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_钢的表面热处理

合集下载

第六章 热处理简答题

第六章  热处理简答题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1、什么是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的特点和目的是什么?答:钢的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

钢的热处理的特点是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来改变零件或毛坯的内部组织,而不改变其形状和尺寸的热加工工艺.钢的热处理的目的是改善零件或毛坯的使用性能及工艺性能.2、从相图上看,怎样的合金才能通过热处理强化?答:通过热处理能强化的材料必须是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组织结构能够发生变化的材料,通常是指:(1)有固态相变的材料;(2)经受冷加工使组织结构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的材料;(3)表面能被活性介质的原子渗入.从而改变表面化学成分的材料.3、什么是退火?其目的是什么?答:退火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可概括为“四化”,即软化(降低硬度适应切削加工和冷冲压要求);均匀化(消除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稳定化(消除内应力、稳定组织保证零件的形状和尺寸);细化(细化晶粒、提高力学性能)。

4、亚共析钢热处理时,快速加热可显著提高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为什么?答:快速加热可获得较大的过热度,使奥氏体形核率增加,得到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冷却后的组织晶粒也细小。

细晶粒组织可显著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和韧性。

5、热轧空冷的45钢在正常加热超过临界点A c3后再冷却下来,组织为什么能细化?答:热轧空冷的45钢室温组织为F+P,碳化物弥散度较大,重新加热超过临界点A c3后,奥氏体形核率大,起始晶粒细小,冷却后的组织可获得细化。

7、确定下列钢件的退火方法,并指出退火的目的及退火后的组织。

(1)经冷轧后的15钢钢板,要求降低硬度;(2)ZG35的铸造齿轮;(3)改善T12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4)锻造过热的60钢坯.答:(1)再结晶退火,消除加工硬化及内应力,退火组织为P+F.(2)去应力退火,消除铸造内应力,组织为P+F。

机械工程材料习题答案

机械工程材料习题答案
11、说明下列材料牌号的含义:Q235A、Q275、20、45Mn、T8A、ZG200-400。(略)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
2、何谓本质细晶粒钢?本质细晶粒钢的奥氏体晶粒是否一定比本质粗晶粒钢的细?
答: wC0.45%碳钢属于低碳钢,室温平衡组织为F+P,其中F和P相对含量分别为:
wF%0.77 0. 77 0.4542%
硬因度此和,伸该长碳率钢等的性硬能度指为标:符合加w合P法%则。 00..747558%
伸长率为:
H 4 5H PV P % H FV F % 1 8 0 5 8 % 8 4 2 % 1 0 4 .4 3 .3 6 1 0 7 .7 6
增加,材料硬度增加、塑性下降,强度在~ wC0.90% 时最高,之后下降。
因此,Rm( σb): wC0.20%< wC1.20%< wC0.77% HBW: wC0.20%< wC0.77%< wC1.20% A: wC1.20%< wC0.77%< wC0.20%
4、计算碳含量为wC0.20%的碳钢的在室温时珠光体和铁素体的相对含量。
B 将( α+β )II 视为一种组织构成项:
WαI=
W(α+β)II=
61.9-30 61.9-19 30-19 61.9-19
=74.36% =25.64%
WαI= W(α+β)II=
61.9-30 61.9-19 30-19 61.9-19
=74.36% =25.64%
则在( α+β )II中含有多少α和多少β相?
2、试述固溶强化、加工硬化和弥散强化的强化原理,并说明三者的区别。
答: 固溶强化:溶质原子溶入后,要引起溶剂金属的晶格产生畸变,进而位错运动时受到阻力增大。 弥散强化:金属化合物本身有很高的硬度,因此合金中以固溶体为基体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均 匀细小弥散分布时,会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用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合金的方式为 弥散强化。 加工强化:通过产生塑性变形来增大位错密度,从而增大位错运动阻力,引起塑性变形抗力的增加, 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区别: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都是利用合金的组成相来强化合金,固溶强化是通过产生晶格畸变,使 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来强化合金;弥散强化是利用金属化合物本身的高强度和硬度来强化合金;而加 工强化是通过力的作用产生塑性变形,增大位错密度以增大位错运动阻力来强化合金;三者相比, 通过固溶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低,但塑性、韧性最好,加工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高,但塑 韧性最差,弥散强化介于两者之间。

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测试题一.一. 填空题:1.钢的热处理是通过钢在固态下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使其获得所需的________ 与________的一种工艺方法.2.45钢在室温时的组织为__________________ ,当加热到A c1线时, 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温度继续升高,________不断转变为_________,直至Ac3线以上,才全部转变成单相的奥氏体组织.3.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需很大的过冷度,其冷却速度应大于________________,而且必须过冷到____________温度下.4.马氏体的转变温度范围为_________,其显微组织同含碳量有关.含碳量高的马氏体呈___________ 针状,含碳量低马氏体呈______状.5.常用的退火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6.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______以上30~50℃,加热后得_____________组织,快速成冷却后得____________组织,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_____以上30~50℃,加热后得_______________组织,快速冷却后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

7.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8.化学热处理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基本过程完成的。

9.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回火后得到的组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第6章 钢的热处理

第6章 钢的热处理
加工性能;节省金属降低成本。 4 热处理分类
保温
普通热处理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表面淬火
表面热处理
时间
化学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最终热处理 毛坯成型 → 预备热处理 → 机械加工(粗加工)→ 最终热处理 → 精加工
5 状态图中三条重要线及加热和冷却速度对线的位置的影响
A3 A1 0 0.77 2.11 4.3 6.69
硬度650HB,塑性和韧性差
原因:碳过饱和程度大,晶格畸变大,
淬火内应力大,存在显微裂纹,
容易导致脆性断裂的出现,微 细孪晶存在破坏了滑移系使脆 性增大,塑性和韧性差。
孪晶M
M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M 转变是在 Ms ~ Mf 进行。
残余A量随含碳量的增多而增多,即C↑ → A残↑
(三)影响C曲线的因素
1 碳的影响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C曲线上部
多出一条先共析相析出线。
A过转变前,亚共析钢析出F,过共析钢析出Fe3C 剩下的A过达到共析成分,再发生P类型转变。
共析钢C曲线最靠右,所以:共析钢A过最稳定。
亚共析钢随含碳量↑, C曲线向右移, A过稳定性↑。
过共析钢随含碳量↑, C曲线向左移, A过稳定性↓。
A+F F+P
A + Fe3CⅡ P+ Fe3CⅡ
2 冷却介质的选择
保证有足够的冷却速度V冷>Vk;
V冷↑→ 热应力和组织应力↑ 650 ℃~ 400℃: V冷要快
650℃ 550℃ 400℃
vk
常用淬火介质:水、盐水、矿物油
水:在650℃~400℃冷速很大,对A稳定性较小的碳钢非常有利。 但300 ℃~200 ℃冷速仍很大,组织应力大,易变形和开裂。 盐水:由于NaCl晶体在工件表面析出和爆破,破坏包围在工件表面的 蒸 汽膜,使冷速加快,而且可以破坏加热产生的氧化皮,使其 剥落。盐水淬火容易得到高硬度和光洁表面。但300 ℃~200 ℃ 冷速仍很大,组织应力大,易变形和开裂。 适用于形状简单、硬度要求高、表面要求光洁、变形要求不严格 的碳钢零件,如:螺钉、销钉、垫圈等。 矿物油:冷却能力弱:650℃~550℃,18℃水的冷却强度为1, 则50℃

第六章钢热处理分析

第六章钢热处理分析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名词解释1热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温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续冷却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氏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退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正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淬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回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表面热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渗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填空题1、整体热处理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面淬火、_________________ 表面淬火、______________ 表面淬火、 _______ 表面淬火等。

钢的热处理 西北工业大学 第6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钢的热处理  西北工业大学  第6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合金元素的综合作用


多元适量→右移显著 或改变C曲线形状 使C曲线向左或向右移 使C曲线P、B线分开
3、A化条件

温度高、时间长→右移 有第二相存在→左移 对B线影响小
4、塑性变形



在A稳定和亚稳定区域→塑性变形→C、 Fe扩散快→ P线左移 高温区的A稳定区→塑性变形→A晶粒破 碎→B线右移 低温区的A亚稳定区→塑性变形→大量位 错→ B线左移
第六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转变图
关于转变产物与温度、时间三者之间关系、 规律的图形

意义
制订工艺 选择材料 预测性能

§1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一、测图方法 1、金相法 原理


一组试样A化后冷却到T1温度等温 停留不同时间t1、t2…… 随即淬火固定高温未转变的A组织(即淬成M的地方) 金相观察确定T1温度转变开始和结束对应的时间 把两个时间标在温度-时间坐标图上 取另一组试样,重复上面的实验, 得到T2……温度转 变开始和结束对应的数据点 分别连接转变开始和结束点

作业

P164:2、4、6
§2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一、测图方法 1、金相法+硬度法





一组试样A化后以V1速度冷却,分别在T1、 T2……不同温度下淬火(固定未转变的组织) 金相观察哪个温度下淬火出现非M,由此确定 转变开始和结束对应的温度 由以上两个温度与V1相交的点确定转变开始和 结束的时间 取另一组试样,重复以上实验,得到V2……其 它冷却速度下的转变开始和结束的数据点 作图连接相同性质的点
2、端淬法 标样→冷却→测量各点的冷却速度→绘冷却曲线 试样→测以上各点不同冷却时间的组织转变情况 (先喷水冷却τ1,然后整体冷却→ 金相观察是 否转变,如转变,把特征点标在对应的冷却曲线 上) 其它试样重复上述试验 绘图 3、膨胀法) A化→测量不同冷却介质下转变开始、结束的 时间→图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
第一节 概述
热处理的概念
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 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 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 保温和冷却, 热、保温和冷却,以改 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 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 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工 艺。 热处理工序 预备热处理—为随后的加工(冷拔、冲压、切削) 预备热处理 为随后的加工(冷拔、冲压、切削)或进一步 为随后的加工 热处理作准备的热处理。 热处理作准备的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赋予工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 赋予工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赋予工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残余Fe3C溶解
4.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延长保温时间, 延长保温时间,让碳原子 充分扩散, 充分扩散,才能使奥氏体 的含碳量处处均匀。 的含碳量处处均匀。
A 均匀化
第二节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第二节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二)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与共析钢的区别是有先共析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与共析钢的区别是有先共析 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珠光体向奥氏体的 相。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珠光体向奥氏体的 转变,然后再进行先共析相的溶解 这个P→A 先共析相的溶解。 P→A的转变 转变,然后再进行先共析相的溶解。这个P→A的转变 过程同共析钢相同,也是经过前面的四个阶段。 过程同共析钢相同,也是经过前面的四个阶段。 对于亚共析钢,平衡组织F+P,当加热到AC1以上温 对于亚共析钢,平衡组织F+P,当加热到A 亚共析钢 F+P 度时,P→A, 的升温过程中,先共析的F 度时,P→A,在AC1~AC3的升温过程中,先共析的F逐 渐溶入A 渐溶入A, 对于过共析钢,平衡组织是Fe +P,当加热到A 对于过共析钢,平衡组织是Fe3CⅡ+P,当加热到AC1 共析钢 以上时,P→A, 的升温过程中, 以上时,P→A,在AC1~ACCM的升温过程中,二次渗碳体 逐步溶入奥氏体中。 逐步溶入奥氏体中。

工程材料练习题钢的热处理练习题

工程材料练习题钢的热处理练习题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练习题一、填空题1.钢加热时奥氏体形成是由()、()、()和()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2.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中,珠光体与屈氏体的主要相同点是( ) ,不同点是()。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呈()状,而下贝氏体则呈()状。

4.与共析钢相比,非共析钢C 曲线的特征是()。

5.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其中()的韧性较好。

6.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C 曲线的位置越(),说明临界冷却速度越()。

7.钢的热处理工艺是由()、()、()三个阶段组成。

一般来讲,它不改变被处理工件的(),但却改变其()。

8.利用Fe-Fe3C 相图确定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它只适应于()钢。

9.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它主要适用于()。

10.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对过共析钢是()。

11.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 点越( ),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12.在正常淬火温度下,碳素钢中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都()。

13.钢热处理确定其加热温度的依据是(),而确定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产物的依据是()。

14.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

15.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过程是由()、()、()和()四个阶段所组成。

16.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和()三个阶段。

17.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在形态上的区别是(),在性能上的区别是()。

18.参考铁碳合金相图,将45 号钢及T10 钢(已经过退火处理)的小试样经850 ℃ 加热后水冷、850 ℃ 加热后空冷、760 ℃ 加热后水冷、720 ℃ 加热后水冷等处理,把处理后的组织填入表3 -3 -1 。

二、不定项选择题1.钢在淬火后获得的马氏体组织的粗细主要取决于()。

a.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 b.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c.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 d.奥氏体的最终晶粒度2.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 钢的表面热处理
• 定义:仅对工件表层进行热处理以改变其 组织和性能的工艺称为表面热处理。 • 分类: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 目的: 生产中常常 采用表面热处理的 方法,以达到强化 工件表面的目的。 • 应用: 1.某些在冲击载荷、 交变载荷及摩擦条 件下工作的机械零 件,如主轴、齿轮、 曲轴等,
2.某些工作表面要承受较高的应力,要 求工件的这些表面层具有高的硬度、 耐磨性及疲劳强度,而工件的心部要 求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
6.7.1 钢的表面淬火 • 定义:将工件的表层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进 行淬火的工艺方法称为表面淬火(surface hardening)。 • 性能:工件经表面淬火后,表层得到马氏体 组织,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仍为 淬火前的组织,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 分类: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 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 火
(3)渗碳后的组织
• 成分:工件经渗碳后,含碳量从表面到心 部逐步减少,表面碳的质量分数可达 0.80%~1.05%,而心部仍为原来的低碳成 分。 • 组织:若工件渗碳后缓慢冷却,从表面到 心部的组织为珠光体+网状二次渗碳体、珠 光体、珠光体+铁素体
(4)渗碳后的热处理 工件渗碳后的热 处理工艺通常为淬火及低温回火。
• 气体渗氮:在专门的氮化炉中进行,是利用氨在 500~600℃的温度下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分 解反应如下: 2NH3→3H2+2[N] • 分解出的活性氮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并向内层扩 散,形成一定深度的渗氮层。
(3)渗氮的特点与应用
• 特点: 渗氮后工件无需淬火便具有高的硬度、耐 磨性和热硬性,良好的抗蚀性和高的疲劳强度, 渗氮温度低,工件的变形小。 • 缺点:渗氮的生产周期长。一般要得到0.3~ 0.5mm的渗氮层,气体渗氮时间约需30~50小时, 成本较高;渗氮层薄而脆,不能承受冲击。 • 应用:要求表面高硬度,耐磨、耐蚀、耐高温的 精密零件,如精密机床主轴、丝杆、镗杆、阀门 等。
(1)渗氮用钢
• 对于以提高耐蚀性为主的渗氮,可选用优质碳素 结构钢,如20、30、40钢等; • 对于以提高疲劳强度为主的渗氮,可选用一般合 金结构钢,如40Cr、42CrMo等; • 对于以提高耐磨性为主的渗氮,一般选用渗氮专 用钢38CrMoAlA。
(2)渗氮方法 常用的渗氮方法有气体 渗氮和离子渗氮等
5 喷丸强化技术的应用(1) 汽车板簧喷丸强化处理后可延长寿命5倍。
渗碳齿轮喷丸处理后可提高使用寿命4倍。
20CrMnTi 钢渗碳淬火回火后进行喷丸处理,残余 压应力为- 880Mpa ,寿命从 55 万次提高到 150 ~ 180 万次; 40CrNiMo 钢调质后再经喷丸处理,残余压应力为 -880MPa,寿命从4.6×105次提高到1.04×107次以上; 铝合金 LD2 ,经喷丸处理后,寿命从 1.1×106 次提 高到1×108次以上。
2.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 定义: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是采用氧-乙炔(或其它 可燃气体)火焰,喷射在工件的表面上,使其快速 加热,当达到淬火温度时立即喷水冷却,从而获 得预期的硬度和有效淬硬层深度的一种表面淬火 方法 。
• 应用:
中碳钢(如35、40、45钢等)和中碳低合金钢 (如40Cr、45Cr等)。 ② 还可用于对铸铁件(如灰铸铁、合金铸铁等) 进行表面淬火。 ③ 适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的大型工件,以及需 要局部淬火的工具或工件,如大型轴类、大模 数齿轮、锤子等。
• 由于感应电流的集肤效应(电流集中分布在工件表 面)和热效应,使工件表层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 而心部则仍处于相变点温度以下,随即快速冷却, 从而达到表面淬火的目的。

分类及应用:高频感应加热、中频感应加 热和工频感应加热 ①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常用频率为 200~300kHz,淬硬层深度.2 钢的化学热处理 • 定义:化学热处理(chemico-thermal
treatment)是将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 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 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 方法分类:渗碳、渗氮、碳氮共渗以及渗金属
等。
• 三个基本过程
(1)分解 化学介质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分解, 产生能够渗入工件表面的活性原子。 (2)吸收 吸收就是活性原子进入工件表面溶于 铁形成固溶体或形成化合物。 (3)扩散 渗入的活性原子由表面向中心扩散, 形成一定厚度的扩散层。
喷丸强化对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影响(2)
(2)硬化层的深度:
弹丸越硬或弹丸动能越大, 硬化层越深,硬化效果越好。
喷丸强化对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影响(3) (3)疲劳强度:喷丸后在金属表层生成数百兆帕的 残余压应力,有利于提高金属的疲劳强度。
表 6—6 不同弹丸材料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弹丸材料 弹丸直径 残余应力/Mpa /mm 表面 剥层(0.09mm) 剥层(0.12mm) 0.5~1.0 500 900 325 铸钢丸 0.5~1.0 500 1100 400 切割钢丸 0.5~1.0 600 1150 550 铸铁丸 1000 陶瓷丸 片状
适用:中、小模数的齿轮及中、小尺寸的轴类 零件的表面淬火
②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常用频率为
2500~8000Hz,淬硬层深度为2~10mm。
• 适用:较大尺寸的轴类零件和大模数齿轮的表 面淬火;
③ 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电流频率为50Hz,
淬硬层深度为10~20mm。
• 适用:较大直径 机械零件的表面淬火,如轧辊、 火车车轮等。


热处理后的组织:
表层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细粒状碳化物,表 面硬度可高达58~64HRC; ② 心部组织 常为为低碳马氏体或珠光体+铁素体 组织,硬度较低,
2.钢的渗氮
• 定义:渗氮也称氮化,是在一定温度下 使 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得AlN、CrN、 MoN、VN、TiN)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 渗氮的目的:提高工件的表面硬度、耐磨 性以及疲劳强度和耐蚀性。
第二节
感应加热淬火技术
一、感应加热淬火基本原理
铁制零件在高频交变磁 场中,铁的内部将产生很大 的感应电流。电流在金属体 内自行闭合,称为涡流。由 于工件阻抗很小,涡流很大。 受集肤效应的影响,越靠近 工件表面电流越大。感应电 流快速将零件的表面加热到 Ac3 或 Acm 以上,快速冷却 后即可在零件表层获得马氏 体组织。
4 喷丸强化对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影响(1) (1)喷丸增加金属表面的粗糙度。
表 6-2 弹丸直径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弹丸粒度 弹丸名义直径/mm 表面粗糙度 Ra/μ m 0.2 4.4 ~ 5.5 S—70 0.3 6.0 ~ 7.0 S—110 0.6 7.0 ~ 8.5 S—230 0.8 8.0 ~ 10.0 S—330
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 定义:利用感应电流通过 工件所产生的热效应,使 工件表面迅速加热并进行 快速冷却的淬火工艺称为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基 本原理 工件放入用空心 紫铜管绕成的感应器内, 给感应器通入一定频率的 交流电,周围便存在同频 率的交变磁场,于是在工 件内部产生同频率的感应 电流(涡流)。
(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与应用 • 优点: ① 与普通加热淬火相比,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加热速 度快,加热时间短; ② 淬火质量好,淬火后晶粒细小,表面硬度比普通 淬火高,淬硬层深度易于控制; ③ 劳动条件好,生产率高,适于大批量生产。 • 缺点:感应加热设备较昂贵,调整、维修比较困 难,对于形状复杂的机械零件,其感应圈不易制 造,且不适合于单件生产。 • 应用:碳的质量分数为0.4%~0.5%的碳素钢与 合金钢 ,如45钢、40Cr等。也可以用于高碳工 具钢、低合金工具钢以及铸铁等材料。
适合处理形状简单、批量 较大的工件。
喷丸强化方法
(2) 压缩空气式:利用压缩空气将弹丸喷向工件, 弹丸的飞行速度取决于压缩空气的压力。喷丸有干喷 和湿喷两种。
吸入式喷砂枪
3 喷丸材料
常用弹丸材料有铸铁、不锈钢、钢丝、玻璃、 陶瓷等,选择时主要考虑被处理工件材料的硬度、 表面粗糙度、强化深度、残余应力等。
第七节 一、 喷丸强化技术
表面形变强化技术
1 喷丸强化技术原理
小弹丸高速射向金属工件表面, 使金属表层发生塑性变形并产生大 量的位错和较大的残余压应力,从 而提高金属表面的硬度、强度、抗 疲劳强度和抗应力腐蚀能力。 喷丸强化层深度一般在0.1~0.8mm之间。
2 喷丸强化方法
(1) 叶轮抛丸式:利用高速 旋转的叶轮产生的离心力将弹 丸高速射向工件。
1.钢的渗碳 • 定义:渗碳(carburizing)是为了增加钢件表层
的含碳量和一定的碳浓度梯度,将钢件在渗碳介 质中加热并保温使碳原子渗入表层的化学热处理 工艺。
• 渗碳目的:提高工件表面的碳成分,以便热处
理淬火后获得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并使其心 部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1)渗碳用钢 为0.1%~0.25%的低碳钢和 低碳合金钢。 (2)渗碳方法 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 气体渗碳三种。
• 气体渗碳: 工件在气体渗碳介质中 进行渗碳的工艺。
加热温度: 900~950℃ ② 设备: 密封的渗碳炉内,温度测控设备 ③ 渗碳剂:滴入煤油、丙酮或甲醇。 ④ 机理:渗碳剂在高温下分解,产生的活性碳原 子渗入工件表面并向内部扩散(每小时0.10~ 0.15mm)形成渗碳层

• 固体渗碳方法: 把工件和固体渗碳剂装入 渗碳箱中,用盖子和耐火泥封好后,送入 炉中加热到900~950℃,保温一定的时间 后出炉,零件便获得了一定厚度的渗碳层。 • 固体渗碳剂:由一定粒度的木炭和少量的 碳酸盐(BaCO3或Na2CO3)混合组成。 木炭提供渗碳所需要的活性碳原子,碳酸 盐只起催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