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20 17年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编
最新精品2017年福建省教师招考心理学考试大纲_整理笔记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大纲整理一、认知发展与教育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识记】【应用】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3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二)遵循感知觉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
(感知觉规律的应用)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二)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三)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四)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记忆的分类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种类: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4、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 3记忆的准确性,2记忆的持久性, 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影响识记的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5.识记的方法3.活动任务的性质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防止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 4.复习方法多样化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 掌握复习的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 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2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最新精品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汇总(普通心理学试题部分)]
![最新精品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汇总(普通心理学试题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eda6267168884868762d6e7.png)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普通心理学试题部分)一、选择题(2×20=40分)1. 下列选项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A.注意 B.思维 C.理想 D.能力2. 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学感觉范畴的是()A.某人去一个旅游景点旅游,对该景点感觉良好B.进到一个黑屋子中,眼睛感觉一片漆黑C.老李感觉小张是个有前途的青年D.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感觉像进了迷宫3. 根据研究,下列哪种学习程度的记忆效果较好DA33% B.78% C.100% D.150%4. 小王去年去过长城,至今长城的映像还留在他的脑海中。
请问,这种映像属于( B )A.知觉 B.表象 C.想象 D.思维5. 下列关于情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情绪的发展要早于情感B.情绪比情感稳定C情绪表现外显性 D.情绪的生理性6.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的分别是(C )A.个性的整体性和可塑性B.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C.个性的稳定性和独特性D.个性的社会性和独特性7. 下列是我国小学生的一些需要,试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哪项的层次最高( D )A.家庭的现代化B.安静的学习环境C.结交正直诚实的朋友D.搞小发明8.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时应着重注意(D )A.有意安排各种困难,培养其克服困难的精神B.培养其压制情绪冲动的能力C.培养其当机立断的性格D.保护其自尊心,不公开批评他们,经常鼓舞他们,积极引导9.“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B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10.下列哪项不属于一般能力( A )A.智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注意力二、填空题(2×20=40分)1.反射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与___2.高级神经活动的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与___3.意识有三个水平:无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和___4.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___、有意后注意。
最新精品2017招教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招教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复制链接](第一卷)一、单选题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D.1988年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2017福建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2017福建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笔试考试大纲已经发布,如下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
考试结果将作为我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
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一)考试目标1.考查考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
2.考查考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知识的领会与掌握情况。
3.考查考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的理解、分析,以及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况。
(二)考试要求1.要求考生理解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
2.要求考生能够较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3.要求考生掌握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理解、分析学校教育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知识,以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
考试内容: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一)普通心理学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2.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与规律3.注意,注意的特征4.感觉、知觉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视觉适应与后像6.知觉的特性7.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遗忘规律8.思维,思维的种类9.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0.表象,想象,想象的种类11.情绪,情感,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12.意志的品质13.需要,动机,动机的分类1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驱力理论,诱因理论,唤醒理论,15.能力,能力的种类,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6.能力发展差异分析17.气质,性格(二)发展心理学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阶段3.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论4.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5.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6.依恋理论、亲和动机、关键期7.童年期个体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其发展8.童年期个体心理过程的发展9.童年期个体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10.少年期个体性的发育和成熟11.少年期个体心理过程的发展12.少年期个体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13.青年期个体思维的发展14.青年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三)教育心理学1.学习,陈述性知识学习与程序性知识学习2.学习的认知策略与监控策略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的激发4.迁移,促进迁移的条件5.班杜拉学习理论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7.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行为主义取向模式、人本主义取向模式、教师效能取向模式)8.师生关系及其建立9.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一般特征10.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干预(四)社会心理学1.社会化,再社会化,图式2.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3.印象,印象形成与印象整饰4.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罗特的归因控制点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5.归因过程的偏差现象6.态度,态度的维度7.态度转变的理论(认知失调论、分阶段变化理论)8.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9.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10.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2.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从众,服从13.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五)统计与测量1.t检验、检验、检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2.描述研究数据基本特征的常用统计指标3.心理测验的正确使用4.评价心理测验质量的量化指标5.影响信度的因素及提高信度的方法6.影响效度的因素及提高效度的方法7.常模参照测验(六)变态心理学1.判别心理异常的基本指标2.智力障碍的概念、等级与诊断3.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预防与矫治(多动症、口吃、遗尿、进食问题)4.儿童(青少年)学习障碍的诊断与教育措施5.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干预常用技术(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途径与方法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评价(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1.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观点(精神分析学派、行为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2.心理咨询的常用方法与技术3.心理咨询的常见形式与一般程序4.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素养(九)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1.团体心理辅导(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咨询)的特点与类型2.团体心理辅导(咨询)的讨论技术3.团体领导者的角色特点4.团体心理辅导(咨询)过程中的特殊成员及应对5.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咨询)效果的因素第二部分实践技能(一)中(小)学个别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三)团体心理咨询(辅导)方案设计(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四、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最新精品20 17年4月21日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017教师招聘《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全(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2017教师招聘《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全第一章概论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 2.实验心理学3.认知心理学 4.人格心理学5.社会心理学 6.发展心理学7.教育心理学 8.学校心理学9.观察法 10.实验法二、单项选择题1.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B )A.教育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2.一百多年前,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有关?( A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3.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事件发生在( B )A.1978年 B.1879年 C.1789年 D.1798年4.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 D )A.机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5.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水流一样,提出“意识流”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A )A.机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6.1890年发表了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学者是(A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B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8.通过对狗等动物的训练研究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的著名学者是( D )A.华生 B.斯金纳 C.桑戴克 D.巴甫洛夫9.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提出S—R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10.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的心理学流派是( A )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11.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 C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12.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 )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13.构造主义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 A )A.观察法 B.买验法 C.调查法 D.内省法14.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心理学被称为( B )A.格式塔心锺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15.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主要是受到下列哪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C )A.经济条件 B.先天遗传 C.后天环境 D.成熟水平16.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最新精品20 17年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对比

2010年考试大纲2011年考试大纲(2012年大纲同2011年)考试时间120分钟12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150分心理学总分35分52.5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010年考简答题)、创造性及其培养(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011年考简答题)(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2011年考简答题)(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二章情感意志(1)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2)意志品质及其培养(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三章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2)能力的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培养(2010年考材料分析)(3)气质与教育(2010年考材料分析)(4)性格的形成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2011年考材料分析)、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理论(去除)(2)学习动机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3)学习迁移与教学(4)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5)技能及其特点、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培养(6)学习策略及其种类(7)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去除)(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3)学习动机理论(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6)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最新精品2017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1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2.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与规律(1)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有这两种过程相互关系决定的。
(2)兴奋和抑制无时不在进行着有规律性的运动,主要有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3.注意是心理活动都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持久性)集中性(聚精会神的程度)范围(同一时间不同客体数量)分配(同时间指向不同对象)转移(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4.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某一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整体反映。
5.感受性是分析器在适宜刺激下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把知觉对象不同部分属性统一为整体)选择性(把知觉对象从背景里区分出来)理解性(在以往经验的参与下,以词为工具,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并以概念的形式表式出来)恒常性(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7.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短时记忆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长时记忆是学习材料不断复习后保持在人脑中的记忆,遗忘规律其过程是不平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随后趋于平稳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种类思维水平和凭借物不同(直观动作具体形象抽象逻辑)指向性不同(集中发散)创新程度不同(常规创造性)9.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认识问题和明确的提出问题分析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提出假设并考虑解答方法验证假设10.表象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再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11.情绪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相共同构成的反应和体验,情感是人对现实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而产生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种类
①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有哪些
(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相互作用、(4)联觉、(5)感觉的相互补偿、(6)敏感化
4、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反应的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运动知觉又可具体细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知觉。
(2)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具体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等。
5、知觉的特性
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6、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觉。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2)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多喝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
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的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感知的差异性,对象和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具、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是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4)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因此,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和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的对象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
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完整、准确的感知觉,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将大大提高直观的效果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禁止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
7、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和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8、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
(3)引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和提出观察的方法
(4)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5)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
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
(1)条理性。
(2)创造性。
(3)敏锐性。
(4)精确性。
(5)目的性
(二)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记忆及其品质
(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品质:准确性、敏捷性、持久性、备用性
2、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1)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记忆的规律
1、识记
(1)识记的分类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方式和方法;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
2、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
(一)保持及其变化规律:1.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2.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
(二)遗忘及其规律的应用
1、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失。
2、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说,也叫动机性遗忘说。
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
(4)同化说。
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3、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斯浩)
(1)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
(2)识记材料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
(3)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
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得越慢。
4、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多样化、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适当过度学习
(三)再认和回忆及其规律
1、再认及其规律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
一般认为影响再认的因素有三:一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三是当前呈现事物的环境与过去被识记时环境的相似程度。
2、回忆及其规律
(1)回忆: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独立地再现出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