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 末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绪论1、园林的生成期2、园林的转折期3、园林的全盛期4、园林的成熟初期5、辽金夏园林时期6、园林的成熟后期7、明清私家园林8、西方古代造园9、中古时期造园10、文艺复兴时期造园11、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12、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13、伊斯兰规整式园林14、日本造园绪论这些在各自母体文化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发展成了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关于两个园林风格的介绍> 一: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体系:完全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景观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
二: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大部分西方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理性的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中国的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其主体是以汉族文化为背景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1、大自然的造化西方传统观点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人则认为: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2、社会历史的发展3、人们的精神需要<园林诸要素>建筑——建筑营造山石——筑山水体——理水植物——植物配置世界园林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文明时期的园林萌芽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现代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1、园林的生成期夏、殷、周、秦、汉2、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园林的全盛期:隋、唐4、园林的成熟前期:两宋5、园林的成熟后期:元明清总结: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7第七章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

1、材料检查 材料、设备种类、数量、合格证书、质量检验 证书、出厂日期、有效使用期限。 进出库记录,检查记录。 2、中间作业检查 施工作业阶段检查:检查准备;检查施工技术方法、 工艺流程;检查和评价方法;补救措施和记录。 隐蔽工程验收:检查准备;检查和评价方法;补救 措施和记录。
施工调度:保证合理工作面上的资源优化,有效的 使用机械,合理组织劳动力的一种管理手段。 基本要求:平均合理,保证重点,兼顾全局。 方法:累积和取平。 (1)为减少频繁的劳动资源调配,施工组织设计 必须切合实际,科学管理; (2)施工调度着重于劳动力及机械设备的调配, 应对劳动力技术水平、操作能力及机械性能效率 等有准确把握; (3)施工调度时要确保关键工序的施工,不得抽 调关键线路的施工劳动力; (4)施工调度要密切配合时间进度,结合具体的 施工条件,因地制宜,做到时间空间的优化组合。
一、现场管理要求 1、施工中的全局意识 2、组织施工要科学、合理、实际 3、施工过程的全面监控
根据施工现场布置图,对施工现场水平工作面 的全面控制活动。 充分发挥施工场地工作面特性,合理组织、调 节劳动资源,按进度计划有序地进行施工。 园林工程现场特点:范围广、工序多,工作面分散。
1.认真贯彻落实现场平面布置图的设,提出修改意见, 但均以不影响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为原则。 3.平面图管理的实质是水平工作面的合理组织。 4.材料堆放、运输应有一定限制,避免施工区混乱, 形成文明、安全的施工环境。 5.平面图管理要注意灵活性、机动性。 6.平面图管理和高架作业管理一样,都必须重视生产 安全。
(三)施工作业计划的编制程序
(1)单位(或公司)下达指标; (2)施工队根据指标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后编出计划初 稿; (3)初稿报送单位(或公司),单位进行总计划平衡; (4)施工队根据平衡后的计划重新调整作业计划,送 公司审批; (5)月底可得审批的下月施工作业计划。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

1
2
3
2.从昆仑神话到神仙思想、蓬莱神话
秦皇、汉武的求神与
“一池三山”园林形式的确立
秦始皇与汉武帝曾多次东临大海,大规模遣船入海去蓬莱求仙药,并派专人守候在海边以望蓬莱之气。当然,结果不言而喻。
《世纪·秦始皇本纪》: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书·郊祀志下》(建章宫未央殿)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 , 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1.昆仑神话(神山信仰、神木信仰)
战国(BC475-BC221)之后,昆仑神话随着东西联系的显著增多而在中原各国流传开来。西方的昆仑神话传到东方后,东方人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立了另一神话系统——蓬莱神话。
《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汉武帝的陵墓 茂陵
城内
城外
洛阳白马寺——东汉明帝(公元68年)时建造的我国最早的佛教寺庙, 我国佛教的发源地,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4、东汉宫苑、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
(三)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 “一池三山”的形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演讲人姓名
殷商的版图 六回迁都,定都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
甲骨文
西周的版图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Part 01.
最早建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4.园林成熟期

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昆明湖的水域划分、万寿山与昆明湖的 位置关系、西堤在湖中的走向及周围的环境都很像杭州西湖 园林布局特点:以水取胜,宽广的昆明湖是布置景物的最好基础。全园 面积四千三百多亩,其中陆地面积仅有四分之一,水面积之大在北京诸 园中是仅有的。 总体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 景点分布:以万寿山脊为界分南北两个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 景区。 前山前湖景区:前山即万寿山南坡,前湖即昆明湖,占全园面积的88%。 佛香阁,昆明湖 后山后湖景区:即万寿山北坡,山势起伏较大,后湖即界于山北麓与北 宫墙之间的一条河道,称后溪河,占全园面积的12%。惠山园(谐趣 园)、苏州街
苏州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南部的三元坊附近,为现存最为悠久的一 处苏州园林。 五代末为一王公贵族别墅,北宋诗人苏舜钦(子美) 购作私园,1045年在水边山阜上建沧浪亭,并作《沧 浪亭记》,逐渐出名。后几经易主,清康熙时大修, 形成今日之规模,占地1公顷多。特点为: 1. “崇阜广水”的自然景观。 2. 互相借景,景色丰富。 3. 竹翠玲珑,名人刻像。
东南部景色
岭南私家园林
岭南泛指我国南方的五岭以南地区,古称南岳。 汉代,岭南地区已出现民间的私家园林;清初, 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私家 造园活动开始兴盛,又逐渐影响及于潮汕、福 建和台湾等地。清中叶以后日趋兴旺,在园林 的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花木配置方面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 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粤中四大名园: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 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
从吹台方亭看白塔,五亭桥晨景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 世纪后 19 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笔记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濠濮间
画坊斋
北海北岸——新建、改建的共有六组建筑群:镜清 斋、西天梵镜、澄观堂、阐福寺、五龙亭、小西天。 因就地形之宽窄,自东而西随宜展开,利用其间穿插 的土山和树木配置,把这些建筑群作局部的隐蔽而且 联络为一个整体的景观。
静心斋 园中之园,临湖,正门面南,主要部分靠北,是
一个以水池和假山为主的空间。南面、东面分别布列 四个相对独立的小庭院空间,四个空间以建筑、小品 分隔,但之中又有贯通。由迂回往复的游廊,爬山廊 串联成为一个整体。造园立意以山池为主体,建筑虽 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南部四个小庭院中,并无喧宾 夺主之感。
北海东岸——自南而北四部分,依次构成山、水、丘 陵、建筑的序列。是个富于变化之趣,有起结开合韵 律的空间序列,把自然界山水风景的典型缩移与人工 建置交替的展现在大约三百米的地段上。
水系南端是第一部分筑土为山,山上见云岫、崇 椒二室以爬山廊串联;第二部分是以水池为主体的濠 濮涧,水池用青石驳岸,纵跨九曲桥;第三部分,平 地筑土山,如岗坞丘陵状;第四部分,画舫斋,一组 多进院落建筑群,斋前临方形水庭,有江南情调。
第五章 园林成熟后期的 园林实例
——清中叶\清末
一、皇家园林概述
以西苑为主的大内御苑建设+行宫、离宫御苑 “三山五园” 香 山 静宜园(天然山地园)
玉泉山 静明园(天然山水园) 万寿山 清漪园(天然山水园) 圆明园(大型人工山水园) 畅春园
二、明清皇家园林举例
(一)大内御苑——西苑,改建重点在北海
西天梵镜 大型宫廷佛寺(大西天) 南临水,设船码头,山门前为琉璃牌楼,以北—
—天王殿——正殿大慈真如殿—正殿华严清界— —
九层琉璃塔,西侧另有跨 院,正殿大圆镜智宝殿, 殿前有九龙壁。
自东向西望
自西向东望
静心斋玉带桥
静心斋曲桥
进入园门,方整水院,正厅“静心斋”,西北面临 水,北岸筑山,典型的“凡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
的 布局方式,由于进深过浅,运用加深层次来弥补地段 的缺陷。这种多层次既隔又透的处理,是此园最成功 的地方。假山全部以北太湖石叠造。
建筑不多,但与山水的关系却处理得很好,叠翠 楼——全园制高点,与爬山廊的结合实为冬天防御西 北寒风的屏障,可远眺园外什刹海。
关于北海的记载。 ❖ 金代(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北海宫苑的
基本形态,是金海陵王天德三年开始至金世宗大定 十九年间基本完成的。 ❖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灭金后,琼华岛 及其周围的湖泊再加开拓后命名为“太液池”,包 入大都的皇城之内而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部分。
❖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天顺年间 (1457~1464年),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奠定了北、 中、南三海的布局.此时,北海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范 围划分。
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北,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 规模宏伟的一处古代帝王宫苑,素有人间“仙山琼阁” 之美誉。这里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皇 家“离宫御苑”。
北海全区面积为68公顷,其中水面约39公顷,可 分为琼华岛、团城、北海东岸和北岸四个部分。
历史沿革: ❖ 从辽代(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开始,就有了
❖ 团城与琼华岛之间跨水 的堆云积翠桥成折线形。
琼华岛——永安寺,是一组布局对称均齐的山地佛寺 建筑群。
南坡:自山门至白塔,明显中 轴线,整个建筑布置遵 循轴线,构图严谨,显 示宫苑皇家气派。
永安寺
西坡:地势陡峭,建筑物布置依山就势,配以局部叠 石而显示其高下错落的变化趣味。主要一组建 筑居中,构成中轴线,但并不突出,这个坡更 着重在创造山地园林的气氛。
北坡:地势下缓上陡,建筑亦按地形特点分上下两部 分,上部坡地2/3是用人工叠石构成的地貌起 伏变化,赋予这个局部范围丰富形象,具有旷 奥兼备的山地景观的缩影,而建筑的体量最 小,分散为许多群组。
琼华岛的四面因地制宜而创为各不相同的景观 ,规划设计的构思匠心独具,建筑都是点景的主要手 段,其中绝大多数同时又是观景的场所,总体形象婉 约而又端庄,尤其是北海的西岸、北岸一带观赏,整 个岛屿由汉白玉石栏杆镶嵌承托而浮现在水面上,绿 荫丛中透出红黄诸色的亭台轩榭若明若灭,顶部以白 洁的小白塔做受束,通体比例匀称,色彩对比强烈。
❖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清初对于北 海的修建仅有两次:一是顺治八年(1651年),建 佛寺“永安寺”。在山顶广寒殿旧址建喇嘛塔“小 白塔” 。二是康熙年间,玉熙宫改建为马厩,清馥 殿改建为佛寺“宏仁寺”。
❖ 西苑的最大一次改建就是在乾隆时期完成的,改建 重点在北海。经过这次改建,北海的建筑密度大增, 园林景观也有很大变化。而整个西苑面积缩小,水 面占去三分之二, 北、中海间加筑宫墙, 更明确的划分了三个相 对独立的苑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