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 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时代的风貌。
(2)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 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2012年,中国作 家莫言获得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 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小结
原子弹 1964年
导弹 1966年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毛主席题词
2、成果

《茶馆》
音乐舞 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 《林则徐》、《英雄儿女》

红 岩
春 之 歌

茶 馆
方 红
3、改革开放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
神舟十一号飞船
2016年10月17日中国 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 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 将首次长达30天。
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概况: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 次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2)影响: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 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也有重要贡献。
—东方红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两弹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 强了我国国防的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 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 国的飞天之旅。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4.电视剧《金婚》以一对普通夫妇50年的婚姻生
活,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
老舍有一名作,以旧北京的生活面貌,从侧面
描写了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这部名
作是( D )
A.《红岩》
B.《青春之歌》
C.《芙蓉镇》
D.《茶馆》
►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 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 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 :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看呀! ►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在这广漠的 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 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 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 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 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 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 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 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杨利伟走出舱门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翟志刚太空漫步
2008年9月,神舟 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 空,航天员翟志刚成 功完成出舱任务,实 现了太空行走。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 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 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 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 稻增产20%左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 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 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 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 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不够理解。
教学目标
基础 了解 以邓稼先、袁隆平和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为人类幸福安康做出的动人事迹
知识 掌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
阅读资
能 力料
有效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
训 获 取 信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 过息
第2页/共4页
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③1988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我国在高科技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技 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 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 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 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2020春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分层导学--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2020春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分层导学--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A.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航天员实现了太空行走
B.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C.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我国航天员实现了太空行走Biblioteka D.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 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变为核理论研究。当 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 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 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 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 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亲自指挥下,我 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 弹之父”。
7.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为我国农民粮
食丰收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屠呦呦
8.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
本土科学家。她的研究成果是( A )
A.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B.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C.自主研制人造卫星 D.研制原子弹爆炸成功

人教版八下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练习题课件

人教版八下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练习题课件
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A.屠呦呦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袁隆平
富有想象力、冒险创新精神及为科学实(勇于献身的精神等。
C. 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1970年
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是在哪一年 ( ) (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他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
D. 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4.现在我们所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 A.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核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5.1996年7月,中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同时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
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① 同仇敌忾抗击侵略 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 艰苦创业
④ 国际人道主义
C. 原子弹 “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C. (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D. 人造地球卫星 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
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 氢弹 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B. 导弹 1996年7月,中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同时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核武器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__1964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__1966__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__1967__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__1970__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代表人物:钱学森、__邓稼先__。

(6)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技术(1)1999年11月,__神舟一号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2003年10月,航天员__杨利伟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三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翟志刚__实现了太空行走。

易混易错我国是第一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提示: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人物袁隆平,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__杂交水稻之父__”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__籼型杂交水稻__影响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__粮食短缺__问题的战略措施2.青蒿素(1)发明:20世纪70年代,__屠呦呦__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作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__生理学或医学__奖。

【问题思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启示是什么?(1)原因:国家的独立;党和政府的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C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
B 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2004年感动中国袁隆平的颁奖词
2.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 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 疗疟疾的新方法。
2015年10月5日,中 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 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 垮;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2000年科学技术 进步综合纲要
星球大 战计划

西 欧
联中国? 日 本
美 国
尤里卡 计划
今后十年科学技 术振兴政策
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 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 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1970年,我国成功地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 氢弹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 成功发射了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 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1、含义: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成就:⑴核弹: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②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⑵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⑶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代表科学家:⑴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⑵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精神!②“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4、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漫步太空: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载人航天工程:⑴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⑵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一、籼型杂交水稻:1、培育: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②发明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优点:这种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8.为了繁荣文艺和科学事业,1956年,党提出的方针是( C)
A.“八六三”计划
B.“兼容并蓄”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科教兴国”
9.对于下图“吃饭靠两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D) A.好政策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科学技术指籼型杂交水稻 C.“政策”与“技术”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体现出人们依然受个人崇拜思潮的影响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培育者:_____袁__隆__平___。 (2)地位: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_________杂__交__水__稻__之__父_”。 (3) 影 响 : 为 解 决 我 国 这 样 一 个 人 口 大 国 的 吃 饭 问 题 和 保 障 我 国 的 ____粮__食__安__全____,作出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旅。 (2)2003年10月,_____杨__利__伟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往返成功,我国成为世 界上第_____三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______神__舟__七__号__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___翟__志__刚_成功完 成出舱任务,实现了_______太__空__行__走___。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100年来屡受欺侮却又不甘沉 沦的民族,终于走进核时代的大门。标志着这个民族“走进核时代的大 门”的事件是( B) A.导弹部队建成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D.1966年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中国药学家____屠__呦__呦___发现了能够有效抵 抗 疟 疾 的 青 蒿 素 , 开 创 了 治 疗 疟 疾 的 新 方 法 。 屠 呦 呦 获 得 2015 年 _____诺__贝__尔__生__理__学__或__医__学__奖__________。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 (1) 方 针 : 1956 年 , 毛 泽 东 提 出 在 科 学 文 化 工 作 中 实 行 “_____百__花__齐__放_____”“_____百__家__争__鸣____”的方针。
材料二 世界主要国家研制核武器的有关资料。
材料三 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国 际地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进行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地 区和平。 (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的核试验具有哪些特点? 起步时间晚,试验总次数少,独立自主地进行核试验。
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成就 ①原子弹:____1_9_6_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____原__子__弹__爆炸成功。 ②导弹:_____1_9_6_6_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 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______1_9_6_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 人 造 地 球 卫 星 : 1970 年 , 我 国 成 功 发 射 第 一 颗 人 造 地 球 卫 星 —— ___东__方__红__一__号____,成为世界上第_五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0.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 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B)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试验 现场发贺电指出:“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 击。”
B.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C.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5.右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他是( D)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6.爱国主义需要激情的表达,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袁隆 平在水稻培育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被人们誉为( C) A.“最可爱的人” B.“铁人” C.“杂交水稻之父” D.“两弹元勋” 7.下列人物中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C) A.袁隆平 B.王进喜 C.屠呦呦 D.焦裕禄
(2)影响 ①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___钱__学__森__、__邓__稼__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 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 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____国__防__实__力___,大大提高了我 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成就 (1)1999年11月,_____神__舟__一__号_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

(2)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长篇小说 《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2.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莫__言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C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3.右图是我国发射升空的第一颗卫星,它的名称是( B)
A.神舟七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
4.下列事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A )
A.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