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春望》
春望古诗讲解

李白《春望》原文和讲解
这首诗歌讲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向往。
第一节描写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诗人写道:"山一程,水一程,花开见,月来见。
"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期待春天的到来,希望看到花开和月亮的出现。
第二节描写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诗人写道:"春色未至,先有虹。
" 这句话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他认为春天的色彩美妙,比虹更加美丽。
第三节描写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诗人写道:"春望无限恨晚,莫辞江南访春。
" 这句话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感受,他认为春天的到来是无限令人期待,希望能够到江南观赏春天的美景。
总的来看,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感受。
这首诗歌也蕴含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如流畅的押韵和生动的描绘。
下面是李白的《春望》的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花开见,月来见。
春色未至,先有虹。
春望无限恨晚,莫辞江南访春。
江南虽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遨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幽人其有?幽人其有?
君莫问,我亦无主,钓鱼久不见,罢池苑之游。
初中古诗:《春望》译文和注释

【导语】杜甫(712-770),字⼦美,⾃号少陵野⽼,世称“杜⼯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杜甫被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格⾼尚,他的约1400余⾸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河依旧;春天来了,⼈烟稀少的长安城⾥草⽊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封抵得上万两黄⾦。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河在:旧⽇的⼭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深:指⼈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古时边防报警的烟⽕,这⾥指安史之乱的战⽕。
三⽉:正⽉、⼆⽉、三⽉。
抵:值,相当。
⽩头:这⾥指⽩头发。
搔:⽤⼿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种束发的⾸饰。
古代男⼦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簪⼦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天宝⼗四年(755)七⽉,太⼦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德。
杜甫闻讯,只⾝⼀⼈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德⼆年春,⾝处沦陷区的杜甫⽬睹了长安城⼀⽚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作。
鉴赏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诗篇⼀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林⽊荒芜。
爱国主义古诗《春望》赏析

杜甫就稳重得多了,所以只写“白首搔更短”,重在写 实,实实在在地叙述一种当下的、真实的情况,却因其 真实,愈显真挚。细嚼慢咽一番,最终情感像火山,藏 于下,蕴于内,若爆发出来,将更加猛烈。
《春望》--离殇之悲
情到深处,方会触景生情。若没有炽热的心, 又怎么会产生强烈的情。故地重游,本身就是 感慨良多,再加上诗人又是身不由己,愈显得 思绪万千。所以,才会看到盛开的娇艳花朵, 落下眼泪;才会闻着鸣啭的活泼鸟声,惊恸心 灵。
就像胡适在《梦与诗》中所写:“都是平常情 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 多少新奇诗句!”此“感”之“溅泪”,此 “恨”之“惊心”,非言花鸟,实指自身;既 然有“爱屋及乌”,当然也可有“恨鸟惊心”。
“发为血之梢”,诗人呕心沥血忧国忧民,长时间处于在 此种环境里,是十分伤害身体的。所以,头发由黑变白, 越来越增加,并且情况更加严重,每天开始大量脱发,拿 起发簪已经快要插不住了。
《春望》--身老之悲
此时,就能够很好地看出诗人之间的各自个性。内心情 感如何具象化,才能让他人感同身受,便成为摆放在诗 人面前的问题。
《春望》赏析
《春望》 唐朝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春天所观望的。春为四季之首,一 年之启,生命之源,亦正是希望之所在处。
《春望》赏析
《春望》 唐朝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原文及翻译古诗词赏析(优秀8篇)

《春望》原文及翻译古诗词赏析(优秀8篇)《春望》翻译】:篇一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篇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春望原文、注释及赏析篇三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春望》原文注释及简析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词释义】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搔sāo:抓,挠。
短:少。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zān: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古诗今译】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伤感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时也感到惊心。
战火长久不息,给家人写信报平安,比给家里寄万两黄金要好得多。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简直绾不起来了。
【名句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春望朝代:唐代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ū)州城外羌村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明无人矣。
,两意相反。
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直到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

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整理的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五言律诗。
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
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这首诗是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2)品读赏析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诗经国风卫风伯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烽火、家书、溅泪、恨别、前驱,膏沐,执殳,首疾、心痗。
2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2运用歌诀体和吟诵进行诵读。
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积累词语::烽火、家书、溅泪、恨别、前驱,膏沐,执殳,首疾、心痗。
2理解诗歌意思,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体会《春望》的爱国情感。
2吟诵《春望》。
(三)教具准备: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阶段:课前大练兵
背诵古诗:《凉思》
歌诀体朗读:《载驰》、《孝经》
我爱吟诵:《风雨》
第二阶段: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孩子们从你们牙牙学语到现在已经读三年级了,
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读过不少古诗,知道了很多诗人。
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诗人?(生):李白、杜甫、
白居易······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啊,知道那么多诗人,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杜甫这位诗人。
2 认识诗人:
通过预习,谁来谈谈对杜甫的了解?
杜甫,唐朝人,字子美,襄阳人,自号少陵野老,爱国主义诗人,他留诗一千多首,有“诗圣”
的美誉。
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
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
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3学习古诗:
1读古诗,点评正音。
2回顾学习古诗三步法。
3通过预习,汇报诗意,并悟诗情。
(生):我从“国破”体会了诗人的悲伤。
(生):我从“花溅泪”体会到了诗人的的伤心。
(生):我从“草木深”体会到了凄凉·····
师总结:这首诗是悲伤的爱国诗(板书:悲伤爱国)。
4多形式诵读:
全班读
男女对读
歌诀体朗读
镂空诵读
5拓展爱国古诗:《示儿》
师:同学们读爱国诗真是满腔热情,振奋人心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
责任,不止文人墨客爱国,每个人,每个家庭都
有对国家的奉献,诗经国风里的一篇文章《伯兮》
就有记载。
6学习诗经《伯兮》:
1读诗经,点评正音。
2老师提问,诗经里的“伯”指丈夫,“兮”是语
气词啊,为什么以“丈夫啊”为题目呢?
3学生汇报:
(生):思念丈夫。
(师):为何思念?
(生):“邦之桀兮”“为王前驱”,保卫祖国,出
征打仗。
(师):谁还能找出表达思念的诗句?
(生):“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师总结:表达了对丈夫深切的思念。
(板书:思念)。
7多种形式来诵读:
男生读
女生读
男女对读
师生共读
背诵镂空读
师: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孩子越来越会运用感情,真是声情并茂!
8结束语:孩子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国学是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智慧的结晶,老师希望你们从小汲取国学中丰富的文化营养,做一个睿智,儒雅,拥有智慧的人,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们:读国学经典,做儒雅少年!
9课后作业:
预习并背诵《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体会情感。
板书设计:
读经典悟情深
《春望》《伯兮》悲伤爱国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