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导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的内容。
面对中国科技一穷二白的局面,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如“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这些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使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要使学生明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2. 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3. 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4.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2. 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3. 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3. 学生课前了解与中国科技成就有关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综合国力低微,遭致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袁隆平和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为人类幸福安康做出的动人事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网络探索通过网络学习,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本节课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本节课内容,强调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探索历史》杂志中关于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专题文章,了解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视频资源:CCTV-10的《科技创新之路》系列节目,观看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研探索的,领略科技创新的魅力。
(3) 科普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科学的极致》、《未来科技》等科普书籍,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趋势。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研究性学习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历史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白板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教学平台等。
3. 信息化资源: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相关的电子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课件等。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名师教案2 新人教版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863计划有一个初步概括的了解,需要掌握四位老科学家建议的提出,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正确面对上网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本剧和辩论会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和表演能力,主动查阅、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应用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通过对863计划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是以当今世界激烈的高技术竞争为背景,讲述了863计划制定的经过、涉及的领域、总体目标和已取得的成绩,并以信息技术领域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展开介绍。
本课的重点是863计划的制定:863计划是在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又经过一百多个专家近半年的反复论证,由国家直接干预而制定的一项宏伟的科研计划,并且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而得名。
它涉及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等八大技术领域,现已在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
863计划的制定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高技术研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这是一个需要在史实的基础之上,进行辩证分析后才可能得出结论的问题。
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一、863计划1.诞生: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信后,邓小平立刻作了批示。
因为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所以这一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2.研究领域: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1.发展:20世纪末,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
上网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其中80%以上是青少年。
2.应用:人们可以在网上浏览新闻、查询信息资料,发送电子邮件,在屏幕上通话;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上课、看病等。
3.影响(1)积极: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2)消极: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1】当前,我国在经济上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探究:(1)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计划的出台,则突出地反映了世界各国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因素。
(3)因此,新时期的中国也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即使在我国经济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仍要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去瞄准世界的科技前沿,跟踪新科技发展的进程,为21世纪我国经济更加繁荣、战略更加主动创造条件。
【问题2】目前,在中学生中出现一股“上网热”。
关于学生上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学生上网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不必管。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材分析《科学技术的成就》是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一课的内容,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突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6

新⼈教版⼋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化与社会⽣活第18课科技⽂化成就》教案_26《科技⽂化成就》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两弹⼀星”和杂交⽔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
教材分析:《科技⽂化成就》是部编教材⼋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化与社会⽣活的的开篇课.《科技⽂化成就》这⼀课书来看,主要讲述两⼤板块的内容:科技成就、⽂化事业的发展。
科技成就⽅⾯,课⽂主要围绕⼏个⽅⾯开展:从“两弹⼀星”到漫步太空、杂交⽔稻与青蒿素。
⽂化事业的发展⽅⾯,课⽂主要围绕“双百”⽅针、优秀⽂化成果、⽂化⾃信展开。
从整个现代史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史的四个时期。
⽽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为整个第六单元的学习奠基,特别是更有利于学习第19课《社会⽣活的变迁》。
鉴于本课书要求了解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这个为初三三次技术⾰命的学习也打下基础。
学⽣情况分析:从学⽣的性格特征来看,授课对象是⼋年级学⽣,这个阶段的学⽣求知欲旺盛,追求⾃我意识;情感容易激动,正处于叛逆期。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主性,开展⼩组的⾃主合作学习、⼩组竞争,把他们争强好胜的⼼理很好的引导到对知识的探究中来、⼩组竞争中去。
从知识基础来看,通过前⾯的学习,学⽣对中国现代史发展都有了初步了解,建构起基本的知识结构。
从认知基础来看,初⼆学⽣对历史学习已具备⼀定的时空观念。
因⽽,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科技⽂化成就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式。
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标:①知道原⼦弹、导弹、氢弹、⼈造地球卫星,知道邓稼先、钱学森②知道我国实施的载⼈航天⼯程,知道杨利伟③知道袁隆平及其籼型杂交⽔稻④知道屠呦呦及发现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⑤知道“双百”⽅针,知道我国⽂化事业的发展成就2.过程与⽅法⽬标:①学⽣通过⾃主、合作学习,完成时间轴、连线、表格,知道“两弹⼀星”成就、载⼈航天成就、袁隆平及其籼型杂交⽔稻、屠呦呦及发现的青蒿素、“双百”⽅针,我国⽂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16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1、什么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阅读材料: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材料二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总的来说: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加强国防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校名师推荐…………………………………………………
1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目标:
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导学: 新中国成立后,在西方国家封锁敌对的环境下,我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我们
的汗水和智慧,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成就。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繁荣兴旺。
自学:学生读书预习教材,大致了解内容。
互学: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
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展示:
1.(1)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
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3)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4)1970年,我国成
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5)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
船 。(6)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7)2008年,神舟
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实现太空行走。
2.代表科学家: 、钱学森。
3.“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
核大国的 ,增强了我国的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20世纪 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
的 ,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5.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袁隆平被称为“ 之父”。
6.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
7.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 奖。
……………………………………………………………名校名师推荐…………………………………………………
2
8.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 ”的方针。
9.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测评:
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2.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 )
A.1964年 B.1970年 C.1999年 D.2000年
3.“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稻”,
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屠呦呦 C.邓稼先 D.袁隆平
4.下列关于“双百”方针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C.1954年提出来
D.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5.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如图是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图片。请回答它成功爆炸于何时?有什么意义?
6.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和莫言等科学家和文化工作者
的哪些优秀品质?
板书设计:
科 两弹一星——1964年,原子弹;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导弹
技 1967年,氢弹; 1970年,东方红一号
文 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名校名师推荐…………………………………………………
3
化 2003年,神五载人飞船,杨利伟成功返回
成 2008年,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太空行走
就 杂交水稻——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
教后记: 学生掌握了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