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与发生药物性肝炎关系的队列研究
4-队列研究解读

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组人群(如出 生队列和暴露队列)。根据其变化分为固定队列 和动态队列。
固定队列 fixed cohort
出现结局 未出现结局
研究开始
研究结束
动态队列 dynamic cohort
出现结局 失访
研究开始
研究结束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outcome),或使 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 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危险因素的 反面称为保护因素(protective factor),两者可 统称为决定因素(determinant factor)。
领导重视、群众支持 医疗条件较好,交通较便利 发病率较高 有代表性 实例的研究现场是江苏省海门市
研究人群
从目标人群中抽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人 未患所研究疾病 分为暴露组和对照组
暴露人群选择
职业人群 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人群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internal control) : 一群研究对象内部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因素 确定研究结局
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确定样本量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质量控制
(以一项乙肝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PHCC)的队列研究为例,以下简称实例)
确定研究因素
主要暴露因素: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 研究的基础上确定。 可能影响结局的因素:混杂因素及人口学 特征等。 实例中确定的研究因素是乙肝病毒感染, 以HBsAg阳性作为乙肝病毒感染指标。
过去
现在
历史性队列
将来
2022年军队文职人员《医学类基础综合》真题_2

2022年军队文职人员《医学类基础综合》真题2022年军队文职人员《医学类基础综合》真题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下列与痛风发病有关的细胞器是:A.内质网B.高尔基复合体C.溶酶体D.过氧化物酶体2. 患者,女,18岁。
拟诊断为白血病,需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术检查骨髓象以确诊,临床最常选择的穿刺部位是:A.髂骨B.股骨C.胸骨D.椎骨3.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对致畸因子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最易发生畸形的发育时期称致畸敏感期。
致畸敏感期是胚期的:A.第1-3周B.第2-4周C.第3-8周D.第4-10周4.下列关于血氧的描述,错误的是:A.氧解离曲线呈S型B.通常情况下血浆中溶解的O2较多C.1分子的血红蛋白(Hb)可结合4分子的O2D.血红蛋白(Hb)与O2的结合反应快,可逆5.下列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A.DNA双螺旋结构的直径为3.54nm,螺距为237nmB.DNA双螺旋结构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C.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平面在旋进过程中会彼此重叠D.碱基对平面与双螺旋结构的螺旋轴垂直6. 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是:A.Ⅰ型超敏反应B.Ⅰ型超敏反应C.Ⅰ型超敏反应D.Ⅰ型超敏反应7. 一短指(趾)患者,其父亲亦为短指(趾),母亲正常,经家系调查发现,此患者兄弟姐妹中一半是短指(趾),男女均有发病,此病的遗传方式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X连锁显性遗传D.X连锁隐性遗传8.下列不是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是:A.疟疾B.丝虫病C.黑热病D.肝吸虫病9.药物在体内的主要排泄途径是:A.消化道排泄B.肺脏排泄C.肾脏排泄D.体液排泄10. 下列不属于祛痰药的是:A.磷酸可待因B.乙酰半胱氨酸C.厄多司坦D.溴已新11.下列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一种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B.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肾衰竭C.活动期病变以血管壁纤维化为主D.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炎、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12. 阻塞性黄疽的大便性状最可能是:A.黏液脓血便B.白陶土样便C.柏油样便D.鲜血便13.服用盐类泻剂或甘露醇可引起腹泻,其发生机制是:A.分泌性腹泻B.渗透性腹泻C.渗出性腹泻D.吸收不良性腹泻14.患者,男,59岁。
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与发生药物性肝炎关系的队列研究

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与发生药物性肝炎关系的队列研究作者:许光辉等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22期【摘要】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与发生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关系。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分析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10月1日-2012年2月1日期间就诊的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87例肺结核患者作为暴露组,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在抗结核治疗中的药物性肝炎发生的情况。
对照组的选择采用内对照,随机1:1配对的原则。
结果:合并慢性乙肝的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为30.8%,高于对照组的1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36,P0.05)。
结论:乙肝病毒感染是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之一,这类患者在密切监测下仍可以耐受标准治疗方案。
【关键词】肺结核;乙肝病毒;药物性肝炎;队列研究;发病率;相对危险度;病因肺结核和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化疗方案中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是目前杀灭结核菌最强的药物,但在联合应用时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在合并慢性乙肝(HBV)的肺结核患者中,由于本身肝脏存在炎症坏死,肝损伤就更加严重,据研究报告发生率达50%左右或更高[1-4]。
关于结核病患者的肝损害研究多数为回顾性分析,不能获得病因关系。
因此,笔者使用队列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本所治疗的结核患者进行了追踪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1日-2012年2月1日在本所进行抗结核治疗的初治结核患者,年龄14~65岁,治疗前肝功能正常,并排除乙肝病毒外的其他病毒性肝炎感染和HIV感染。
肺结核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
暴露因素为合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暴露组人群为在研究人群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共计87例。
对照人群:采取内对照随机1:1配对原则进行选取,共计87例(匹配因素为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以内,开始抗结核治疗时间相差不超过1周)。
恩替卡韦联合用药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治疗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用药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治疗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接收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
比较患者HBV DNA转阴、痰菌转阴、病灶吸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用药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肝纤维指标情况。
结果:治疗后,患者HBV DNA转阴率为76%,病灶吸收率为89%,痰菌转阴率为78%,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00%。
治疗后,患者谷丙转氨酶低于治疗前,碱性磷酸酶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恩替卡韦对肺结核病伴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减少副反应,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各项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乙肝;肺结核;恩替卡韦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潮热、盗汗、消瘦、咯血或痰中带血。
在全国范围内,活动性结核病大约有450万人,每年新增三百万人,其中以结核病为主要原因的死亡人数高达13万,在所有传染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乏力、纳差等。
目前,全国约有7千万例慢性 HBV感染者,其中CHB患者约有2000万-3000万例。
肺结核、慢性乙型肝炎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两者同时发生,会对病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比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增加肝组织的负荷,导致肝功能的损伤。
目前已有文献资料表明,由于肺结核伴有慢性乙型肝炎,多数病人对传统的抗结核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副反应,特别是肝功能的损伤,故在用药的同时,应注意保护病人的肝功能。
流行病学 第四章 队列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电邮:sujing@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一般过程
描述疾病频 度和分布
描述性研究
三间分布 常规资料 临床信息
形成
检验
→ 假设 → 假设
→ 因果 推断
逻辑推理
(Mill’s 准则)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研究
结合各方面因
素进行综合分
二、基本原理
选定一组研究人群,根据过去或目前的暴露情 况进行分组 有无暴露因素: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暴露因素的水平:低、中、高剂量组
随访观察各组的观察结局(发病或死亡) 比较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
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
©by Jing Su
暴
露
组
研
究
对
象
对
照
组
发病 未发病 发病 未发病
研究现场: 江苏省海门市(HCC高发区)
研究人群: 35个镇的1008个村的25-64岁居民 海门市防疫站工作人员入户调查
©by Jing Su
四、确定样本量
决定因素: 1、一般人群(非暴露组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
或死亡率(P0),P0越接近0.5,样本越小 2、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 P1- P0, 暴露组疾病的发病或死亡率(P1),或相对危 险度(RR)估算P1,d越大,样本越小
注意事项: 一般对照组样本数≥暴露组的样本数 估计失访对数据分析的影响,一般按估计样
本量增加10%作为实际样本量
©by Jing Su
例: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队列研究
假设HCC发病率P0=0.003/人年(全国水平)
假设HBV感染者的发病率为未感染者的2.5倍,即
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性研究

原则: ◦ 诊断可靠,尽量使用金标准; ◦ 选择确诊的新病例; ◦ 进入病例组的病例足以代表总体中该病的全部病例。
来源: ◦ 医院:可能有选择偏倚。 ◦ 社区:提倡使用此种来源。
应考虑的问题: ◦ 1)确认对照的标准; ◦ 2)对照的代表性; ◦ 3)对照与病例的可比性; ◦ 4)对照不应患有与所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 ◦ 5)可同时选择两种以上的对照。
2.收集方法: ◦ 查阅记录资料、访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1.数据整理: ◦ 单一暴露因素:
◦ 暴露分级:
有暴露史 无暴露史
病例 a
对照
c
M1
b
N1
d
N0
M0
T
病例 对照
1级
a
b
N1
2级
c
d
N2
3级
e
f
N3
…
………
M1
M0
T
2.统计描述: ◦ 一般特征、疾病类型:构成比 ◦ 均衡性检验;单因素分析方法 ;
m [U / 2 U p(1 p) ]2 /( p 0.5)2 [1.96 / 2 1.282 2 (1 2)]2 /(2 / 3 0.5)2 90
33
M≈m/(p0q1+p1q0) =90/(0.3×(1-0.46)+0.46×(1-0.3))=186
1.资料内容: ◦ 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 经济收入、工作单位、住址… ◦ 疾病情况:发病时间、诊断依据、诊断医院… ◦ 暴露史:是否暴露及暴露的时间、剂量等。
◦ 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不匹配 从目标人群中分别抽取足够数量的研究对象作为病例组和 对照组,除对照组人数应多于或等于病例组人数外,无任 何其他限制或规定。 适于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容易实施,获得信息也较多。
预防主治系列-疾病控制-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预防主治系列-疾病控制-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单选题]1.我国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呈现的趋势是()。
A.降低B.不稳定C.波(江南博哥)动D.增长E.减缓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的进展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增加,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呈现增长趋势。
[单选题]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以下哪些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A.肺结核、心脏病、脑梗、癌症B.胃癌、冠心病、白血病、艾滋病C.慢性阻塞性肺、高血压、肺结核、肺癌D.癌症、糖尿病、艾滋病、甲减E.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单选题]3.关于“慢性病”。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慢性病”起病突急,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B.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也属于“慢性病”C.“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D.“慢性病”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疾病为代表E.大多数“慢性病”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虽然该类疾病的病因复杂或未确切明了,但大多数疾病却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单选题]4.下列不属于致癌的生物因素的是()。
A.乙型肝炎病毒B.甲型肝炎病毒C.幽门螺杆菌D.日本吸血虫E.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ACDE四项,均属于导致癌症的生物感染因素,其中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癌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有关、日本血吸虫感染与直肠癌有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内膜癌有关。
现场流行病学--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浙江大学金明娟jinmj@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关系的队列研究实例9 目的 验证乙肝病毒感染为肝癌发生的病因 9 调查对象 HBsAg阳性者作为暴露组,HBsAg阴性者作为非暴露组 9 样本大小 暴露组l200人,非暴露组5000人 9 观察结局 随访观察,记录两组肝癌的发生情况。
肝癌的诊断按照全国1990年 修订的标准执行 9 调查因素 HBsAg检查情况、乙肝的其他感染指标、肝癌家族史、肝炎病史等 9 随访时间及其工作安排 计划随访l0年时间,每 年时间 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观察 个月进行 次随访观察 9 结果 l0年观察结束时,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各尚有1109人和4905人在访; HB A 阳性组发生肝癌41例, HBsAg 例 HBsAg HB A 阴性组发生肝癌16例 9 计算指标 两组的发病率(发病密度)、RR、AR、AR%、PAR%引言只有通过大规模、前瞻性的纵向队列研究,在足够的时间跨度内 (6年以上)对足够大的人群(数十万人)进行跟踪研究,获得从疾病 发生前就开始收集的系统 连续的生物学样本和流行病学数据 发生前就开始收集的系统、连续的生物学样本和流行病学数据, 才有可能最终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内在的根本规律,以期达 到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药物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引言大规模队列研究在我国医学领域起步较晚 各地开展的研究项目 大规模队列研究在我国医学领域起步较晚。
各地开展的研究项目 大多是针对某些与人民生命健康具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如心脑血 管病、常见恶性肿瘤等。
但纵观近10年来发表的以中国人群为研 究对象的大规模队列研究的科学论文,可以发现,发表在国际一 流杂志上的研究项目几乎都是国际合作课题,而由国内科研人员 , 单独主持和完成的大规模队列研究不多、国际影响较小。
引言队列原意是指古罗马军团中的一个分队 原意是指古罗马军团中的 个分队,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家加以借用,表示有共同经历或共同状态的 群人, 家加以借用,表示有共同经历或共同状态的一群人, 例如一组出生队列有相同的出生年代,一组吸烟队列 有共同的吸烟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之一 ,这类 患者在密切监测下仍可 以耐受标准治疗方案。 【 关键词 】 肺结核 ; 乙肝病毒 ; 药物性 肝炎 ; 队列研究 ; 发病率 ; 相对危险度 ; 病因
v i r u s( H B V) a n d d r u g — i n d u c e d h e p a t i t i s( D I H ). Me ho t d: A p r o s p e c t i v e c o h o r t s t u d y Wa S c o n d u c t e d . A t o t a l o f 8 7 c o — i fe n c t e d c a s e s n e w l y d i a g n o s e d d u i r n g t h e p e i r o d r f o m O c t 2 0 0 9 t o F e b 2 0 1 2 w e r e a r r a n g e d t o t h e e x p o s u r e g r o u p( T B - HB V),w h i l e t h e s a me q u a n t i t y c a s e s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i n t o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B) a c c o r d i n g t o r a n d o mi z i n g a n d 1 :1 p a i r ma t c h i n g . B o t h g r o u p s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t r e a t e d b y i f r s t — l i n e a n t i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d ug r s nd a f o l l o w e d
CHE NZ h i - y u。Z HE NZ h i — b i n,e t a l J / Me d i c a l I n n o v a i t o no f C h i n a ,2 0 1 3 ,1 0( 2 2) : 0 0 4 一 O O 6
【 A b s t r a c t 】O He c i t v e : T o s t u d y t h e e x p o s u r e - e f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h t e p u l m o n a r y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p a t i e n t s( P T B) c o — i n f e c t e d w i h t h e p a t i t i s B
u p t h e l i v e r f u n c t i o n . Th e d a t u m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b y S P S S 1 1 . 0 . Re s ul t : Th e i n c i d e n c e r a t e o f DI H i n t h e e x p o s u r e g r o u p wa s 3 0. 8 % , wh i c h w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s 1 0 . 7 %( = 1 0 . 3 3 6 , P < 0 . 0 5 ) . R e l a t i v e r i s k v a l u e w a s 2 . 9( f = 1 0 . 2 8 ) , 9 5 % C I : 1 . 5 1 , 5 . 5 5 . A h h o u g h h i g h e r
Co h o r t St ud y o n t he Dr u g —i ndu c e d He p at i t i s o f t he PI l l I n 0 曲r y Tu be r c ul o s i s Pa t i e n t s Co - i n f e c t e d wi t h He p a it t i s B Vi r u s / XU Gua n g -h u i ,
论
著 L u n z h u 《 中 国 医 学 创 新》 第l o 卷第2 2 期( 总 第2 6 8 期) 2染 与发生药物性肝炎 关 系 的队列研究
许光辉① 陈志宇① 甄志寅 武 ① 蒙是升① 汤志强① 黄广军①
【 摘要 】 目的 :研究肺结核患者合并 乙肝病毒感染 与发 生药物性肝炎的病 因关系 。方 法:采用前 瞻性 队列分析的研究方法 ,以 2 0 0 9 年
1 O 月 1日 一 2 0 1 2 年2 月 1日期间就诊的合 并乙肝病毒感 染的 8 7 例肺结 核患者作 为暴 露组 ,单纯肺 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 ,随访 在抗结 核治疗 中的药物性肝炎发生 的情 况。对 照组的选择采用 内对 照,随机 1 : 1 配对 的原则。结果 :合并慢性 乙肝 的肺 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 的发病 率为 3 O . 8 %, 高于对照组 的 1 0 . 7 %, 两组 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1 0 . 3 3 6 , P < O . 0 5 ) 。相对危 险度为 2 . 9( = 1 0 . 2 8 ) , 9 5 % 置信区间是 ( 1 . 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