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

合集下载

园林史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园林史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中国古典园林史公元1271年,蒙古族的元王朝统一全中国,建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368年,明王朝灭元,建都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

公元1644年清王朝建立。

元代蒙古族政权不到一百年的短暂统治,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定,经济有待复苏,造园活动总的说来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

永乐以后又呈现活跃,到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的局面。

第一节总说这一阶段的园林,大体上是两宋的承传和发展,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情况:一、明代废除宰相制,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清代以满族入主中原,皇帝的集权更有过之。

绝对集权的独夫统治要求政治上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影响及于意识形态,由宋代理学转化为明代理学的新儒学更加强化上下等级之大义名分、纲常伦纪的道德规范。

因而皇家园林又复转向表现皇家气派,规模又趋于宏大。

明初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施行严格的思想控制,整个社会处于人性抑压状态。

但与此相反,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勃兴,则又要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

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知识界出现一股人本主义的浪漫思潮:以享乐代替克己,以感性冲动突破理性的思想结构,在放荡形骸的厌世背后潜存着对尘世的眷恋和一种朦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

文人士大夫由于苦闷感、抑压感而企求摆脱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比之宋代更为强烈,也必然会反映在园林艺术上面,并且通过园林的享受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因此,文人造园的意境就更著上一层抑压心理的流露。

促成了私家园林的文人风格的深化,把园林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封建社会内部的商业经济虽然早已存在并逐渐有所发展,但由于历代统治者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士农工商”,商居其末。

明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大批半农半商的工商地主和市民阶层崛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打上某些烙印。

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起宋代大为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向士流靠拢,从而出现“儒商合一”的情况则更有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

二、园林分化显著,艺术高度成熟
1、建筑方面,木结构技术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装修 装饰趋于精致,如《鲁班经》、《工段营造录》等;
2、叠山方面,园林使用石材多样化,技法也趋于多样化, 还出现不同的地方风格和匠师的个人风格;
3、观赏植物方面,陆续刊行了许多经过文人整理的专著, 如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清初陈淏子《花镜》、汪灏《广 群芳谱》等。《花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 艺学专著。
明代的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慈宁宫 花园、万岁山、西苑、兔园、东苑。
1、西苑
元代太液池的旧址,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明 初,西苑大体上保持着元代太液池的规模和格局。天顺年间 进行扩建。
扩建工程包括三部分内容:⑴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 圆坻由水中的岛屿变成了突出于东岸的半岛,把原来的土筑 高台改为砖砌城墙的“团城”;⑵扩大太液池水面,奠定了 北、中、南三海的布局;⑶在琼华岛和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 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
3、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在紫禁城内廷西路的北部,是皇太后、 皇太妃的居所。
4、行宫御苑
作为猎场和供应基地而兼有园林性质的有两 处行宫御苑——南苑、上林苑,分别在南郊 和东郊。
第三节 清初的皇家园林
由于满清君主高度集权统治的封建大帝国政治制度, 影响着皇家园林建造方向。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和 皇家气派,比明代表现得更为明显。
西苑水面大约占园林总面积的二分之一。
西苑总体布局:建筑疏朗、树木蓊郁,既有 仙山琼阁之境界,又富水乡田园之野趣,犹 如城市中保留的一大片自然生态的环境。
2、御花园 又名“后苑” 位置:内廷中路坤宁宫之后。 时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

中 国 园 林 史

中 国 园 林 史

中国园林史绪论一、中国园林发展的阶段二、西方园林的变迁史三、中国园林的特点四、学习园林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阶段☐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初(公元960~1736年);☐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年~1911年);囿☐“囿,养禽兽也”☐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殷纣王修建的“沙丘苑台”☐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影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

造园理论专著—《园冶》☐作者计成,字无否,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2)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3)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力求山、水、花木有机组织☐突出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天人协和3、诗画的情趣☐园林是时空的艺术☐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4、意境的涵蕴☐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鉴赏上的美学范畴;☐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理念溶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感情和理念。

各时期园林特点

各时期园林特点

中国生成期先秦至西汉(前11世纪-220年)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全盛期隋唐(589-960)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960-1736)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736-1911)生成期秦汉时期园林的特点1,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

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功能多样,驳杂,造园极不规范,体现皇家气派。

私家园林甚少而且大多是模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身,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观赏游憩为主。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似乎并无密切关系。

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经营设计。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感。

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以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

园林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

商周时期沙丘苑台灵台灵诏灵囿章华台(楚)姑苏台(吴)秦上林苑(阿房宫)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西汉皇家园林上林苑(范围辽阔山木环绕,集锦式总体布局,多功能)建章宫(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仙苑式皇家园林)兔园(又称梁园)东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园圃(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奢华的私家园林)隐士庄园(张衡,仲长统)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的功能已经退化或保留象征意义,主要以有赏活动为其主要功能,并纳入都城总体规划之中。

2.私家类型更丰富,庄园别墅得到较大发展,私家园林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出现。

3.寺观园林出现,形成了三大类型园林并行发展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略具雏形。

4.造园活动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息。

5.创作手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6.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以初具形式,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的一个建景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协同融合。

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特点1.规模小,规划的更趋于精密细致2.有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追求皇家气派,但透露自然之美。

园林成熟前期总说

园林成熟前期总说

第一高潮阶段—两宋 从中唐到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化阶段。在这个 时期里儒家转化为新儒学—理学,佛教衍生出完全汉化的 禅宗,道教从民间的道教分化为向老庄、佛教靠拢的士大 夫道教。从两宋开始,文化在一种内向封闭的境界中实现 着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完善。 宋代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 荣,但是国力却很差。经济发达与国势嬴弱的矛盾,一方 面使得无论是帝王士大夫还是一般庶民都处于国破家亡的 忧患之中,激发许多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另一方面也导致 了人们沉湎享乐,苟且偷安的心理。这种消极的影响使社 会呈现一种浮华、奢侈之风,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大 兴土木、广建园林。 宋代的科技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四 大发明都出在这个时期。在建筑领域出现了李明仲的《营 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这两本重要著作。建筑形式和 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
第二高潮阶段—明永乐至清雍正年间 明清两朝加强中央集权,绝对的君权要求更加严格的封建 秩序和礼法制度。在意识形态上,明代新理学更加强调等级 纲常、道德规范。因而皇家园林重新转向表现皇家气派,规 模又趋于宏大。 明清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文人 士大夫由于苦闷、压抑而企图摆脱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的意愿比宋代更加强烈。反映到园林建设上,促成了私家园 林的文人风格的进一步深化,把园林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艺 术境界。 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出现“儒商合一”现象。以商人为 主体的市民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市 民的生活要求和审美意识在园林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明显 的反映,从而出现以生活享乐为主要目标的市民园林于重在 陶冶性情的士流园林分庭抗礼的局面。
五代董源《潇湘图》
五 代 荆 浩 《 匡 庐 图 》
南宋马远、夏圭一派简练的画 面构图偏于一角留出大片空白, 使人体会水天辽阔、发人幽思。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宋代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宋代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及园林特点?一、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概述: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

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特点:1.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概述: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特点:1.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2.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的功能。

3.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4.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城,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园林史 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 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1)园林生成期:商、周、秦、汉(2)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最早出现“园林”一词)(3)园林全盛期:隋唐(4)园林成熟期(一):宋园林成熟期(二):元明清初(5)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园林的定义: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类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2.研究园林史的意义:研究我国及国外各国园林的发生和发展及其特色,系统地总结园林经验,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便发展现代园林,使其为人类精神文明服务,更好地使人有美和艺术上的享受。

3.构成园林4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PS:植被:1)古典园林植物一律采用自然式种植,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不必规范化,也无需行列式;2)更注重追求景观的深、奥、幽,因而植物配制有助于环境气氛的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按照植物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是园林植物配植的一贯手法(春来看柳,踏雪赏梅,夏日荷蒲熏风,秋景桂香四溢=>直接利用树木花卉的生长规律来造景)PS:1).“理水”:包括对原有水体利用改造和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引泉蓄池;2).叠石假山:写意/相形~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是王室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其建置与帝王狩猎活动也有直接的关系,囿还兼有“游”的功能,其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其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后修筑高台、模拟圣天。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

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种菜的地方。

台、囿、园圃都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2.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游,观)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一、古代园林时期我国古代园林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园林主要是贵族、皇帝的玩乐之地,如周代鲁国的芷池、汉代西汉的乐园、唐代长安城内的花园等。

在唐朝,玄宗时期的麟德殿、泰华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高峰。

二、宋代园林时期宋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园林主要分为两类: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

其中,宫廷园林多由皇帝下令修建,如南京的钟山、扬州之瘦西湖等。

而私家园林则由一些富家豪门建造,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三、明清园林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园林发展进入了又一新阶段。

明代早期,园林主要分为宫内园林和官家园林两类,如紫禁城的景山公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到了清代,私家园林的建设达到了鼎盛期。

著名的园林有杭州的西湖、苏州的拙政园、重庆的园博园等。

四、现代园林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园林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早期的现代园林主要以公园、广场、绿地为主,如北京的天坛公园、上海的人民广场等。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园林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各种主题公园、景区、庭院式社区成为新的建设热点。

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昆明的滇池风景区、杭州的千岛湖等。

五、未来园林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的园林建设正面临大规模的转型与更新,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可从多维度来看:1.节约资源、环保、低碳趋势。

未来园林建设需要着重突出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低碳环保等特性。

2.向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未来的园林建设,需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实现从设施管理到用户需求精准匹配、从菜单选项到语音导览的智能化。

3.探索多元化、全周期服务的道路。

未来园林不能只是静态的景点,应该尝试与旅游、教育、社区、精神文化相结合,发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

同时,园林的建设应该关注全周期服务,从设计、建设、管理及养护等全链条角度,提供高品质的持续服务。

在未来,中国的园林建设将会更加多样化、化、创新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文人化。 5.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进一步文人化。 6.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造园家。 7.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中国园林艺术再度影响
到日本的造园艺术。
园林的成熟后期— 清代中期与末期 (1736-1911)
清代中期末期园林概况
• 成熟前期的园林保持着一种向上、进取的 发展倾向,那么后期则呈现出一种逐渐停 滞的、盛极而衰的趋势。
北海特色
1.“琼岛春荫”主景突出。 2.城市水系重要一环。 3.西苑宫城相依相衬。 4.城市立体轮廓标志。 5.园中之园相互联系。
明代园林
明代园林时代背景
• 公元1368年,明王朝灭元建都南京,永乐 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公元1644年为 满族的清王朝所取代。
• 明初文字狱,造成文人思想压抑,明中期 以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 化的勃兴则要求个性解放。所以在知识界 出现了一股人本主义的浪漫思潮:以快乐 代替克己,以感性冲动突破理性压抑。促 进了私家园林风格的深化。
明代的皇家园林
• 明代的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紫禁 城北端)、建福宫花园(紫禁城内廷西 路)、万岁山(皇城北端中轴线上)、西 苑(皇城西部)、兔园(西苑之西)、东 苑(皇城东南部)。
• 御花园: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
清代园林
清代园林概观
• 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北京城未遭重大破 坏,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全部沿用明代 的宫殿、坛庙和苑林,仅有个别的改建、 增损和易名。宫城和坛庙的建筑及规划格 局基本上保持着明代的原貌,皇城的情况 则随着清初宫廷规制的改变而有较大的变 动。
1.城市大型园林。 2.湖山主景突出。 3.“一池三山”模式。 4.园中之园。 5.林木特色景观。 6.四季朝暮景观。 7.历史文化景观。 8.小园大湖沟通。
宋代私家园林
• 中原地区: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 述他所亲历的比较著名的当时的园林19处, 其中的18处为私家园林,包括宅园、游憩 园和花卉专类园。例如:富郑公园、环溪、 湖园、董氏西园东园、独乐园等。
1.筑山 2.理水 3.植物配置 4.建筑 5.艮岳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
具有浓郁诗情画意的而较少皇家气魄的人工山水 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 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东京四苑
• 东京的四座行宫御苑—琼林苑、玉津园、 宜春苑、含芳园,均为北宋初年建成,分 别位于外城以外的东、西、南、北方。
1.宋代,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庄园经济 几乎绝迹。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 步。四大发明均完成于宋代。
3.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任何时 代都高。
4.由于诗文绘画的发展,宋代开始重视园林 意境的创造。
宋代盆栽花卉
左:绣菊花廉図(台北故宫) 右:オモト(同前)
宋代的皇家园林
• 西湖位于杭州城市西部而称为“西湖”。 • 原来与钱塘江相连成一个海湾,公元600年
前后,形态稳定 • 822年,唐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组织
‘筑堤捍湖,用以灌溉’。 • 1089年,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通判,继续
挖泥堆堤。 • 17世纪下半叶,清康熙皇帝多次巡游西湖,
又治理西湖,开辟孤山。
杭州西湖的特点
苏州沧浪亭
• 位于苏州城南部的三元坊附近,为现存最为悠久 的一处苏州园林。
• 五代末为一王公贵族别墅,北宋诗人苏舜钦(子 美)购作私园,1045年在水边山阜上建沧浪亭, 并作《沧浪亭记》,逐渐出名。后几经易主,清 康熙时大修,形成今日之规模,占地1公顷多。特 点为:
1.“崇阜广水”的自然景观。 2.互相借景,景色丰富。 3.竹翠玲珑,名人刻像。
明代、清初私家园林
• 江南地区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北京地区为全国的 政治中心,二地为私家造园活动及其成就的代表。
• 江南以苏州和扬州为代表。明末扬州望族郑氏兄 弟的四座园林为:郑元勋的影园、郑元侠的休园、 郑元嗣的嘉树园、郑元化的五亩之园,被誉为当 时的江南名园之四。康熙扬州八大名园。
• 苏州:沧浪亭始建于北宋,狮子林始建于元代, 艺圃、拙政园、五峰园、留园、西园、芳草园、 洽隐园等均建于明代后期。
• 江南地区: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记 述了他亲身游历过的吴兴园林36处,比较 有代表性的是南、北沈尚书园,即南宋尚 书沈德和的一座宅园与一座别墅园。
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
•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1.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 2.疏朗(景物数量不求其多,但整体性强,
不琐碎) 3.雅致(文人文化) 4.天然(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契合,内
• 此外还有李渔的《一家言》,文震亨的 《长物志》,沈浮的《浮生六记》,李斗 的《扬州画舫录》等。
明代、清初园林小结
1.私家、皇家、寺观园林类型都已经具备了中国风 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山、水、植被、建 筑)。
2.园林的创作方法向写意转化。 3.皇家园林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4.特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促成了士流园林
皇家园林
• 进入皇家园林建设的高潮,规模之大,内 容之丰富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私家园林
• 以扬州瘦西湖为例。 • 位于扬州城外西北部,1765年盐商们为取悦皇帝
在原保障河两岸造景形成景区,为清乾隆第四次 南巡的游览区。 1.自然水景,如带串联。 2.性质多样,公共使用。 3.互相对景,互相借景。 4.桥亭塔园,造型别致。 5.叠石见胜,嶙峋峰峦。
宋代园林历史背景(2)
•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发育成 熟的境地。
• 从中唐到北宋,属于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 转折时期。儒学转化成为新儒学—理学, 佛教完成繁衍出汉化的禅宗,道教从民间 的道教分化出向老庄、佛禅靠拢的士大夫 道教。
• 与汉唐相比,两宋人士心目中的宇宙世界 缩小了。
宋代园林历史背景(3)
• 宋代的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与临安两地, 其规模与气势,远不如隋唐,但精致程度 超过之。少皇家园林之气派,更多的接近 于私家园林。
• 东京的园林:北宋前期大抵还沿用后周的 宫城旧苑,直到宋徽宗时才建成两处新的 大内御苑—延福宫与艮岳。
艮岳
• 建园由宋徽宗亲自参予,宦官梁师成主持修建工 程。
• 园建成之后,宋徽宗撰写《艮岳记》,僧人祖秀 写《华阳宫记》。
南宋临安
• 大内御苑:又名后苑,位置大约在凤凰山 的西北部,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山地园。为 宫中避暑之地。
• 行宫御苑:樱桃园和德寿宫在外城,大部 分则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的地段,如湖北 岸的集芳园、玉壶园,湖东岸的聚景园, 湖南岸的屏山园、南园,湖中小孤山上的 延祥园,三天竺的下天竺御园等。
杭州西湖
明代、清初私家园林
• 北京:明代北京的私家园林,仅《长安客 话》和《帝京景物略》中所提到的就有七、 八十处。例如清华园,勺园等。
• 清初则有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李渔的芥子 园等多处。
明代、清初的造园匠师与园林专著
• 张南垣,原籍江苏华亭,明万历十五年 (1587)生,毕生从事叠山造园。
• 计成,字无否,江苏吴江人,生于明万历 十年(1582),著有《园冶》一书,是我 国园林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著作。
北京西苑(今北海部分)
• 西苑是北海、中海、南海的总称,但起源部分在 北海。
• 10世纪的辽代,为沼泽地,在此建“瑶屿行宫”。 金大定19年(1153),继续扩建离宫别苑。
• 元代至正8年(1348),建成大都城中心皇城禁 苑,山称万岁山,水名太液池,山顶建广寒殿。
• 清顺治8年(1651),拆广寒殿,改建喇嘛白塔, 山改名白塔山,至乾隆年间,题此山为“琼岛春 荫”,成为燕京八景之一。
清代中期末期园林小结
• 该时期中国历史由古代转入近、现代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 期,也是中国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民间的私家园林一直沿袭上代的高峰水平,形成了江南、
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立的局面。 3.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
园林的成熟前期— 宋、元、明、清初 (960-1736年)
1.பைடு நூலகம்代园林
宋代园林历史背景(1)
•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都汴京(开封), 改名东京。
• 关中经济衰退,江南经济位居全国之首, 粮食与财富可由江南供应。
• 1126年,金军攻下东京,改名汴梁。次年 废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 宋高宗赵构逃往江南,建立半壁江山的南 宋王朝,1138年定杭州为“行在”,改名 临安。
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4.造园的理论研究停滞不前。 5.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西方园林文化开始有所
交流。
部以植物造景为主)
元代园林
元代园林历史背景
• 公园1271年,蒙古族的元王朝灭金、宋, 统一全中国,建都大都(北京)。
• 元代蒙古族政权不到一百年的短暂统治, 民族矛盾尖锐,造园活动基本上处于停滞 的低潮状态。
• 至元4年(1627),以大宁宫为中心建新都 城“大都”,这是北京的前身。琼花岛及 其周围的湖泊再加开拓后命名为“太液 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