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实验专题复习17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 中群落的演替
高考复习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一--实验专题(5)

重复几次
糖液浓度不 能过高
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细胞 壁伸缩性小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大,液泡和原生质层不断收缩, 所以发生质壁分离。
发生质壁分 离的装片, 不能久置, 要马上滴加 清水,使其
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 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所以 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因为 细胞失水过久,也会死亡。
为了使细胞完全浸入清水中。
实验注意事项
1、不用高浓度蔗糖溶液(如0.5g/ml)做实验。虽然能 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2、若用可穿膜的物质(如:KNO3)做实验会出现质壁 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因外界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 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3、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 生区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放大倍数大。 物镜:物镜有螺纹,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 倍数小。 (6)污点问题(目镜、物镜、玻片)
实验二 观察DNA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 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 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同时使染色体中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观察洋葱(或水绵)细胞可 看到:液泡大,呈紫色,原生质 层紧贴着细胞壁。(或水绵细胞 中有带状叶绿体,原生质层呈绿 色,紧贴着细胞壁。
3.观察质壁分离现象。从盖玻 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 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 复几次。镜检。观察到:液泡由 大变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 层与细胞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 胞壁之间充满蔗糖溶液。
高中生物基础实验详细步骤

序号
实验内容
必修2-01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必修2-02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必修2-03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必修3-01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必修3-02 模拟尿糖的检测
必修3-0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必修3-04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必修3-05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问题讨论
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为什么要 在加入淀粉酶溶液之前控制好各自的温度?
防止在控制温度之前淀粉酶已将淀粉水解, 从而失去对照作用,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
(1)色素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 溶剂无水乙醇(丙酮)中,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叶绿体中色素在层析液(汽油) 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 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这样,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
观察叶绿体装片:
取材: 取一片 藓类小叶或波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
(薄且有叶绿体)
制片: 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将叶片放入,加上盖玻片, 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 先 低 倍镜找到叶片细胞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形
态和分布)[光强度的变化与叶绿体的位置关系]
绘图: 用铅笔画一个叶绿体形态和分布情况清楚的叶肉细胞
1、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没有还原性,淀粉酶将淀粉水 解成的麦芽糖则具有还原性;蔗糖水解产生的葡 萄糖和果糖都具有还原性,但淀粉酶不能将蔗糖 水解。
2、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和蔗糖溶 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新课标高考大纲要求的20个生物实验

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的20个生物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实验步骤:1.取口腔上皮细胞(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2)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3)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
2.水解(1)在小烧杯中加入30 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2)在大烧杯中加入30 ℃温水。
(3)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 min。
(如图)3.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 s。
4.染色(1)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2)将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 min。
(3)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再用高倍镜观察各部分的染色情况。
实验结果和结论:细胞核部分被染成了绿色,而细胞质部分被染成了红色。
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
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糖、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目的要求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高三生物核心素养教案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I)。
2.群落的演替(I)。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二、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5.描述群落的演替过程。
素养培养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
3.科学探究: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丰富度的概念;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过程2.教学难点: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过程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考点一群落的结构(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⑴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深化拓展 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项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眨也时间(上陋0 聆而门而个 体 致7 0时自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畸4 .群落的空间结构 ⑴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⑵类型型.分,量现象特点度人与动物的卷响⑶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重点知识:一、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右图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捕食与种内斗争要区分开大鲈鱼吃小鲈鱼,这属于种内斗争。
捕食属于种间关系精品课件:教案: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城市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的过程。
本节课以“退耕就能还林吗?”、“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等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弃耕农田中的物种取代过程,逐步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最终抽象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与机制,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异同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鼓励学生探讨演替理论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深化核心概念,将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落到实处。
由图1可知,本节课增加了研究方法的教学。
当学生对演替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时候,往往会提出一个新问题:“这么漫长的演替过程,人们是怎么研究的呢?”,而其方法早已蕴含在各种文字、图片素材中,将其提炼出来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明确了知识学习与研究方法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领悟到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凸显理科教学的特点。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化组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桥梁和支架。
高中生物高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目标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群落的演替。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2.群落的物种组成3.种间关系(连线)深化拓展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项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记忆口诀“同生共死”“X”型曲线“你死我活”或“势均力敌”“有先有后”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注意(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2)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
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寄生与捕食: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
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 P77练习:“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
蝉与树之间是寄生关系;蚕与桑树之间是捕食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模型表现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决定植物: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因素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
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碱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 P77“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4.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6.模拟尿糖的检测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种群落的演替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苏丹III橘黄色脂肪+苏丹IV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呈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呈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复习17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复习17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一、实验目的:探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二、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
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三、实验步骤:实例1:(1)按l00cm ×70cm ×50cm 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cm 。
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2)封上生态缸盖。
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每一天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连续观察一星期。
可将观察结果记录于下表(略)。
(4)进行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例2:(1)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2)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3)每天用吸管吸取少许池塘水,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4)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连续观察7天,并做好记录);(5)进行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实验流程注意事项l 、配溶液(按3:l 向鱼缸中加入稻草液和池塘水到容积的2/3)鱼缸要放于没____的地方。
2、静置(将鱼缸放置于不受干扰的地方两天)3、采样观察(分别在水体的_____、_____、_____、取样观察)4、记录(观察到的生物_____)5、一周后,重复步骤3、4参考答案表层中层下层物种和数目阳光直射实验18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2.进一步培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二、实验原理:1、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复习17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
演替
一、实验目的:探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二、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
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三、实验步骤:
实例1:
(1)按l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cm。
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2)封上生态缸盖。
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每一天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连续观察一星期。
可将观察结果记录于下表(略)。
(4)进行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例2:
(1)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
(2)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
(3)每天用吸管吸取少许池塘水,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
(4)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连续观察7天,并做好记录);
(5)进行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参考答案表层中层下层
物种和数目
阳光直射
实验18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2.进一步培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1、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
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思考题1: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2、处理插条方法:
(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三、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参考案例如下:
(一)提出问题: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或NAA,促进扦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思考题2:什么是生长素类似物?
(二)作出假设:
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
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三)预测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 d),用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
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四)方法步骤: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a-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分别配成0.2、0.4、 0.6、0.8、1、2、3、4、5 mg/mL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3.制作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并将插条随机分成等量10组并编号为1~10组。
4.处理插条:用配制的上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浸泡1~9组插条,用蒸馏水浸泡第10组插条。
处理一天。
5.培养插条: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6.观察记录: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
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
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
(六)表达与交流
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报告,向小组和全班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
思考题3:在上述实验步骤设计中,你认为应该考虑哪些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____ 四、课堂练习:
1.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判断,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
A.促进月季插枝生根 B.棉花的保蕾保铃
C.人工培育无籽辣椒 D.促进香蕉成熟
2.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
其原因是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 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 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15 mg/L
4.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1)分析右图内容,你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含量
极少且提取困难,农业生产上常常使用
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如α-奈乙
酸(NAA)、2,4—D、生根粉等。
某学
生研究小组拟在实验室探究2,4—D促
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你
参考上图反映的规律,选用下面提供的
材料用具(数量不限),补充完成实验
步骤。
(提示:可以用水培法栽培植物)
材料用具:盆栽植株,2,4-D,清水,500ml的烧杯,米尺,等等。
实验步骤:
①取5只烧杯,分别编成1、2、3、4、5号。
②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参考答案
思考题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思考题2、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IAA)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思考题3、(1)各组插条的培养条件(如温度)要一样:处理时间要一样;
(2)要设置重复组。
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3)设置对照组。
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
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课堂练习:
1.D 2.D 3.B
4.(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一样,根最为敏感,芽次之,茎最不
敏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适宜浓度为促进生长,过高浓度则抑制生长。
(2)实验步骤:
②配置浓度分别为10-12、10-11、10-1O、10-9、10-8mol/L的2,4—D溶液,分别装入5
只烧杯中。
(溶液浓度要有五个,不一定跟答案完全一样,但要围绕图中的最适浓
度10-10设置梯度)
③从同一植株上剪下长势相同的等长植物枝条若干,平均分成五组,分别插入5只烧
杯中。
(要表示出每个烧杯中有不止一根枝条)。
④定期测量,记下这些枝条上根的总数量和总长度(或只测总长度)。
补充练习:
绿豆种子萌发初期的生长主要是胚轴的伸长。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一个农科所获得了一种复合肥料,他们想探究这种复合肥料溶液在什么浓度范围对绿豆萌发初期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
请你利用下列材料,参与他们的实验设计。
材料:做好标记的大号培养皿若干个、刚萌发出一小段胚轴的绿豆种子若干组(10粒/ 组)、复合肥料颗粒、蒸馏水、脱脂棉、直尺等
实验步骤:
最后,将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补充练习参考答案:
(1)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料溶液。
(确定自变量)
(2)分别测量已萌发绿豆胚轴的长度,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记录下来。
(确定因变量,前测,收集、处理数据)
(3)将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料溶液浸润过的脱脂棉,铺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再将几组已萌发的绿豆分别放入其中。
另外设置一个用蒸馏水代替复合肥料溶液处理的对照组。
(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4)将上述装置放在温度等外界环境条件适宜且相同的地方培养。
(控制无关变量)
(5)几天后,再次测量绿豆胚轴的长度,计算各组平均值,记录下来。
(后测,收集、处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