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3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3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

贰 版本学
版式的常用术语
版框:又称“界栏”“边栏”,是指每一张印刷页 四周的围线,围线的形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和四周 双边等。
界行:又称“界格”,唐人称“边准”,指版面行 与行之间的分界线。
版心:指版页的中心,即书页正中央比行略窄的一 格,是一张印刷页对折的地方,又称“中缝”“书口”。
鱼尾:指刻于版心上方或上、下双方的鱼尾型标记。 凡在上方有一个鱼尾的称“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 鱼尾的称“双鱼尾”。上下两个鱼尾方向相对,称“对 鱼尾”;方向相同称“顺鱼尾”。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三课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
历史文献学分支学科包括传统的目录学、版本 学、校勘学、考证学、辨伪学、辑佚学、避讳学、 传注学,也包括新出现的史源学、年代学、编纂学、 阅读学等。
历史文献学的方法论体系就是由这些分支学科 共同构建而成的。
题教思 学考 实题 践和
肆
学校 勘
叁
版
本
学
壹 目录学
▶私人藏书目录,是由私人编撰、反映私家藏书情况 的目录。
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是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和南朝 梁阮孝绪的《七录》。
共同特点是,分类方法与官方目录不同,内容上补充 了官簿的不足。
• 隋唐继有撰作 • 宋代显著发展 • 清代空前发达
壹 目录学
▶地方文献目录,是以某一地区相关的图书文献为著录 对象而编制的目录。
贰 版本学
版式的常用术语
行款:又称“行格”,指书中正文版面的行数与字数。
行款记录方法: 以半页为计算单位,记作每半页(叶)××行,行××字,
也有省去“每半页”三字的。 如各行所刻字数不等,则取其最多与最少数记之,另注
“不等”,如“×行,行×、×、×字不等”,或“×行,行×至 ×字”。
中国历史文献学

居延汉简:20世纪主要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泛称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可以利用《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等资料进行研究。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其中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总成七部。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版本学:版本学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以及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方面内容的一门学问。
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选出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70年代,先后由外国考察队、探险家以及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献,共约3万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6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四)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中国古代的避讳起源很早 伴随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而发展变化 避讳制度日趋严密 避讳的种类亦逐渐增加
肆 避讳学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1.避讳的源流
避讳起源于周代。 避讳周武王名发,以“某”代之。
汉代,避讳开始形成通例,帝王名字的避讳采用 专门的避讳用字。
高祖名邦,代以“国”字; 惠帝名盈,代以“满”字; 文帝名恒,代以“常”字。
避讳给古代文献的利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古书中本来的人名、官名、地名、 干支名因避讳而被改动,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古书 的原貌,甚至有损于古书内容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避讳是一种具有很强时代性 的现象,对历史上各时期的避讳现象加以总结, 不仅可以较好地了解避讳对古书所造成的影响, 还可以利用避讳为鉴别古书的真伪及年代服务。
比较常见的三种是改字、空字和缺笔。
肆 避讳学
二 避讳的规则与方法
➢ 改字 取意义相同或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讳字。
➢ 空字 即空所讳字不书。 不书其字而书“某”字或“讳”字。 不书其字而作“□”(空围),作用与空字相当。
➢ 缺笔 即仍用原字,但通过省改其笔画以避讳。
肆 避讳学
三 避讳的影响与利用
•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所载“田登作郡”,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之事,即为官员强制所 治地区的百姓为其避官讳,属官讳不当之例。
肆 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一 避讳的源流与种类
➢ 家讳,即为自己的父祖避讳。
• 《后汉书》卷六八《郭太传》:“郭太,字 林宗。”李贤注:“范晔父名泰,故改为此 ‘太’。”
• 唐代李贺父名晋肃,以“晋”与“进”同音, 为避家讳,李贺最终没有参加进士考试。
历史文献学.ppt

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句在这片大地上。
——马丁·海德格尔 2、台湾学者的观点
台湾《中文大辞典》:研究一民族之语言文学, 以了解其文明程度之学术,谓之文献学。
3、文献学创立初期的观点。
(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结 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 印刻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
乾》焉。 《中庸》: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先烈人物传》
(3)元代杨维祯《送僧归日本》: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永乐大典》(初赐名《文獻 大成》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
(2)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牦以麾。曰:“逖矣, 西土之人!”(出自 《今文尚书·牧誓》)
裴松之注《三国志》、刘义庆注《世说新 语》、郦道元注《水经注》
3、解决文献的排列顺序,为人们认识和研究 文献提供方便,就有了书目(目录)、索引 等方法——文献的整序。
(1)目录的功用 目录的体制 (书名、小序、 解题) 目录的分类
(2)汉代——奠基期
刘向校理群书-刘歆《七略》-班固《汉志》 经今古文之争 郑玄遍注群经 熹平石经 辨 伪起步
(3)魏晋至隋——变迁期 ①废简用纸 ②校理汲冢遗书 ③刊刻正始石经 ④文献散亡严重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刘、石乱华、隋
炀帝焚书
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 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3)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 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

李斯《諫逐客令》:“擊甕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 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 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說明秦人音樂古樸,沒有中原音樂先進,所以秦國人 自己都放棄了秦聲轉而學習其他國家的樂舞。
授课:XXX
6
❖ 歷史文獻學:是對歷史文獻的形成、發展、整理、利用進行 研究,探索其規律,從而加以理論說明的一門學問。
❖ 它以歷史文獻為研究對象 ,任務是為各種文化學術研究提 供豐富而信實的資料,特別是在搜集、鑒別史料方面,能為 歷史科學研究建立堅實、可靠的資料基礎。
❖ 歷史文獻學既包括傳統的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輯佚學、 辨偽學、傳注學,又有新提出的史源學、歷史文獻編纂學, 金石學、方志學、檔案學和甲骨學等也是歷史文獻學中獨立 出來的相關學科。
2021/3/9
授课:XXX
5
現代文獻定義
❖ 後來則專指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料。
❖ 1983年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 獻著錄總則》的文獻定義:
“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 《中國大百科全書》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 “信息”二字: “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
2021/3/9
2021/3/9
授课:XXX
7
❖ 作為歷史學院的專業基礎課,我們的課程重要選文,同時介紹古漢語語法、文化常識等,培 養學生閱讀、研究古文典籍的能力。
2021/3/9
授课:XXX
8
❖ 二、學習中國歷史文獻的意義 ❖ (一)研究歷史的需要。
一方面我們必須瞭解基本史料,另一方面,我們必 須能夠正確解讀這些文獻資料。 (二)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需要。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汇总.79页PPT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汇总.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文献学的分支

文献学的分支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学科,它包括以下几个分支:
1. 文献分类学: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编目,建立文献分类体系和编目规则。
2. 文献检索学:研究如何利用检索工具和技术,从大量文献中找到所需信息。
3. 文献评价学: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评价,包括评估文献的质量、重要性和影响力等。
4. 文献管理学:研究如何组织和管理文献,包括建立文献数据库、制定文献管理政策和规范等。
5. 文献出版学:研究文献的出版流程和出版政策,包括编辑、审稿、排版、印刷等方面的内容。
6. 文献史学:研究文献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包括文献的形式、内容、传播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7. 文献教育学:研究如何开展文献教育,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利用能力。
以上是文献学的一些主要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历史文献学之文献校勘历史文献学教学课件

要点二
地方志的校勘
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志大量涌现,同时也需要进行校勘工 作。
近现代的文献校勘发展
西方传教士的校勘工作
近现代,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对 古代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校勘和翻译。
VS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献校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文献 整理和校勘工作,包括《二十四史》和《 清史稿》等。
04 文献校勘的实践与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谢您的观看
注意版本的选择、重视校勘记、正确处理校勘成果、注意校勘的局限性。
03 文献校勘的历史与演变
先秦时期的文献校勘
甲骨文、金文的校勘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整理和比较,纠正错别字和异体字, 恢复原始文字。
《诗经》的校勘
《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经过多次整理和校勘, 形成了多个版本。
汉唐时期的文献校勘
针对《中华民国史》中的一些史实错误和数据不准确问题,通过查阅档案、报刊等资料, 进行校勘和修正,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毛泽东选集》校勘
对《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些文字错误和遗漏内容进行校勘和补正,确保了文献的准确性 和完整性。
校勘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01
提供准确资料
通过校勘可以纠正文献中的错误 和遗漏,为学术研究提供更为准 确和完整的资料。
校勘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校勘标准,促进校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校勘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校勘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校勘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水平。
学科交叉与融合
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校勘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志目录有两种类型: 一是通记本朝和前代之书,如《汉志》《隋志》等;另一 是只记本朝之书,如《明史·艺文志》和《清史稿·艺文志》。
宋代开创了当代史志目录编撰先例,政书体史书首设目录 专篇。
壹 目录学
▶私人藏书目录,是由私人编撰、反映私家藏书情况 的目录。
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是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和南朝 梁阮孝绪的《七录》。
共同特点是,分类方法与官方目录不同,内容上补充 了官簿的不足。
• 隋唐继有撰作 • 宋代显著发展 • 清代空前发达
壹 目录学
▶地方文献目录,是以某一地区相关的图书文献为著录 对象而编制的目录。
贰 版本学
牌记:又称“书牌”“牌子”“木记”等,是刊刻者专用于 出版物的一种标记,多记刻书地点、单位、校刻者名字、刊刻年 月以及刻版特点等,是考察书籍刊刻时间的重要依据。
特点:没有固定位置,多刻于书籍目录、序文或正文卷末的 空白处。
坊刻、私刻多用牌记,官刻罕用。 历代刻本中,元刻本的牌记较为多见。
篇目是目录的第一要素,是图书著录的首要内容, 具有揭示图书内容结构,便于检核,防止散佚,据以 考订真伪、存佚,从事辑佚等作用。
壹 目录学
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
▶提要 提要又称“叙录”“解题”,是关于一书
的内容、价值、作者生平事迹、书籍流传整理 情况的介绍性文字。
叙录的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1)说明校勘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 附录,剪裁史传相关文字入叙录 补传,旁采他书材料对史传加以补充 辨误,根据史传记载纠正一般记载的错误 (3)对书籍内容进行评价
壹 目录学
▶国家藏书目录,又称“官修目录”、“官书 目录”或“官簿”,主要是指由官方主持编撰,以 国家藏书为著录对象的书目。 历史最早: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 最高成就:清代《四库全书总目》 主要特点:形成以四部分类法为主流
能反映古代国家藏书状况
壹 目录学
▶史志目录,主要是指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等记载图 书文献及其发展历史的专篇,也包括一些国史和政书中的目录。
鱼尾的作用是为了折页整齐,但不同的鱼尾形式成 为版本学家鉴定版刻年代的一个依据。
贰 版本学
版式的常用术语
书口:指从上鱼尾到上边栏、下鱼尾到下边栏的位置。 书口是空白的,称“白口” ; 书口正中有一条黑线,称 “黑口”,又称“象鼻” ; 细黑线,称“小黑口”或“细 黑口”;粗黑线,称“大黑口”或“阔黑口”。 与鱼尾作用相同,书口上的这条线也是为了折叠、装订 整齐,并便于检查。 天头:指版面上栏到纸面上端的空白处,又称“书眉”。 地脚:指版面下栏到纸面下端的空白处。 书耳:又称“耳格”“耳子”,指有些版框外边左上角 或右上角所刻长方形小格。书耳内一般刻写小题,如篇名 简称、卷数或室名等。无论有无耳格,凡边栏左上角或右 上角所刻文字,都称“耳题”。
2.目录的价值与功用
第一,了解各时期图书典籍的基 本面貌。 第二,了解某一图书本身的情况。 第三,粗知学术源流。 第四,作为考辨古书的依据。
明胡应麟《四部正讹》提出考 核伪书八法,其首要的方法就是利 用《七略》等目录文献。 第五,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前 代学者对此多有论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余嘉锡总结目录在考辨古书方 面具有六种作用:
▶鬻贩书目,是为推销图书而编制的一种书目。
壹 目录学
▶引用书目,是将某一著作或注释之书中所引书籍 加以汇编而成的目录。
▶版本目录,是以记录版本资料为主的目录,包括 善本目录(以善本书籍为著录范围)、刻书目录(刻书 机构记其所刻之书而编制的目录)。
▶个人著作目录,是以某一个人的全部著作或部分 著作为著录对象而编制的目录。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三课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
历史文献学分支学科包括传统的目录学、版本 学、校勘学、考证学、辨伪学、辑佚学、避讳学、 传注学,也包括新出现的史源学、年代学、编纂学、 阅读学等。
历史文献学的方法论体系就是由这些分支学科 共同构建而成的。
题教思 学考 实题 践和
肆
学校 勘
叁
版
本
学
▶目录之目录,是将各种目录之书按一定的方法汇 集编撰,提供检索的工具书。
壹 目录学
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
目录的体制主要包括篇目、提要和序文,三者相 辅相成,共同构成一部完整规范的目录著作。
1.目录的体制 ▶篇目
篇目是指篇名和书名。古人著述多不著篇 名或书名,后人在整理时,根据需要,为前人 的著述加上篇名或书名,即篇目。
贰 版本学
版式的常用术语
版框:又称“界栏”“边栏”,是指每一张印刷页 四周的围线,围线的形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和四周 双边等。
界行:又称“界格”,唐人称“边准”,指版面行 与行之间的分界线。
版心:指版页的中心,即书页正中央比行略窄的一 格,是一张印刷页对折的地方,又称“中缝”“书口”。
鱼尾:指刻于版心上方或上、下双方的鱼尾型标记。 凡在上方有一个鱼尾的称“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 鱼尾的称“双鱼尾”。上下两个鱼尾方向相对,称“对 鱼尾”;方向相同称“顺鱼尾”。
壹 目录学
3.特种目录,是根据特殊目的或特殊用途而编制的目录。 主要包括:
▶推荐书目,也称“举要目录”“导读目录”,是 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围绕一个专门目的,对有关文献 加以选择并推荐给读者的一种书目。
▶禁毁书目,是因政治原因而遭销毁或禁止的某些 书籍的目录。
▶阙书目录,又称“待访书目”,是用来搜求图书 的目录。
(1)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 伪; (2)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3)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 之性质; (4)因目录访求阙佚; (5)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6)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 书之真伪。
贰 版本学
二 版刻源流与版本种类
三 版本的鉴定与选择
一 版本与版本学
贰 版本学
一 版本与版本学
▶方志目录,即方志中的艺文、经籍类,著录当地人物 的著述,也属于地方文献目录。
▶丛书目录,是以丛书及其所收书籍为著录对象而编制 的目录。
▶联合目录,是联合若干图书馆的藏书目录而编制的统 一的目录
2.专科目录
专科目录是以某一专门学科的书籍为著录对象编制而成 的目录。
▶宗教目录,主要是佛道目录,属于专科目录中的一种 。
常见形式:印章式的长方形
作用:古时——具有标明版权、防止盗版的作用, 现今——原刊本上的牌记是鉴定版本的有力根据之一。
贰 版本学
明万历以后,牌记已不多用,而改用内封面。 内封面,也称“书名页”、“扉页”或“封内大
题”,一般刊有作者、书名、刊刻者,也有兼记出版 时间的,开卷即见,十分醒目。
牌记或内封面很容易被挖改、撤换和伪造,但由 于牌记没有固定的形式和位置,伪造者往往挖改不尽, 留下破绽。
学目
贰
录
壹
壹 目录学
二 目录的类型
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
一 目录与目录学
壹 目录学
一 目录与目录学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指篇目,即一部书的篇或卷的名称。 录,指叙录,是用以记述某一部书基本情况的简要文
字,涉及书籍内容、作者生平、得失评价、版本流传与 校勘整理经过等。
目录是图书文献发展的产物,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管 理和利用图书文献。
古代目录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论著:南宋郑樵《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 序文:《七录序》、《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所载序文等
壹 目录学
二 目录的类型
历代的目录可以根据其编撰目的和著录范围分 为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三大类别。
1.综合目录
以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和某一类别的所有图书 为著录对象而编制的目录,主要包括国家藏书目录、 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地方志目录、丛书目录 和联合目录。
壹 目录学
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
通过撰写叙录对书籍的篇次内容、版本流传、校 勘整理以及作者情况加以综合性介绍和评价的解题方 式,称“叙录体”。在叙录体的基础上,后来又产生 了传录体和辑录体解题目录。
传录体提要侧重于作者介绍而不涉及其他内容 。 辑录体由汇集诸家有关序跋文字而成。
▶序文 目录中的序文,主要包括全书总序、大类(略、
贰 版本学
二 版刻源流与版本种类
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代。
▶五代刻本:“九经印板” ▶宋代刻本:“浙本”“蜀本”
“闽本”或“建本”“麻沙本” ▶辽金刻本:“平水本” ▶元代刻本:“书院本”或“某路儒学本” ▶明代刻本:“南监本”“北监本”“三朝本”
“经厂本”或“司礼监本”(“内府本”) “藩府刻本” ▶清代刻本:“殿本”(“武英殿本”)“书局本” “局刻本”
西汉成帝、哀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 录》和《七略》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目录。
壹 目录学
一 目录与目录学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的学科。
目录学的研究范围: 目录学方法论,如图书文献分类、目录编制、图书著录等; 目录学史,如目录的源流演变,目录的发展与社会政治以及 学术演变的关系等; 目录学理论,包括对古代丰富的目录学思想理论的研究和总 结。
贰 版本学
字体,即文字的书写风格。 书籍刊刻先由专人用毛笔书写,再经工匠上板刊刻。字体
在版本鉴定中作用重要,是“最主要而且最可靠的标尺”。
▶宋代:前期欧(阳询)体,后期流行颜(真卿)体,南宋以 后,柳(公权)体字增多。建本以颜体为主,浙本以欧体为主, 蜀本亦基本上以颜体为主。
▶元代:大多数仿用赵(孟 )体。 ▶明代:前期以赵体为主,中叶以后,正德、嘉靖时期, 模仿南宋浙本,改为整齐的欧体。万历、崇祯时期,改为“方 体字”,或称“宋体字”,又称“匠体字”。 ▶清代:承用方体字,少数采用仿宋体(由方体字改成的 长体,时称“硬体”)或手写体(康熙时出现的一种正楷书写 体,时称“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