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3课元明:历史文献学的持续发展时期(一)
历史文献学.ppt

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句在这片大地上。
——马丁·海德格尔 2、台湾学者的观点
台湾《中文大辞典》:研究一民族之语言文学, 以了解其文明程度之学术,谓之文献学。
3、文献学创立初期的观点。
(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结 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 印刻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
乾》焉。 《中庸》: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先烈人物传》
(3)元代杨维祯《送僧归日本》: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永乐大典》(初赐名《文獻 大成》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
(2)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牦以麾。曰:“逖矣, 西土之人!”(出自 《今文尚书·牧誓》)
裴松之注《三国志》、刘义庆注《世说新 语》、郦道元注《水经注》
3、解决文献的排列顺序,为人们认识和研究 文献提供方便,就有了书目(目录)、索引 等方法——文献的整序。
(1)目录的功用 目录的体制 (书名、小序、 解题) 目录的分类
(2)汉代——奠基期
刘向校理群书-刘歆《七略》-班固《汉志》 经今古文之争 郑玄遍注群经 熹平石经 辨 伪起步
(3)魏晋至隋——变迁期 ①废简用纸 ②校理汲冢遗书 ③刊刻正始石经 ④文献散亡严重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刘、石乱华、隋
炀帝焚书
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 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3)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 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49d5f57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03.png)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

李斯《諫逐客令》:“擊甕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 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 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說明秦人音樂古樸,沒有中原音樂先進,所以秦國人 自己都放棄了秦聲轉而學習其他國家的樂舞。
授课:XXX
6
❖ 歷史文獻學:是對歷史文獻的形成、發展、整理、利用進行 研究,探索其規律,從而加以理論說明的一門學問。
❖ 它以歷史文獻為研究對象 ,任務是為各種文化學術研究提 供豐富而信實的資料,特別是在搜集、鑒別史料方面,能為 歷史科學研究建立堅實、可靠的資料基礎。
❖ 歷史文獻學既包括傳統的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輯佚學、 辨偽學、傳注學,又有新提出的史源學、歷史文獻編纂學, 金石學、方志學、檔案學和甲骨學等也是歷史文獻學中獨立 出來的相關學科。
2021/3/9
授课:XXX
5
現代文獻定義
❖ 後來則專指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料。
❖ 1983年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 獻著錄總則》的文獻定義:
“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 《中國大百科全書》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 “信息”二字: “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
2021/3/9
2021/3/9
授课:XXX
7
❖ 作為歷史學院的專業基礎課,我們的課程重要選文,同時介紹古漢語語法、文化常識等,培 養學生閱讀、研究古文典籍的能力。
2021/3/9
授课:XXX
8
❖ 二、學習中國歷史文獻的意義 ❖ (一)研究歷史的需要。
一方面我們必須瞭解基本史料,另一方面,我們必 須能夠正確解讀這些文獻資料。 (二)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需要。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5课清代: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一)

壹 辨伪发展的高峰
二 辨伪的成就与特色
清初学者的辨伪,最有成就也最具特色的是对专 书的深入考辨。具代表性的有:
1.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穿穴经史,广搜 证据,著成《尚书古文疏证》8卷,从渊源、传授、 篇数、篇名、史实、文体、典制、地理、历法乃至音 韵、训诂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考 证出《古文尚书》非孔壁之书,孔安国《传》非孔安国 撰,均是后世的伪作。
壹 辨伪发展的高峰
三 辨伪的作用和意义
明末清初辨伪风气兴起的重要意义和产生的重 要作用:
其一,廓清迷雾,动摇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
其二,解放思想,开启新的研究途径。
其三,回归原典,为汉学的兴起铺平道路。
贰 汉学的兴盛与文献学成就
二 文献学成就
一 汉学的产生与兴盛
贰 汉学的兴盛与文献学成就
汉学,又称为“朴学”、“考据学”、“乾嘉汉学” 或“乾嘉学派”,是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占 据清代特别是清前中期学术的主导地位。汉学在清代的发 展兴盛,不仅演成了一代学术文化繁荣鼎盛的局面,而且 在文献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伍 版本学的发展与兴盛
一 版本鉴定的发展 二 版本源流的探讨 三 版本著录的进步 四 典籍校刻的兴盛
伍 版本学的发展与兴盛
一 版本鉴定的发展
版本鉴定是版本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性工作。
版本鉴定主要是从图书形式上,如版本形制、 纸张墨色、文字风格等来研究版本,重在鉴别版本 的刊刻年代,考订版本的优劣真赝。
二 文献学成就
经学:清代经学研究进入全盛阶段,取得了极 为可观的成绩。
其一,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其二,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其三,撰著新疏新解。 其四,汇释群经。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献资料,如古代历史文书、史籍、古代科技文献等。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献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来纪录历史事件和传播知识。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左丘明等人开创了史学的先河,他们撰写了众多的史书和史传,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学逐渐得到发展。
汉代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纂了《汉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官修史书,对后世的历史记载影响深远。
魏晋时期的贾逵、范晔等人则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古代文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形成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初步的理论体系。
到了唐代,中国历史文献学进一步发展。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一书中,提出了文献整理的方法和原则,为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唐代的《旧唐书》、《新唐书》编纂收纳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代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开创了历代史学家编纂的先河,他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集历史纪事于一书的巨著,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采用了全面的历史文献资料并注重真实性,使得这部史书成为后世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文献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史学家蒲松龄、黄宗羲、郑南金等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清代史学家傅山、程大位等人则进一步完善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现代以来,随着历史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文献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建国后的中国历史学家如罗振玉、金农等人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深化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史学史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

(2)求实精神
❖ A、反对空谈义理,专务攻击(比喻当家之妇专事唇舌) ❖ B、反对玩弄辞藻,比喻朝霞晚照,徒愉耳目。 ❖ C、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若乃天文、地理、车舆、器
服、草木虫鱼鸟兽之名,不学问,虽谈千回百变,亦无 由识也”)
❖ D、重视金石、图谱。 ❖ E、反对任情褒贬,主张据事直书(此说主要针对所谓
❖ 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王丰《元丰九域志》10卷、欧 阳忞《舆地广记》38卷、《大元一统志》1300余卷,是总 志性质的著作。
域外史
❖ 比较著名的有周达观《真腊风土记》1卷,汪大渊的《岛夷 志略》1卷等。
第二节 纪传体史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宋元时期纪传体史书的继续发展
一、概述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官修史书,200 卷,记唐代(618-907)。
三、郑樵和《通志》
❖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别号溪西遗民, 人称夹漈先生,福建兴化军(今莆田)人, 生活于徽(1101-1125)、钦(1126-1127)、 高(1127-1162)三朝。
❖ “三十年著书(读书、讲学),十年搜访图 书” 刻苦 访书 生活 亲友视为痴、愚、 妄
❖ 著述据今人统计,有84种,其中31种共590 卷,其余无卷数。
宋朝秘书省设有会要所,编写宋代 历朝会要,多达3000余卷,这些 材料当时没有公布。今天的《宋会 要辑稿》是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 中抄辑出来。
❖ 第三、通史在史书撰述中的地位大大加强,编年、 纪传和典制三种重要体裁史书都有自己的通史。
❖ 第四、古史与当代史的史书增多 古史:罗泌《路史》 当代史:时政记、起居注、日历、实录、会要、国 史
(二)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 A、着重总结历史经验,讲惩恶扬善,记叙寓 褒贬。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
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
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
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
,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
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欧阳修 对儒家经典 (P111) 朱熹 《古文尚书》诸篇(P115)
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伏生背文暗诵,乃偏得其所难; 安国考定于蝌蚪古书错乱磨灭之际,反得其所易,则有不可解者。
2、辨伪之学的精密
专书辨伪
梅鷟zhuó:《尚书考异》、《尚书谱》
辨伪理论的进步 :
胡应麟:《四部正讹》 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约》
四、文献范围的扩展
1、类书的勃兴(教材100-102页)
• 概念: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 检、征引的一种的工具书。 早期的类书:《皇览》 。
• 历代主要类书(唐)
欧阳洵 《艺文类聚》 100卷
许敬宗 《文馆词林》 1000卷
徐坚 《初学记》
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 产业等48部。
◆将校勘记独立汇编成书。——校勘学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 ◆“校勘”与小学互动——推广了小学成果。 ◆成立专门机构——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秘阁,保证质量。 ◆校勘与印刻紧密结合。
◆与目录学相辅相成——校勘须搜异本建立目录。 ◆对校勘人员的赏罚严明。
◆注重校勘当代之书,等。
二、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 章近2万篇,十分之九为唐代作品。
分31门,1104门。将历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 顺序排列。所采以正史为主,间取经、子,引文多整 章整节,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一名《群书考索》共分46门,所引经史百家之书,都 附有辑书人的断语。
为报考博学鸿词科提供指南的书。分天文、地理、官 制、食货等21门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 高的史料价值。
• 栏格版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明代是继宋代之后私家目录繁荣发展的又一历史时期。
1.藏书目录
明代私家藏书风气很盛,出现了一批较有特色的私家 藏书目录。
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考察 与作者同时代人的著作,了解某书有无转述他 书,或被他书称引的情况。
四 、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考察 后世的著作,了解有无转述或称引前书的情况。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辨伪八法”: 五 、 “核之文以观其体”——考察文章的体 裁风格是否符合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特征。 六 、 “核之事以观其时”——考察书籍的内 容记载是否符合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事实。
其中以对辨伪理论和方法所做初步总结的 成就最为突出,并因此而成为中国古代辨伪学 成立的标志。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一 辨伪风气的持续与辨伪成就
元明时期,推动辨伪学持续发展的主要学者:
1.宋濂
在辨伪方面的代表作为《诸子辩》(又名《龙门子》), 集中考辨先秦至宋40余种子书的真伪。包括:
《鬻子》《管子》《晏子》《老子》《文子》《关尹子》 《亢仓子》《邓析子》《鹖冠子》《子华子》《列子》 《鬼谷子》《尉缭子》等,以及宋代周惇颐(亦作周敦颐) 的《周子通书》,程颐、程颢的《子程子》等。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辨伪八法”:
一 、 核之《七略》以观其源”——要查核最 早的目录著作,以了解书籍的来源。
二 、 “核之群志以观其绪”——要从历代史 志目录以及各种官修、私修目录的著录上考察书 籍的流传情况。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辨伪八法”:
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
又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
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
还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
有袭取于人而伪者
……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其三,总结辨伪方法。 “辨伪八法”包括了目录著录、历史时代、文章体 裁、书籍内容以及作者、传人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 深中肯綮,不仅是对前人辨伪经验的系统总结,而且是 其自身辨伪实践的理论升华。 “辨伪八法”被后世学者奉为考辨伪书的不二法门。
焦竑以郑樵《通志·艺文略》为基础,再增补宋、辽、金、 元、明各朝著作,撰写了明代的史志目录《国史经籍志》。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与官修目录整体走向衰落的态势不同,元明时期特别 是明代的私家书目呈现出比较繁荣的局面。
元代的民间俗文学创作十分繁荣,杂剧、散曲盛行一 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形式。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一 辨伪风气的持续与辨伪成就
宋濂的《诸子辩》是第一部集中考辨历代子书真伪的 专门著作。
宋濂对子书的考辨,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在考辨方法和具体结论上又有所推进和创新,卓有见地和 启发性。
在涉及子书立说的是非问题上,宋濂却表现出浓厚的 卫道思想,独尊儒学,抨击排斥各家学说。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十三课 元明: 历史文献学的持续发展时期(一)
题思 考
肆
展的辨 持伪 续思 发潮
叁
的类 高书 峰编
纂
贰
变目 录 学 的 衰
壹
元明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持续发展时期。
元朝政权在统治过程中采取“祖述变通”的策 略,使得汉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文化得以延续 下来,历史文献学也得以流传不废。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其二,分析伪书情形及产生原因。
胡应麟是最早做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学者,把汉代 以来人们对伪书的认识和辨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部正讹》卷上的论述中,概括古今伪书的情形, 分析伪书产生的原因大体有20余种。
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 有假重于人而伪者
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 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一 辨伪风气的持续与辨伪成就
2.梅鷟 在辨伪方面的代表作为《尚书考异》,是对伪《古文尚书》
的考辨。其考辨方法主要为: 其一,考察传授源流。 其二,考察材料来源。 其三,考察文章体例。 其四,考察相关史实。
梅鷟对《尚书》的考辨,无论是在辨伪方法上,还是在研究 成果上,都有超出前人之处,对《古文尚书》及其《孔传》的辨 伪和定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一 官修目录的衰落
明初裁撤秘书监之后,既无专门的国家藏书机构,也没有 一部较好的官修目录,国家藏书主要收藏在宫中文渊阁。
明代《文渊阁书目》是现存最早的明代宫廷藏书目录,反 映了明初国家藏书的状况。
万历年间张萱等编纂的《内阁藏书目录》和崇祯时期梁维 枢编纂的《内阁藏书目录》,二者大致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国家 藏书状况。
徐 《红雨楼书目》 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但其下的小目划分和书籍著录 颇具特色。作者尤为重视有关文学艺术方面图书的著录。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2.专科目录 明代有特色的专科目录: 周弘祖《古今书刻》 是一部出版目录和石刻目录的汇编,对了解明代朝廷
及地方典籍刊刻情形以及各地所存石刻状况颇有价值。
高儒《百川书志》 特色在于类目的划分以及图书的收录范围,其所分门 类超过此前任何一部依四部分类的书目,且多载传奇、小 说、戏曲一类作品,大大扩展了目录著作的收书范围。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晁瑮《宝文堂书目》 不按四部分类,而是首列御制各书,特色在于所立子杂 和乐府两类多著录笔记、杂录、小说、传奇、戏曲书目。
明代历史文献学与政治、文化的发展演变相应, 呈现出繁荣衰败的不同情形,但综而观之,仍然取 得了相当的成就。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一 官修目录的衰落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一 官修目录的衰落
官修目录在元明时期呈现出衰落的态势。 元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监,但没有专 门的国家图书目录。 元朝统治期间,曾沿袭历代王朝易代修史的惯例,由 丞相脱脱主持编纂辽、金、宋三史。 元代的文化事业不是很发达,图书目录整体水平不高。 《宋史·艺文志》是唯一的官修史志目录。
《尚书考异》具有承上启下之功,对后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晚明时期胡应麟的《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 史子集四部书籍在内的100余种著述,并在考辨基础 上,进而把具体的结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伪书 产生的原因和辨伪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这种对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是元明时期 辨伪学发展最具标志性的成就。
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谢 谢关
注
这一时期的私家目录在有所创新发展的同时,也 存在类目划分不够合理、典籍著录不够严谨等问题, 在研究利用时需要特别注意。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一 辨伪风气的持续与辨伪成就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承唐宋之后,进一步发展的元明时期的辨 伪学,主要体现为:
辨伪范围的扩大 专书考辨的深入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辨伪八法”: 七 、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考察某书 的作者是否有托名古人的情形。 八 、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考察某书 的传人是否有作伪之嫌。
肆 思考题
思考题 1.元明时期目录学发展的态势和特色是什么? 2.中国文献学史上经典的辨伪理论和方法是什么?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殷仲春《医藏书目》(一作《医藏目录》) 汇聚医书为一编,被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 医家书目”。
吕天成《曲品》 明代传奇的专门目录,卷上品评作者,卷下品评作 品,在作品之下,附简单解题,包括作者、内容要旨以 及简要评论等。
壹 目录学的衰变二 私家书源自的变化与官修目录整体走向衰落的态势相反,元明时期 的私家目录呈现出兴盛繁荣的情形,不仅目录著作的 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在类目划分和著录范围等方面也 有较大的突破。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胡应麟《四部正讹》考辨方面的具体表现: 其一,考辨群书。 胡应麟在前人辨伪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考辨的 范围,在考辨的数量上有所增加。 胡应麟一方面参考前人之说,另一方面又能不迷信 前人之说,力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 形成的考辨都是颇有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