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碳小车越障竞赛
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内容及方式

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内容及方式竞赛内容1、竞赛命题竞赛主题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
竞赛命题为“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车”。
设计一种小车,驱动其行走及转向的能量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由给定重力势能转换而得到的。
该给定重力势能由竞赛时统一使用质量为1Kg的标准砝码(φ50×65 mm,碳钢制作)来获得,要求砝码的可下降高度为400±2mm。
标准砝码始终由小车承载,不允许从小车上掉落。
图1为小车示意图。
图1 无碳小车示意图要求小车在行走过程中完成所有动作所需的能量均由此给定重力势能转换而得,不可以使用任何其他来源的能量。
要求小车具有转向控制机构,且此转向控制机构具有可调节功能,以适应放有不同间距障碍物的竞赛场地。
要求小车为三轮结构。
具体设计、材料选用及加工制作均由参赛学生自主完成。
2、竞赛项目完成一台符合本命题要求的可运行的机械装置,进行现场竞争性运行考核。
竞赛分为“S”型赛道场地赛和“8”字型赛道场地赛。
竞赛时经现场公开抽签,在700~1300mm范围内产生一个“S”型赛道障碍物间距值,在300~500mm范围内产生一个“8”字型赛道障碍物间距值。
(1)“S”型赛道场地赛竞赛小车在前行时能够自动交错绕过赛道上设置的障碍物。
障碍物为直径20mm、高200mm的多个圆棒,沿直线等距离摆放。
以小车前行的距离和成功绕障数量来综合评定成绩。
见图2。
图2 无碳小车在重力势能作用下自动行走示意图赛道宽度为2米,出发端线距第一个障碍及障碍与障碍之间的间距均相同,具体数值由开始时的抽签产生。
小车有效的绕障方法为:小车从赛道一侧越过一个障碍后,整体越过赛道中线且障碍物不被撞倒或推出障碍物定位圆;连续运行,直至小车停止。
小车有效的运行距离为:停止时小车最远端与出发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2)“8”字型赛道场地赛小车在半张标准乒乓球台(长1525mm、宽1370mm)上,绕两个障碍物按“8”字型轨迹运行。
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命题

1.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设计一种小车,驱动其行走及转向的能量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由给定重力势能转换而得到的。
该给定重力势能由竞赛时统一使用质量为1Kg的标准砝码(¢50×65 mm,碳钢制作)来获得,要求砝码的可下降高度为400±2mm。
标准砝码始终由小车承载,不允许从小车上掉落。
图1为小车示意图。
图1 无碳小车示意图要求小车在行走过程中完成所有动作所需的能量均由此给定重力势能转换而得,不可以使用任何其他来源的能量。
要求小车具有转向控制机构,且此转向控制机构具有可调节功能,以适应放有不同间距障碍物的竞赛场地。
要求小车为三轮结构。
具体设计、材料选用及加工制作均由参赛学生自主完成。
2.竞赛安排每个参赛队由3名在校本科大学生和1名指导教师及1名领队组成,参加校、省及全国竞赛。
3.1 本校制作参赛队按本竞赛命题的要求,在各自所在的学校内,自主设计,独立制作出一台参赛小车。
允许为参赛小车命名,并在参赛小车上制作标识。
3.2 集中参赛携带在本校制作完成的小车作品参赛。
(1)报到时提交参赛作品的结构设计方案、工程管理方案、加工工艺方案及成本分析方案共4个文件(分别提交纸质版文件一式2份、电子版文件1份),文件按本竞赛秘书处发布的统一格式编写。
(2)提交1份3分钟的视频,(格式要求: MPEG文件,DVD-PAL 4:3,24位,720 x576,25 fps,音频数据速率 448 kbps杜比数码音频 48KHz),视频的内容是关于本队参赛作品赛前设计及制作过程的汇报及说明。
(3)提交PPT文件 1份,内容是阐述小车的设计、制作方案说明及体会。
3.3 方案文件要求1)结构设计方案文件完整性要求:小车装配图1幅、要求标注所有小车零件(A3纸1页);装配爆炸图1幅(所用三维软件自行选用, A3纸1页);传动机构展开图1幅(A3纸1页);设计说明书1-2页(A4)。
正确性要求:传动原理与机构设计计算正确,选材和工艺合理。
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研究

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无碳小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障竞赛已经成为了各级学校和社会组织开展的重要活动。
通过参与越障竞赛,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技术知识,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越障竞赛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将从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探讨,旨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方法和手段、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做出一定的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影响,进一步挖掘竞赛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并对竞赛能力培养的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如何通过无碳小车越障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也希望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揭示竞赛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具体影响,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1.3 研究意义无碳小车越障竞赛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比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参与越障竞赛,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处理问题和解决难题的能力,提高对现代科技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途径,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竞赛评分细则

竞赛评分细则(一)、无碳小车越障竞赛1.竞赛总成绩构成竞赛总成绩主要包括:第一轮赛道避障行驶竞赛、参赛徽标的设计及3D打印制作、参赛小车机械拆卸及重装、第二轮赛道避障行驶竞赛、现场问辩、方案评审六部分。
项目1(“S”型比赛)、项目2(“8”字型比赛)的总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S1=A1+B1+C1+D1+E1S2= A2+B2+C2+D2+E2其中:S1和S2:项目1和项目2的总分;A1和A2:项目1和项目2的第一轮赛道避障行驶竞赛得分,满分40分;B1和B2:项目1和项目2的徽标设计及3D打印制作得分,满分20分;C1和C2:项目1和项目2的小车机械拆卸及重装得分,满分20分;D1和D2:项目1和项目2的第二轮赛道避障行驶竞赛得分,满分40分;E1和E2:项目1和项目2的方案评审得分,满分40分。
2. 第一轮赛道避障行驶竞赛此环节满分40分,比赛中,小车需连续运行,直至停止。
小车没有绕过障碍、碰倒障碍、将障碍物推出定位圆区域(Φ20mm)、砝码脱离小车、小车停止或小车掉下赛道均视为本次比赛结束。
各队使用组委会统一提供的标准砝码参赛。
出发点自定,每队小车运行2次,取2次成绩中最好成绩。
项目1(S形)小车的有效行走应为“S”型路线,即小车从赛道中线一侧绕过1个桩后,车整体穿过赛道中线且桩不被撞倒,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小车停止。
评分标准:小车有效的运行距离为:小车起止点之间平行于赛道中线的直线距离,每米得2分,测量读数精确到毫米;每成功绕过1个桩得8分,以车体投影全部越过赛道中线为判据;桩被撞倒不得分;桩未倒,但被完全推出定位圆区域(Φ20mm)也不得分;一次绕过2个或2个以上桩时只算1个;多次绕过同1个桩时只算1次。
如果小车运行到赛道终点撞上横挡板而停止时,砝码还有剩余高度,则用钢板尺对此高度进行测量,并在记录单上记录剩余高度,记录单位为毫米。
本队得分:(距离*2+桩数*8-扣分)*400/(400-剩余高度)本项成绩:A1= 40*本队得分/本项最高得分项目2(8字)小车的有效行走应为“8”字型路线,即小车在没撞倒桩、没掉下赛道的情况下,行走轨迹为交替绕过中线上2个桩同时不碰到第3个桩的封闭8字形。
基于数据分析的“8”字无碳小车的设计与改进

基于数据分析的“8”字无碳小车的设计与改进摘要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要求设计一种小车,驱动其行走及转向的能量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由给定重力势能转换来的。
该给定重力势能由竞赛时使用质量为1Kg±5g的重锤获得,重锤由各学校自行准备,尺寸自定(比赛前由组委会统一称重,不符合规定的重锤由组委会提供,并在小车拆装和调试环节成绩中扣0.5分),要求砝码的可下降高度为400±2mm。
重锤由小车承载,不允许从小车上掉落。
关键字凸轮机构;轴承;能量转换前言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要求设计一种小车,驱动其行走及转向的能量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由给定重力势能转换来的。
要求小车行走过程中完成所有动作所需的能量均由此重力势能转换获得,不可使用任何其他的能量来源。
要求小车具有转向控制机构,且此转向控制机构具有可调节功能,以适应放有不同间距障碍物的竞赛场地。
小车需绕中线上的两个障碍物按“8”字形轨迹运行,障碍物为直径20mm、长200mm的3个圆棒,圆棒中心分别放置在“L”形的3个端点上,以小车完成8字绕行圈数的多少来评定成绩,见图11 设计思路1.1 能量转换机构该机构由重物、滑轮架、滑轮、碳素杆、绕线轮、前轴组成,当重物下落时通过绳子带动安装在前轴上的绕线轮旋转,驱动前轴转动,从而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1.2 转向机构该机构由凸轮、摆杆、前叉组成,前轴带动凸轮旋转,导致摆杆有规律地摆动,通过前叉使前轮变换方向,引导小车走出8字形轨迹。
1.3 传动机构该机构由前齿轮、中齿轮、大齿轮、后齿轮、后轴组成,前轴带动齿轮、齿轮带动后轴转动,从而将动能传给后轮,使后轮转动。
为了充分利用能量,使小车行驶距离更远,小车为二级齿轮传动。
1.4 执行机构该机构由前轮和后轮组成。
1.5 机架小车的机架由两块侧板、前横梁、底板组成。
2 小车出发定位方案2.1 找合理放车位置小车前轮用粉笔涂抹后摆正,并在摆杆与凸轮接触位置上做好标记,同时记下前轮和两后轮位置,随后发车,根据小车前轮的运动轨迹和桩距,找到合理放车位置。
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研究

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创新: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无碳小车的设计和技术,以提高其在越障竞赛中的表现。这可能包括改进传感器技术、优化控制算法、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的工作。
2. 多样化挑战:除了目前常见的越障竞赛,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设计更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挑战场景,以进一步提高参与者的能力培养效果。这可能涉及不同类型障碍物、不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探索。
越障竞赛对参与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赛中的障碍和挑战需要参与者通过创新思维和快速反应来解决,这训练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还加入了定期反馈和评估的环节,以及讨论和分享经验的活动。这些方法有效地帮助参与者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训练方向,加强学习和成长。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中,能力的有效性是显著的。通过参与竞赛,参与者的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升。这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
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通过探讨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的培养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知识,培养其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无碳小车在越障竞赛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物联网、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能,对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为今后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对于加强教育教学实践,推动学生能力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不同训练方法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在注重激励和引导的训练过程中,无碳小车的表现相对更好。这说明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激励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也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障碍物,需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来提高无碳小车的越障能力,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研究

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实验设计及训练方法探究。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能力提升效果评价,评估该培训对学生竞赛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通过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本研究还对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启示进行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结论指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理论基础、实验设计、实验结果、训练方法、能力提升、效果评价、启示、展望、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的越障竞赛项目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对参与者综合能力的考验。
通过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无碳小车在越障竞赛中的表现和发展潜力。
这项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无碳交通工具的认识和推广,促进无碳交通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无碳小车在越障竞赛中的表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推动无碳交通方式的发展和普及。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效果,提高参与者对创新科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研究旨在促进青少年对STEM教育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深入研究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培养的机制,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竞争力。
最终目的是推动无碳能源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实证结果,期望能为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为未来实施类似项目提供经验与指导。
1.3 研究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碳小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养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参与者的科技应用能力,还可以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
在全球倡导低碳环保的背景下,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建设绿色低碳的社会做出贡献。
2020年竞赛命题要求和评分细则

2020年竞赛命题要求和评分细则(竞赛项目I)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0年省级大学生竞赛项目的通知(川教函〔2020〕290号)、《2020年度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组委会的竞赛命题和赛项安排的说明,以及《全国大学生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四川赛区章程》等指导性文件,四川赛区组委会决定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传统项目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
1.赛道近水平铺设的环形赛道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两段3000mm的直线段和两段半径为1000mm圆弧段组合成一条封闭环形赛道和一条8字赛道,绿粗实线为边框和中间隔板,两块长1000mm的中间隔板位于两条直线段赛道之间,且两块中间隔板之间有1000mm的缺口,用于构成8字S的运行轨迹;赛道上的点画线为驱动车行走的中心线,赛道两侧的半圆弧赛道的细实线(黑色)为赛道边界线,驱动车必须在规定的赛道内运行;除驱动车必须按照规定的出发方向出发外,驱动车前行方向不限;驱动车必须放置在发车区域内,以及在发车线后按照指示的出发方向发车;在赛道中心线上放置有障碍物(桩)(红色圆点),障碍桩为直径20mm、高200mm的圆棒,其障碍桩数量和间距(注释:障碍桩间距指两个障碍桩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抽签决定。
发车区发车区3000mm2000m m 5000mm出发方向出发方向1000mm发车线a )驱动车的环形S 赛道轨迹示意图 发车区发车区3000mm2000m m 5000mm出发方向出发方向1000mm发车线发车线b )驱动车的8字S 赛道轨迹示意图图1 机械类竞赛项目驱动车运行初赛赛道示意图初赛环节,沿直线赛道中心线上放置4个障碍桩(如图1所示),最初障碍桩是从出发线开始按平均间距1000mm 摆放,其中要求第一根障碍桩和第四根障碍桩的位置永远不变,中间两根障碍桩(第二根障碍桩和第三根障碍桩)位置在-300~+300mm 范围内同向调整,其调整位置抽签决定。
决赛环节,障碍桩沿直线赛道方向的垂直中心线对称分布并等间距放置,其放置的障碍桩间距不小于600mm ,其障碍桩间距和障碍桩数由抽签决定,决赛赛道示意图如图2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命题及规则2012-5-21.本届竞赛主题:本届竞赛主题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
要求经过一定的前期准备后,在比赛现场完成一套符合本命题要求的可运行装置,并进行现场竞争性运行考核。
每个参赛作品要提交相关的设计、工艺、成本分析和工程管理4项报告。
2.竞赛命题: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车设计一种小车,驱动其行走及转向的能量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由给定重力势能转换来的。
给定重力势能为4焦耳(取g=10m/s2),竞赛时统一用质量为1Kg的重块(¢50×65 mm,普通碳钢)铅垂下降来获得,落差400±2mm,重块落下后,须被小车承载并同小车一起运动,不允许从小车上掉落。
图1为小车示意图。
图1:无碳小车示意图要求小车行走过程中完成所有动作所需的能量均由此重力势能转换获得,不可使用任何其他的能量来源。
要求小车具有转向控制机构,且此转向控制机构具有可调节功能,以适应放有不同间距障碍物的竞赛场地。
要求小车为三轮结构,具体设计、材料选用及加工制作均由参赛学生自主完成。
3.竞赛项目I:竞赛小车在前行时能够自动交错绕过赛道上设置的障碍物。
障碍物为直径20mm、高200mm的多个圆棒,沿直线等距离摆放。
以小车前行的距离和成功绕障数量来综合评定成绩。
见图2。
图2:无碳小车在重力势能作用下自动行走示意图3.1 本校制作参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竞赛命题的要求,在各自所在的学校内,自主设计,独立制作出参赛小车。
3.2集中参赛参赛队携带在本校制作完成并调试好的小车作品和关于作品的结构设计方案、工程管理方案、加工工艺方案及成本分析方案等4份报告(纸质版+电子版)参加竞赛。
报告按竞赛秘书处发布的统一格式编写。
3.3报告的评分由竞赛评审组对每个参赛队提交的方案报告进行评阅。
此项成绩编号为IA,满分30分,其中结构设计方案7.5分,工艺设计方案7.5分,成本分析方案7.5分,工程管理设计方案7.5分。
(1)结构设计报告评分(7.5分)完整性要求:小车装配图1幅(A4纸1页),设计说明书1-2页(A4);正确性要求:传动原理与机构设计正确,选材和工艺合理;创新性要求:有独立见解及创新设计思想;规范性要求:图纸表达完整,标注正确;文字描述准确、清晰。
(2)工艺设计报告评分(7.5分)按照中批量(500台/年)的生产纲领,自选作品车上一个较复杂的零件,设计并提交工艺设计方案报告(A4,2-3页)。
要求采用统一的报告格式(网上下载)。
(3)成本分析报告评分(7.5分)按照中批量(500台/年)生产纲领对作品小车产品做成本分析,内容应包含材料成本、加工制造成本两方面(A4,2-3页)。
要求采用统一的报告格式(网上下载)。
(4)工程管理设计报告评分(7.5分)按照中批量(500台/年)对作品小车产品做生产工程管理方案设计(A4, 2-3页)。
要求目标明确,文件完整,计划合理,表达清楚。
采用统一的报告格式(网上下载)。
总和每队的4个方案的得分,按从高到低排列名次,本项成绩编号为IA,按下列公式计算各队此项成绩:IA=30-15*(名次-1)/(项目I参赛队数-1)3.4 现场竞赛3.4.1 第一竞赛环节携带在本校制作完成的作品,在集中比赛现场,加载由竞赛组委会统一提供的势能重块(¢50×65 mm普通碳钢,质量为1Kg),在指定的赛道上(体育馆木质地板)进行比赛,赛道宽度为2米,赛道边界线是40*60mm矩形钢管。
出发端线距第一个障碍及障碍与障碍之间的间距均为1米。
小车出发时不准超过出发端线和赛道边界线,小车位置及角度自定,每队有2次机会,计算时取2次成绩中的最好成绩。
小车有效的绕障方法为:小车从赛道一侧越过一个障碍后,整体穿过赛道中线且障碍物不被撞倒(擦碰障碍,但没碰倒者,视为通过);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小车停止。
小车有效的运行距离为:停止时小车距出发线最远端与出发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测量此距离,每米得2分,测量读数精确到毫米;每绕过一个障碍得8分(以小车整体越过赛道中线为准),一次绕过2个或2个以上障碍时只算1个;多次绕过同1个障碍时只算1次,障碍物被撞倒不得分;障碍物未倒,但被完全推出定位圆区域(¢20 mm)也不得分。
此项成绩编号为IB。
根据各队的得分,按从高到低排列名次,按下列公式计算各队此项成绩:IB=70-40*(名次-1)/(本组参赛队数-1)按下面公式计算各队的阶段成绩, 编号为IAB:IAB=IA+IB根据各队的阶段成绩,按从高到低排列名次,将项目I全部参赛队分为I-A组和I-B两个组,I-A组队数约占本组参赛队数50%,I-A组参赛队获得一等奖的竞争权利;I-B组参赛队获得二等奖的竞争权利。
3.4.2 I-A组第二竞赛环节1、现场加工制作经抽签确定一个徽标方案,本组每队派出一名队员,进行该徽标方案的快速成型加工制作,规定加工时间60分钟,起评分20分;超过60分钟后完成的,每延长5分钟,扣1分;延时超过1小时还没有完成任务的,不得分。
选手在加工竞赛过程中有违规现象,每发现一处扣罚1分,情节严重者加罚,直至停止其比赛;制作质量不符合要求者,每发现一处扣罚1分。
此项竞赛任务成绩编号为IA1,本组各参赛队按本项得分由多到少排出名次,按下列公式计算各队此项成绩:IA1=20-10*(名次-1)/(本组参赛队数-1)2、按新的障碍物间距调整小车后,进行小车运行比赛。
a)经现场公开抽签,在1米±100mm范围内产生一个新的障碍物间距。
b)本组各队根据新的障碍物间距对自己的小车进行调整装配或修配。
组委会在现场提供普通车床、钳工台及调试场地。
在规定的时间内,各队应完成调整修配内容。
无法完成者,不能进入后续比赛。
c)本组各队携带调整修配后小车,在调整障碍物间距后的竞赛场地上进行比赛。
竞赛计分规则同第一竞赛环节。
此项竞赛任务成绩编号为IA2,本组各参赛队按本项得分由多到少排出名次,按下列公式计算各队此项成绩:IA2=80-50*(名次-1)/(本组参赛队数-1)3.4.3 I-A组第三竞赛环节现场答辩根据I-A组参赛队数量,经各队自愿申请或通过抽签产生参加答辩环节的参赛队,各队需准备关于本队参赛作品的工艺成本及管理对策等相关知识的答辩。
此项竞赛任务成绩编号为IA3,按答辩得分由多到少出名次,按下列公式计算各队此项成绩:IA3=(参加答辩队数+1)/2-名次3.4.4 I-B组第二竞赛环节按新的障碍物间距调整小车后,进行小车运行比赛。
具体步骤如下:a)经现场公开抽签,在1米±100mm范围内产生一个新的障碍物间距。
b)本组各队根据新的障碍物间距对自己的小车进行调整装配或修配。
组委会在现场提供普通车床、钳工台及调试场地。
在规定的时间内,各队应完成调整修配内容。
无法完成者,不能进入后续比赛。
c)本组各队携带调整修配后小车,在调整障碍间距后的竞赛场地上,进行比赛。
竞赛计分规则同第一竞赛环节。
此项竞赛任务成绩编号为IB1,本组各参赛队按本项得分由多到少排出名次,按下列公式计算各队此项成绩:IB1=80-50*(名次-1)/(本组参赛队数-1)3.5 总成绩评定I-A组各队最终成绩:ZIA = IA1+IA2+IA3I-B组各队最终成绩:ZIB = IAB+IB14. 竞赛项目Ⅱ小车在半张标准乒乓球台(长1525mm、宽1370mm)上,绕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障碍沿8字形轨迹绕行,绕行时不可以撞倒障碍物,不可以掉下球台。
障碍物为直径20mm、长200mm的2个圆棒,相距一定距离放置在半张标准乒乓球台的中线上,以小车完成8字绕行圈数的多少来综合评定成绩。
见图3。
图3:竞赛项目二所用乒乓球台及障碍设置图参赛者参赛时,需要提交关于作品①设计说明书、②工程管理方案、③加工工艺方案、④成本分析方案报告。
4.1 本校制作:参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竞赛命题的要求,在各自所在的学校内,自主设计,独立制作出参赛小车和关于小车的结构设计方案、工程管理方案、加工工艺方案及成本分析方案等4份报告。
4.2 集中参赛:参赛队携带在本校制作完成并调试好的小车作品和关于作品的结构设计方案、工程管理方案、加工工艺方案及成本分析方案等4份报告(纸质版+电子版)参加竞赛。
报告按本届竞赛秘书处发布的统一格式编写。
4.3 报告的评分由竞赛评审组对每个参赛队提交的方案进行评阅。
其中结构设计方案7.5分,工艺设计方案7.5分,成本分析方案7.5分,工程管理设计方案7.5分。
每出现一处不正确或不合理扣0.2-0.5分。
(1)结构设计报告评分(7.5分)完整性要求:小车装配图1幅(A4纸1页),设计说明书1-2页(A4)正确性要求:传动原理与机构设计正确,选材和工艺合理;创新性要求:有独立见解及创新设计思想;规范性要求:图纸表达完整,标注正确;文字描述准确、清晰。
(2)工艺设计报告评分(7.5分)按照中批量(500台/年)的生产纲领,自选作品车上一个较复杂的零件,设计并提交工艺设计方案报告(A4,2-3页)。
要求采用统一的报告格式(网上下载);(3)成本分析报告评分(7.5分)按照中批量(500台/年)生产纲领对作品小车产品做成本分析,内容应包含材料成本、加工制造成本两方面(A4,2-3页)。
要求采用统一的报告格式(网上下载)。
(4)工程管理设计报告评分(7.5分)按照中批量(500台/年)对作品小车产品做生产工程管理方案设计(A4, 2-3页)。
要求目标明确,文件完整,计划合理,表达清楚。
采用统一的报告格式(网上下载)。
此项成绩编号为IIA,总和每队的4个方案的得分,按从高到低排列名次,按下列公式计算各队此项成绩:IIA=30-15*(名次-1)/(项目II参赛队数-1)4.4 现场竞赛4.4.1 第一竞赛环节携带在本校制作完成好的作品,在集中比赛现场,使用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供的势能重块,(¢50×65 mm普通碳钢,质量为1Kg),在半张标准乒乓球台(长1525mm、宽1370mm)的上,绕放置在中线上相距不小于300mm距离(具体距离自定)的2个障碍物沿8字形轨迹绕行,出发点自定,绕行时不可以撞倒障碍物,不可以掉下球台,势能重块在整个绕行过程中不允许掉落。
每队有3次机会,计算时,采用3次成绩中最好成绩。
一个成功的8字绕障方式为:小车在没撞倒障碍物、没掉下球台的情况下,行走轨迹为绕过两个障碍的封闭8字形,两个障碍分别在8字的一个封闭环内。
比赛中,小车应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小车停止,障碍被撞倒后,裁判会扶起。
小车绕障过程中每成功完成一个8字绕障得12分;完成8字绕行,只绕过1个障碍,得6分;完成8字绕行,没有绕过障碍,得2分;绕障过程中,一次绕过2个障碍,按只绕过1个障碍计分;没有完成8字绕行,不论是否绕过障碍,均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