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贯通训练(一)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同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同点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1.商朝建立后,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西周时,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功臣或旧贵族,让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反映出西周( )A.社会形态发生变化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国家政权趋于严密D.逐渐抛弃商朝制度2.(2021湖南岳阳二模)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D.贵族垄断学术局面被打破3.《礼记·曲礼》云“无田禄者,不设祭器”;《荀子·礼论》亦云“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这主要强调西周时期( )A.获取宗族统治权的前提B.分封制度形成等级秩序C.政治活动带有神秘色彩D.君主专制源于宗族祭祀4.(2021河南郑州一模)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面是商、西周姓氏可考之公卿数量变化表。
这种变化体现了( )商、西周同姓或异姓公卿数量表A.家国同构色彩的强化B.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C.王权得到大大提升D.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5.(2021湖北荆州一模)春秋时期,晋国内部出现大小宗之争,曲沃小宗历经三代,历时六七十年,最终灭掉晋国嫡系大宗,并通过“尊王”争取到周僖王之册封,位列诸侯,史称“曲沃代晋”。
“曲沃代晋”反映了( )A.血缘宗法关系遭到冲击B.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C.诸侯坐大蔑视天子权威D.尊王攘夷成为各国共识6.战国时期,各国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上下往来行政文书需加盖玺印,官吏任满或因罪免职时将玺印缴回。
武官有将、尉等,调动军队发放虎符,将领持右半,左半存于君主处,调动军队时,左右合符,命令方能生效。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重视整顿吏治B.贵族不再统领军队C.地方割据形势严峻D.官僚制度初见雏形7.(2021江苏连云港期中)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铭文中有“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的字样;不少商代墓葬还发现海贝、玉贝、骨贝和青铜贝等天然和人工货贝。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一)制度自信(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主题限时集训(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记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这一变化( )A.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D.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B[根据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确立起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强化了与诸侯的等级区别,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故选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排除A项;贵族政治在西周之前已经确立,排除C 项;材料论述的是天子和诸侯关系的变化,并未扩展至民族关系,无法体现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排除D项。
]2.(2020·某某质检)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B[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规X,没有反映出道德的教化,与“礼”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地方的自治,排除C项;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说明政治制度的变迁反映出乡村基层组织也有制度的创新,排除D项。
]3.“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
西汉时,三老可直接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促百姓缴纳赋税等,进行基层的统治。
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三老吸收消化后,劝导百姓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带领百姓学习并服从国家的各种政策。
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综合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1.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传承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中央与地方分权政治向上下等级从属文人政治转变B.从集体劳作井田经济向家庭经营小农经济转变C.从宗族血缘政治向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转变D.从特权贵族政治向民主平等政治转变2.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中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立论相同,都站在统治者利益的立场思考问题B.立论不同,都为精耕细作的封建小农经济作考虑C.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阶层利益的立场D.立论不同,都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4.《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考古工作者也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
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应不包括()A.西汉时期已经发明造纸术B.东汉蔡伦改良了实用造纸术C.两汉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5.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春秋战国时期(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春秋战国时期(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
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强调统治的合法性B.受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C.自觉捍卫华夏道统D.《史记》的记载真实可靠2.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进一步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
鼎的功用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B.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C.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D.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3.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
上述现象表明()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4.“角力”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活动,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到了战国时期,“角力”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多通过两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周王室权威不断衰微B.礼制观念已延伸至军事领域C.统一战争改变军事训练D.时代需要影响社会价值取向5.如图为中国古代一种生产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工具名为翻车,发明于东汉时期B.该工具的出现缘于农业生产技术理论创新C.该工具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的革新D.该工具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6.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线路仅是微调,邢台临西至天津的永济渠,依然是大运河的主线,但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却得到极大提升。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1讲 通史限时集训1 Word版含解析

通史限时集训(一)(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
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D.直接目的不同B[宗族利益与商业政策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齐国管仲的治国思想很明显是工商皆本,而作为法家思想践行者的商鞅推行的则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齐国与秦国的传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C项错误;无论是管仲的重商还是商鞅的抑商,两者的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故D项错误。
]2.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A[材料中“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3.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
这反映出该制度()A.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B.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D.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D[在西周“工商食官”制度之下的是官商而非私营工商业,故A项错误;官商的经营目的是为国家和王室服务,其确保的是奴隶制国家物质生活而非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抑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可知,“工商食官”政策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故D项正确。
2024新高考II卷高考历史真题卷及答案

2024新高考II卷高考真题历史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
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
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
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3.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禅让”反复出现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4. 表1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D.《宋史纪事本末》5.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
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6.表2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
这可用于说明新军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7.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
据此可知,当时波斯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8.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史贯通训练(一)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解析:选D “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法得知政治构想的问题,故A项错误;“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判断神学迷信观念已被扫除,它可能是维护君主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
据此可知,当时( )
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
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
解析:选 C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游走讲学”“‘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体现各区域间的交流频繁,反映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加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间的文化交流,看不出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排除A项;材料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B项;苏秦、张仪是战国纵横家,看不出儒学地位问题,排除D项。
3.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
解析:选C 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而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
4.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 )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解析:选A 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供的是铁农具,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项错误。
5.《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
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由此可见( )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
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
解析:选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知,孔子所观察的是《易》中的道德与正义,依旧坚守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B项正确,D项错误;儒道两教的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
6.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
”在这一过程中( )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解析:选C “阡陌”原指井田制,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可知井田制瓦解,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的出现,导致个体小农经济产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5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东迁依靠晋、郑两国。
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
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
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
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
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
西周有
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
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
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为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
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得出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据材料一“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得出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孔子主张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主张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据材料二“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得出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据材料二“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
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
(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
春秋后期奴隶制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
墨家“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