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案
李文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解读】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4、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5、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难点: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随气压高低的变化而发生的形状变化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教材分析】大气组成、热力状况、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所以本人采取了诱思探究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合作讨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3.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意义。
2. 讨论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简述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的条件。
教学内容:1. 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探讨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教学活动:1. 演示热力环流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2.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作业:1. 描述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列举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第三章:大气压力和风向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掌握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探讨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活动:1. 解释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演示风向的形成和变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作业:1. 简述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解释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第四章:全球大气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探讨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2. 讨论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解释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气候变化与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掌握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教学内容:1. 介绍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2. 热力环流的形成3. 大气运动的规律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5. 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原因,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演示:利用模型展示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强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化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各要素。
2. 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大气降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现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气温、气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气象学》等。
2. 多媒体课件: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大气运动模型演示等。
3. 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环流动画等。
4. 教具:地球模型、气压计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原理,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大气运动的力的分析,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分布的特点。
(2)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气压分布不均?2.理论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分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3)介绍大气运动的三种形式: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气候类型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2)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以台风为例,讲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巩固知识(1)课堂练习:完成与大气运动相关的习题。
(2)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6.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互动环节是否有效?4.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五、教学资源1.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
2.我国常见的气候类型图片。
3.台风案例资料。
4.大气运动相关习题。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讲解大气运动原理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课堂互动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
4.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程度。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风、云、雨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1.4 教学步骤:1.4.1 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和观察到的现象。
1.4.2 分析现象: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第二章:冷热不均的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理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冷热不均的概念,解释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介绍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概念: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差异的存在。
2.4.2 讲解原理:讲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4.3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热力环流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解释其形成机制。
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实例,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热力环流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概念: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机制。
3.4.2 分析实例:分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和特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换。
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大气能量的反映。
它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
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大气热力状况为基础,因此,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和气候等内容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由此可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及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进一步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学会运用大气热力基本原理,解释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3、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导致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从而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一个目和一个活动来完成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阐述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温室效应”两方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等。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截留于大气层中,大气吸热升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中,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形成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太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概念来源、性质,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材运用“活动”,让学生分析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昼夜温度变化,通过问题探究,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时内容短小精练.但图表丰富。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本课时的最重要任务。
因此.根据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1、创造愉悦的问题情境。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名称: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地理意义;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觉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引起学生的思考;2.通过展示一幅全球降水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上的降水分布情况;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降水较多,而一些地区降水很少。
第二步:概念解析(10分钟)1.简要解释什么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括大气的热能分布不均引起的气压差和风的形成;2.讲解高温带和低温带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以及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原因;3.讲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科氏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1.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赤道附近的亚马逊雨林,通过观察该地的降水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2.让学生总结赤道附近的地区为什么年降水量大,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第四步:实验活动(20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水温计和风扇模拟太阳辐射,观察温暖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的过程;2.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冷空气和温暖空气的密度差异导致的大气运动现象。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1.让学生讨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2.总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和重要性;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教学资源:1.全球降水分布图和气温分布图;2.水温计和风扇;3.教学PPT。
教学评估:1.利用实验活动中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报告;2.课后提供一个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书面回答问题。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组讨论,探究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2.邀请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增强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认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第1课时[含答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第1课时[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c81160a98271fe910ef9ce.png)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习目标】1.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规律。
课前预习学案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①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③______、反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 ④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⑤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⑥______________。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⑦______________,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⑧ 。
2.热力环流的形成【自主检测】1.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2. 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现象的天气原因是()A.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3. 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②地势高,空气稀薄③白天太阳辐射强④云层厚⑤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4. 下列关于近地面大气受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近地面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B.近地面大气直接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C.近地面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然后以传导和对流形式传递给大气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空气受热后会膨胀下沉B. 空气由低压区流向高压区C. 地面间的冷热不均只能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D.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自我反思】——疑点: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案
Dociiiiient number [980
高一地理DL-10-01-003
《冷热不均弓I起的大气运动》导学案
编写人:刘利审定:文综组编写时间:2010-11-12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
2.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图文结合法综合探究法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认真研读第一框和图.P29活动題意部分,准确无误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标出关键词句并记忆
用图示画出热量在大气和地面间传递的过程,并能用地理术语描述过程。
重点标注(用数字表示):
①太阳短波辐射
②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
③地面受热增温
④地面长波辐射
⑤大气吸收(大量地面长波辐射)
⑥大气逆辐射
学生总结:
地面的主要热源是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思考题:
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
知识点二:热力环流
认真亦丧蒙二框文本和图,阅读“热力环流” 一栏,达成以下自学目标“
①准确无误地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②热力环流的运动有凡种形式首先是哪种形式
③画出热力环流图(注意标注出近地面.上空的气压和等压面)
④根据等压面的弯曲,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活动题探讨:海陆风的形成。
画出示意图.用地理术语组织答题要点。
⑤正确理解城市热力环流并画出示意图。
【当堂检测】读右图,回答下列列问题:
(1)比较①、②、③、④四的气压大小。
右图中存在一个热力环流,请用箭头画出
(3)描述甲、乙两地的气压、天气状况:比较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并说明理ill 0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