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丹柯》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丹柯》教案

《丹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丹柯形象,把握小说基本主题;2、分析族人形象,多元解读小说主题;3、理解小说主题的永恒性。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及多元化主题。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丹柯在小说中的多重身份变化;2、研读小说结尾,理解崇高的悲剧英雄形象;3、理解族人在小说中的身份变化;4、探讨小说主题的多元和永恒。
【教学过程】【导入】(知识链接)PPT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法国的罗兰·巴特曾经说过:“一部作品之所以永恒不朽,并不是因为它把独一无二的意义强加于不同的人身上,而是因为它对同一个人提供许多不同的意义。
”(特别关注这段话中的四个关键词:作品、永恒、不同、不朽。
由此切入到本篇课文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小说主题的多元和永恒。
)(导入课文)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丹柯》这篇小说,完成一场小说主题解读的精神之旅。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PP T在正是进入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两位伟大的哲学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康德说:“形象大于思想。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两位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艺术或者说文学作品不必直接说出思想,而应该通过形象传达出思想。
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解读不妨从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丹柯着手。
(为小说解读提供理论的基础:“形象大于思想”。
可见人物塑造是主题实现的重要途径,所以解读人物是解读主题的最好手段。
)一、从丹柯角度解读小说的主题(预习反馈)通过课前预习和学案练习,我们看到丹柯具有哪些身份?有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展示你所读到的丹柯身份。
展示内容预设:美男子、族人的朋友、领导者、骄傲的勇士、英雄、悲剧英雄……(通过寻找丹柯多重身份的变化,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
)(设疑激趣,贯穿全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重身份呢?为什么他的身份会发生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一下小说吧。
(带着疑问进入课文,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英雄的出现1、丹柯刚出现时,小说是怎样来描写他的?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
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2篇

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丹柯》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理解《丹柯》的情节和人物形象;3.分析《丹柯》中的意象和寓意,探讨作品的主题;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丹柯》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丹柯》中的意象和寓意,探讨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课前准备导入,引发学生对于徐锡麟的了解:徐锡麟是一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以诗歌、散文和小说为主,以写作真实、细腻而著称。
他在1982年获得了第七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丹柯》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情节分析通过师生共同阅读《丹柯》,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并进行分析讨论。
3.意象与寓意解读小说中的意象和寓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通过对文本的剖析,探讨作品的主题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4.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进行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1.导入与激发:通过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与解读:师生共同阅读小说,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寓意。
3.讨论与交流:以问题驱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4.撰写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个读后感或者扩展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录像或PPT等多媒体辅助教具;2.教材、参考书及文献。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2.作业评价:学生撰写的读后感或扩展阅读的内容和思考。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作品,并促使他们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让他们能够真正喜欢并欣赏文学作品。
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宇宙的未来》,培养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和未来发展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科技的可能性。
《丹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丹柯》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丹柯》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背景《丹柯》是中国著名的小说,作为文学经典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丹柯》的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注意教学策略和方法,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让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三、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取《丹柯》中的“游戏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丹柯》的作者及作品,同时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认知和欣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PPT授课和小组讨论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情感和方法来理解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前导通过PPT介绍《丹柯》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和语言特色。
同时,定下学习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讲授阅读技巧通过讲解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思路。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留意人物、环境、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3.阅读与理解让学生阅读《丹柯》中的游戏篇,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行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留意情感描写、语言表达和反思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做好笔记和注释。
4.小组讨论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哲学思想,了解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
同时,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评价与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问答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回顾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六、教学模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如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文学知识竞赛、探究小说中的科技元素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丹柯》名师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丹柯》名师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情景导入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小说,在这里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这是我读小说的一点感受: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为什么小说有如此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伟大的小说有着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主题,它能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今天我们学是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富有激情的小说——高尔基的《丹柯》。
二、知识链接高尔基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作品: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二、课堂研习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读这类小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
明确: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
(一)分析族人的困境(1)请学生画出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品味一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环境的恶劣的。
①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
②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
③更可怕的时候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那些人、并且给他们唱葬歌。
明确:前面是阴森恐怖、看不到光明的森林,后面是强大的敌人,他们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作者采用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与一般的对环境的描写不同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摆在人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
2、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样写是为丹柯的出场拉开序幕,用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懦弱和恐惧衬托出丹柯的勇敢与坚强。
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

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丹柯》的文字背景及内涵,加深对于中国文学的认知。
2.探究《丹柯》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其反映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借助《丹柯》这篇古文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阅读、探究文学、欣赏文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丹柯》一文的背景及作品主旨,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形象化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深刻领会其中的情节。
3.启示学生反思小说中所反映的文化及人性问题,并准确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丹柯》中文化背景的理解准确度。
2.学生对《丹柯》中人物形象及情节推理的敏感度。
3.学生对感悟及写作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导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
2.课堂讲解式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小说的文化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内容等知识点,为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小说提供帮助。
3.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思想等问题,激发学生爱好阅读的兴趣和对文学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善于发掘小说的背景1.让学生在事先预习了《丹柯》之后,谈谈耳熟能详的“丹柯赠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引出《丹柯》这部文学作品,并大致叙述全文的大致内容。
第二步分享给学生《丹柯》中的情节1.通过精选的重点情节,激起学生对文章的興趣和阅读探究的兴趣;2.对于文中背后的宏伟意义,也是要深入分析渗透到学生意识之中。
第三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述1.让全班或学生分组在课上对于小说中集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讨论;2.强调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应当包含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的形象塑造的两个维度。
第四步角色扮演,并尝试小说原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小说内涵、情节群体和人物形象的方法,一步步地来细微地分析、推理、探究。
第五步探究《丹柯》中的文化内涵1.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做一个有重点的讲解;2.引导学生去探究小说中文化元素及其对于故事情节的深度影响。
《丹柯》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丹柯》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丹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丹柯》,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丹柯的勇敢、智慧、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体会主人公丹柯的形象特点。
2.2 词语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法水平。
2.4 修辞手法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重点词语的理解、句式的分析、修辞手法的鉴赏。
3.2 教学难点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主人公丹柯形象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课文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5.3 词语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4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法水平。
5.5 修辞手法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5.6 课堂小结5.7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课下自主学习6.1 任务布置让学生课下查找关于《丹柯》的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6.2 学习要求学生需在课后完成资料的查找和阅读,并在下一节课前提交学习报告。
第七章:课堂讨论与展示7.1 组织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7.2 讨论主题例如:丹柯的形象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等。
《丹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丹柯》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丹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篇目,单元关键词是“主题”。
但是,有关小说主题涉及面广,可以选择的角度有“主题与手法的关系”“主题与人物的关系”“主题的模糊性或多角度性”,而《丹柯》又是一篇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
丹柯告诉人们:“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他献出了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
丹柯那种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度,鼓舞和感染着读者。
所以,我最终决定重点从“悲剧英雄”这个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并且在结尾做适当的拓展延伸,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汲取向上向前的动力。
另外,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征。
全篇充盈的浪漫主义格调,情节奇特,色彩鲜明,节奏明快,场面生动,感情充沛,构思奇妙;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极强,人物性格的发展富有传奇性;民间艺术的表现方法恰如其分,既保留了民间故事的风格,又以作家提炼过的语言来叙述,使两种文体的特点相得益彰;大自然景物、环境气氛和故事叙述和谐配合,相互烘托,使全篇有一种风景画、风俗画的美;语言富有表现力,富有激情,有声有色。
细读作品,可以感到一种突兀的、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拟设置学生诵读、情景再现等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中理解作品,达到训练语言,提升思维的目的。
2、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和方法,具备了赏析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能力,但是,《丹柯》作为一篇外国小说,在艺术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和传统的小说还是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学生课前对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做一些了解,便于更好地解读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高尔基及其作品。
2、理清小说情节,体会丹柯的困境;3、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人物语言,理解丹柯人物形象及象征意义。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丹柯》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丹柯》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2、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3、分析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的呈现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浪漫主义、寓言、象征等手法的赏析课时安排2课时授完教学过程一、由学生介绍高尔基。
教师介绍《伊则吉尔老婆子》。
二、由学生复述《丹柯》的故事。
师生共同去收集故事的要点。
1、外敌的强大,森林环绕的艰险,在困难面前族人畏缩2、美少年丹柯带领大家在森林里寻找出路,黑森林的阴森恐怖,雷电暴雨的袭击,人们对出路产生疑虑,并要对丹柯进行报复3、丹柯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路,他带领大家终于走出了黑森林,丹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形象分析1、请找一找在丹柯面临哪几个方面的困难。
讨论明确: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
画出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自读,品味一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环境的恶劣的。
明确:作者采用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与一般的对环境的描写不同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
人为方面的困难,在他面前是一群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族人。
筛选出族人变化过程中重要词语。
讨论明确:“快乐,强壮、勇敢”——“衰弱、恐怖”——“和谐、相信”——“抱怨、围攻”——“践踏”3、面对这样的一波三折,丹柯有没有动摇?从丹柯的话中挑选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至两句,在小组中交流,成员推选出讲的最好的一个人发言并跟大家交流意见。
①“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首先这句话体现了这群族人胆小、懦弱的本质,其次体现了人物本身勇于实践的精神,他坚信森林一定有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丹柯》教案新人教版Ⅰ、教材分析本课是属于选修课程,关于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新课程标准》上明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至于《外国小说欣赏》是以“广泛欣赏外国小说,初知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
而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了解小说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丹柯》这篇小说高尔基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敢于实践、勇于献身的悲剧英雄形象。
Ⅱ、学情分析作为高中学生对于小说已经比较熟悉,同时必修教材上也有很多的小说,所以关于小说的基本知识只需在预习或者课堂上一笔带过即可,学生在鉴赏外国小说时,由于时代背景的陌生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主题的复杂性的理解上会有所困难,需要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精神,在共同合作中解决问题。
根据新课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进一步让学生熟悉小说艺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主人公的性格的分析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Ⅲ、教学目标通过掌握本篇小说中所出现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理解高尔基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在苏联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体味象征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小说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培养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
Ⅳ、教学重难点:1小说主题的认识以及实现的途径。
2通过改写小小说具体实践如何更好地通过选材、塑造人物等途径来表现主题。
Ⅴ、教学流程一、导入大家还记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吗?这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这只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鼓舞了无数的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笔下的具备“海燕”精神另一位英雄——丹柯。
二、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早年丧父,11岁开始自立谋生,对社会底层痛苦生活的体验成为他创作中的源泉。
其主要作品有1906年发表的《母亲》,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新时期,散文诗《海燕》,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呼吁“博爱”、“平等”,在他的身上闪现着人道主义的光芒。
三、梳理情节,探究主题1.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
《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2.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通过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发现。
3.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指名简要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4.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像大家熟悉的《老人与海》、中国的《西游记》等等都是。
读这类小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族人的困境。
明确:前面是阴森恐怖、看不到光明的森林,后面是强大的敌人,他们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5.结合全文,理解第一段中“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的含义。
首先,它极力描写森林给这些落难人群的恐惧感和压迫感。
其次,“快乐、强壮、勇敢”原指一个人乐观,身体强健,能从容面对困难。
课文既用来说明这些人曾经享有自由和梦想,并非身体孱弱或天生胆怯,平时看起来也很勇敢,同时又反衬出他们在遇到困难后的恐惧和压迫感,在关健时刻缺乏挑战困难、拯救族群的勇气。
6.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是为丹柯的出场拉开序幕,用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懦弱和恐惧衬托出丹柯的勇敢与坚强。
这种扬彼抑此的手法成功地烘托出丹柯地精神面貌,奠定了主题的基调。
7.我们再来看丹柯的困境。
丹柯不但有与族人一样的困境,更有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的威胁。
四、文章情节结构分析分析丹柯所处的困境,就从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来分析。
一个是当族人们在森林阴森恐惧的压迫下,开始犹豫、退缩甚至想回去当奴隶的时候,丹柯站出来,呼吁“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林子是有尽头的”,并勇敢地挺身而出,成了全族的领路人。
二是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
三是大雷雨来临时,族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抱怨、指责,甚至要弄死他的时候,丹柯却还是“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并“抓开了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把高高地举在头上”。
最后,树林分开了,广大的草原横在自己的面前。
四、分析主题的模糊性或多角度性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通过故事?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
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学的专职。
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并不特别彰显出来。
与追求观点的精确、明了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1. 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所以,小说的主题概括出来了,我们的阅读欣赏其实还远没有完成。
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我们应当再进一步深入,从多元的角度和个性化感悟的角度来欣赏领悟。
有人说,丹柯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也有问题,他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齐心协力把大家带出森林。
你同意这一想法吗?(学生赞同)这就是多元化解读小说主题。
2. 文章结尾“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
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那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的交代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有何意义和作用?提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名言狭义悲剧:抗争、行动、毁灭一般被看做是它的三要素。
广义悲剧:由此生发开去,常常指代一种氛围或感情基调,它不只意味着字面意义上的悲凉、哀伤,还有着与此相应的由于美的必然毁灭而带来庄严和壮丽。
明确:这段文字,通过对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的交代,为人物形象增添了悲剧色彩,从而使英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而饱满,增强了小说感人的艺术力量。
3.小说的主题在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色彩,这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
文章除了结尾部分表现人物的悲剧性,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人物的悲剧性?五、情节设置的一波三折上凸现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1、⑴人们推举丹柯领导族人,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没有经验。
⑵大雷雨来临时,众人对丹柯争相诋毁、责难⑶就是刚才分析的结尾部分内容。
为了中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着的心,然而当族人欢呼胜利时忘记了丹柯,胆小之人因为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其踏灭。
)2、小说除了在情节上来凸现主题,还运用了一个表现手法来加强主题的表达效果。
这是——浪漫主义手法。
丹柯将众人引向光明却遭到诋毁与误解,一颗勇敢而骄傲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如此种种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
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而夏瑜们却是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
⑴强烈的美丑对比: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
⑵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森林恐怖险恶环境的描写,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碎裂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
3.分析局部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认真朗读,体会其中蕴涵的哲理。
⑵如何理解“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在文中的含义?“林子”,特指困难,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挫折,也可以理解成整个民族遭遇的灾难何困境。
而“尽头”是“有限”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困难何挫折都是有限的,并非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乌云,走出困境,取得胜利。
这句话还可以理解成除困难外的其他东西,比如安逸享乐等都不可能是无穷尽的,需要人们时刻去争取,而并非一劳永逸。
⑶“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
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如何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意义和作用?这段景物描写,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丹柯的英雄壮举所产生的强烈的震撼效果及其胜利带领族人抵达草原后的那种安宁、自由、和平与美好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及其英雄精神、英雄业绩的热情讴歌和真诚赞美。
五. 人物形象总结1、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在歌颂怎样一种精神?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1、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人们丹柯陷入黑暗,面临死亡丹柯站出,领导前进筋疲力尽,犹豫动摇剖出心脏,照亮前程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红心燃尽,丹柯牺牲2、丹柯是个永不言败、敢于实践、坚强、果敢、舍己为人、为理想献身的人(悲剧英雄形象)3、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1)、鲜明的对比(2)、大胆的夸张(3)、强烈的烘托(4)、丰富的想象七、分层练习C层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泥沼( ) 泥淖( ) 喧响( ) 渲染( ) 黏泥( ) 篝火( ) 宿愿( )星宿( ) 虬曲( )( ) 夙愿( ) 恶臭( ) 乳臭未干/铜臭( )眩晕( ) 胆怯( ) 望而却步( ) 颤抖( ) 寒颤/颤栗( ) 钻石( )监禁( )( ) 弱不禁风( ) 监生( ) 疙瘩( )( ) 邋遢( )( )龌龊( )( ) 着魔( ) 着想( ) 祈祷( ) 油炸( ) 笑靥( ) 惩罚( )怜mǐn() 枝yā() 宽shù( ) wòchuò( )( ) gōu( )火qiú( )曲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惩创/千疮百孔瞥见/撇下不管僭越/国子监笑靥/生性腼腆B.驰骋/奖惩分明祈祷/单骑救主舷梯/改弦更张枪杆子/玉米秆C.喧嚣/铺陈渲染油炸/叱咤风云颤栗/颤巍巍铜臭/遗臭万年D.龌龊/风姿绰约着迷/硬着陆禁令/情不自禁沼泽/千里迢迢3.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大坝合龙/合拢双手精疲力尽/筋疲力尽制服/制伏炮兽百尺杆头,更进一步B.权力陷井/井然有序高粱杆/笔杆子夙愿/宿愿有违明修饯道,暗度陈仓C.真知卓见/远见卓识无足轻重/举足轻重胆怯/望而却步二人同心,其力断金D.协迫利用/协调配合主弦律/故弄玄虚眩目/头晕目眩精诚所致,金石为开4.下面关于主题常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