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案
统编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课件

统编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课件《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章节:古代诗歌单元《柳永词两首》内容:本节课将学习柳永的两首词作《夜雨寄北》和《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对两首词的深入解读,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词作风格,以及词作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柳永的词作;2.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永词作中的情感与意境;3. 能够运用柳永的词作风格,创作一首小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两首柳永的词作;难点:分析并欣赏柳永词作中的情感与意境,以及运用柳永的词作风格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柳永词作的韵律与情感。
2. 诗人介绍:介绍柳永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教材解析:a. 解析《夜雨寄北》:分析词作中的意象、情感与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词作所表现出的孤寂与思念。
b. 解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分析词作中的意象、情感与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词作所表现出的离愁别绪与无奈。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背诵两首词作,并回答关于词作内容、意象、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5. 例题讲解:以《夜雨寄北》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词作中的情感与意境。
6.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柳永的词作风格,创作一首小词。
7. 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欣赏、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夜雨寄北》、《雨霖铃·寒蝉凄切》板书结构:1. 诗人介绍2. 词作意象与情感3. 词作意境4. 创作练习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柳永的词作;2. 完成一首以柳永词作风格为基调的小词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柳永的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两首词作,并能运用柳永的词作风格进行创作。
《柳永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背诵这两首词。
三、德育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深入词中境界。
【教学难点】1.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多媒体辅助法: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CAI课件 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柳永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二、知识积累(18分钟)1、词的起源?词的地位?答:2、词的名称?词牌?分类?答:3、词的流派风格?答:4、词的发展阶段?答:5、解词释句⑴形胜:⑵参差:⑶天堑:⑷重湖叠巘清嘉:⑸高牙:⑹异日图将好景:6、精读《雨霖铃》,标出韵脚。
答:三、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51-64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16-19,并自主完成“整体感知”7-8题。
(8分钟)7、陈振孙评柳词:“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从这个角度看,为什么说《望海潮》这首词是最具代表性的?答:8、为什么说《雨霖铃》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充分表现了慢词的优点和柳词的艺术特色?答:四、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6分钟)教案(教学过程)一、分发《柳永词两首》纸质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4.2柳永词二首雨霖铃教案新

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①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②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③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秋天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⒎齐读或抽个别学生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又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沉闷的朗读方式的弊端,本环节先设计了“自由读”,学生可以打破常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兴趣的还可以启用录音机设备,自吟自录自品;学生教师也可自主选择“名家朗读”和“古词新唱”中的声频素材,男声的荡气回肠和女声的缠绵细腻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效果,从而品味诗文委婉凄恻的感情基调,更好的领会柳词独特的艺术魅力。“配音间”创造性地提供背景音乐和不加标点的诗词原文,从句读停顿和感情基调把握上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也设计了录音机,方便自评互评。吟诵四环节梯度分明,便于教师灵活运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读鉴赏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公开课教案_0

雨霖铃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特点;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4、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2、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4、掌握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思路:1、朗读听读,整体感知2、鉴赏意象,体会感情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徐小凤的《别亦难》,引出“伤离别”的主题,以及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江淹的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2、给出一副对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引出词牌名《雨霖铃》,它是伤别离的佳作。
二、解题及背景简介1、词牌由来:“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
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2、写作背景介绍三、整体感知课文(一)诵读提示:词调低沉,语调低缓忧伤,读时声断而气连。
1、放录音。
2、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情感,读出节奏。
3、跟着录音读一遍。
4、生谈读完之后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悲伤,孤独,难舍,寂寞(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经过刚才的诵读,相信大家对词中浓浓的惜别之情已有感受,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表现作者离别时的心情?(最集中,最概括)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的人,自古以来都为分别而悲伤。
正如苏东坡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柳永的“伤离别”却更加的沉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天,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品味情感过渡:柳永和恋人的离别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景呢?我们首先来看上片。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
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
调名当取其意。
一、☆★品味语言,探究鉴赏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上阙主要描写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
各句均有不同侧面: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天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论》中说:“词有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柳永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柳永词两首(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柳永词两首》教案贾军红任红霞【教学目标】1、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3、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4、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预热】了解词的发展史(起源、发展、风格、流派),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掌握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餘)、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四叠——四片一、走进作者――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
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常出入歌楼舞馆,为人狂放不羁,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
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雨霖铃》,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离别诗,感受离别诗的千种风情,也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补充
修改
课后反思: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课题:《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
l、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诗歌奠定的基调。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真挚的情意。
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明白晓畅、凄婉清丽的诗歌风格。
(1)如有疑问,解疑合探。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欣赏的诗句。
预设: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也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人离愁别绪的气氛。
2.“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了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心中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
半句。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二、设疑自探针对“离别”这一主题,结合宋词的基本学习目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预设问题:1.这首词讲了一个怎样的别离故事?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2.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提示: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柳永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雨霖铃导入新课:[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
(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1)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4.小组交流讨论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