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合集下载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曲部分”,具体包括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

《望海潮》通过描绘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雨霖铃》则以别离之情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柳永词的艺术特点,感受其独特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两首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永词的艺术特点及其在两首词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结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两首词的原文、译文、图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杭州美景和离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和悲伤情感的共鸣,为学习两首词打下情感基础。

(1)展示杭州西湖美景,让学生谈谈对杭州的印象。

(2)展示离别场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

2. 新课导入: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词。

3. 课文学习:(1)学习《望海潮》:学生自读,教师讲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和结构。

(2)学习《雨霖铃》: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词中意象、情感和结构的心得。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柳永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意象、情感、结构2. 《雨霖铃》:意象、情感、结构3. 柳永词艺术特点:意境美、情感美、结构严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柳永的另一首词《八声甘州》,结合意象、情感和结构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柳永词,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对词的结构分析仍存在困难,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雨霖铃》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1.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掌握《雨霖铃》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2.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词歌才华和悲惨的一生。

(2)讲解教师讲解《雨霖铃》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词牌、词调、韵律、意境等方面。

(3)分析教师分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和感受。

(4)演唱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唱《雨霖铃》,让学生体验词中的情感和美感。

(5)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创作一首与《雨霖铃》相似的词。

通过学习和演唱《雨霖铃》,学生能够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了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浪淘沙·北戴河》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使学生了解柳永的词歌才华和创作风格,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1.了解柳永的词歌才华和创作风格;2.掌握《浪淘沙·北戴河》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2.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柳永的词歌才华和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词歌艺术和创作特点。

(2)讲解教师讲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词牌、词调、韵律、意境等方面。

(3)分析教师分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和感受。

(4)演唱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唱《浪淘沙·北戴河》,让学生体验词中的情感和美感。

(5)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创作一首与《浪淘沙·北戴河》相似的词。

高中语文《柳永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词两首》教案

雨霖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篇6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二、朗诵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

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2024版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2024版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目录•教学目标与背景•《望海潮》内容解析•《雨霖铃》内容解析•两首词比较鉴赏•知识拓展:柳永其他代表作品欣赏•课堂互动环节01教学目标与背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词作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赏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讲解、讨论和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

柳永及时代背景柳永生平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在词坛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娱乐场所增多,为词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柳永的词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词人之一。

词作风格与特点婉约风格柳永的词作以婉约风格为主,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悠长。

市民情调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市民情调,以描写城市风光、男女爱情和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情感世界。

创新手法柳永在词作中大胆创新,运用了铺叙、白描等手法,使得词作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俚语入词,使得词作更加贴近市民生活,易于传唱。

02《望海潮》内容解析词作背景及主题思想背景柳永的《望海潮》是一首描写杭州繁华景象的词作,通过对杭州自然风光、市井生活和节日盛况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词人对杭州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主题思想词作以杭州为背景,通过描绘杭州的繁华景象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同时,词中也透露出词人怀才不遇、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夸张手法01词中运用了大量夸张手法,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等,通过夸张地描绘杭州的自然风光和市井生活,营造出一种繁华、热闹的氛围。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望海潮、雨霖铃》教学设计(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

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

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

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

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

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

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

其二,以无情衬有情。

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

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

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

“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二、学法指导1.知人论世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谒见此时正好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他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以求得引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

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教学过程:一、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

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

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

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

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

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

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

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

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

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

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

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

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

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

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

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

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

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

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

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六、板书设计:(略)《雨霖铃》教学设计[设计说明]《雨霖铃》是情真意挚的美文,且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领略其情感之美上。

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美,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词人,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

这就要让学生多朗读,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充分感知文本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

教师要少讲,相机诱导,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了解词人2、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3、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二、了解词人通过预习,大家对柳永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词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

课堂上让学生来介绍作者。

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初读感知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kān)2、生自由朗读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

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

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再请学生试读。

然后全班齐读四、整体感知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

(学生说出答案)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阕:长亭别离下阕:别后愁思五、品位语言,体会感情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参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教师总结上阕:“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答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让我们把上阕齐读一遍,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离别之难。

全班同学齐读上阕2、离别之时已是如此缠绵依恋,柔肠寸断,那离别之后词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下阕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