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古生物总复习练习答案
古生物习题库

中柱 中轴 管轴 旋轴× 正确答案:2
12、四射珊瑚横板与鳞板组成
双带型 单带型 泡沫型 三带型× 正确答案:1
13、横板、泡沫板与中柱可组成
单带型 泡沫型 三带型 双带型× 正确答案:3
14、只有横板可构成
单带型 双带型 三带型 泡沫型× 正确答案:1
15、联结构造属于
四射珊瑚 横板珊瑚 苔藓动物 古杯动物× 正确答案:2
Dibunophyllum Tachylasma Pseudouralinia Kueichouphyllum× 正确答案:3
24、Lithostrotion时代为
寒武纪 泥盆纪 奥陶纪 早-中石炭世× 正确答案:4
25、多角状复体,具中轴,横板上凸呈帐篷状等特征的是
Tachylasma Lithostrotion Pseudouralinia Dibunophyllum× 正确答案:2
外膜 外核 内核 内膜× 正确答案:3
16、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
模铸化石 印模化石 模核化石 实体化石× 正确答案:1
17、地层中的矿质结核、硬锰矿的树枝状沉淀和规则叠层的叠锥等是
化石 考古文物 假化石 生物遗迹× 正确答案:3
18、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以微米计的微小化石的新学科叫
7、珊瑚体上端的杯状凹陷是珊瑚虫的栖息处,该处称为
主内沟 侧内沟 萼 空隙× 正确答案:3
8、在主隔壁处,由于生活的软体凹入常形成
主内沟 侧内沟 萼 空隙× 正确答案:1
9、四射珊瑚的鳞板与泡沫板属
轴部构造 边缘构造 纵列构造 双列型构造× 正确答案:2
10、由内斜板、辐板和中板组成的轴部称
中轴 轴管 壁柱 中柱× 正确答案:4
古生物考试习题精心整理汇编超全

一:名词解释古生物:泛指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全新世以前)的生物。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范围包括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并且包括各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化石:指保存在地层中生物的遗体和遗迹,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标准化石:分布广数量大演化快延续时间短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生物特征,指示该地层的化石。
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模铸化石:模铸化石是生物在底质、周围沉积物、充填物中留下的各种印迹,以及遗体、遗物和生物制品的复铸物。
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印痕、印模、模核、铸型化石。
微体化石:是指各地质时代沉积岩中所保存的、肉眼不能识别的微小生物化石,必须显微镜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而成为化石的过程有四种方式:充填作用(物理),交代作用(化学),重结晶作用(化学),升馏作用(化学)外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外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内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内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内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广栖生物:能在较宽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狭栖生物:只能在特定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如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
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较广范围盐度变化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苔藓虫、介形虫等。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研究化石的器官构造,分析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重塑其生活方式。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继兴起。
已经绝灭的生物不可能再现,已经退化的器官不会再回到祖先状态。
系统发生:生物类群无论大小,小到一个物种,大到整个动物界和植物界,都有其自身的起源和发展,即系统发生(phylogensis)或系统发育。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含答案)

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化石作用,形成化石。
遗传:遗传物质是基因,基因具有自身复制的能力,能使种在各个世代中保持自身的特性。
变异:同种个体的基因类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各个个体之间都有差异,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是个体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
地理隔离: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生殖隔离:居群间由于基因型差异使基因交换不能进行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性态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料,通过遗传积累加强适应环境的差异,促使居群的基因库发生重大变化,为形成新种准备了条件微进化:由线性分支(如种族分支或新种形成)或种系转换引起的发生在种内乃至新种形成的各种变化宏进化: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作用下引起的大尺度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成种方式:渐变式,突变式,种的形成方式种的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集群灭亡:在一些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的水平上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其正常发展水平的过程地缝合线: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能留下其拼合碰撞的标志。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磨拉石沉积: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以大量的砂,砾岩(红色的)为主,即为磨拉石沉积。
复理石建造:沉积建造的一种类型。
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
《古生物地史学》考试答案

<<古生物地史学>>考试参考资料——————国调1002班刘亚辉一、名词解释1、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该种化石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石就叫作标准化石。
2、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3、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
4、沉积旋回: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5、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6、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7、五台运动:太古宙末期,大约在25亿年左右,发生了一次较普遍的地壳构造运动及其伴生的岩浆活动,这次运动使得太古宙的地层发生褶皱和变质,并扩大了古太古代结晶及底的范围,从而形成一些稳定地块—-太古宙“陆核”。
8、吕梁运动:古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吕梁运动,滹沱系遭受低级变质作用:早期变质年龄在18.5亿年左右(吕梁运动主幕);晚期变质年龄在17.5亿左右(吕梁运动次幕)。
吕梁运动对华北地区岩石圈构造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原型—-原地台。
从此华北地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华北稳定的大陆板块基本定型。
9、晋宁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晋宁运动使东西两面的大洋板块向川中“微大陆”俯冲、碰撞,其结果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宙褶皱带。
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巨大的稳定地块—-扬子板块。
10、印支运动:晚三叠世海退继续,华南海区逐步上升为陆,秦岭海槽东段也同时封闭,使华南大陆与中国北方大陆连成一体。
这一阶段的地壳运动在中南半岛最为显著,并主要表现为褶皱运动,一般被称为印支运动。
11、燕山运动:侏罗纪的中、晚期的地壳运动在冀北燕山地区十分显著,使本区发生断裂和强烈的火山喷发,并多次发生局部的沉积间断和不整合,因此这一运动成为“燕山运动”。
古生物地层学试题及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试题及答案古生物地层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地层学意义的科学。
以下是一份古生物地层学试题及答案的示例: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古生物地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地层的物理性质B. 地层中的生物化石C. 地层的化学成分D. 地层的年代测定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化石的分类?A. 遗迹化石B. 体化石C. 化学化石D. 人造化石答案:D3. 地层的相对年代可以通过以下哪种方法确定?A.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B. 地层的厚度C. 地层的岩石类型D. 地层的地理位置答案:B4. 以下哪个是化石记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A. 化石的分布不均匀性B. 化石的随机性C. 化石的普遍性D. 化石的稀有性答案:A5. 以下哪个是化石的保存状态?A. 模具化石B. 印痕化石C. 铸型化石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地层学中的“金钉子”是指______。
答案: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7. 化石的保存类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体化石、化学化石、遗迹化石8. 地层的绝对年代可以通过______方法确定。
答案:放射性同位素定年9. 古生物地层学中的“生物地层带”是指______。
答案:根据化石分布划分的地层单位10. 地层的“逆掩断层”是指______。
答案:断层的上盘推覆到下盘之上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化石在古生物地层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化石是古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它们提供了关于古代生物形态、生态和演化的重要信息。
化石的分布和类型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揭示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古环境的变化。
12. 解释什么是“生物地层学”及其重要性。
答案:生物地层学是利用化石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的科学。
它的重要性在于,化石提供了一种独立于岩石特征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手段,有助于更准确地确定地层的年代和古生物群落的演化历史。
古生物作业答案

绪论1、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2)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的意义?(一)地史学意义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二)生物学意义1)生物层序律2)植物界演化3)动物界演化第一篇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1)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 c.石化作用。
2)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3、石化作用的类型:1)矿物填充作用2)臵换作用3)升溜作用(碳化作用)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5、指相化石: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三章古脊椎动物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第四章古植物1、1)叠层石定义:具有叠状层类的藻类沉积结构物。
古生物课后习题即答案

1.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些?2.如何理解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1.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些?答:由于不同类型的生物、不同的保存环境及不同的石化作用,形成不同化石类型。
常见类型有4种。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未变化石:生物遗体未经任何变化(包括成分、形态);已变化石:即生物遗体经过了一定的石化作用,包括: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溜作用。
例如:硅化木,碳质薄膜叶片。
(2)模铸化石印痕化石:生物软体留下的痕迹,如水母、蠕虫等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遗体在周围沉积物和内部填充物上留下的印痕,遗体溶解后或采集时实体化石脱离即可显示出来。
分内模和外模。
模核化石:生物内外模形成后,内部空腔被沉积物充填,形成的与原生物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
分内核和外核。
内核是充填生物硬体空腔中的沉积物固结,其表面就是内模。
外核是埋藏的硬体溶解后在沉积物中留下的空间,此空间再经充填而形成的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铸型化石:外模和内核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所留下的空隙再为其它物质所充填,构成铸型。
(3)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生活、活动的遗迹和遗物,如觅食迹、脚印、卵等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
(4)化学化石生物遗体虽被破坏,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仍可保存在地层中,虽其无形,但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如各种有机质,氨基酸等。
2.如何理解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答: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主要表现在:种类的不完整性:比如一个地区某一物种保留下来,而另一物种没有保存下来。
数量的不完整性:比如某一物种有100个,而只保留下70个。
种间的不平衡性:比如同一个种里面,只有男性保存下来,而女性没有保存下来。
形态的不完备性:比如某一动物本来有四肢,而只保留下双腿。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是受多种因素长期控制的一种动力学过程,只要化石在地层内没有被发掘出来,这种过程就没有终止。
在地层中没有被发掘出来的化石,它们仍然受着变质作用、风化作用等各种地质作用的控制,还可能遭受破坏。
2012年八年级生物下册期末复习试题(附答案)

2012年八年级生物下册期末复习试题(附答案)临沭县英才学校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考前强化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1、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活后结出的成熟果实,其味道是�� A. 酸味的 B. 甜味的 C. 果实一半酸味,一半甜味 D. 酸甜适中 2、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的益处有��① 繁殖速度快② 后代性状均匀一致③ 短期内可以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④ 引起品种的退化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3、下列哪项不属于植物的无性生殖 A、用叶繁殖椒草 B、植物的组织培养 C、用种子繁殖西瓜 D、用块茎繁殖马铃薯 4、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A.有无生殖细胞的形成 B.是否由单一个体完成 C.是否产生品种单一的后代 D.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与结合 5、与美丽的蝴蝶发育方式不同的昆虫是: A. 菜粉蝶 B. 螳螂 C. 家蚕 D. 蝇 6、“毛毛虫”与“蝴蝶”分别是昆虫发育的哪两个时期 A、若虫、成虫 B、幼虫、成虫 C、卵、若虫 D、幼虫、卵 7、夏天,人们常常会在河边看到”蜻蜓点水”的现象.你知道那些蜻蜓在进行什么活动? A.喝水 B.产卵 C.练习飞行 D.捉小动物 8、青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只能生活在陆地上 B、在水中生殖,在陆上发育 *科*网Z*C、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D、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上 9、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A、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雌雄同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10、关于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青蛙的受精卵放在干燥环境中,会很快死亡 B.即使出现久旱的天气,两栖动物的数量也不会减少 C.只有青蛙是变态发育,其他两栖动物不是变态发育 D.青蛙有“抱对”的行为,因此,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 11、受精的鸟卵在雌鸟体内开始发育,但鸟卵产出后就暂停发育,原因是外界 A、具有阳光 B、具有空气 C、温度太低 D、温度太高 1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虫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虫筳”是C、P的标准化石,其具有演化快、特征明显的特点,演化 趋势表现如下: 大小:小—大 形态:短轴—等轴—长轴 旋壁:单层—三层—四层或 具蜂巢层—具副隔壁 隔壁:平直—褶皱 但具拟旋脊蜓类的隔壁保持平直 旋脊:大—小—消失 部分原始蜓类的旋脊发展成拟旋脊
、
和
21. 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类的 体管分为 、 、 和 四种类型。 无颈式、直短颈式、弯短颈式、全颈式 22. 三叶虫属于 动物门 纲,是 时代的标准化石,生活于 环境中。 节肢 三叶虫 寒武纪~奥陶纪 海洋 23. 依据三叶虫头甲及尾甲的大小比较,可将三叶虫划分为 、 、 和 四种类型。 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大尾型 24. 莱德利基虫属 动物门 纲,其繁盛于 时代。 节肢 三叶虫 早寒武世 25. 介形虫属于 动物门 纲。 节肢 甲壳 26. 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 。a.运动 b.生殖 c.开、闭壳 d.固着 d. 固着 27. 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分为 、 、 和 匙形台四 种类型。 单柱、双柱、座落、悬空 28. 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 ,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 。 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二叠纪 29. 笔石动物生活于 环境中,是 地史时期的标准化石。 海洋 奥陶纪、志留纪 30. 树形笔石的胞管可分为 、 和 三种类型。 正胞管 副胞管 茎胞管
15.简述古生物学研究的任务 答:通过研究各类古生物在各个地质时代和地理上的分布特 点,从而找出它们的发展和演化规律,以指导地层的划分 和相对地质时代的确定,并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最基本的 事实依据。通过对古生物特征及保存古生物的围岩特征的 分析,来恢复各个地质时期的古地理和古气候,为研究地 壳的海陆变迁和寻找沉积矿产提供必要的资料。
31. 依据牙形石的形态结构,可以将其分为
和 型。 单锥 复合型 平台 32. 牙形石出现于 时期的 相地层中。 寒武纪~三叠纪 海 33. 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 和 的共同产物。 生物作用 无机沉积作用 34. 孢子的萌发器官为 ,花粉的萌发器官可分为 、 和 三种类型。 裂缝 孔 沟 孔沟 35.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 时期。 晚震旦世 36. 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寒武 37.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类繁盛,体现了生物 的进化过程。泥盆纪又被称为 的时代。 征服大陆 鱼类 38.恐龙绝灭于 时期。 白垩纪末期 110个空
14. 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答:植物演化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菌类、藻类阶段:太古代——中志留世,单细胞或多 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 (2)裸蕨植物阶段: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 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 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3)蕨类植物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海西运动使 陆地进一步扩大,植物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 用离不开水。 (4)裸子植物阶段:晚二叠世——早白垩世,联合古陆促 进耐旱植物的发展,对水的依赖性减弱。 (5)被子植物阶段:晚白垩世至今,最高等的植物。
13. 小壳动物化石
14. 终极绝灭 终极绝灭是一个物种的所有居群都消失了,未留下任何后代物种,从而谱 系中断,构成了真正的绝灭。 15. 异地埋藏 保存化石的地方不是生物原来生长的地方,称之为异地埋藏,其中的化石 不同程度破碎,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且 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16. 原地埋藏 答:保存化石的地方是生物原来生长的地方,称之为原地埋藏,其中的化 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 生在一起。 17. 笔石页岩相
(5)壳顶(或壳喙)偏向于壳的前背部,同心状纹饰前端密、后端稀;外 套湾位于后端。
12. 双壳类的铰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铰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双壳类的铰合构造由铰齿和铰窝组成,其可分为栉齿型、异齿型、古 异齿型、厚齿型、弱齿型、贫齿型等多种类型。 134页 13. 简述介形虫的演化趋势 196页
型பைடு நூலகம்
二、名词解释(5题,10分)
1. 2. 3. 4. 古生物 1页 化石 1页 居群 居住在同一小区内的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称为居群。19页 物种 就有性繁殖的生物而言,物种就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居群的集 合,他们与其他不同类居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具体讲,就是那些在 形态、生理、生态上基本相同,彼此交配能育的个体,总称为一个物 种。 5. 辐射适应 28页 6. 同源器官 28页 7. 同功器官 29页 8. 个体发育 8页 9. 系统发生 指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 10.生物重演律 10页 11.世代交替 299页 12.标准化石 地10页
11.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
三种类型。 浮游、游泳、底栖 12. 影响海洋生物的环境因素包括 、 、 、 、和 等几个 方面。 温度、盐度、光照、底质、气体 13. 串珠虫属于 门 纲 目。 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 14. 依据多房室有孔虫房室排列的形式,可分为 、 、 、 和混合壳几种 类型。 列式壳、平旋壳、螺旋壳、绕旋壳 15. 有孔虫的壳质成分可分为 、 、 三大类。 假几丁质壳、胶结壳、钙质壳 16. “虫筳”繁盛于 时期的 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石炭~二叠纪 海洋 17. 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 。 奥陶纪~二叠纪 18. 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 、 和 。 连接孔 连接管 连接板 19. 根据隔壁发生顺序,四射珊瑚的隔壁主要包括 、 和 三 种类型。 原生隔壁、序生一级隔壁、轮生二级隔壁 20. 双壳类是通过 、 和 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 韧带、铰合构造、闭壳肌
闭壳肌、韧带 生长纹
壳子开合机 开壳肌、闭壳肌 制 壳饰 放射脊、生长纹、中褶、 中槽
11. 简述双壳类的壳体特征 答:双壳类的壳体特征如下: (1)具有两片钙质外壳,由外套膜分泌的;
(2)两壳形态相似、大小相等,但就每瓣壳而言,前后不对称;
(3)通过韧带、铰合构造、闭壳肌控制两壳的开合; (4)铰合的一侧为背、相对的一侧为腹;
一、填空题(40个空,20分)
1. 石化作用常见有以下四种方式: 、 、 、 。 充填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升馏作用 2. 化石保存的类型有: 、 、 、 、 。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生物与沉积作用共同形成的化石、化学化石 3. 大多数的遗迹都是原地埋藏的,因此, 化石对 分析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遗迹、古沉积环境 4. 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 提供物质基础, 提供条 件, 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遗传变异、隔离、自然选择 5. 生物的结构、构造越简单,生物的类型越低级,其出现的时代也越 ,反之,则 出现的时代也越 。所以,地层中化石的结构、构造越简单,生物的类型越低 级,说明该地层的时代也越 ,反之则越 。 早、晚、老、新 6. 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 表现,来划分地层 的 。 阶段性、新老 7. 生物进化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 以后,决不会重新 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 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绝灭、化石群 8. 生物进化具有适应性特点,因此,可以通过对化石本身的 、 等各种特征的 分析,来推测它们原来的 和 。形态、构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 9. 现存的 可称为孑遗,如果它的个体全部死亡,不再留有后代时,就是该物种 的 。属于 中的 。 银杏、绝灭、终极绝灭、场景绝灭 10. 生物进化的主要特点有 、 、 、 、 、 等。 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多样性、适应性、物种绝灭
4. 标出图中所指的单锥形牙形石的构造名称
答: 1.顶尖 2.齿锥 3.基部 4.基腔
四、判断题
(10题,10分)
五、连线表示出各化石所属门类
(10题,10分)
六、简答题 (5题,20分)
1. 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答: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应具备如下条件: (1)生物本身:具有硬体,数量多。 (2)外部环境:迅速埋藏,免受机械破坏;迅速冷冻;还原环境;沉积 物粒度细。 (3)石化作用:一定的时间内,经过压实与成岩作用转变成遗体化石。 2. 生物进化的形态学(广义)例证、胚胎学例证和古生物学例证说明生物进 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19页 答:说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生物的结构、构造是从简单到复杂;生物的 类型是从低级到高级;生物的种类是从少到多;生物的生活环境是从海 生到陆生和空中。 3. 物种形成的方式有那些? 22页 答:1. 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 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一般经过亚种阶段。又可分为继承式和分 化式两种方式。分化式成种分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两种方式。 2. 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 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主要是由基因、染色体突变造成。 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 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 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成种时间短、相对稳定的时间长。 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其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9. 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
10. 比较腕足类、介形类与双壳类的壳体的形态、构造差异
腕足类
壳形 分背、腹壳,两壳大小不 等,形态不同,但每瓣 壳呈左右对称
双壳类
分左、右壳,两壳大小相 等,形态相似,每瓣壳 前后不对称
铰合构造
发育
发育
三、图形题 (6图,30分)
1.标明图中所指的“虫筳”的轴切面上的各构造名称
答:1.旋壁 2.隔壁 3.旋脊 4.初房 5.通道
2.写出图中所指的珊瑚构造名称
答: 1.泡沫板 2.鳞板 3.中轴 4.隔壁 5.外壁
3.标出图中所指三叶虫头甲的构造名称
答: 1.头鞍沟 2.鞍前叶 3.眼叶 4.基底叶 5.颊刺 6.颈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