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类说(精校完美打印版)

合集下载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完美整理版)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基础知识0404 191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既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

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内心之情(即“虚”)。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大全与答题模版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大全与答题模版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大全与答题模版一、分析形象型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2(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2(完美整理版)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2诗歌鉴赏指导1230 1459: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鉴赏: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

这一特点,人所共称。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

免费版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万用公式[整理版]精品文档10页

免费版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万用公式[整理版]精品文档10页

古诗词鉴赏题型模式及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______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_______之情。

(2)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3.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赵长卿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杜甫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①幡儿胜儿:新年里的装饰品。

②姑媂:整齐。

③仡戏:可爱。

④春盘: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赐予。

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

⑥青丝: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精华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精华
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
?
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
?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公式: 什么人物形象(定性)+诗歌中的证据
?模式:诗中描写的是的形象。通过
句对的描写,直接表现了。诗中句,用手法,表现了。
?思路:①准确指出诗歌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②结合诗句阐释体现了人物的某某性格特点,
③小结,重申观点,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B答: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步骤①)。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步骤②)。(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步骤③)
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
模式:诗歌描写了意象;②营造的氛围,组成一幅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A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①诗中“折柳”的是寓意是什么②为什么“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
B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悲”字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你同意吗为什么
A答:①“折柳”是乐府古曲《折枝杨柳行》,寓意是“惜别怀远”。
②从诗歌内容来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主旨上的“关键”)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1
2
3
4
5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02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03
*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
练习1: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类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类说心闲是福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也是难度最大的试题,但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

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古诗词鉴赏题的问答类型进行梳理归纳,作一点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分析“诗眼”型1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设问变式: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3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

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

“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

“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分析句意型1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A。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达了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分析主旨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

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四、分析语言风格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设问变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3解答提示: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

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等等。

4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五、分析意境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设问变式:(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3)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蒸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1 设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设问变式:(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解答提示:“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墨梅》、《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乌,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