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治水传统与华夏文明——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

合集下载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之一。

而都江堰的建设者李冰更是中国古代治水史上的传奇人物。

相传在大禹治水时,他派遣工匠修筑了都江堰。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李冰在大禹治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和加固,使得都江堰成为了一项完整的水利工程。

李冰治水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李冰是谁?他为什么要治水?都江堰又是如何建设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李冰,是中国古代蜀郡人,他是一位水利工程专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对水利工程的天赋和热爱,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水利知识和经验。

在当时,蜀郡地区经常发生水患,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水患问题,李冰决心要治水。

他深入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情况,最终确定了修建都江堰的方案。

都江堰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反复的试验。

李冰带领着一支庞大的工程队伍,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最终在蜀郡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的建成,为蜀郡地区的农田灌溉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

都江堰的建设成就了李冰治水的功勋,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治水史上的地位。

李冰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化解自然灾害带来的困境,改善人民的生活。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李冰治水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为了建设美好家园,为了人民的福祉,我们也要勇于担当,不断探索,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治水救民的大禹

治水救民的大禹

治水救民的大禹
佚名
【期刊名称】《前进》
【年(卷),期】2018(0)3
【摘要】禹,又称夏禹,尊称大禹,与尧、舜并称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圣古帝,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

学界对大禹是人是神,历来颇多争议。

《史记·夏本纪》说他名文命,是鲧的儿子,黄帝的玄孙。

《史记索隐》指出:禹是鲧的儿子没错,黄帝的玄孙不可信。

说到大禹,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他治水的故事了。

先疏后导终获成功相传尧的时代洪水泛滥,百姓生活极其艰难,举目四顾,满目荒芜,荆棘遍野,人烟稀少,【总页数】2页(P63-6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禹治水最终地域在禹城——“全国首届禹城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古有大禹治水今有大禹防水——记优秀企业家盘锦新型防水材料厂厂长郑宪明
3.考古学视角的大禹与大禹治水
4.古蜀治水傳統與華夏文明——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
5.考古学视角的大禹与大禹治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因势利导的古代治水工程读后感

因势利导的古代治水工程读后感

因势利导的古代治水工程读后感读了古代治水工程的故事,我心里有好多想法。

就说大禹治水吧。

那时候洪水泛滥,好多人都只能住在高处,到处都是水,大家的日子过得可苦了。

大禹的爸爸鲧也去治水,他想靠堵的办法,就是建很高很高的堤坝,想把洪水拦住。

可是洪水太凶猛了,堵来堵去,水还是到处流,根本治不住。

大禹就不一样啦。

他吸取了爸爸的教训,他想啊,水是很厉害的东西,硬堵是不行的。

他就到处去查看地形,看水是从哪里来,又要流到哪里去。

他发现有些地方地势低,水就往那里聚。

大禹就带着大家挖沟渠,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他每天都很辛苦,风里来雨里去的。

他路过自己家三次,都没有进去。

他一心就想着把洪水治理好,让大家能过上好日子。

还有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在四川那边,看到岷江的水有时候太多,有时候又太少。

他们就在岷江中间修了一个鱼嘴分水堤。

这个鱼嘴就像一个大嘴巴一样,把岷江的水分成了内江和外江。

到了洪水期呢,外江就可以排走很多洪水,内江的水就不会太多,不会淹到农田。

到了枯水期,内江的水又可以流到农田里去灌溉庄稼。

这就像给岷江的水安排了一个聪明的家,让它什么时候该到哪里就到哪里。

这些古代的治水工程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不能蛮干。

就像我们在生活里,要是和同学闹矛盾了,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一直和同学对着干。

要像大禹治水一样,看看这个矛盾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想个好办法去解决。

如果我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也不能死脑筋。

比如说数学题,一种方法做不出来,就可以换个思路,顺着题目的特点去找答案。

古代的人治水都能因势利导,我们在生活里也可以这样。

不管是面对困难,还是和别人相处,都要多动脑筋,顺着事情的发展去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这样,我们就能像古代治水成功一样,把生活里的很多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呢。

当代李冰 大禹传人——崇州市水利局领导班子记事

当代李冰 大禹传人——崇州市水利局领导班子记事

当代李冰大禹传人——崇州市水利局领导班子记事
柳明琦
【期刊名称】《成都水利》
【年(卷),期】2003(000)005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柳明琦
【作者单位】崇州市水利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9
【相关文献】
1.传承大禹精神书写渭水华章——追记扶风县水利局党委委员、纪检书记黄平 [J], 秦延安;常春;张超
2.讲述大禹传人创业的故事《江河之子》出版 [J],
3.古蜀治水傳統與華夏文明——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 [J], 徐亮工;
4.论修建都江堰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r——以大禹、李冰为中心 [J], 李殿元
5.报海淘金的水利局长——临汾行署水利局局长张健抓行业报刊记事 [J], 任树功;郑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禹父子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时间 2

大禹父子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时间 2

大禹父子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时间、地域及社会背景大禹治水成功,史料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2254年,这年就在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的虞舜时期(前2257年——前2208年),五帝时代以前,那是神话传说中的三皇(燧人、伏羲、神农)时代,在五帝时代,私有制逐渐产生,阶级社会也就逐渐形成,原始社会正向奴隶制社会过渡,那时还没有国家这个概念,五帝只不过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把都城设在有熊(今河南新郑),据传说,他的在位时间是100年(前2697年——前2599年),其妻嫘(读“雷lèi”)祖,是人类栽桑养蚕的始祖。

唐尧的父亲是黄帝的曾孙,虞舜是黄帝的九世孙。

这个时期,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已不再靠狩猎,而是农耕与养殖,所以洪涝灾害就是危害人类生存的大事。

公元前23世纪,是全球性洪水泛滥时期,我国的黄淮平原就成了一片汪洋,尧命鲧(读“滚gŭn”)前往治理水患,鲧用筑坝拦蓄的办法,阻止洪水肆虐,瀑雨季节,用泥土和石块筑成的拦洪坝,哪里容得下、挡得住奔腾而至的洪流,九年付出的艰辛,毁于刹那,拦洪坝垮塌所造成的灾害,更加惨重,鲧也因此被杀。

尧再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惨痛教训,采用疏通水道,修筑河堤,排积水入江河,引江河之水归大海的办法,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成功的治理了水患。

13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取得了舜的信任,舜的晚年也就把权力禅让给了禹,后人称禹叫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

为管理不留下盲区,大禹把中华大地划分成九个洲,晚年有预谋的把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君王的世袭制度就此开始,大禹死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中华民族也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大禹父子治水时过2000年,就到了战国时代的末期,中华民族又有个李冰父子治水,李冰是今山西运城人,他精通水利工程,当时蜀中平原不是旱灾便是洪灾,秦昭襄王51年(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宁,李冰上任后,带领蜀民,在泯江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既消除了蜀中平原的水患,又保证了农田的灌溉,从此,成都平原就成了鱼米之乡,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双重功能。

治理水患的历史人物

治理水患的历史人物

治理水患的历史人物大禹禹,相传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帝禹。

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相传,禹所在的年代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

禹子承父业,受命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总结吸取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

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

《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这也是对古代中国最早的地理认知。

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创新求实的精神。

几千年来,大禹治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在世界范围也有广泛影响。

孙叔敖孙叔敖(约公元前630—593年),姓蔿、名敖,字孙叔,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人,曾任楚国令尹,春秋时期著名的水利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期思雩娄灌区,后世称之为“百里不求天灌区”;公元前597年,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使今寿县一带成为楚国的粮仓,清代学者顾祖禹称芍陂为“淮南田赋之本”。

《孙叔敖庙碑记》中对他评价:“宣导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

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

”孙叔敖的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科学治水、勇于创新,毛泽东曾称其为“了不起的水利专家”。

西门豹西门豹(生卒年不详),姓西门、名豹,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水利家和政治家。

西门豹任邺(今河北省临漳县)令期间,见此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决定引漳水溉田、发展农业。

通过调查,西门豹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编造河伯娶亲的故事危害百姓。

古代治水的故事

古代治水的故事

古代治水的故事在咱中国古代呀,治水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呢!你想想,那洪水要是泛滥起来,可不得把老百姓的家园都给淹了呀!就说那大禹治水吧,大禹可是个厉害的人物啊!那时候洪水泛滥得厉害,就跟那脱缰的野马似的,到处乱跑乱撞。

大家都愁眉苦脸的,不知道该咋办。

这时候大禹站出来了,嘿,他就扛下了这个治水的重任。

大禹治水那可是吃了不少苦哇!他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到处查看水情。

他可不是光在那儿瞎指挥,而是亲自带着大家一起干。

他那劲头,就好像跟洪水有多大仇似的。

他治水的办法也特别巧妙。

不是一味地去堵,而是该堵的时候堵,该疏的时候疏。

这就好比啥呢,好比你家里进了老鼠,你不能光想着把所有的洞都堵上,还得想法子把老鼠赶出去或者引到别的地方去呀。

你说这治水难不难?那肯定难呀!可大禹就有那个毅力和决心。

他这一治就是好多年,连家都顾不上回。

他老婆生孩子他都没在身边,你说他这得多敬业呀!还有那李冰治水,也是相当厉害的。

他修的都江堰,到现在都还在发挥作用呢!这都江堰就像是给洪水套上了一个缰绳,让它乖乖地听话。

李冰为了修这个都江堰,那也是绞尽了脑汁。

他得考虑地形呀,水流呀,各种各样的因素。

就好像你要盖一座房子,你得想好怎么盖才能结实,才能住得舒服。

古代这些治水的英雄们,他们可不只是会治水,他们还教会了我们好多道理呢。

他们让我们知道,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得勇敢地去面对。

就像那洪水,你要是怕了它,它就会更加嚣张;但你要是勇敢地去跟它斗,说不定还能把它给制服了呢。

咱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不用像古代那样治水那么艰难了。

但是古代治水的精神咱可不能丢呀!咱得学学大禹、李冰他们,遇到事情不退缩,想办法去解决。

而且呀,咱还得好好保护环境。

你想啊,要是咱不好好保护环境,那以后说不定又会有洪水啥的灾害呢。

所以呀,咱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咱的环境。

总之呢,古代治水的故事给咱留下了好多宝贵的财富。

咱得好好去体会,好好去学习。

让咱也像那些治水英雄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治水的方法

治水的方法

治水的方法1、疏通水库湖泊河道河口,加深加宽过水断面,炸除礁石,清除沉船树木等泄水障碍物,裁弯取直,加大水流比降,提高泄洪能力。

2、建堤防,顺河岸,湖岸,库岸修建堤防护岸,不让洪水溢出。

3、河道整治,多汊河道和分汊水道修建丁坝顺坝,塞支强干,理顺水流。

4、建拦河坝或活动坝,人工调节流量,削减洪峰。

5、植树造林,种植草皮,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以减小汛期来自地面迳流和地下水迳流量,以减小河流泥沙来源。

6、治理河流水库上游河岸,防止垮山,滑坡和泥石流,以减小河流泥沙来源。

中国古代治水名人:1、大禹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2、李冰治水李冰,战国时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

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着名。

3、王景治水自古以来,黄河就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地决口和改道,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和痛苦。

黄河泛滥不止,汉政府几次堵决口都不成功,黄河还有个支流,从荥阳附近分出,叫做汴渠。

发大水时,汴渠便被冲得一塌糊涂,汉明帝即位之前,黄河两岸的百姓受水害已经长达60余年了。

到明帝刘庄在位时,出现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在治水方面颇有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5 000

在黄河 中上游

文化 和 龍山文 化



6 000

40 00


在黄 河下 游
後 龍 山 文 化渐 次 向 西 發 展 至 豫
20


甘及鄂北

成爲 帶

有地 方 色 彩 的 各 地 龍 山 文 化
世 纪 60 年 代有 所 謂 的 河 南 龍 山 文 化

























關 於 東 亞 大 陸 新 石器 時代 文 化 的 分 佈

蘇 秉 琦 先生 在

中 國 文 明 起源 新 探》

三聯 書 店


99 6
年版


書中 有 詳細
介紹

可 參看




蜀學


第十






這是
個 非 常 了 不 起 的 進步
萬年左 右



在東 亞大 陸
即 相 當 於今 天 中 國 的 版 圖

上 已 經 開 始 出 現 了 原始農 業


黄河 流域 有 磁 山




裴李 岡文 化


7 00 0


8 0 00

在 河北 與河南交 界處 的華北 平 原 大汶


稍 後 有 仰 紹文 化

約 60 00



5 0 00


湖北 宜 昌 西
長 江中 上 游



屈 家嶺 文 化

接近

5 000


湖 北京 山

長 江 中下 游



青龍 泉 二期 文 化



4000


湖北
長江 中 下 游
及 三 星 堆文 化


4 000 3 000 ) 。




四川 廣 漢
這 些 遍 佈 於東 亞大 陸 的 新石 器 時 代文 化遺 存
的 是爲 了 避 免河 水 氾 濫
時的災 患
這 是 人們 在 與 水 的 關 係 中 的 第

個 階段

人們 對 水 畏 懼
採用



惹不起還躲不



的態 度
即 單 純 地躲 避 水 患


黄河 中 上 游 地 區 主 要 是旱 地 作 物


小米
長 江流
域 和 黄 河 下 游 地 區則 以 水 稻 根本 原 因

古 蜀 治 水 傳 統 與 華夏文 明

從 大禹 治 水 到 李冰 治 水



古 蜀 治 水 傳統 與 華 夏 文 明
從大

治水到李冰治 水
徐 亮工

農 業 社 會與 治 水


兼論鯀


禹 父子治水

中 國 爲世 界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之


從 新石器 時 代
距今

人們 紛 紛逃 離家 園
遷往 高地 京 丘 以 避水 害
一 一

持續 的
水患

使 古代 先 民 們 從 消 極地 躲水 患 進人 到 人 與水 的 第 二個 階 段
, ,
治 水害


其 時有 夏 后 氏
首 領 鯀 受命 治 水
卻 使 水 勢愈 加 劇 烈


鲧爲 舜 誅

鯀之 子 大 禹 接 替 父職


黄河 在 西周 春秋 時期 曾 多 次 改 易 河道
時 東 亞 大 陸政 治

這 裏經 過夏

商兩 代 千 餘 年 的 因 革 發 展


成 爲當
經濟


文化 的 中心


而 頻繁 發生 的 河 患

對於 整 個 社 會乃 至 農 業 的 發 展都



種巨 大的破壞


是 華夏文 明 對 世 界文 明 作 出 的 貢獻 之



從 目 前 考古 發現 而 言 耕火 種


在 新石 器 時代 初 期
農 業是 在

種極 爲 粗 放 的 方式 下 進行 的



靠 天吃 飯


人們 均 生 活 在 大 河 附 近 的 二 級 臺 地 或 更 高 處




種在 平 原 低 地 上 發 展 農 業 的 必 要 措 施 考 工記 》 所記 大約 是 西 周 的 情 況


低 地農業 的 開 發

這是 我 們祖 先偉 大 的業


但這
治 水 的 方法 當有 悠久 的 傳 統
排 水 以 治水
害 較 之 消 極地 躲 避 水 患 來 說
畢竟 是

種 進步

陝 西 龍 山 文化


北龍 山 文化 等

現大 多改爲 如 廟 底 溝二 期 文 化

客 省 莊 二期 文 化



青 龍 泉 二期 文 化 等
6 000



江 流 域 有河 姆 渡 文 化
約 7 0 00 年

浙 江省 餘姚縣

良 渚 文化





浙 江杭 州 北

大 溪文 化 縣


例 外地
都是 農業 文 化

並且 至 遲 不 超 過 春 秋 時 期
就 由 原 始 的 粗 放 農 業 進 步 到 較 爲 先 進 的 灌 溉農
① 本 文 是 2000 年 7 月 日 晚爲 香 港 香 島 中 學 同 學暑 期 巴 蜀 文 化觀 光 考 察 團 所 作 演 講 之 講 稿 除 了 些 學界 公認 的 基本 史 實 外 亦 有 作 者 多 年 的 思 考 2 0 0 年 6 月 作 者 將 此 文 稍 做 修 改 和 增 刪 補 充 些 材 料 參 加 首 届 大 禹 誕辰 祭 祀 典禮 暨 大 禹 精 神 與 華 夏文 明 學術論 壇 今 受 《 蜀 學 》 編 輯 部 之 約 再 次 翻 出 略 做修 潤 祈 方 家 指 正 20 5 年 2

書中

記録 了


套 建 立 在井


田 制基礎上 的 很完 整 的

溝洫系 統

從井
四尺
從 小 到 大 分別 爲 畎









其闊深也分別 爲




二尺


八尺

二尋

尋等 於八 尺


可見 這 是
套排水系 統

而 不 是輸 水 系 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亦 即 疏導之法

這是 績
?。
一 一
繼續 治 水

則 改 用 疏 導 的 方式
終 於 治 水成 功
禹 亦 成爲 中 國 第
個朝代
夏的創始者


東亞 大 陸 的 古 代 居 民 們 在 很 長 的 時 間 裏都是 不 斷地 在 與 水 害 作着 艱苦 卓 絶 的 鬥 爭
期成 書 的
田 到 大河

在戰國 時


考 工 記》
秈稻
爲主

農 業 的 不 斷 發 展是 古 代 先 民 與 水 害 作 鬥 爭 的 最

在 中 國最 古 老 的 文獻
流域 曾 經 發 生過


尚 書》 和 後來的


史 記》 中

記載 了 在傳 說 的 堯 舜 時 代


黄河
場 持續 多 年 的 洪 水
鯀 以 壅 堵 之法 治 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