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册章节知识点检测44

合集下载

地理高一上下册知识点

地理高一上下册知识点

地理高一上下册知识点
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地理高一上下册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吧。

第一章:地理学科基本概念
地理学科的起源和发展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地理学科的分类和分支学科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形态和地球运动
地球的基本形态和基本结构
地球的运动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影响
地球的赤道、经线和纬线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文循环
地球上的水体和世界主要海洋
地球上的江河湖泊和地下水资源
第四章:地球上的土地资源
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和土壤
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的保护与利用世界主要的农业区和工业区
第五章:地球上的气候与植被
地球的气候和气候类型
气候要素和气候变化
植被类型和植被分布区
第六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规律
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
工业化和环境问题
第七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相互影响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还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以上对地理高一上下册知识点的介绍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将更好地认识世界,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一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

高一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

高一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1.高一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篇一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2.高一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篇二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3.高一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篇三太阳: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3.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

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

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一)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二)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其组成和过程图示: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变质岩岩浆熔化(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概括: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三)1、东亚: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2、东南亚:23汉26’N-10汉S,90汉E-150汉E;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3、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4、中亚:40汉N-50汉N,50汉E-80汉E;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5、西亚和北非:20汉N-40汉N,20汉E-65汉W;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地理高一下册第三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下册第三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下册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的结构地球是由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主要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厚度约为5-70千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大陆壳主要由硅铝酸盐岩石组成,海洋壳则由较重的硅镁铁质岩石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约2900千米。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酸盐岩石构成,具有较高的温度和高压条件。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厚度约为3480千米。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为固态铁和镍。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主要指地球的构造变化和地壳的运动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等。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上岩层、岩石、地形、构造等发生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构造抬升、构造沉降、构造变形等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因构造活动导致的地壳震动。

地震的发生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地震带上。

第二节陆地与海洋陆地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约为29%,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大陆的形态各异,包括高山、平原、高原、丘陵等。

高山是陆地地形中海拔较高的部分,峰顶呈尖峰状,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

平原是指相对平坦的地带,海拔较低,地势平缓,常见于河流和海岸地区。

高原是介于高山和平原之间的地带,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较为起伏。

丘陵是低于山地但高于平原的地带,起伏较小,常见于中低纬度地区。

海洋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约为71%,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

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800米。

海洋具有广阔的面积和深度,对气候、气象和生物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洋的动力因素有风力、海流、潮汐和海浪等,它们对海洋形态和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第三节气候与气象气候气候是指长期统计得出的大气条件的平均情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要素,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气象气象是短期的气候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要素。

气象现象包括晴天、多云、雨、雪、霜冻等。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题及答案在高一的地理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涉及着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地球与社会等方面,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地理知识点,并附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自然环境1. 地球上的生物分布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答案:地球上的生物分布受到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使得不同地区的植被、动物种类各异。

2. 请解释农业气候类型。

答案:农业气候类型是根据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划分的。

它考虑了降水量、温度和日照等因素,将气候分为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类型,用于指导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

二、人文地理1. 老挝属于哪个大洲?答案:老挝是位于亚洲的一个国家,属于东南亚的一部分。

2. 请列举中国的四大低纬度带。

答案:中国的四大低纬度带是南亚热带带、北亚热带带、南亚热带季风带和北亚热带季风带。

三、地球与社会1. 请解释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答案: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当人口大量涌向城市时,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加剧城市的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

2. 解释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答案: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和洪泛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气候变化还会导致降水分布不均匀,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对这些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以及地球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应对高一地理课程考试时,这些知识点也将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观察研究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这些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一地理知识点。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相结合,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高一下期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下期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下期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地理学的定义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与地球形状变化板块构造理论地震与火山活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章:地球的大气地球的大气组成和结构大气环流和气候地球的风与气压天气变化和预测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与调控第四章: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再生地下水和地下水问题河流与湖泊海洋和海洋资源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第五章:地球的陆地地球表面的陆地分布地球的地貌和地形土壤与土地利用地理环境对植被分布的影响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六章:人口与城市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模城市的功能与布局城市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农业与农村农业的基本特点农业类型的区划和农作物分布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化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第八章:工业与能源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工业发展的空间规律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工业第九章:交通与通信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陆地交通运输与空中交通运输海上交通运输与水上交通运输通信技术与信息网络交通与通信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十章: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区划旅游资源与旅游景点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一章: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世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世界地缘政治与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地理内外部联系第十二章: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概况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中国地理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与经济中的地位根据每章的知识点,可以逐章进行论述。

对于每章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定义、背景介绍、重要概念解释、相关事例分析等方式来展开论述。

同时,可以结合地图、图表等形式来进行辅助说明。

对于涉及到具体数据的部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文章的排版要整洁美观,可以采用多级标题的方式来区分不同的知识点。

高一下册期中地理知识点

高一下册期中地理知识点

高一下册期中地理知识点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大气和水文系统,地壳和地形,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将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探讨。

1. 大气和水文系统地球的大气是由气体组成的薄层,主要有氮气、氧气和一些微量气体。

大气有利于吸收和反射来自太阳的热量,维持地球的温度。

大气在地球上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区,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中。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库,占地球表面的70%。

地表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来源,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和河流系统供水。

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地下水层中,供给人类生活和农业用水。

2. 地壳和地形地壳是地球上外围的岩石壳层,分为岩浆岩石和沉积岩石。

岩浆岩石主要形成于火山喷发和构造运动,如火山岛和山脉;沉积岩石主要形成于海洋和湖泊中的沉积作用,如平原和盆地。

地球的地表形成了各种地形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和湖泊。

山脉是由构造活动和地壳运动形成的,常见于板块边界的地区。

高原是指相对平坦的地势上升,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

平原是海拔相对较低,地势平坦的地区,常见于河流边缘和沉积盆地。

3.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地球提供的供人类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

金属矿物包括铁、铜、铝等,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建设。

非金属矿物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资源。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可用于工业、农业和城市供水。

生物资源包括森林、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为人类提供食物、建材和药物等。

4.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地区居民的总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经济非常发达。

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的人居聚集地。

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复习下册

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复习下册

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复习下册1.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复习下册篇一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3.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读“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B.矿产开发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
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
2.大型超市与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分布遵循的原则分别是() A.交通最优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交通最优
C.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D.市场最优市场最优
解析:第1题,1980年城区主要沿河流分布,2018年城区主要沿交通干道分布。

第2题,大型超市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符合市场最优原则,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分布于市区边缘的公路干线附近,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答案:1.A 2.C
(2018·浙江模拟)下图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h为小时)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4.由图中信息预测,将来最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是()
A.甲城B.乙城
C.丙城D.丁城
解析:第3题,高铁建成后,使周边地区到达城市的时间缩短,则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范围扩大,即城市服务范围扩大,故C项正确。

高铁建成后,城市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但实际距离不会改变,故A项错误。

第4题,图中乙、丁居于区域的中心位置,且城市等级最高,所以成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必然是乙城或丁城;图中又显示乙所在区域城市间,及乙与周边城市有便捷的城际交通联系,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可判断乙城最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

答案:3.C 4.B
(2018·广州高一检测)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完成5~6题。

5.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A.避开河谷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D.避开断层
6.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有()
①沿河分布②沿交通线分布③沿断层线分布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弯曲是为了联系更多的居民点。

第6题,由图可直接读出,居民点多是沿河和交通线分布。

答案:5.C 6.A
读“我国某市城区规划图”,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图中富居家具城选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布局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B.靠近居民区,便于扩大销售
C.靠近家具生产厂,以减少运输费用
D.靠近国道,便于产品出口
8.图中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布局最突出的优势是()
A.接近银行,便于金融流通
B.位于市中心,消费人群集中
C.相互靠近,便于互通有无
D.该处地价高,可显现企业实力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知富居家具城靠近城市边缘交通干道,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第8题,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等布局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群集中。

答案:7.A8.B
读三个同等规模商业中心同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的等值线分布图,回答9~10题。

9.上图中四点达到交易的概率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D.乙、甲、丁、丙
10.若要在图中新建立一个同等规模的商业中心,则最佳位置是()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9题,商业中心同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甲、乙、丙、丁四处分别为0.4~0.5、0.7~0.8、小于0.4、0.5~0.6。

第10题,新的商业中心应该位于现有三个商业中心对周围顾客吸引力最小的地区,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服务范围。

答案:9.B10.C
读“某城市内部和对外联系路线图”,完成11~12题。

11.最不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12.对图中路线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内部道路网比较合理
B.城市内部道路不宜改造成为“井”字形
C.城市内部联系十分便利
D.高速公路、铁路应穿越城市中心
解析:第11题,丁处既不符合市场最优原则,也不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第12题,高速公路、铁路穿过市中心,会干扰城市交通。

答案:11.D12.D
二、综合题
13.下图为广东省河源市某区域地形与交通线布局示意图,图中G205是一条很早就修成的公路,铁路则是后来才修成通车。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图中交通线布局与地形的关系。

(2)在山区,人们通常优先修建公路,其次才是铁路,为什么?
(3)试分析图中的G205绕经曾田、灯塔两地的原因。

解析:第(1)题,交通线布局与地形的关系可根据图形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2)题,在山区,人们先修公路再修铁路的原因,应主要从二者建设的难易程度、成本高低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第(3)题,图中的G205绕经曾田、灯塔两地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答案:(1)交通线主要沿河谷平原地带和山谷分布,这里地势较平缓,筑路难度较小,成本较低。

(2)山区修路难度大、成本高,人们通常优先建造受地形坡度影响较小、难度较小、成本较低的公路。

(3)山区地形复杂,居民点分散,为了尽可能多地照顾更多的人口集中地;沿线城镇间可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或已有一定规模的公路;东江河谷地带易发生洪水,淹没公路。

1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地形区以________为界,把地形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A、B、C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该点是城市形成的良好区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A、B、C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是________,良好的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A、B、C三城市地位的变迁,说明了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该地区城市的________和________产生很大的影响。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区地形为平原和低山丘陵两大部分。

A处于河流的交汇处,最容易形成城市。

C城市处于铁路和河流的会合处,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答案:(1)铁路低山丘陵平原
(2)A两条河流交汇处,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地集散、中转
(3)C沿河设城且在河流与铁路会合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分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