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春望》
《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1【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
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
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
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
(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
[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
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
(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
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
恨别:深恨离别。
花溅泪:对花溅泪。
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
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
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
浑:简直。
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杜甫春望全诗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赏析[出自]杜甫《春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
破:(被)冲开;攻下。
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②恨别:悲恨离别。
③烽火:这里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④搔:用手指轻抓。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⑤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⑥白头:白发。
⑦城:指长安城。
⑧浑:简直。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杜甫的《春望》,虽然是一首仅有八句的五言律诗,但作者是以无限的爱国激情和炽热的思乡情感写成的,因此,它在读者的心目中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颂的杰作。
《春望》的原文赏析

《春望》的原文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望》的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杜甫诗三首》春望

颈 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多么 珍贵呀,真是胜过万金呀!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
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 其情真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 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 颓败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 伤痛、愁闷程度之深。 不觉搔首踟蹰,可见__________ 老将至矣,更平 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________ 添一份悲哀。
春
望
杜 甫
春
望
时代背景介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杜甫从鄜 (fū) 州 (现 在陕西富县) 前往灵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 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自学目标
颔
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修辞: 对 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借花鸟之景抒______ 感伤 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感时伤别 ,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因_________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首
联: 国破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首联吗?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在, 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

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整理的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五言律诗。
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
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这首诗是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2)品读赏析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春望:
春天在高处远望。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
时:时局。
烽火:原指古代边疆遇敌情时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争。
抵:值。
白头:指白发。
搔(sāo):用手指轻抓。
浑欲:简直,差不多。
簪(zān):一种别头发的长针。
古代男子成年后,都要把头发束在头顶,用簪别住。
【大意】
国都长安沦陷了,国家破碎了,虽然山河依旧,春天来临,但是树木深深,乱草遍地,满目荒凉。
想起如此动荡的局势,连看到鲜花也会黯然泪下;想到亲人的离散,连听到鸟儿的叫声,也会觉得心惊。
战争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在这动乱的岁月里,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啊! 因为过多的忧虑,我这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少,简直连一支簪子都插不住了。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有。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不过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不过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有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不过因为“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仅仅颓垣残壁,仅仅“草木深”。
【古诗词】春望杜甫翻译及赏析

【古诗词】春望杜甫翻译及赏析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接下来分享春望的翻译和赏析。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 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 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 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流露诗人强烈 的忧国感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 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 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 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 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 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杜甫诗三首 《春望》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 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 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 月写的。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
“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
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
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
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 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 “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 仍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 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 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 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 哀。
思考:1、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 情?
2、整首诗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感情。
• 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写作背景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 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 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
从写作题材来说: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 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 《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 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
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 《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 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
一、诵读感知
溅jià n
簪zān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情基调:
深沉、沉郁、忧伤。
二、精读品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 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 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 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 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 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 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 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 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 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 什么?
小结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地表 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统在“望”字
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 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 离情,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
地转入了低头沉思,全诗沉郁忧伤,真挚自然。
三、拓展延伸:以“望”为切入点比较两首诗:
望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春望
“望”的对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 奇秀丽、巍峨高大 池和遍地荒草 象不同 远望:一脉青色横亘于 近看:城池残破, 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望”的视 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角不同 近看: 山南山北分昏晓,细 远望:满城荒草丛 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 生,荒凉一片 “望”中所 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 满城破败,凄凉荒 神激荡,豪情满怀 芜,使人黯然神伤 感不同 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 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 “望”中所 洋溢着盛唐的积极进取 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 寓之情不同 精神 忧虑,深沉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