一件小事”阅读训练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铁凝“一件小事”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件小事铁凝①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②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
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
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
③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④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
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⑤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
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
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
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
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
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⑥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
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
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⑦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
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
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
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
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
2019-2020-“智子疑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本 (1页)

2019-2020-“智子疑邻”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智子疑邻”阅读训练及答案
智子疑邻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面对相同的看法,富人却“智子疑邻”,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想象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后会说一句什么样的话?
3、你认为这富人的根本错误是什么?这在当今社会有无表现?若有请举例。
4、假如你是这“邻人”,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去跟那“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
5、请你续写一个100余字的结尾,说明这“富人”“疑邻”的错误。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
1.提相同意见的人,却应因为亲疏关系而遭不同待遇。
(只要意见正确,对人不能持偏见)
2.这岂能怀疑我?
3.提相同意见的人,却应因为亲疏关系而遭不同待遇。
4.是,因为这样会让我背负不好的名声,同时侮辱了我!
5.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写哦~。
【2019-2020】《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阅读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阅读答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懒虫”小捷的眼珠转了几转,从抽屉里抽出一本老厚的流行刊物《传奇·武侠·爱情侦探》,将它压在书本下面,两手靠着边缘,目不转睛地看起来。
前面几个男同学正在做“官打贼”游戏。
我和同桌进行马拉松式的对话:什么叫吃饭就是让食物从食管里进去。
”“为什么从食管里进去?”“其他路不通。
”“为什么不通?”“……”一方卡壳了,双方哈哈大笑。
“嘘——”窗下的“机灵鬼”发出暗号,我们知道班主任来了。
瞬间,这里“黎明”静悄悄……庆幸得很,班主任只是漫不经心地巡视了一周,接着与班长王斌咬了一阵耳朵,就回去了。
估计班主任已走远,一套套节目又重演起来,而且啬了一些新花样。
“这一节是自习课,我无权干涉大家的自由。
”班长缍忍不住了。
他当班长以来,还只是做实在的工作,诸如替同学们打水,买饭之类,沿未在大庭广众面前演说过。
此刻金口初开,大家不免有种新鲜感,于是个个“洗耳恭听”。
“嘿嘿,既然无权干涉怎么又干涉了呢?”“三花”杨洋打断他的话,那挤在鼻子里旋了几圈儿的“呢”和正在画弧的脑袋逗得大伙儿直笑。
“但我有责任使自由得到充分发挥。
”王斌接着“三花”的话茬儿往下说,“刚才,有的学习,有的唱歌,有的对话,有的做游戏,我们先排除自习课必须是学习这条纪律不说,现在我们来个民意测验,看看喜欢哪种自由的人多,要唱歌、对话、做游戏的举手,不举的就是想学习的。
”可能是羞涩、紧张,或许是激动、愤慨,王斌的脸通红,声音在颤抖。
我们几个自由主义战士面面相觑,谁也不敢挺身而出。
忽然“三花”举起手,胳膊肘儿在桌上捣了两下,暗示我们援助。
“杨洋举手了,还有没有举手的?”王斌问道。
没一个敢响应,连“懒虫”也蜷缩起来,偷偷藏起流行刊物。
“三花”左顾右盼,一见势头不对,很快将手指弯曲,装出搔头的模样,受冤枉似的叫道:“班长,别误会,我不是举手,是头痒,随意挠挠。
2019-2020-骆驼和羊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本 (1页)

2019-2020-骆驼和羊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骆驼和羊阅读训练及答案
骆驼和羊
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
骆驼说:“高比矮好。
”羊摇摇头说:“不对,矮比
高好。
”他们为此吵个不停。
他俩走到一个院子旁边,院子四周有围墙,里面种了许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
墙个外来。
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羊却怎么也吃不到。
骆驼说:“你看,
还是高比矮好。
”羊摇摇头,不肯认输。
他俩找老牛评理,老牛说:“你们俩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因为(),()。
他俩又走了几步,看见围墙上有个又窄又矮的门。
羊大模大样地走进去吃园子
里的草。
骆驼却怎么也吃不到。
羊说:“你看,还是矮比高好吧!”骆驼摇摇头,也不肯认输。
1.短文有()个自然段。
A.三
B.四
C.五
正确答案:B
2.骆驼和羊在争吵,骆驼认为(),羊认为()。
A.高比矮好矮比高好
B.矮比高好高比矮好
C.高比矮好都不好
正确答案:A
3.读完短文后想一想,在第四自然段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
A.高比矮好矮比高好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矮比高好高比矮好
正确答案:B。
【2019-2020】“读书贵有疑。明代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读书贵有疑。
明代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阅读答案阅读议论文。
①读书贵有疑。
明代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②疑能打破迷信。
盲目迷信书本,是读书一忌。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
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兔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怀疑。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读《尚书.禹贡》篇,对书中关于长江起源的说法提出了疑问。
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③疑能增进兴趣。
带着疑问读书,其味无穷。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
④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大胆怀疑必然引出科学释疑。
问题在怀疑中提出,才有可能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前提。
著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正是因为他对书本上某些现成的结论,能够大胆怀疑并科学释疑。
⑤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在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探索和追求。
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不是要脱离客观实际,并不是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
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必须善于疑。
否则,当疑不疑,不当疑又乱疑,那不但得不到任何长进,相反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绝不是我们应取的治学态度。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三个分论点?(1)_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3.本文先引用名言讲道理,再举事例证明。
用事例证明论点的段有:______。
4.第④段中画线的一句话表达不准确,话说得太绝对了。
试加以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三个小女孩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三个小女孩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个小女孩
季羡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
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
大约在50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
我暑假回济南探亲。
我的
家在南关佛山街。
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
他有一
儿两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
她
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
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
简化为“爷”。
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
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腿,仿佛有无限的乐趣。
她妈喊她,她置之不理。
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
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
雀无声,恬静幽雅。
“北堂夏睡足”,一枕黄粱,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
我的身旁,大气不出。
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
不知道她已
经等了多久了。
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连忙抱起小东西,连声叫着“华华儿”。
有一次我出门办事。
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
她说,她想试
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
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
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
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
我却在笑中想流泪。
有一年,老祖和德华来京小住时提起,听同院的人说,在
上着锁的西屋门前,天天有两个“小动物”在那里蹲守:一个是一只猫,一个
是已经长到三四岁的华华。
“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华华大概还不知道
什么北京,不知道什么别离。
天天去蹲守。
她那天真稚嫩的心灵里,不知是什
么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见伊人。
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说不出,
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到了今天,华华已经超过40岁。
按正常的生活秩序,她早应该“绿叶成荫”了,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这“爷”?
(节选自季羡林《三个小女孩》)
1.下边对文中有关称呼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