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
民国国语课本与儿童文学研究——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 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 ; 、 、 词 句 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 , 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 适于儿童诵 读或吟咏。 @ ” 可见 , 在叶圣陶看来, 这套课本所秉持的仍是 “ 五四” 时期所开创的“ 儿童本位论” 文学创作传统 。
四百来篇课文 , 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 , 大约有一半可 以说是 创作, 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 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 的, 是抄来的……在这里提出来 , 希望能引起有关同志的注 意。 ④ ” 可见, 叶圣陶明确而坚定地将 教科书的编撰视为儿
童 文学活 动 , 而且是 一件 比较大 的工作 。 同时 , 时隔 近半 个 世 纪的这 番话 也 可 算 是 对 当年 儿 童 文 学创 作 状 态 的一 种
绩而止步不前了呢?问题的关键有二 , 其一在于作家的真 实创作状态; 其二在于评论者的评判标准与视角。 作为一部顺应教科书儿童文学化趋势的教材 , 在编辑
要 旨中 , 圣陶明确 强调 了《 明 国语 课 本 》 叶 开 的文学 性 :本 “ 书 内容 以儿童 生 活为 中心 。取 材 从 儿 童周 围开 始 , 随着 儿
批 评 与 阐 释 ・ 当 代 文 坛 ・201 3 0.
民 国 国 语 课 本 与 儿 童 文 学 研 究
以 《开 明 国 语 课 本 》为 例
胡 丽娜
13 年 , 圣陶编 写 、 92 叶 丰子恺 书 写 并绘 插 图的 《 明 国 开 语课 本》 出版 。这套构 思新颖 、 图有机 结合 的教科 书一 经 文
“ 辩解” 和对时人质疑的回应吧 。不难想象要在一年之中 创编四百来篇作品是何等繁重而浩大的工程 , 编撰者的勤
奋 及其甘 为儿 童奉献 的殷切之 意溢 于言 表。 作为 一名 认定 “ 艺 家 对于 儿 童 文 艺 更不 可 不 努 力 ” 文
民国时期中国儿童学研究述评_高振宇

儿童化凯洛夫这一场域的新启研究成等已经越就景对民研究的一尧儿童学研究在中国兴起的背景与缘由近代中国之掀起儿童研究的热潮与当时整个社会对待儿童的态度观念以及儿童形象的转变有根本的联系国内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世纪2015年第3期(总第332期)Vol.44No3,2015GLOBAL EDUCATION 民国时期中国儿童学研究述评摘要新中国的分子,都曾事实,理论此当代中既符合本关键词作者简介*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研究与课程创新”(项目编号:11JJD880006)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童年社会学视野下学校变革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015)的研究成果。
--网络出版时间:2015-05-04 15:19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1.1842.G4.20150504.1519.001.html①这样的文献很多,主要包括: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研究的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段镇.儿童观的演变———从奴才观到主人观[J ].当代青年研究,1990(6);周红安.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硕士论文,2003;陆克俭.发现与解放———中国近代儿童观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史博士论文,2007等。
②民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制度进行了严厉抨击,参见:傅斯年.万恶之源[J ].新潮,1919,第1卷第1号;李大钊.万恶之源.每周评论,第30号,1919年7月13日;蔡元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 ].新青年,1915年12月15日,1(4);周建人.中国旧家庭制度的变动[J ].妇女杂志,1921,7(6)。
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的开题报告

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课程之一。
然而小学语文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它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
而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呈现及其意义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从而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继续发展。
因此,本文将研究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
二、研究问题本文将探讨以下问题:1.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呈现具体表现为何?2. 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何意义?3. 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对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有何启示?三、研究内容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以下研究内容:1. 将回顾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化背景、小学语文教材的历程及其变迁,梳理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形成背景。
2. 分析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呈现,使用文学史学和教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呈现的具体表现。
3. 研究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意义,探究其对当时文化建设、教育改革、知识传播等方面的影响。
4. 结合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总结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对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学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元研究方法,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在宏观层面,使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和教材变迁的历史脉络及其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联;在微观层面,使用文学史学和教育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具体内容、形式、语言等细节,以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五、预期结果本文预期的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点:1.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形式,具体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特点。
2. 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建设、教育改革和知识传播的影响,及其为当时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本位探析

1 9 2 5 年 的《 新小学教科 书 国语读 本》 ( 初 小用 ) 等, 这
些 教 科 书 所 涉 及 的 内容 广 泛 , 但 多 数 教 材 的 编 辑 遵
资产阶级 的公 民道德教 育和知识技 能训练 , 体现 了 “ 共和精神 ” ; 尊重儿童特点 , 以儿童能力为本位编写
小 学 语 文教 科 书 。
1 9 1 2 年1 1 月, 教 育部 在《 普 通教 育暂行 办法 通 令》 《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的基础上 , 颁布《 小学校
无非是儿童所 曾接触 的事物 , 然则将儿童所 曾接触的 事物 , 尽行记 录或说 明 , 就可算最好 的教材 么?那又 未必 。因为儿童的生活 , 差不多浸渍于感情之 中; 冷
“ 注重国民生活上之知识与技能 , 以养成独立 自营之
能力 。 ” 这 一 时期 教 科 书 的教 学 内容 多 从 儿 童生 活 开 始, 与 儿 童 的 日常 生 活密 切 联 系 , 以培 养 儿 童 的 生 活 能力 为本 位 。如商 务 印 书馆 1 9 1 3 年4 月 出版 的《 共 和
依据 儿童的身心特 点 , 注重儿童 的兴趣爱好 , 以
儿 童 的能 力 为 主 体 , 培 养 儿 童 未 来 生 活 所 必 需 的知
一
、
辛 亥 革命 时期 的小 学语 文 教 科书
识 技 能 。1 9 1 6 年1 0 月, 教育 部 修 正公 布 的《 国 民学 校
1 9 1 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 结束 中国两千多 年来 的封建统治 , 建立 以孙 中山为首 的临时共和 国, 成立临时共和 国教育部 , 对教育进行一 系列 的改革 。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学形式,其发展受到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回顾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当时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并从中窥见民国时期小学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读书习惯和文学素养所做出的努力。
一、背景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转折点。
当时,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承载着诱发儿童情趣和培养儿童良好品性的文学形式,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二、儿童文学创作的特点1. 文学形式的多样性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多样性非常突出,教材中不仅收录了名人传记、神话寓言等散文形式,还有富有韵味的童谣儿歌、优美动人的诗歌,再往后,还有关于乡土风情、农村生活等题材的小说,这样的形式种类丰富,旨在满足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2. 伦理道德教育的倡导在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中,伦理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如《小狗过街》,《铸剑者》等,都给予了孩子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努力向上、发扬民族精神。
3. 民族文化的宣扬民国时期,国家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本土文化的复兴,在这一背景下,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注重承载民族文化。
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传统神话、民间故事,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知识,也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宣扬。
三、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作用1. 促进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文学形式,能够引发孩子们对于阅读的兴趣。
民国时期的教材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选拔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了孩子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阅读习惯。
2. 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儿童文学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教材中诗歌散文的鉴赏,帮助孩子们了解文学概念和修养,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受能力。
论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_范远波

。 与这些思考相对应的是 , 许多学
把上表的次数结合教学进度来考虑 , 以每学期 讲完一册 , 每学期二十周 , 每星期上课六天算 , 除原 样反复外 , 新字在新地方的平均反复度分别为 : 第 1 学期每隔 36 . 4 天出现一次 第 2 学期终每隔 53 . 3 天出现一次 第 3 学期终每隔 55 . 2 天出现一次 第 4 学期终每隔 56 . 4 天出现一次 第 5 学期终每隔 57 . 1 天出现一次 第 6 学期终每隔 57 . 1 天出现一次 第 7 学期终每隔 57 . 1 天出现一次 第 8 学期终每隔 54 . 5 天出现一次 而美国同程度的语文教科书 , 新字平均反复次 数达到 53 . 8 次 , 如果按 照当时中国的 上课时数计 算 , 每隔 2 . 2 天就在新地方出现一次 。 而中国最快 的都要 36 天多才出现一次[ 6] 。 这一极大的对比 , 对国语教科书编写者是一个 极大的警醒 。 于是文字反复的次数渐渐受到关注 。 然而 , 文字的反复出现 , 容易导致内容呆板 。 为此 , 儿童文学中的反复故事和复沓歌谣便成了两全其美 的办法 。 反复故事是指在编写故事时尽量考虑字词和句 子的重复出现 , 同时又能突出故事的趣味性 , 如《小 山羊》 : “ 小山羊找不到妈妈 。 咩咩咩咩叫 。 他碰 着一只野兔 。 野兔问小山羊到哪里去 。 小山羊说 : 要找母亲 。 野兔说 : 我看见的 。 我领你去 。 小山羊说 : 谢谢 。 他碰到一只黄狗 。 野兔怕黄狗 , 逃了 。 黄 狗问小山羊到哪里去 。 小山羊说 : 要找母亲 。
74
教育学报
2007 年
果易改进 , 亦无当于职业 ……今学校学生 , 国文能作 策论 , 能撰诗词 , 而独于家常信札便条 , 婚丧喜庆往 来颂辞吊辞等 , 反未能措之裕如 , 此实吾人所大惑不 解者也 。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叶圣陶儿童文学选编情况及教学研究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叶圣陶儿童文学选编情况及教学研究叶圣陶是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笔下有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编写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民国时期,叶圣陶编写了《开明国语课本》,这套小学语文教材是中国语文教材史上的一部典范之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叶圣陶儿童文学仍大量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文革时期,由于受特殊时期政治因素的影响,叶圣陶儿童文学未选入
教科书中。
新时期以来,叶圣陶的作品又重新受到编者的青睐。
由此可见,其作品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因此,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叶圣陶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其作品的文
学价值,更要研究其作品的教学价值,使教师更加熟悉教材中儿童文
学的文体特征,同时对叶圣陶儿童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发挥出
叶圣陶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此外,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凭借,研究教材,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编写原则、方法的了解,从宏观上把我教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另一方面,研究教材是教师编写教案的基础环节,对每堂课的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
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
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
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
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
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
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教育乃国家大计。
通常而言,国民接受的教育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
小学语文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时期,对于学龄儿童的知识学习和性格培养都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中国有千年教材史,在古代语文教育中,孩童时期的教材被称为蒙学教材,蒙学教材既包含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样的识字类蒙学读本,又有《幼学琼林》、《龙纹鞭影》百科全书类的蒙养教材;既有像《千家诗》这样身兼语言写作训练目的的蒙养读物,也有像《论语》、《孝经》一类针对经学教育的启蒙经书。
中国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中间,经历了一段重要的教育变革期,在这段时期,中国从古代文史哲教育转变为现代分科教育。
相应的,语文教材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段时期为清末及民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许多大事件,相伴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出现变革。
社会上涌现了许多政治和教育思潮,文化上有倡导白话文、宣扬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以及追求语言统一的国语运动。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和时代特色下发展,通过梳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史,能够纵观把握其发展脉络,同时有助于总结民国时期国文国语教材变迁的特点。
在民国时期,中国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密切,这不仅因为儿童文学诞生于教育的基础之上,伴随语文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也是由于儿童文学具有在道德品格、审美情感、知识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
因而可将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资源进行分析,选取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国
文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和国语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对其进行文学体裁和课文主题的分析,文学体裁主要有童话、寓言、故事、小说、话剧、散文方面;课文主题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方面。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数据整理和汇总,可以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说明。
儿童文学在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价值取向包含有政治取向、生活取向、成人取向、儿童取向、文学取向这些方面,而在研究价值中,主要从人文价值、教育价值、历史价值进行分析。
对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旨在为现行教材编写与使用提供借鉴,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课程资源,研究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有利于了解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进程,是将语文学科和儿童文学相结合,呼应了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儿童本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