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3.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5)“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6)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五、品读诗歌,欣赏田园风光(1)请大家联想或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2)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3)仿写,细品田园情趣在陶渊明看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六、悟读诗歌,讨论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也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请结合“不忘初心”,谈谈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道路。

(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作辨证的分析)七、作业: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补充材料1、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⑴、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⑵、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⑶、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2、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学法吟诵分析法4、导学过程:(1)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东晋时局动荡,政治黑暗,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直到41岁完全弃官归隐。

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流传至今的有125首,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开创了田园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2)字音羁(jī)荫(yìn) 暧(ài)墟(xū)(3)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注意字音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整体感知:《归园田居》突出表现了诗人_____ ___、_____ ____的感情。

(5)结合注释理解诗歌:(6)、讨论鉴赏:①从何而归?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②为何而归?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③归向何处?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④归去如何?3、拓展训练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最新《归园田居其(其一)》导学案

最新《归园田居其(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借助资料,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本。

2、能力目标:能用抓关键字和分析意境的方法,鉴赏诗歌,解读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主旨。

能背诵默写《归园田居(其一)》。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解读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主旨。

【学习难点】能用抓关键字和分析意境的方法,鉴赏诗歌。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2、反复吟咏,品读语言。

3、合作探究,鉴赏诗歌。

4、授之以渔,提高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教学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知人论世:根据学海导航的“相关链接”和所给的资料,了解作者。

思考:陶渊明一生中,什么样的选择是他人生华丽的转身?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学生回答:陶渊明其人其事2、落实字词:快速完成注音题。

羁.鸟()守拙.()荫.后檐()狗吠()暧.暧()墟.里烟()樊.笼()3、请解释下列词语。

(1)适:(2)尘网:(3)故渊:(4)守拙(5)方宅:(6)荫:(7)罗:(8)尘杂:(9)虚室:(10) 暧暧: (11)樊笼: (12)羁鸟:4、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然后听读,个人范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解题: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字呢?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

2、思考: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讨论交流后明确:(1)从何而归?明确:思考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思考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思考3:还有哪两个词语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2)为何归来?明确:思考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思考2: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修辞、炼字、情感)(3)归向何处?明确:思考1: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试着分析其意境。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三)深入研读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教学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课件、讨论教学过程:一、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三、朗读课文四、文本分析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2)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B、守拙归园田提问: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拓展:“羁绊”、“池鱼”。

《归园田居其(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借助资料,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本。

2、能力目标:能用抓关键字和分析意象的方法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和人生追求。

【学习重难点】解读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主旨。

【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学习】1、知人论世:根据《导学教程》和导学案上相关资料1中所给的资料,了解作者。

思考:陶渊明一生中,什么样的选择是他人生华丽的转身?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2、落实字词:快速完成注音题。

羁.鸟()守拙.()荫.后檐()暧.暧()墟.里烟()樊.笼()3、请解释下列词语。

(1)适:(2)尘网:(3)故渊:(4)拙:(5)方:(6)荫:(7)罗:(8)尘杂:(9)虚室:4、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课堂学习】一、诵读诗歌二、鉴赏诗歌1、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请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并结合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绘,写在横线上)明确:2、陶渊明心境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能体现作者回归后的心境的诗句词语。

)明确:三、合作探究:陶渊明的思想和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明确:四、课堂小结五、拓展提升1、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阴浓:树阴非常浓密。

蔷薇:花名。

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2、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楼上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释:撚: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附加:相关资料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时安排】1学时【学案内容】一、知人论世1、认知作者陶渊明,又名--------,字--------,---------(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作“------------”。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一、明确目标(1分钟)(一)学习目标1. 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生平、本文写作背景和田园诗的相关文学常识。

2.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鉴赏诗歌,感受诗人情怀,感悟其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二)学习重点1.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人情怀。

(三)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

2.合作探究法。

二、独立学习(8分钟)(一)知识链接1、田园诗派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田园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自然,朴实而又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淳美的感受。

陶渊明的田园诗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格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这一派别的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2.了解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编辑发布的《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首诗。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
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
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
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三、朗读课文
四、文本分析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
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B、守拙归园田
提问: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羁绊”、“池鱼”
潘岳《秋兴赋并序》“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陶渊明之前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时,就曾取潘文中“池鱼笼鸟”之意写了“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并且请同学们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一副图景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空旷的田园背景下点缀着茅屋,熔注作者自得心情
榆柳覆郁,桃李飘香,自然真情,全在字里行间
炊烟袅袅,弥漫飘渺,胜似仙境,美似神仙
鸡鸣狗吠,一副和谐祥和之景象
提问:这幅图景给大家带来什么感觉?
明确:恬静、优雅、宁静、和谐、朦胧
提问:为何把这幅图景渲染得如此之美?
明确: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拓展:“鸡鸣”“狗吠”
《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乐府诗集·相和曲·鸡鸣》“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虚室”“自然”
虚室:源自《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自然:“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它不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
以上就是《归园田居》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