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2

合集下载

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27张)

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27张)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
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
B 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 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
21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
C 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五号
杨利伟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位航天员是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 其中翟志刚顺利完成了出仓活动,刘伯明辅 助出仓,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一二一 探究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概况: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
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2)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领奖
一三一 探究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主席题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请大家结合生活,说一说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孔子学院
唐人街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
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美版《甄嬛传》
“文化自信”有力量
问题探究: 为什么建国以来中国的科技能取得瞩目的成绩?有何启示?
三峡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
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
‘天宫’
“悟空”
“墨子”
“蛟龙”
“天眼”
“C919大飞机”
中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动态图)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一)改革开放前
1956年,毛泽东提出
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主席题词
2.文化发展成果
话剧《茶馆》
C.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D.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3.1956年,毛泽东指出:“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
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
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下列人物中,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的
是( A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袁隆平
D.屠呦呦
4.题4图中的人物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对人
D.廉洁奉公、勤奋工作的公仆精神
6.“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和发扬中国航天精
神而设立的一个纪念日。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这主要是
因为中国在51年前的这一天 ( )
A.成功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B.成功研制第一颗氢弹
D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共37张PPT+素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共37张PPT+素材)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 航天奠基人,“火箭之王”,由于钱 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 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身上具 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具有什么 样的意义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3、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 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2
1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年 零8 个月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 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邓稼先,1947年赴美留学,1950 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中国科学 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 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 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 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一 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 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 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 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 直到逝世后,他的的名字才为人 知。
内容: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 界影响越来越大。
课堂小结
科技文化成就
“两弹一星” 原子弹、氢弹 导弹 东方红一号
漫步太空 神舟系列飞船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青蒿素的提取、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建立、教育事业的发展、文艺作品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科技原理和名词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难点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愿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背后的原理和过程,以及一些专业名词的概念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科技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科技成就梳理
类别 国防
内容
原子弹

核弹
弹 两弹
氢弹
一 星
导弹
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载 无人飞船 人 航 天 载人飞船 工 程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时间
成就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6 1970 1999
2003
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航天技术从无到有 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
国人民的的志气,
20世纪 60~70 年代
1966年 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 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振奋了中华民族的 精神。 ②它打破了当时有 核大国的核垄断,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
1970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
实力,大大提高了 我国的国际地位。
2021年10月16日
2022年6月4日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 奖——世界粮食奖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 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约4亿 100万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 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时间
1956年
人物
毛泽东
内容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意义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时期
成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共34张PPT)

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因为这一天
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
号发射成功的日子,它拉开了中国人
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
人类的序幕。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
在( ) A.1960年 C.1967年
D B.1964年
D.1970年
4、下列事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
A.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 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右图人物是谁? 袁隆平
★他的主要成就是 什么? ★有何重要意义?
他被誉为
“ 杂交水稻 之父”。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屠呦呦与青蒿素诺贝尔医学奖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863计划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7、载人航天工程: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7、载人航天工程: 20世纪90年代,我
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 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
A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实现爆炸
C.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洲际导弹 核武器
2、“两弹一星”工程中,为国
家的国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科学家代表有(
)
A A.邓稼先 钱学森
B.杨利伟 钱学森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志刚 杨利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23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23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主要介绍863计划提出的背景、过程、成就,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并从辩证的角度来理解计算机和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本课教学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其紧接着第17课讲科学技术的成就,同时为下一课学习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好了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863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涉及的领域、总体目标、相关研究成果及影响;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列举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素养;(2)通过对863计划提出的背景、总体目标、研究成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通过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1)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863计划的科技成就,对863计划形成整体的理解与认识;(2)通过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和863计划相关的科学家故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科学家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3)通过洋务运动和863计划的数据对比呈现,学生培养史料实证和论从史出的意识,懂得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环境出发去理解历史事件,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4)在了解863计划取得的成果以及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863计划提出的背景,初步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认识到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该计划实施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2)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与实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培养家国情怀;(3)通过引用材料,学生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进一步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体会到“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何理性对待计算机网络”,学生培养开放、共享、绿色的科技观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某些具体科技成就的原理和意义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某些具体科技成就的原理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科技成就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原理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文化成就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文化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4如图。
史料5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国名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教师: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史料3如图。
教师:“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学生:“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史料1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学生:屠呦呦。
教师: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意义有哪些?
学生: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教师: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但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科技大大落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试分析一下旧中国科技落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
课堂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学生: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教师: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很快得到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
学生: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史料3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有194起、3 035人次,2006年为3 745起、46 778人次。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学生: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2.漫步太空
史料1如图。
史料2如图。
教师: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②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③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史料1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史料2如图。
教师: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何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他被称为什么?
教师:“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学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教师: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类别
名称
长篇小说
话剧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电影
教师:“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整个文艺园地百花凋零。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史料2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新课讲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史料2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2.青蒿素
史料1如图。
史料2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教师: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哪位科学家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史料4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教师:结合上述史料,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发射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原因:这与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落后导致科技落后。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中央政府又重视科技,所以发展很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应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本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有的科技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老师相应的补充。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如何使学生上一个台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热爱科技,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渴望投身于国防和科技建设中去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不为名、不为利,赤胆忠心,报效祖国!利用学生对军事武器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说多探讨。本节课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课。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
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教师: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
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师:“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教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课名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标要求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