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 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 黄侃先牛认为: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木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8. 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 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 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10. 古今汉语都有“狼狈” 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 成两种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 三、名词解释题1.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 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 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 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 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 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 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 《方言》:《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 种义书。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 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 语言学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A.《毛诗诂训传》 C.《说文解字》2.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共5分) 最早见于(A )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D.《尔雅》 A .C.3.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D . C A. 许慎 B.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 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 、填空题1.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 声训、 义训。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说文解字》×. 《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史记集解》×. 《荀子集解》×. 《论语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 十九篇×. 二百零九篇×. 二百一十六篇×. 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黄侃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训诂复习题(自考专用)

训诂复习题(自考专用)

1、《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

3、《荀子正名这些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约定性。

4、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中成败是一个偏义合成词。

5、训诂的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文正义、析词审议、辨体明义等几种。

6、笔意是指字形所反映出的词义。

7、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他所说的连语指的是连绵词。

8、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评议》、《诸子平议》、《古书释义举例》等。

9、句读一次、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的《公羊传 .序》。

10、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11、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12、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13、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14、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15、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文选注》。

16、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释而教之。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17、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成果是《毛氏诂训传》。

18、古人最初辞书式的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23、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为反训。

24、右文说是由王子韶最早提出的。

24、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25、提出“学者改本子读之,则怡然理顺”说法的是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26、探求语源主要依据的线索是声音线索。

27、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28、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反训。

29、盗,逃也的训诂方式为推因。

30、负,背也得训诂方式为推因。

31、训诂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2、《说文》盅,腹中虫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为义界或准义界。

33、近代对“右文说”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是沈兼士。

34、用一句话或句话对概念内涵作出阐述的方法称为义界。

35、蓑,草雨衣也。

的训诂方式为义界。

36、考,老也。

老,考也。

训诂方法为反训。

37、段玉裁《经韵楼集》说凡文字有本,有引申假借之义焉。

训诂学自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自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自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文学作品B. 历史事件C. 语言文字D. 社会风俗2.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什么?A. 解释B. 翻译C. 校对D. 评论3. 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训诂学的奠基人?A. 孔子B. 孟子C. 许慎D. 司马迁4. “六书”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转注5.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著作中?A. 《说文解字》B. 《尔雅》C. 《尚书》D. 《诗经》6. “训诂学”与“文字学”的主要区别在于?A. 研究方法B. 研究对象C. 研究目的D. 研究时间7. 训诂学中“诂”的含义是什么?A. 训导B. 解释C. 翻译D. 校对8. “训诂学”在现代语言学中对应的学科是?A. 语音学B. 语义学C. 语法学D. 社会语言学9. 训诂学的研究不涉及以下哪一项?A. 字词的本义B. 字词的引申义C. 字词的用法D. 字词的发音10. 以下哪部著作是训诂学的重要文献?A. 《史记》B. 《汉书》C. 《说文解字》D. 《资治通鉴》答案:1. C2. A3. C4. D5. B6. B7. B8. B9. D10. 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训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字词的形、音、义B. 古籍的校勘C. 古代文献的注释D. 现代语言学理论2. 以下哪些是训诂学常用的研究方法?A. 对比分析B. 语义分析C. 历史比较D. 语音变化3. 训诂学中“六书”包括哪些?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4. 以下哪些著作对训诂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A. 《说文解字》B. 《尔雅》C. 《康熙字典》D. 《辞海》5. 训诂学在现代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A. 古籍整理B. 语言教学C. 法律解释D. 计算机辅助翻译6. 以下哪些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原则?A. 实事求是B. 尊重原著C. 创新解释D. 历史唯物主义7. 训诂学中“训”和“诂”的区别在于?A. “训”侧重于解释B. “诂”侧重于翻译C. “训”侧重于翻译D. “诂”侧重于解释8. 以下哪些是训诂学中常见的术语?A. 本义B. 引申义C. 假借D. 转注9. 训诂学的研究不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语言的起源B. 语言的演变C. 语言的规范D. 语言的交际功能10. 以下哪些是训诂学中“六书”的分类?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假借答案:1. ABC2. ABC3. ABCD4. ABC5. AB6. ABD7. AD8. ABC9. ACD10. ABC三、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科。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百题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永选第一章1.什么是“训诂”? 2.传统小学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第二章3.什么是形训? 4.试论述形训的理据。

5.形训为什么要求文献参证? 6.什么是声训?7.声训的理据是什么? 8.古代声训有哪些类型?9.简述声训的作用。

10.什么是同源词?11.什么是转语? 12.什么是直训?直训的理据是什么?13.直训的类型有哪些? 14.同义词释义有哪几种情况?15.试论述义界法释义的基本方法。

16.训诂学中的“反训”是怎样形成的?17.什么是境训? 18.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各包括哪些因素?第三章19.文献训诂使用的名称有哪几类? 20.“笺”的特点是什么?21.“诠”的特点是什么? 22.章句的特点是什么?23.义疏的特点是什么? 24.正义与义疏有什么不同?25.集解的特点是什么? 26.补注的特点是什么?27.以“校”为名称的训诂著作有何特点?28.以“疏证”为名称的训诂著作有何特点?29.什么是正文体训诂?30.正文体训诂对后世有哪些影响?31.什么是传注体训诂? 32.属于汇释群书的训诂著作主要有哪些?33.简要介绍《经典释文》的内容体例。

34.训诂术语“曰、为”用法上有什么特点?35.“谓之”的用法有哪些? 36.“谓”与“言”的相同用法有哪些?37.“谓”与“言”的不同用法有哪些? 38.训诂术语“犹”的释义特点是什么?39.“之言、之为言”用法有什么特点?40.“属”和“别”作用各是什么?41.“辞”和“词”含义是什么? 42.“读为、读曰”用法上有什么特点?43.什么是“对文”? 44.“浑言”和“析言”用法上有什么特点?45.“通语”、“凡语”的含义是什么?46.什么是代语?47.什么是“破读”? 48.训诂术语“如字”的作用是什么?49.什么是互文?什么是“连文”? 50.什么是重文?什么是连语?51.“读若”与“读为”作用有何不同?52.为什么说“叶音”是错误的?53.“古文、今文”指的各是什么? 54.“当为、当作”有什么作用?55.“或为、或作”表示什么意思? 56.“脱、衍”的含义各是什么?57.串讲与翻译有什么不同?58.什么是阐释句旨?59.训诂解释篇题有哪些情况? 60.什么是章旨?61.叙事补史的代表性著作有哪些?62.考证包括哪些内容?63.什么是校勘?64.古书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有哪些?65.校勘古书的方法有哪些?66.他校法有什么特点?第四章67.论述训诂专书与文献训诂的联系与区别。

大学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义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

A. 古代文献B. 古代碑刻C. 古代器物D. 古代语言答案:A2. 下列哪部著作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A. 《说文解字》B. 《尔雅》C. 《康熙字典》D. 《辞海》答案:B3.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

A. 解释B. 翻译C. 考证D. 校对答案:A4. 训诂学中的“诂”指的是()。

A. 解释B. 翻译C. 考证D. 校对答案:B5.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 比较法B. 归纳法C. 演绎法D. 统计法答案:D6. 训诂学中“互训”指的是()。

A. 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B. 用一个词解释多个词C. 用多个词解释一个词D. 用一个词解释自己答案:A7. 训诂学中“系联”指的是()。

A. 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B. 用一个词解释多个词C. 用多个词解释一个词D. 用一个词解释自己答案:C8. 训诂学中“义训”指的是()。

A. 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B. 用一个词解释多个词C. 用多个词解释一个词D. 用一个词解释自己答案:A9. 训诂学中“声训”指的是()。

A. 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B. 用一个词解释多个词C. 用多个词解释一个词D. 用一个词解释自己答案:D10. 训诂学中“形训”指的是()。

A. 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B. 用一个词解释多个词C. 用多个词解释一个词D. 用一个词解释自己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训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 词义研究B. 语法研究C. 语音研究D. 文字研究答案:ACD12.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比较法B. 归纳法C. 演绎法D. 统计法答案:ABC13. 训诂学中的“互训”、“系联”、“义训”、“声训”、“形训”分别指的是()。

A. 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B. 用一个词解释多个词C. 用多个词解释一个词D. 用一个词解释自己答案:ABCD14. 训诂学中“义训”的方法包括()。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谓:既可以解词,又可以解句,解词时被训词均放在术语前,解句时,被解释的内容可不出现而直接用术语带出讲解内容2.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3.之言:“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二、填空题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所谓“尔”就是(“近”)的意思,“雅”就是(“正”)的意思。

2、《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作者是(扬雄),成书于(西汉末年or公元1世纪初),全称叫做(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释名》的作者是(刘熙),成书于(东汉)。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三、翻译1 《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

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2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 一、填空与单项选择: 第一章 1、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主要研究内容是:语义; 2、语言在时间内运动形成的差别是:古今语,在空间内运动形成的差别是:方言; 3、“终风且暴”中,“终”义为:D、既 终…且是既…又… A、始终 B、长期 C、最后 D、既 4、“伤未及死,如何勿重”中“及”义为:C、到达 A、赶上 B、涉及 C、到达 D、及时 5、“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中“及”用其:A、本义 及:赶上 B直接引申义 A、本义 B、直接引申义 C、间接引申义 D、假借义 6、“又欲肆其西封”中“封”用其:B、直接引申义 封:国界。本义是培土植树 A、本义 B、直接引申义 C、间接引申义 D、假借义 7、“宿敢不封植此树以无忘角弓”中“封”用其:A、本义 A、本义 B、直接引申义 C、间接引申义 D、假借义 8、“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中“夜叉”是:D、外来词 A、复使词 B、并列词组 C、偏正词组 D、外来词 9、“草肥番马健,雪重拂庐干”中“拂庐”是:D、外来词 A、复使词 B、并列词组 C、偏正词组 D、外来词 10、“蒲桃可以造酒”中“蒲桃”是:D、外来词 A、复使词 B、并列词组 C、偏正词组 D、外来词 1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中“浮图”是:D、外来词 A、复使词 B、并列词组 C、偏正词组 D、外来词 12、“火爰气早来,虫螟为害”中“虫螟”是:D、大名冠小名 A、主谓结构 B、同义连用 C、偏义复词 D、大名冠小名 13、“宁珠除草茅以力耕手”中“草茅”是:D、大名冠小名 A、主谓结构 B、同义连用 C、偏义复词 D、大名冠小名 14、“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中“舟虚”是:D、大名冠小名 15、“匠石运斤成风”中“匠石”是:D、大名冠小名 A、主谓结构 B、同义连用 C、偏义复词 D、大名冠小名 16、《礼记》“天子之元士”中“元”义为:B、善 A、首 B、善 C、始 D、大 17、《尚书》“汝终陟元后”中“元”义:D、大 元后:大王 A、首 B、善 C、始 D、大 18、《左传》“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中“元”义为:A、首 A、首 B、善 C、始 D、大 19、《尚书大传》“元祀代泰山”中“元”义为:C、始 A、首 B、善 C、始 D、大 20、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重杨生左肘”中,代语“杨”的使用是为了:C、适应格律 A、避重复 B、求新雅 C、适应格律 D、避忌讳 21、曹植《空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中代语“零落”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 A、避重复 B、求新雅 C、适应格律 D、避忌讳 22、《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中,代语“采薪之忧”的使用是为了:D、避忌讳 造:到……去 A、避重复 B、求新雅 C、适应格律 D、避忌讳 23、张祐《爱妾换马》“忍将行雨换追风”中,代语“行雨”、“追风”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 行雨:小妾 追风:良马 A、避重复 B、求新雅 C、适应格律 D、避忌讳 24、“将不诚必,则士不勇敢”中“诚必”是:B、同义连文 A、偏义连文 B、同义连文 C、偏正结构 D、大名冠小名 25、“天子焉始乘舟”中“焉始”是:B、同义连文 近义连文 A、偏义连文 B、同义连文 C、偏正结构 D、大名冠小名 26、“忧心如惔 ,不敢戏谈”中“戏谈”是:B、同义连文 惔 :水 烧 A、偏义连文 B、同义连文 C、偏正结构 D、大名冠小名 27、“仲秋之月,雷乃始收”中“乃始”是:B、同义连文 A、偏义连文 B、同义连文 C、偏正结构 D、大名冠小名 28、“爱”由喜欢义引申为吝啬义,其引申类型为:A、因果引申 A、因果引申 B、时空引申 C、同状态引申 D、同作用引申 29、“解”由分解动物义引申为松懈义,其引类型为:A、因果引申 A、因果引申 B、时空引申 C、同状态引申 D、同作用引申 30、“间”由缝隙义引申为短暂文,其引申类型为:B、时空引申 A、因果引申 B、时空引申 C、同状态引申 D、同作用引申 31、“关”由门闩义引申为关口义,其引申类型为:D、同作用引申 A、因果引申 B、时空引申 C、同状态引申 D、同作用引申 32、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中“顾”义为:D、返回 顾返:同义连用 A、顾及 B、考虑 C、照顾 D、返回 33、乐府诗《行行重行行》“游子不顾反”中“顾”义为:D、返回 A、顾及 B、考虑 C、照顾 D、返回 34、《资治通鉴》“周有采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此文“收不售,与欲得”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A、不明词义 不售:卖不出去 A、不明词义 B、不明古音 C、不识通假 D、不明制度 35、《旧闻证误》“寇公在长安,走马,承受奏其僭侈。”此文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D、不明制度 走马,承受:官制名 A、不明词义 B、不明古音 C、不识通假 D、不明制度 36、《资治通鉴》“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押韵)不再来,”此文“时乎时不再来”断句有误,其原因是:B、不明古音 A、不明词义 B、不明古音 C、不识通假 D、不明制度 37、《尚书》“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谓大同,其身康强,子孙其逢吉。”此文“子孙其逢,吉”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C、不识通假 逢:通“丰” A、不明词义 B、不明古音 C、不识通假 D、不明制度 38、《礼记》“二名不偏讳“中:A、有错字现象 偏(遍) A、有错字现象 B、有掉字现象 C、既有错字又有掉字现象 D、没有错字或掉字现象 39、《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中:A、有错字现象 息:思 A、有错字现象 B、有掉字现象 C、既有错字又有掉字现象 D、没有错字或掉字现象 40、“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中:B、有两字误合为一字现象 A、有一字误分为两字现象 B、有两字误合为一字现象 C、既有误分现象又有误合现象 D、没有误分或误合现象 41、“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中:A、有一字误分为两字现象 A、有一字误分为两字现象 B、有两字误合为一字现象 C、既有误分现象又有误合现象 D、没有误分或误合现象 42、联系同源词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 A、语音 B、字形 C、字义 D、形意义结合 43、会通一词多形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 A、语音 B、字形 C、字义 D、形意义结合 44、推求语源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 A、语音 B、字形 C、字义 D、形意义结合 45、识别语转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 A、语音 B、字形 C、字义 D、形意义结合 46、“五月渡芦,深入不毛”中“毛”的正确解释是:C、庄稼 A、草 B、树木 C、庄稼 D、草木和庄稼 47、《史记索隐》的作者:司马贞,《史记正义》的作者:张守节,《史记集解》的作者是:裴骃,《世说新语注》的作者是:刘孝标; 48、裴松之的《三国志注》:D、以增补史实详实著称 A、以词语解释准确无误著称 B、以声音通训诂做得最好 C、通假字的解释有独到之处 D、以增补史实详实著称 E、以注明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著称 49、李善的《文选注》:E、以注明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著称 A、以词语解释准确无误著称 B、以声音通训诂做得最好 C、通假字的解释有独到之处 D、以增补史实详实著称 E、以注明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著称 50、《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成书于:魏晋南北朝,《五经正义》成书于:唐代,《广雅疏证》成书于:清代。 第二章 51、探求语源适用的最基本方法是:B、因声求义 A、以形索义 B、因声求义 C、引文说义 D、直接说义 52、探求本义适用的最基本方法是:A、以形求义 A、以形索义 B、因声求义 C、引文说义 D、直接说义 53、以形求义的方法适用于:A、探求本义 识别通假字 A、探求本义 B、说解引申义 C、联系同源词 D、解释假借义 54、因声求义的方法适用于:(A?C?)D、解释假义 C、联系同源词 A、探求本义 B、说解引申义 C、联系同源词 D、解释假借义 55、《诗•嵩高》:“其风肆好,以赠申伯》。”毛传:“赠,增也。”毛传的训诂形式是:C、声训 56、《诗》:“彼茁者葭。”毛传:“茁,出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 57、《诗》:“洽比其邻。”毛传:“洽,合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 58、《释名》:“腕,宛也,言可宛曲也。”其训诂方式是:C、声训 59、《诗》:“将仲子今,无踰我园。”毛传:“园,所以树木也。”毛传释义方式为:D、描述 A、以今语释古语 B、以通语释方言 C、推因 D、描述 60、《国语》:“田狩毕弋。”韦注:“毕,掩雉兔之网也,”韦注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 A、以今语释古语 B、以通语释方言 C、推因 D、描述 61、“郊,距国百里为郊。”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 A、以今语释古语 B、以通语释方言 C、推因 D、描述 62、《淮南子》:“发笱门。”高注:“笱,竹笱,所以捕鱼。”高注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 A、以今语释古语 B、以通语释方言 C、推因 D、描述 63、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过程中误增文字现象的术语是:A、衍 A、衍 B、当作 C、夺 D、为 64、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过程中脱漏文字现象的术语是:C、夺 A、衍 B、当作 C、夺 D、为 65、校勘术语“夺”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A、脱漏字 A、脱漏字 B、误增字 C、错别字 D、通假字 66、校勘术语“衍”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B、误增字 A、脱漏字 B、误增字 C、错别字 D、通假字 67、所谓“统言不分,析言有别”指的是:C、近义词意义差别现象 A、互文见义现象 B、文句变换现象 C、近义词意义差别现象 D、文结构差别现象 68、校勘术语“当作”一般用来:B、改正错字误读 A、指明文字通假现象 B、改正错字误读 C、指出他书或别本之异文现象 D、改正文句颠倒现象 E、指出文字错乱现象 F、辨析同义词的差别 69、训诂术语“谓之”一般用来:F、辨析同义词的差别 A、指明文字通假现象 B、改正错字误读 C、指出他书或别本之异文现象 D、改正文句颠倒现象 E、指出文字错乱现象 F、辨析同义词的差别 70、古人校勘时用“作”一般用来:C、指出他书别本之异文 A、指明文字通假现象 B、改正错字误读 C、指出他书或别本之异文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