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3页)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寒假强化练习(二)

2019-2020学年假期强化练习(二)一、现代文阅读(36分)㈠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普通群众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中。
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
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学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
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
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
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
二是靠当代人的解读。
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不能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
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巩固提升案:模块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一)(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了长期的继承,并且仍然保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在我们今天,依旧存在。
这也就说明,没有文化的继承也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经过长期发展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指引。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拥有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等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I)(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从简朴到简约冯骥才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
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
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
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
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
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
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
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阅读①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力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春节之际,催动无数人返乡脚步的,也正是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从教育部提出“书法进课堂”,到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从语文教材中加大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比例,到各种以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的实践……越来越多人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寻文化水脉、瞩望文化复兴。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地基和屋顶,都因文化而来。
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不虚、不私、不妄”的真情;以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名句,讲述治国理政的道理;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念兹在兹,正是因为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而视之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喻之为“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毋庸讳言,我们有过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困惑与犹疑。
中国历史上,有“三晚”之说——晚周、晚明、晚清,都是社会文化断裂期。
1842年,英军陈兵南京城下,中国被抛入“全球时间”。
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抗争、变法,经革命、战争,经建设、改革,不到200年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及至今日,面对传统,人们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惑;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
在不少人那里,“中国风”不过是丝绸、水墨、大屋檐的符号堆砌,节日的行礼如仪敌不过电商促销的广告,人际的传统美德被消费社会的物质战车甩在身后。
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自身。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检测试题(含解析)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判断题1。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体现了奋斗精神。
()提示:F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体现了团结精神。
2.爱国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具体的价值选择亘古不变.( )提示:F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具体的内涵和价值选择因时而变.3.汉字这种独特的“方块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它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提示:T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提示:F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5。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文化在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创新发展。
()提示:T二、选择题6.汉字像一幅画,更表现了文字的内涵。
如图表明,汉字()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蕴含中国人的价值追求④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A。
①②B。
①③C。
②④ D.③④解析:B 从图中对汉字“安”的解读可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蕴含中国人的价值追求,①③正确.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错误。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④错误。
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史书典籍()①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唯一标志②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④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
①③ B.①④C。
②③D。
②④解析:D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④符合题意,③排除;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排除。
8。
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下列“车”字的演变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A。
源远流长,一脉相承B。
博大精深,独树一帜C.兼收并蓄,包容发展 D。
2019-2020年中考说明文、议论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说明文、议论文语段阅读说说低碳生活①近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落下帷幕,大会向世界发出了值得关注的“中国碳信号”。
其实,在此之前,低碳生活已经悄然走到我们身边,如今,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
②所谓“低碳”,指的是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③那么,如何“低碳”地享受生活呢?④要过上“低碳生活”首先要摆脱自己的“电动依赖症”。
因为电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交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此外,室内设计应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
⑤其次,在交通方面要尽量节省能耗。
如果出行到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工具可以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开车出门的朋友,在购物时,要优先考虑使用轨道交通工具。
如果迫不得已开车前往,一定要在购物前列好清单,尽可能一次购足。
⑥对于一些不想挤公交、地铁的开车族来说,要牢记以下几点: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挡跑高速、用粘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另外,在购车时,要尽量选择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
⑦再次,要低耗办公。
要尽量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通讯工具,减少打印机和传真机的使用。
在午休和下班后要关闭电脑,离开办公桌时,要把电脑调至“睡眠”状态。
笔记本电脑在不使用时要把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
⑧办公室内要多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等。
它们可吸收办公室内的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出的苯,并能够咽下尼古丁。
办公中的废纸可以集中重复利用或回收循环再用。
⑨最后,“低碳”还跟饮食息息相关。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同步训练1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下面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观点是( )①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②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③大约在公元初年,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最终湮灭了④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①文学艺术②汉字③史书典籍④科学技术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3、中国汉字拼写大赛活动旨在通过汉字拼写大赛,让大家重视汉字、重视我们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传统的东西,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传承下去。
这是因为()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②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中国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B.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薪火相传,源远流长D.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5、以下能充分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的是(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薪火相传,越燃越旺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6、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形式。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甲骨钟鼎、石鼓青铜、砖瓦权量,处处可见汉字的踪迹,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②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它的“典”“谟”“训”“浩”“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
2019-2020-梅花魂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1页)

2019-2020-梅花魂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梅花魂阅读附答案
梅花魂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这段话中“她”指的是。
(1分)
2、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表现在。
(1分)
3、作者仅仅是赞颂梅花吗?作者在赞颂谁呢?(2分)
答:。
4、几千年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气节的人,你能写出一些具有梅花特殊性的人吗?(4分)
答:。
参考答案:
1、梅花
2、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3、不是,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4、文天祥、岳飞、黄继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阅读附答案
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冯天瑜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
中华文
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
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
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
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
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如水墨画的书
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
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
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削度、风俗之中。
中华文化
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
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③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
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
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
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
自成一格的
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它主要传播于东亚,
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
在古代,中国
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
日本以汉字译介
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
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
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
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
丁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
作为中华文化元素
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它区
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
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
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
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
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
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
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
中华文
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
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
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
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
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
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
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X年1月21日)
6.关于中华文化元素,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中华文化元素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C.中华文化元素既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又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它是经典的,又是时代的。
D.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敬畏感,提升综合国力。
7.文中说,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下列与此相
关的内容表述正确一项是
A.汉字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与从象形走向拼音的多数文字有别。
B.在古代,中国是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这些国家新产生
的的汉字词中国也多有引入。
C.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因此能够造就一种具有特殊
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D.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是因为汉字文化圈在发展和传承中受到了拉丁文字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