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静功
静功总论 周潜川

静功总论(周潜川)静功总论静功是气功疗法的一部分,与动功相对而言的一种功夫,就外面的形式来说,它盘腿握手,闭口垂帘,身体坐着不动,与打拳运气,手舞足蹈对比起来,所以叫做静坐功夫。
其实,这样坐着,还不能说是真正的静功,因为它虽然用呼吸吐纳的一切方法使人体的气脉内在运行,慢慢导致归元,意识集中,得到真正的休息。
所谓的清静境界,才算得着静功的好处。
但,很多人在坐着的时候,每每意识不能集中,念头不断涌来,反而比不坐的时候意识更为纷乱。
所以说不算真正的静功。
关于静功的理论和方法,可分为佛家与道家两大类,而两家则又门派众多,各有短长,因此,这里不预备作学理的讨论。
只综合各家的优点,作实用的介绍,分别把几种简要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切实实介绍一番而已。
虽然原则如此,仍附带介绍几种参考书,以供同志们作重点的钻研。
属于佛家的经典,译成汉文的典籍,可以《大安盘守意经》,《天台小止观法》和《摩诃止观》为代表著作。
其余高深的东西,不必要了。
属于道家的经典,可参考道藏第三洞洞神之部的著作,自“尽”字号起,一直到“命”字号止,共二十一大卷,都是研究吐纳服气的方法,共有三十二种,内容丰富。
对于吐纳气功,具有参考的价值。
总的说来,静功在治疗和保健两方面,在配合动功的基础上,是可以提高其有效程度的。
同时动功和静功的配合,其比例要恰到好处,就一般练功的规律而言,初步练功的人,应当先从动功入手,练过一些时期,再进入练静功阶段,慢慢在“由动入静”的规律之下,把动功逐渐减少,静功相应增多。
再慢慢把静功方法掌握好,运用得极其纯熟,进步到只是运用“内动”而达到“入静”的真正清静境界,则外练的动功,可以舍去不用,而身体健康的程度,自然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自然会如愿以偿的。
关于练习静功,除了应该遵守前述的禁忌事项之外,还当注意下列的十二项要点。
一要有信心。
坚定信念,气功能治好自己的病,能保健自己的身体。
二要有恒心。
坚持久练,不可因为中途疗效不显著而停止。
武当派绝学五行养生功之动功传统武术强身健体实战威力一流!

武当派绝学五行养生功之动功传统武术强身健体实战威力一流!武当五行养生功是众多武当修炼功法中的一种,仅在武当山道门内秘传。
功法分为静功和动功。
静功中有站功、坐功和睡功的练法,动功中有龟、蛇、虎、龙、鹤五形的练法。
武当养生功的动功是以道家内丹功夫为基础,经过筑基炼气,元气生发,有了内功基础后,对五种形象的动物,象其形,取其意,以自然界珍禽灵兽中的生命规律,服务于自身修炼,达到练骨、练形、练筋、练精、炼气、炼神的作用。
武当道家五行养生功遵循五行相生理论,动功中,龟属水、蛇属火、龙属木、虎属金、鹤属土。
武当山敬奉玄武,龟蛇缠体是玄武的形象,所喻指心肾,水火;而龙虎则是代表肝肺魂魄;仙鹤象征着运动不停的真意,所喻脾脏。
因此,五行养生功的动功也分龟形、蛇形、龙形、虎形、鹤形五大形。
每一行(形)从起式到收式为九式,五行共四十五式。
第一节龟形第一式起式身体自然直立,两腿微屈,双脚适分;两手下垂,虎口圆张。
头轻灵上顶,额内收,舌上顶,松肩沉肘,脚趾抓地,提肛。
(图1)要求呼吸自然,闭目调息,使心平意静。
第二式引气归元两手缓缓分开,手心相对,上抬于胸前至丹田处划平圆,动作要求舒缓而平稳。
呼吸深沉,吸气时身体下沉,呼气时身体上浮,反复三次;做到吐故纳新,引气归入丹田。
(图2)第三式混元一气双手由丹田处往上提至胸前,向前平撑开,双臂抱圆,中指相对,手心朝内。
要求涵胸拔背,沉腰坐胯,呼吸自然,有气从丹田行至全身,上下混元一气之感。
(图3)第四式霸王举鼎双肘内合,双手腕内旋,手心朝上托起,至头顶后,十指相对。
要求双手尽力朝上顶,全身上拔,有与天相接之势。
之后,紧握双拳,拳心朝向面部,翻拧下拉;全身下沉。
(图4)第五式伏地寻根手至胸前散开双拳。
腰下弯的同时,手背顺贴着腰部上举,转肩,手心朝下,手触地后双手十指相对上提,起腰直立。
做此式要有抓取大地灵气之感。
(图5)第六式玄龟揽月双手上提,经胸、面部上举至头顶,双手经过胸部时翻腕,手心朝上,尽力朝上托顶,同时身体上拔,到极点时,仰头转腕,十指朝天。
奇门静功

第一步:普通人莲花印心心中花,心光神光印莲花;却看此花生何处,原来心外亦无花。
功法:静观莲花,默念“曲怕”之音。
功理:端正其身,空洞其心,真诚其因。
清静归一,贯通中脉。
功用:汽清质洁,养神益智。
第二部:脾气后天之数始于土,万物化生得四九;一阳引来树枝茂,大树底下见灵苗。
功法:意念双手心顺逆时针划36圈或72圈或108圈,默念:“取特”之音。
功理:采取阳气养脾,增强自身素质。
应后天之数始于火。
功用:调理自身生机,疏通脏腑与宇宙的通道。
手掌具有与人体的全息的联系。
功到可查病治病,预测显象,天地都在一掌中。
此法也叫洛书再现法。
第三步:合作密林深处觅黄金,一线星光点中心;念念不离此中一,却道化身游仙境。
功法:意想另一个自己或他人坐在自己的对面练功。
静默:“怕悟“之音。
功理:无中生有,炼神还虚。
功用:加强念力,生发相互联系线,移痛接骨,意念致动。
此法也叫阴阳双修。
第四步:出气受气一张一弛一整体,一花一叶一如来;接受不离气中气,定慧双运平中奇。
功法:男意念右半身之气放出进入地中,左半身意念吸取天空之气进入体中(女则相反)。
出气受气为一次共25次或50次;默念:勒力“之音后,静观莲花10至30分钟或更长时间。
功理:同气相求,内外合一。
功用:加强循环场,阴阳之气互相为用。
此法也叫内外双修。
静功要求:以上四部静功姿势,均可采用自然坐式或单盘坐式或双盘坐式。
除二步功脾气双掌心朝上放置膝盖外,其他三步功双手掌叠放在下丹田处。
呼吸自然,睁眼闭眼都行。
武当道家秘传五行养生功静功之睡功

武当道家秘传五行养生功静功之睡功睡功是外形上以睡为练功姿式的一种静功。
睡功在道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武当派道家功夫里,行住坐卧皆可练功。
武当道家五行养生功静功中睡功的原理是摹仿龟、蛇、龙、虎、仙鹤等动物的呼吸方法,最终实现胎息。
在武当派的传承里有着很多关于睡功的记载和传说。
以善睡闻名天下的陈抟在武当山修炼的二十多年。
他的睡功称作为“蜇龙法”。
关于陈抟练习睡功思想体现在两首诗词里。
一是《喜睡歌》;二是《睡歌》。
通过这两首诗歌说明了陈抟练睡功的方式方法,他在《喜睡歌》中说:“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无一累”“陈抟探得此中诀,鼎炉药物枕上备”。
指出了睡功关键在于呼吸。
在后世练习睡功的武当传人里多会接受陈抟的这种思想方法。
继承了这种睡功思想方法的武当派张三丰祖师说得更明显,他说睡功的关键在于使呼吸之气,能使呼吸之气顺任自然的同时归入到丹田窍内。
使真气得以团聚不散乱,这个过程要安逸舒适。
通过睡的姿态,来温养丹田之气,日积月累,使其发生变化和作用形成真气所凝聚的胎元。
从外表姿式上看,好像在睡,而实际上内里并没有昏睡。
只不过是在练习睡功罢了。
他在《睡龙吟》中说“我欲睡兮睡未眠,学就了,真卧禅”。
《渔夫词》咏睡功:“神默默兮气冥冥,蜇龙虽睡睡还醒。
”道破了睡功的真实含义。
武当道家五行养生功所留传的睡功延续了这种思想和方法。
如下图:武当道家秘传五行养生功静功之睡功当我们在床上或可以睡的地方均可以练习睡功。
身体通常是侧卧,如图上所示,左手劳宫穴放在左太阳穴处,枕于头下,肘弯曲,右手放于丹田处,左右手之间尤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
背做到平正,肩要平顺,尾闾提起来(即提肛之意),舌顶上鄂。
腿部弯曲似半圆。
做到卧似一张弓。
如果左右睡则姿式手脚动作相反。
真气运行法的特点

真气运行法的特点及我对气功的看法通过对气功与养生的接触与学习我对养生之道有了许多的认识。
要想养生锻炼气功,首先就得讲气,而人体的气,又称为“真气”,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这就说明了真气的本身是禀受于先天,并得到天之大气,与水谷饮食之气并合而成,它有充养全身的功能。
所以真气的修炼是气功的重中之重,“气功”不讲气,不练气,还叫什么“气功”?导气"理论和古代各家行气养生要旨,结合自身实践,经数十年的临床观察、科学实验所创编的一种自练自养的医疗保健养生方法。
通督勿忘复勿助;元神蓄力育生机。
真气运行法的特点是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又是前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概括来看,真气运行的整个过程中,身体将起到三种不同的变化。
即第一、二两步主要是通过是第一阶段,也是初级阶段。
第三、四两步是把丹田积足的真气,冲通督脉逆运而上,直达脑海,恢复和增强大脑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力量。
这一段叫做"炼气化神",是中级阶段,身体的变化比较明显。
第五步以后,功夫更加纯熟精练,由于经络畅通无阻,功中产生的各种触动现象也都逐渐平静,越来越提高了真气运行的规律性。
机体功能增强,活力旺盛,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力量发挥得更好。
因此静境更加明显,表现为清清静静,心如止水的样子。
这一阶段叫做"炼神还虚",属于真气运行的高级阶段。
并且练习真气运行法时,必须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心,持之以恒,勿求速成,也不要畏难而退。
在锻炼期间,要顺乎自然,不要执意妄想,勉强追求。
否则,欲速则不达,越是一意追求,有急躁情绪,就越是不进步;意态越是融和自然,真气发动就活泼,进步就越明显。
因为执意妄想就成了扰乱真气运行的杂念。
“恬憺虚无,真气从之”正是这个意思。
而以下是我对气功与养生其他方面的总体认识:一、五行五行乃金、木、水、火、土五气是也。
五行想生相克。
当以五行动静桩提升内劲

当以五行动静桩提升内劲道经每日清修实修篇(以武当纯阳桩功为例)A、站武当纯阳五行桩(五行静桩功)纯阳拳五行桩是纯阳拳术的基础功夫。
在武术的绪多门派中、大体多有站桩這项内容。
然道家八步纯阳的站桩則是針对人体五行心、肝、脾、肺、肾为煅练目标。
运用八卦坎、离、中、震、兑为其名称,通过五种动作的站桩缎练、来調正增强心肝脾肺肾的功能、使气血匀調、血脉暢通、充实脏腑的实力。
这种站桩的煅练方法、能够促进全身整体性的健康,使人体得精足、气充、神溢的目的。
传统的站桩方法按四时之气的规律、进行针对性的煅练,其运动効果随着时间的沿续受益良深。
云:冬炼坎桩以保肾精、积蓄精力。
夏炼离桩以却心火清心养神、心力旺盛。
春炼震桩以扶肝木疏肝明目。
秋练兑桩以养肺金、增强肺脏功能。
中桩則主脾土、土为万物之母四季均可练习。
长期塅练中桩之法使脾胃調合、胃主纳食、脾行运化中气得以充足为养身之夲也。
又云:骨者肾所主、力者心所主、筋者肝所主、气者肺所主、肌肉者脾所主。
练好此功故能得到骨壮、力壮、筋壮、气壮、肌肉形体亦壮。
下盘扎实、足下有根,静若幽谷、动似灵猿、行如流水、发則闪电均心法主之、性静则可为之。
五行桩是一个整体的煅练效果。
2、歌诀坎(肾)水桩歌诀趾抓臂起摇两腰,少商对待眉心照,静心听息存三穴,神守内劲肾志高。
离(心)火桩歌诀含胸拔背气沉丹,前掌劳宫汇中堂,后应脊心会任督,久练悟得心力旺。
中(脾)土桩歌诀中土桩法强,两掌分阴阳,气血润大地,万物呈春象。
震(肝)木桩歌诀单臂顶云指趾力,通肝咏脉益内劲;仰视五指专一意,静性欲动林木青。
兑(肺)金桩歌诀兑肺静劲兮,练气势;两掌腹下兮,左右执;腰肩背法兮,龟沉垂;气力贯达兮,凤凰翅。
3、功法图解行功礼节(敬作揖礼)动作简释:双臂两侧分开,然后向前合抱成拳,颔首示意,抬头,回收抱拳于胸前,然后于胸前自然下落,分于身体两侧。
要领:双臂两侧分开时长吸气,抱拳颔首的同时短呼气,抱拳回收于胸前时短吸气,双手胸前自然下落时长呼气(图1、2)。
中国太极五行功静功一步功及辅助功何斌辉

中国太极五行功静功一步功及辅助功何斌辉中国太极五行功静功一步功及辅助功何斌辉中国太极五行功——静功一步功(一)功前准备阶段1、调身调身即练功时的姿势要求。
本功法姿势不拘一格,以柔顺为度,随意坐卧,以形松、体松为唯一要求。
只要感觉全身舒适,无压迫感即是最佳姿势。
选坐姿时,可以靠在沙发上,双腿自然弯曲,而不可翘起二郎腿。
当然能自然盘腿更好。
卧姿应采用仰卧姿。
首先要让全身自然松静,然后,双手结太极印掌——双手拇指交叉,男的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的相反),轻轻地覆盖在小腹上。
双拇指交叉处留一小孔,小孔与肚脐相对(即露出肚脐)。
注意:切忌用力。
卧姿时,可在两肘处垫一小垫。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姿势,均需自然松软,因为,只有自然才顺乎大道,才能顺调气血,舒通经络,滋阴潜阳,使练就的太极真气在体内自行循行,修性养命,强身祛病。
2.调息调息指练功时的呼吸。
本功法要求自然的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膨胀,呼气时小腹收缩。
切忌过于追求而产生憋气感。
要自然自在,不要勉强求长。
要息息在呼,绵绵若存,随着功时功力的增加,逐渐过度到深、细、均、长、切不可操之过急、人为追求,造成功后头昏气闷、胸腹胀痛。
3.调心调心,就是调节自己的意念。
本功法要求练功者舒展眼眉,面带微笑。
只有这样,你的大脑神经才能完全松弛下来。
双目轻闭,凝神守窍下丹田,使气随意行,调整经络,直达脏腑。
但意识活动要似想非院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切不可意念太重,追求过甚,造成功后头昏脑胀,欲速不达。
要行功无意,功中存意,有意似无意,功到意自明。
(二)基本功法第一阶段:(1)意守丹田:首先参照调身要求任选一姿势,然后精神内守,双目微闭,从精神到身体各部分完全松弛下来,使自己的意念轻轻凝于下丹田。
这时杂念袭来由它来,心平气和,勿急勿燥,只要不时提醒自己在练功就可以了。
(2)点火:调整呼吸,将原来的自然腹式呼吸稍稍拉长一点,但不可过甚,以不憋气为原则,然后意想宇宙中有一股银白色的精华气体,随着你的每一口吸气从肚脐收入小腹,又随着每一口呼气推向命门。
[静功]五气朝元法
![[静功]五气朝元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99db9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4.png)
[静功]五⽓朝元法
还记得以前⼀部经典的搞笑电影《东成西就》吗,⾥⾯周伯通就⽤了⼀个可以让时间倒流的功夫,三花聚顶,五⽓朝元,和这个五⽓朝元法很相似哦,可见威⼒多⼤,呵呵,这⾥说笑了,下⾯具体看看五⽓朝元法。
此法为静功。
功法出⾃⽓功专著《性命圭旨全书》。
著述介绍参见“⼋识归元法”。
功效与主治:本法聚集五⾏,使五脏之⽓上朝天元,以适应⾃然界变化。
有补脑安神,调节五脏功能,稳定形神,强壮内在机能,和秘阴阳。
⽤治情志损伤,⽓滞不舒之症,亦治神志病、躁症、奔豚、头痛,⽉经不调、臌胀、泄泻等症。
作法:功前准备宜选择⽆噪⾳、⽆污染的环境。
并忌在雷鸣及⾬天⾏功。
室内做功,也应空⽓清新,光线宜⼈。
(l)调⾝:宽松⾐带,放松形体和精神。
盘腿端坐,闭眼闭⼝,⾆抵上愕,竖脊含胸,双⼿臂下垂,⾃然意视下腹。
两掌握固,形体沉稳。
(2)调⽓:坐定之后,调匀呼吸,以后即不再注意呼吸,任其⾃然。
(3)调神:凝神⼊定,意识活动相对集中于⼀个⽬标。
以上丹⽥为意守⽬标。
排除杂念(也可选择⾃然景物,如云汉、⽇、⽉、星际、⽔光、⼭⾊等),导引⼊静。
然后意想⼼神、肝魂、脾意、肺魄、肾志,五⽓分别上朝于脑,脑神宁静良久,“攒五簇四,会三合⼆⽽归⼀也”。
全⾝⾃成⼀个系统、形神合⽽为⼀。
(4)收功:⾏功40 分钟左右,即可收功,使意识与印堂分开即可。
然后吞津咽液,舒散肢体,活动腰⾝。
搓⾯叩齿,理发(⽤⼿指疏理头发)。
随意步⾏10 分钟左右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静功
一、前言
五行静功是大雁气功的基础静功。
它既是五种行功方法,又是练功的五个层次:自然沉气法、默念养气法、空静养气法、调气散气法、体外周天法。
这套静功由浅入深,效应全面,行气自然,主练三丹田、大小周天和阴阳五行,形成整体人体气场,并与大自然沟通,采收天地阴阳精气,并排散人体的病气、浊气,濡养和净化全身。
因为动功结构全面,功力很强,所以基本上取代了其它功派所采用的意导和吐纳;同时也促进了静功行功过程中气机的自然激导和形成。
五行静功配合动功修炼,只要一旦松静,内气就生发激导,自然而易练,既可较快地提高功力,又可取得理想的治病效果。
此功主治心脏、胸部病症,降肝气,提胸气,升清降浊。
此功效应十分全面,它与“前六十四式”动功一样,必须坚持天天练,练的总次数越多,功效越显著。
二、功法
五行静功行功的姿势,取平坐式,坐在凳上三寸,露出“会阴”(功力上升后,则不受此限),上身与大腿成90°或稍大,大腿与小腿成90°或大于90°,两脚垂地,平行与肩同宽。
颈项和脊柱端正,舌舔上腭,牙齿轻扣,嘴微闭,脸肌放松,自然呼吸。
全身放松,收心入静,双手放在膝部“梁丘”穴上,中指端在迎面骨,大指和无名指按在左右膝眼,小指端按“阳陵泉”,拇指扣“血海”穴,手心空虚,然后运用下述五种方法,练“五行静功”。
1、自然沉气法
(反观内照)按前述体姿,首先双手捧气从头前上方往下方贯气,气沉在下丹田或涌泉穴,接着垂眼帘,眼慢慢往下看,先看鼻尖,再内看膻中最后内看到下丹田,将双眼轻轻合上,双手回落在前述膝部的位置,开始做功。
行功中不意守,只轻松、微弱地以目光内照膻中和下丹田“气穴”,尽量做到排除杂念,逐渐使意念消失,内照停止,进入自然的清净空忘态。
内气自然激导,天地气自然收入体内,体内外气在体内自然循环,最后敛聚收入三丹田。
(呼吸沉气)练自然沉气法,也可以不用目光内照,而在行动之初,以微弱意念配合轻柔的调息,即形体放松、收心入静后,以鼻轻松吸一口气,呼气是微弱默默念一下“气往下沉”,不管气在体内怎样走,必需沉到脚和地面;这样,反复做三次,第三次沉气后,意念也沉到地面,随便微弱默念一下“没有意念”,而使意念消失,深度入静。
气意下沉,激发了“地场”效应,在“脱意”之后,受激的“地气”从双脚和体后侧上升到头,这时天气也慢慢进入头部穴位,沿体前侧下行,天地和自身气混元运化,沿全身自然旋转,最后还丹,下丹、上丹以至中丹都有气旋转凝聚。
这样,整个行功实际起到“意不注,而无所不注”、“不守丹而丹自守”的奇效。
内气自然激导,经络、周天、脏腑自然沟通,并与大自然沟通,天地精气自然进入体内,全身机体得到营补调养,内气不断精纯,气质提高。
2、默念养气法
这种方法主要帮助初学练静功和在练静功中不能很好入静的练功者,放松入静,进入练静功的状态。
为此,在行功初时,采用默念法,默念口诀“功……成……”二字。
这二字是道家昆仑派静功的基本默念法,“功成”实际上可激导人体天顶、下丹的上下穴窍的气机。
初学者可不管这些窍位的具体位置,会自然出现内气激导的感应。
口诀,默念一定遍数(例如三
遍或七遍)后,便静坐“脱意”练空。
口诀默念要“弱、细、匀、长”,潜音若有若无,切不可音重、意重,也不要追求效果,令其自然产生。
(功成、功成,百会通涌泉,气入三丹田,功法循环周天转,一定要入静)
3、空静养气法
与前述不同的是,只是静坐练空,脱身、脱意,内外两忘,一切皆空(空即清静而不借外缘之意),真气自动“生发、起火”蓄养凝聚,正如吕祖所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使自身深度入静,静得越深,身、神高度有序,气场就越强,整个“人体场”的能量不断跃升,经久而不回退。
功能层次越来越高。
道家讲“道法自然”,所以“脱意练空”是道家静功之妙用。
但这样练,对初学者而言,进功之初,有个“存思”问题,然后使意念逐渐消失,进入“空忘态”。
存思于玄窍,大雁功以印堂穴体为此窍,既不守内,也不守外。
这样,入功不久,全身气场即被激发,不须用意念去助或照顾。
存思是为脱意,随着入静深化,存思也自然消失,转入高度清净之境界。
4、调气散气法
在前三种方法的基础上,小周天打通之后,能主动掌握气的运行,方可采用这种方法。
此法在五行静功中被用于通经化滞。
所谓调气,即丹田和经络气充足之后,把内气、周天气调集到淤滞部位或病区,调气时只须以微弱意念配合轻柔的呼吸及轻松地贯注到该部位。
稍停留片刻,再做“散气”,即以微弱意念配合轻柔的呼吸驱散淤滞,或排散病气。
化滞可意向淤滞部位周围散化,而病气则须从劳宫和足涌泉穴排出体外。
此法,没有一定功力的人,最好不要使用,尤其不要往脏腑调气以免难以散消。
5、体外周天法
体外周天也是在五行静功行动的基础上,待内气充实圆足后,进行体内外的气场循环,这是大雁气功一种独特的功法。
也是气功的一种妙用。
此法须带轻松的意念,进行内外导引。
即:利用前三种方法入功,待内气盈足后,用意念导引内气从涌泉放出,从身体前外面上行到百会,从百会收入,使气同时沿任督二脉下行至涌泉(到关元和尾椎后椎分行于两脚前后侧),涌泉排气,百会收气。
用意念导引进行数次循环后,气便可自动收放,自动循环,体内、体外形成统一的回路和气场。
从涌泉放气谓之“阴转阳”,从百会收气谓之“阳转阴”,即把人体作为“阴”大自然作为“阳”,阴阳转化,使气的质能得以速效跃升。
也可以反方向运导,即从百会放气,从涌泉收气,但主要用前一种正向的行气,反向行气只是为了通经使用。
这种内外阴阳互换的功法,较之体内周天功为优,原因是内气与外气相互作用之后,气场得以快速加强,随同外放之气也收进天地之气。
这种功可以练收气和排气,加强人体与大自然沟通的能力。
此法练功有素之后,还可作对别人“带功”使用。
但练此功法须在功力增长,具有扎实功底后才能运用。
以上五种方法的收功动作都是:两手合拢搓掌七次后,用手指或手心揉眼七次,然后双手自然梳头,慢慢睁开眼睛后,两手捧气经过头前上方向上、中、下丹田贯气导引下行,最后收气于下丹田,稍停片刻,方可起身活动。
上述静功除垂腿坐外,还可盘腿坐。
1、散盘(自由式)两腿盘坐,两脚都压在大腿下
2、单盘:两腿盘坐,一腿盘在下,另一腿盘在上;
3、双盘:既五心朝天,头顶心,双手心,双脚心。
一次静功练多少时间,没有具体规定,但初学练静功者时间可短一些,一般一刻钟到20分钟左右,随着功夫加深,如果入功后效果甚佳,尤其在初一、十五等宇宙场较强时可以增加练功时间到40分钟左右。
如果环境允许,也可以时间更多一些,如果条件不许可,练的时间宁可短一些。
以练功后舒适和有效为原则,注重与质量而不追求数量。
初学静功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盘腿自然正坐时,要善于调养身心。
2、坐时不要故意挺腰,防止火气上升;
3坐时也不要缩腰垂头,昏沉来时,要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轻动一下臀部,昏沉就会消失,散乱不安时不可下坐,慢步行走一会再坐。
4、用功过于急迫,心中烦躁,就放下功夫不要追求,否则日月积累,会出现性情暴躁、易怒、甚至发狂、着魔。
5、静坐出现境界时,即不要害怕要也不要欢喜,不管是什么境界都不要理它。
总之,通过静坐,使体内之气自然激发,运行周身。
通经活络,驱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