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和谐相处》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课程主题:《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难点)教学内容进门测试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课堂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互动精讲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背景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重点字音字形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例题精讲】例1.填空。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

科学小学导学案学科年级课时课型授课时间授课老师学生科学六一新授课刘冬梅课题12、电铃响丁当教学目标1、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2、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3、了解电磁铁的用途。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教学难点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教学准备相关的材料、课件等导学流程设计意图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同学们,请听这是什么声音,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让学生观大屏幕图,发现什么?说明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是的怎样制成的吧!二、合作探究设计意图问题一:找找看,它们的不同。
普通磁铁电磁铁磁性可有可无磁极可以改变磁力可大可小问题二:1、看看制作电磁铁所需的材料有哪些?检查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小组合作)2、认识这些材料,开始制作电磁铁步骤:⑴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⑵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3、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接能电源和切断电源时,电磁铁有何变化)4、说明电磁铁有什么性质?5、快想想实验中大家还发现了什么?问题三: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1、设想一下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观图找发现,3、总结:问题四:找找电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新知探究,针对问题,师生合作、交流、探讨解决。
(师引导,生交流、探讨,突破难点)师针对问题总结,生做记录。
四、拓展延伸设计意图五、学生总结生生谈收获,师总结。
教后小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2课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总第12课时学习目标:1、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忽必烈建立元朝、水陆交通的发展、中外交往等基本史实际。
2、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概括元朝在历史上的贡献。
3、探讨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学习难点:行省制度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66—67页回答:⑴蒙古族生活在()上,()统一蒙古。
()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建立蒙古国。
⑵思考成吉思汗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可组内讨论)⑶()年()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即今()⑷简述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
思考文天祥为什么受人尊重?2、阅读课本68—69页⑴元朝的水路运输有哪两种方式?你能描述下运输的路线吗?⑵读69页地图,了解元朝的疆域,元朝政府是怎样对全国进行有郊管辖的?⑶元朝时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①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③黄河流域的()、()与汉族融合④新的民族——()形成。
(二)合作探究我的问题:……我们的问题:……老师的问题:⑴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你认为毛泽东的评价正确吗?说明你的理由。
⑵元朝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⑶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什么作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⑷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两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元朝的民族融合有什么新特点?(三)拓展延伸通过学习元朝民族融合的史实,结合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有关知识和当今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现实,你有什么启示?(四)系统总结要点回扣:三个时间:年、年、年三个人物:、、四件大事:①统一蒙古②建立元朝③行省制度④民族融合(五)巩固训练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业绩的是①统一蒙古②建立蒙古政权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④定国号为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下列历史人物实现国家统一的是A、赵匡胤B、元昊C、铁木真D、忽必烈3、元朝商业繁荣,其中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是A、长安B、泉州C、大都D、杭州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A、唐朝B、北宋 C南宋 D元朝5、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是在A、西汉B、东汉C、唐朝 D元朝6、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圳特区远影响。
冀教版-英语-八上-英语八上导学案第12课

1.I miss everyone at home.
2.Today at school,we talked to the class about our favourite subjects.
3.We had a good discussion about how to stay healthy.
Sum up the text what we learned,the new words,phrases,and sentences.
Sum up the grammar.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and make sure they can response correctly.
Ask some Ss to answer “Think About
It”.
For the Ss to learn the main concept better.After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give the Ss chances to use the language to do things.
Then ask some Ss to come to the board and write one sentence in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Step 2. Lead in.(引入)
1.Greet the students in English and make sure they can response correctly.
No. 2Text:Give them some time to read the textthemselves. Then let them act out the dialogue in groups. Correct their pronunciation when necessary.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2课《民族大团结》(含答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以及实施的情况;2.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的意义;3.掌握我国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采取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主学习】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共同繁荣发展【合作探究】1.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在根本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依据国情制定的。
2.中央与民族自治地区的关系:领导和服从的关系。
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必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促进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巨大作用。
同时,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达标训练】1.“杂居聚居尊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这幅对联赞扬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政治协商制度2.1949年以来,为促进西藏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下列举措直接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①和平解放西藏②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建立经济特区④修建青藏铁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于民族区域自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权力B.能够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C.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D.能调动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进入了历史的新时代,“新”主要表现在()①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和压迫②各民族平等相待,共同繁荣发展③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④在所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它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关键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2课 导学案答案.doc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导学案【课程标准】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知识梳理】一、克里木战争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争夺土耳其的战争,结果俄国战败,签定了《巴黎合约》,俄国丧失了在里海拥有海军基地和舰队的权力,同时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它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线。
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俄国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落后于西欧各国(自由劳动力,市场)沙皇政府的腐败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一部分先进的农奴主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改革派不断提出改革的要求A农奴主:暴力方式,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12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以失败告终B:知识分子: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果戈里《死魂灵》导火线:克里木战争的失败2、内容(1)解放法令(一二九法令)内容A废除农奴制度,农奴无条件地获得人身自由一自由劳动力B农民可以赎买原来耕种的地主土地的一半(留那一部分和价格由地主决定)一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C农民向政府借款,分49年还清D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实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表现A最好的土地仍为地主占有B农民得到的份地比原来小,赎金却高了2-3倍(农民无力继续经营,只能再租地、借款)-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不活跃,人民对改革不满改革的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司法改革通过《司法章程》,在俄国全面建立起近代的司法体系C3)地方自治地方建立政府机构杜马(议会),地方可选举官吏,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同时保留沙皇任命形式,两种形式并存)3、影响(1)进步性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加速了俄国近代化进程(劳动力、资金、市场)——同时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比较同时期洋务运动,两次运动结果、原因有何不同C2)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得到加强阶级矛盾依然十分尖锐三、日俄战争和1905年革命1、日俄战争1904-1905年俄国和日本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对东北南部的控制权(《朴茨茅斯和约》)2、1905年革命1905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沙皇专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后被镇压,但动摇了沙皇专制制度四、斯托雷平改革1、改革目的为了在农村扶植一大批富农,从而稳定沙皇在农村的统治基础2、内容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改革后农民可出售土地(实质是允许土地兼并)3、影响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工业发展(斯托雷平奇迹)局限:扶强抑弱使农村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走进局考】1. (2008上海单科,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他们是否还长久地买卖人口,把人当牲畜?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们穷人的头上,挥舞着鞭子?(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1分)(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2分)(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答案要点:C1)农奴制。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及答案

12、《桥之美》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给加点字注音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2、解释词语驻足:销魂: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作家作品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课堂探究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4、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5、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6、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
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当堂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3、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4、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学会和谐相处》导学案

第三课《学会和谐相处》导学案(1-2课时)制作教师:付晓班级: 姓名:1、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结合学习目标和导学案,自学课本上的内容,标记重点。
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组员对导学案进行讨论,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学习目标】通过看书自学,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够说出与人和谐相处的规则,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学习重点】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与人交往时发生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道理,并初步掌握化解冲突和矛盾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学习借鉴,说出与长辈发生分歧时解决的办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学习方法】谈感想阅读相应材料询问家长【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明确知识点】(参考课件第2-22页)1、我们在社会生存,离不开与他人()。
2、我们在家,在学校,在公共场所,与他人相处时并不总是()的,会有一些不愉快的()。
3、因为()的关系,会给我们的交往带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说的。
5、我们与他人交往时,难免会出现()或(),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应该学会()地对待。
6、当发生冲突时,最好换个(),站在对方的()想一想,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做出()的决定。
7、解决冲突的方法取决于(),不同的态度会让双方有()。
8、正确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即使主动和解也要()。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观看p14两幅图回答问题:如果碰到这样的人,你愿意与他们交往吗?(参考课件第2-4页)2、在你与周围人交往时,有没有令你(或你让别人)感到不愉快或者不舒服的经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当时的感受。
(参考课件第5页)3、人人都希望在与他人交往时,相互之间能和谐相处。
因为和谐融洽的关系,会给我们的交往带来乐趣。
但是,我们怎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呢?(参考课件第6-7页)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参考课件第8-10页)5、阅读p16小故事,完成p17表格(参考课件第11-18页)6、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参考课件第19-22页)三、【系统总结,知识梳理】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会和谐相处发生冲突怎么办有话好好说四、【巩固练习,查缺补漏】1、小兵经常欺负小同学,他的好友小明多次劝助他,可他就是不听,所以小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和谐相处》
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证据。
2、能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应该如何做到和谐相处,并领悟和谐相处的意义。
3、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并想办法表现出来
4、在辩论过程中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活动,不断增强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
三、课时安排:建议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建议:
1、活动一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针对“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吗?”展开辩论,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可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经过辩论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想法,要鼓励学生把新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
2、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很多,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教材图片上的例子,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3、设计宣传方案时,可以让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宣传主题,方案的设计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搞统一的模式,最好最终学生自己的选择,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去宣传。
五、反思
《和谐相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为自己的观点多渠道收集证据。
2、能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应该如何做到和谐相处
3、保护自然,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4、发挥想象,设计未来的城市。
学习重点:设制计作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宣传方案。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学习难点:发挥想象,设计未来的城市。
课前准备:搜集辩论会材料,搜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
学习过程:
活动一:大树和道路
阅读教材45页的两则消息,你认为为了一棵大树,花费那么多钱值得吗?针对这个话题完成(1)(2)小题。
(课上要针对不同观点开辩论会,要认真准备吆!)(1)你的观点是什么?(花这么多钱值不值),为什么支持这个观点?
(2)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你搜集了哪些资料?
活动二:它们需要我们
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于是就行动起来了,看课本46页,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我们能做到的还有哪些?把自己课下搜集的事例记录下来课上交流
活动三: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课本47页,同学们搜集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些破坏环境的事例,并针对事例设计了自己的宣传方案,相信你也不甘落后吧,那就赶快行动起来,针对自己身边的事例,也来设计一些宣传方案吧!
(提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考虑:宣传的主题是什么;到哪里去宣传;用什么方式去宣传。
)
拓展活动:畅想未来的城市
如果你是一名城市设计师,你将如何设计未来的城市呢?(温馨提示:要充分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哟!)
我设计的未来城市
设计者年月
巩固训练:
1、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
2、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钱,值不值,经过课上辩论后,你的新想法是:
3、你身边最为严重的破坏环境的现象是什么,针对这种现象你打算做?
盘点收获: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达标检测:(1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
2、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 ),真爱(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
与自然()。
二、问答(3分+2分)
1、举例说明:为了与大自然入和谐相处,人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现在的白色污染,你有什么感想?并设计出这方面的宣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