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薰衣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

薰衣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是一种常见的芳香植物,广泛应用于香水、保健品和药物中。
它的广泛应用源于其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挥发油和多酚类物质。
近年来,关于薰衣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薰衣草产生的挥发油对其香气和功效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挥发油主要由萜类化合物组成,如芳樟醇、香茶素和薄荷脑。
近年来,通过利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方法,研究人员逐渐揭示了挥发油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和调控网络。
一个重要的基因家族——类黄酮甲基转移酶基因家族(FOMT)的发现,解释了薰衣草中复杂多样的芳香化合物合成途径。
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和功能验证,已经确定了FOMT蛋白在挥发油合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薰衣草中还存在着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如花青素和黄酮类物质。
据研究,这些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生物活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克隆和表达相关基因,进一步阐明了多酚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一个关键的基因——黄酮-3'-羟基化酶基因(F3'H)的发现,揭示了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F3'H基因的功能解析,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薰衣草中花青素的合成机制以及其在植物生理和生物活性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还对薰衣草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薰衣草的基因组结构和基因家族的分布情况。
转录组学研究则揭示了薰衣草在生物逆境和激素调控下的基因表达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了薰衣草适应环境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薰衣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揭示挥发油和多酚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和调控网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薰衣草的香气和功效来源。
对薰衣草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研究能够为薰衣草的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的鉴定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薰衣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薰衣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

薰衣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是一种常见的香草植物,被广泛栽培用于药用和香料的制备。
薰衣草的香气来自于其次生代谢产物,这些化合物具有一系列的生物活性。
薰衣草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挥发性油,其中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醇。
已经确定的主要挥发油成分包括薰衣草酮、薰衣草醇、1, 8-桉叶素、香叶醇等。
这些化合物对人体具有抗菌、抗炎、镇静、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为了深入研究薰衣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科学家们使用了多种分析和研究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薰衣草挥发性油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鉴定出薰衣草中的主要挥发性油成分,并确定其含量。
通过质谱法(MS)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等手段,科学家们还可以确定薰衣草中挥发性油成分的结构。
这些结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挥发性油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除了挥发性油,薰衣草中还含有一些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如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等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酚类化合物具有抗菌和抗氧化等作用,可用于药物和化妆品的生产。
为了研究薰衣草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科学家们还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薰衣草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
通过克隆和表达薰衣草基因,并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来检测基因的表达水平,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基因在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利用遗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也尝试通过转基因薰衣草来增强其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
通过催化性基因的转导,科学家们成功地提高了薰衣草中某些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
薰衣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其生物活性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薰衣草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为薰衣草的药用和香料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新疆薰衣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_苏秀娟

分子植物育种,2015年,第13卷,第5期,第1130-1134页MolecularPlantBreeding,2015,Vol.13,No.5,1130-1134研究报告ResearchReport新疆薰衣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苏秀娟1,2*代培红1汤秋香1曲延英1,2陈全家1,2高文伟1,2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830052;2新疆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2*通讯作者,smm1980@yeah.net摘要本研究应用ISSR标记对19份薰衣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明显的引物,19份材料DNA共扩增出94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40条,多态性比率为42.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10.4条;9条ISSR引物可将所有样品完全分开,当遗传相似阈值为0.69时,可将样品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13个品种(系)可分为2个亚类,第Ⅱ类群5个品种(系)可分为2个亚类,第Ⅲ类群1个品种(系)。
样品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25 ̄0.975(平均0.737)。
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度、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4540、0.2805和0.4354。
研究结果表明,19个新疆薰衣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较高。
关键词新疆薰衣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StudyontheGeneticDiversityofLavandulaGermplasminXinjiangbyISSRMarkersSuXiujuan1,2*DaiPeihong1TangQiuxiang1QuYanying1,2ChenQuanjia1,2GaoWenwei1,21AgronomyCollage,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Urumqi,830052;2KeyLabofAgriculturalTechnology,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U-rumqi,830052*Correspondingauthor,smm1980@yeah.netDOI:10.13271/j.mpb.013.001130Abstract Thegeneticdiversityof19lavandulascultivarswereanalyzedbyISSRmarker.Theresultsshowedthat9ISSRprimerswithhighpolymorphismareselectedfrom100primers.Atotalof220bandswereamplified,including40werepolymorphicbands.Onaverage,amplificationbandoftheeachprimerwas10.4andthepercentageofpolymorphicbandswas42.6%.Allthesamplesaredividedinto3groupsatthesimilaritycoefficientof0.69.Allthesamplesaredividedinto3groupsatthesimilaritycoefficientof0.69.Thefirstgroupcontaining13cultivars∕varieties,canbedividedinto3sub-groupswhereasthesecondandthirdgroupcontain5and1cultivars∕varieties,respectively.Thesimilaritycoefficientofthesamplesvariesfrom0.325 ̄0.975,withanaverageof0.737.Theefficientnumberofalleles,Nei'sgeneticdiversity,andShannon'sinformationindexofthecultivars∕varietiesare1.4540,0.2805and0.4354,respectively.Thepopulationgeneticdiversityof19lavendercultivarswashigh.KeywordsXinjiangLavandula,Lavandulagermplasm,Geneticdiversity,ISSR收稿日期:2015-03-30接受日期:2015-04-17网络出版日期:2015-05-09URL:http://www.biopublisher.cn/index.php/mpbopa/article/view/3185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60383)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科学研究重点项目(XJEDU2014I069)共同资助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1.)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香料植物,素有“芳香女王”的美誉。
家蚕亲缘关系及杂种优势的RAPD和SSR研究的开题报告

家蚕亲缘关系及杂种优势的RAPD和SSR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家蚕亲缘关系及杂种优势的RAPD和SSR研究摘要: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性昆虫,其纺丝腺丝蛋白等生物活性成分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
本研究旨在通过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和SSR (简单序列重复)技术分析家蚕不同品系之间的亲缘关系,并评估家蚕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和杂种优势。
首先利用RAPD和SSR技术对10个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和分析,计算各品系的遗传相似度和多样性指数。
随后,选取两个品系进行杂交,将F1代和F2代杂交后代进行RAPD和SSR分析,并比较其遗传多样性和杂种优势。
预计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家蚕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研究家蚕的遗传性状及其遗传规律,同时探讨家蚕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征。
关键词:家蚕;RAPD;SSR;亲缘关系;杂种优势一、研究背景家蚕(Bombyx mori L.)是经济当量很高的昆虫,其发育、营养和生殖特性都受基因控制。
家蚕的纺丝腺产生的丝蛋白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因而家蚕的品种改良和遗传优化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RAPD和SSR技术是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遗传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估家蚕的种间和品系间亲缘关系,分析家蚕的遗传多样性和杂种优势。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家蚕不同品系的RAPD和SSR分析,评估其遗传相似度和多样性指数,深入了解家蚕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研究家蚕的遗传性状及其遗传规律,探讨家蚕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征。
三、研究方法1. 实验材料本研究选取10个常见的家蚕品系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传统品种和遗传改良品种。
选取两个不同品系进行杂交,收集F1代和F2代杂交后代作为杂交群体。
2. DNA提取采取CTAB法从各品系的胸部肌肉组织中提取总DNA。
3. RAPD技术分析采用6种随机引物对10个品系的DNA进行扩增反应,PCR产物通过1%琼脂糖胶电泳分析,得到RAPD图谱。
三叶草属三种植物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的开题报告

三叶草属三种植物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三叶草属(Trifolium)包括三种主要植物:白三叶草、红三叶草和黄花三叶草。
这些植物广泛分布在全世界,被广泛用于牧草和食品生产中。
随着人们对三叶草的研究深入,对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的探索变得越来越重要。
考虑到RAPD分析作为植物分子遗传学中的重要分析技术,应用于三叶草属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
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RAPD分析技术研究三叶草属三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探究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以期为其优良基因的挖掘和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方法采集来自不同地区的白三叶草、红三叶草和黄花三叶草样本,提取其基因组DNA。
使用不同的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生成RAPD产物。
对所有产物进行聚合物凝胶电泳(PAGE)分离和鉴定。
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UPGMA方法生成系统进化树。
4.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可以获得大量的RAPD数据,从而评估三叶草属三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同时,分析结果将有助于确定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并可在科学上解释他们的地理分布和形态多样性。
此外,基于RAPD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评估不同地区的种质资源和遗传相关性,从而为三叶草的保护、选育和栽培管理提供方向。
5.研究意义三叶草属是非常重要的牧草和食品资源。
在这些植物遭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的情况下,其种质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可以为三叶草属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新思路,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为未来三叶草属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坚实支持和基础。
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24卷8期草 业 科 学69 Vol 24,No 8PRAT AC ULTU RAL SCIENCE8/2007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蒿若超,张月学,唐凤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利用RA PD分子标记对53份苜蓿Medicag o s ativ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计算了35个R A PD分子标记的多态性比率和每份苜蓿种质资源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 ei指数,并通过计算53份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距离(CD),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结果如下:1)35个RA P D标记扩增共得到30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88条,多态位点比率为94 12%。
说明这53份苜蓿种质资源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
2)53份苜蓿种质资源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 ei指数变化规律一致。
直立黄花苜蓿的Shanno n多样性指数和N ei指数最低,说明其遗传多样性最小;公农1号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 ei指数最高,说明其遗传多样性最大。
3)53份苜蓿种质资源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范围为0 1363~0 6610。
以CD=0 275为标准将53份苜蓿种质资源划分为7个组群,直立黄花苜蓿单独被划分成一个组群。
关键词:苜蓿;遗传多样性;RA P D中图分类号:S551+ 70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0629(2007)08 0069 05苜蓿M edicago sativa是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广泛分布。
区域间引种频繁,且近20年来国内又培育了许多新的苜蓿品种,使得目前我国苜蓿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模糊,因此有必要对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1,2]。
分子标记方法由于不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被广泛用于研究苜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分析[3 5]。
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探讨不同种质之间的遗传差异,从而为苜蓿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精油类和观赏类薰衣草的植物学性状和精油成分对比研究(环境科学专业优秀..

第一章综述1.1薰衣萆概述蒸衣革,英文名:lavender;学名:18vandulaspp;援产遗为遮中海区域,钛±辱其、卡那里亚岛、非洲北部、西班牙到中东地区均有分布。
主产国为法国、保加利_贬、意大利、俄箩斯、审善耩英国。
薰衣荜是最古老鳓芳香植物之一,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强e∞hr8st娃s所装妁《檬甥蒜》以及公元l遘纪瓣Dioscorides痰著《药物菇》都记载有薰衣草。
古拉丁语的“lavo”以及意大利语“1avanda”都有“洗物”之意,也就是说入们将洗好的衣物雨薰农革来娥香,绒放之于浴缸挺洗浴。
lO—ll世纪以后拉丁语演变为“liven如18”或“lavan娃u18”,之轰法疆麦“lav鞠de”、意穴程疆鄹遥班瑟语势“18v黼《a”。
薰衣草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芳香植物之一,传统上各种蘸衣草品种的提取物和精油常用来治疗疾病,如癫瘸、偏头痛,并有镇静,减轻腹痛痉挛等作用“~。
慧衣蕈精油最主要戆用途是撵舞王数霉本秽香精糙摹辜静潦成分撕。
薰农孽夸量午多耱类,最瞽逮搜震静熬释是Lavandul8angustifolia,叫做真正薰衣草绒叫英国薰农革。
传统的蒸衣革分类多从植物学性状区分,根据叶和花的形态可分为6组。
①Spica18诧蛹er穗款蒸衣孳(燕鬻l—i)豳卜14组薰衣颦的形态特征Flg{一{eh暑r采ctero带如or£ro∞sofl尊ve嘲erl豳2~{盂士德薰衣萆图2—2Grosso薰农蕈}、毫.卜、毛毒va删珏》毒铋弹stifo}j盎j勤冉ste尉譬、薯'鼍一ttav毳嘲哇|鲁×i畦尊r精di丧键f舔s各:豳2—3英国麓衣簟¥j誊鼍一≈La蛄嘲u|a☆n甜姓l秘{{a图2—5HeImsdafe薰农草Flg.2—5£肆峭磁,妇譬如粕憾8’丙疑砌敞捂据’固2—4羊毛薰裂蕈F{羲2—4£嚣掘船妇,蠡,鞲缸图2—6齿叶薰农草FIg-2—8£dⅢ嵫,跆翻饴据穗油樊和魏赏类薰袭革的攘勃学性状和糟油戒静对比研巍豳2—7盂士德薰农蕈Fl蔷2—7£辟Ⅻ融,岛8啮u姓i如|澍‰nst铀8凰2一{O羊毫薰衣蕈Fl墨2—10£口增删h抽18n毂t8豳2—8Grosso薰农草Fl塞.2—8£a”删l∞,霉Xitlter确edi8t8ros拳o’圈2一t{Hel㈣daI#薰残蕈Flg.2—1l£a旧瓜加肠sto辞c轴¥‘漱f附哦t|e’瞄2一g英国麓衣革Flg。
改良CTAB法提取薰衣草基因组DNA研究

改良CTAB法提取薰衣草基因组DNA研究任艳利;腊萍;张相峰;尚天翠【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22【摘要】[目的]寻找高效、快速的薰衣草(Lavandula pedunculata)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方法]通过改良CTAB法提取薰衣草3个品种的基因组DNA.[结果]经检测,所提样品OD260/OD280值在1.85左右,得率为454.50~1 093.35μg/ml,电泳条带清晰,无明显的拖尾现象;Eco RI酶切基因组DNA图谱表明,提取的DNA 能被限制性内切酶完全酶切;以提取的DNA为模板,用1对随机引物进行RAPDPCR,发现检测条带清晰,说明获得的DNA质量较高,可以满足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需要.[结论]该研究可以为薰衣草分子生物学的后续试验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总页数】3页(P13292-13293,13320)【作者】任艳利;腊萍;张相峰;尚天翠【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新疆伊宁835000;伊犁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新疆伊宁835000;伊犁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新疆伊宁835000;伊犁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新疆伊宁8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8【相关文献】1.改良CTAB法对山茶属植物基因组rDNA提取的比较研究 [J], 张金丽;张罗霞;杨坤梅;李宗艳2.改良CTAB法在核桃叶片基因组DNA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J], 宋艳波;吴国良;牛洪斌3.四种改良CTAB法提取大叶朴基因组DNA比较研究 [J], 赵静;叶欢;李雪松;李建华4.改良CTAB法提取冷季型草坪草基因组DNA的研究 [J], 杨亚亚;麻冬梅;许兴5.几种改良CTAB法提取羽衣甘蓝基因组DNA质量的比较研究 [J], 熊勇;冯馨;程明明;王卫珍;祝朋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研究采用近年 来从 国外 引种成功 的 l O个薰衣草 品种 , 通过 R P A D技术进行 亲缘关系的分 析。结果表明 , 2 从 0个随
机引物中筛选 出 l 个引物共扩增到 34 5 6 条扩增产物 , 均每个 引物扩增 的 D A条 带数为 2.条 , 平 N 0 8 产生的 D A片段 大小分 N 布在 0 1 . b . 2 0k 之间 , 中 39 其 0 个条带具有遗传 多态性 , 多态性 比率 高达 9. %; 9 8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0 3 l 个供 试材料在遗 传距 离 0 3 . 处聚类为 2大类, 3 以穗 状薰衣草组和法 国薰衣草组聚在 第 1 类,其 中穗 状薰衣草组 的孟 士德 . ags ri nut l  ̄ a o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6 期 20 0 7年 l 2月
文 章编 号:6 1 17
Ju N LO A G A A T N NV RIY(G IUT R LSIN E O R A FS N H IIO O GUIE S A RC LU A E C) H J T C
p i D A t P ) 3 ad eea pie i 5pi e e c o 0rno pi e dteaeaen m e f e he N 0 A D. 6 b s r l d wt 1 r m sl t f m 2 dm r m a vrg u b r 4 n w m f i h m ee r d a m n h ot h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 业 科 学 版) 农
V15N. o2 o . 6
D c2 o e .0 7
薰衣草亲缘关系的 R P A D分析
张艳玲 郝俊蓉 z , , 姚 雷
(. 交 通大 学 农业 与生物 学 院 , 1 上海 上海 204 ;. 疆农 业大学 资 源与环 境学 院 , 02 02新 乌鲁木 齐 80 5) 30 2
‘ nta ’、 国 ( .硼g Z 、 瑰 ( nutoi ‘ oe ’、pr ( a gsfl ‘p a ) G s ( Mu s d ) 英 e t ) 玫 L agsll R sa )S i L nutoi S i ’ 、 m s L xnem da f a a i a r o it e / r
Z AN a -i H G Y n l gj n ’HAOJ n rn , A e u -o g Y O L i
(. c ol f gi l r adBo g, h g a J o n nvri, h g a 2 0 4 ; . ho o a rl eore d 1 S ho o r ut e n ioy S a hi i t gU iesy S a h i 0 2 0 2 S ol f t a sucsa A c u l n a o t n c N u R n
‘ r s ’、 G s ) 未定名 薰衣 草聚在 一起 ,法 国 薰衣草 组 的 H l sa ( t c a H l d e ) 蝴蝶 ( s ehs eu clt oo em d e L s ehs‘ e a ’、 l o msl L t ca d nu a o p a
‘r r t ue y’聚在 —起 ; Fa a tr ) g nB tf l 以齿叶(  ̄t 、r kL / n ̄ × eta‘od i Cek ) 第 2 厶dn m)Ce ( a a L dn t G ow r ’聚在 a e n a n e 类。证明 R P AD
b n s a pi e y p rp me a 0 8 T e ln t ft e e b d a g d f m . - . b a d t e 3 9 o e p i e a d a d m l d b e r rW 2 .. h e gh o h s a s r e r 0 1 0 2 k , i f i s n n o n 0 t s a l db h f h e m i f n s s o eg n t oy rhs h wn t e e c p l mo p i h i m, w t er t n o o y r hs b ig 9 . 8 . T e r s l o l se n ay i s o a 0 i t a o fp l mo p im e n 9 3 % hh i h e u t fcu t r g a l ss h wn t t1 i n h s mp e e e ca s d it p si e g n t i a c f03 ; h te y v n e r u d F e c v n e r u ln a ls w r ls n o2 t e nt e e c d s n e o . 3 T e sa h sl e d rg o p a r n h l e d rg o p b o g t e y h i t a n a e o
分析 结果是进行薰衣草种质 资源分类评价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衣草; 薰 亲缘 关系;A D种质资源 R P; 中图分类号 :99 5 Q 4. 9 文献标识码 : A
A n l sso o o o y o v n e t ay i fH m l g fLa e d r wih RAPD
E v omet ine, i i gA r utr n e i, m i 3 0 2 C i ) ni n na S ecsXn a gi l eU vr t U mq 0 5 , hn r l c j n c u i sy 8 a
Ab t a t T e a ay i fh mo o mo g 1 nr d c d s e iso v n e l p r r d y u i g Ra d m p i e o y r sr c : h l sso o l g a n 0 ito u e p c e fl e d rw n y a 衄 e f me b sn n o a l d p l mo - o m i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