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古诗文阅读 自戒
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1. 题目:请回答《静夜思》是谁的作品?答案:李白2. 题目:请回答《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哪位诗人?答案:王之涣3. 题目:请回答《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答案:冬季4. 题目:请回答以下哪首诗属于元代文学家郑樵的作品?答案:《劝学》5. 题目:请回答《离骚》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屈原6. 题目:请回答《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梅花点缀夜山明》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答案:春季7. 题目:请回答《游子吟》是谁的作品?答案:孟郊8. 题目:请回答《七步诗》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曹操9. 题目:请回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10. 题目:请回答《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一句共有几个字?答案:10个字11. 题目:请回答《夜泊牛渚怀古》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杨万里12. 题目:请回答以下哪首诗是王勃的作品?答案:《滕王阁序》13. 题目:请回答《望岳》是哪位诗人的作品?答案:杜甫14. 题目:请回答《行路难》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李白15. 题目:请回答《静夜思》的作者是哪位古代文学家?答案:李白16. 题目:请回答《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作者是谁?答案:白居易17. 题目:请回答以下哪首词是苏轼的作品?答案:《水调歌头》18. 题目:请回答《终南山》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王之涣19. 题目:请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20. 题目:请回答下列哪位诗人的作品是《长恨歌》?答案:白居易... (以下省略)这是一份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计50题。
希望这些练习题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型古诗文阅读题型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最新型古诗文阅读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让国,俱逃归周。
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既平殷,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爰采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节选自孔颖达《春秋正义》)材料二:圣人之道,中而已矣。
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
不及不谓之中,过亦不谓之中。
请即此而论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
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
父卒,叔齐逊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
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遂饿而死。
孔子尝称之,曰“古之贤人”,孟子尝称之,曰“圣之清”。
谁得而议之哉?虽然,抑有说也。
先君之国,受之于祖宗者也。
父子传次以嫡以长,古之制也,易此必乱。
昔周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
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以顺父志,以成王业。
孔子称之以至德,且曰民无得而称焉。
夷也苟知父志欲立齐,当效泰伯顺父之志,隐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当行己之志,显然辞让于乱命之余也。
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汤武之征伐,即尧舜之揖让,天下归周,天之命也。
洁身自远斯可已矣,何乃耻食其粟,独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过乎中者也。
呜呼,廉顽立懦[注],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
此孟子之所以讥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称在泰伯而不在夷齐也厥旨深矣。
(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注]廉顽立懦: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5.苏轼(子瞻)为友人所建的亭子取名为“快哉亭”,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池鹤①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上。
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高竹笼”“乱鸡群”,写出池鹤恶劣的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它仍有孤标傲世的品格。
B.颔联中的“丹砂”“白雪”运用借代手法,既写出了池鹤的形象之美,又写出了池鹤的品格之美。
C.颈联说池鹤觉得鸬鹚毛色污浊,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过谄媚,诗人以此突出池鹤不讨好取媚的风骨。
D.尾联用细节描写写出池鹤对青田云水的向往神态,白居易的《琵琶行》结尾一句也用了此种手法。
7.本诗借物抒怀,诗人借池鹤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正面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这与贾谊《过秦论》中描述的九国联盟瓦解后“”的现象是一致的。
(2)杜甫在《客至》一诗中“,”的家常话语,在歉疚之中更显主客亲近。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某种乐器抒发哀怨惆怅的情感,比如“,”。
附:参考答案1.DHK2.C(3分)【解析】“胜,即优美的”错,“意思相同”错。
文中指“美景”,《岳阳楼记》中是“优美的”意思。
3.B(3分)【解析】“亲耳听到鱼龙之悲啸”错,“心旷神怡”错。
4.(1)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吗?(得分点:“披”“当”“庶人”,3分;句意通顺1分。
)(2)读书人生活在世间,假如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能不忧愁呢?(得分点:“其中”“何往”“病”,3分;句意通顺1分。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二)【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饮酒二十首(其四)陶渊明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②敛翮(hé):收起翅膀,即停飞。
1.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一只怎样的“失群鸟”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①此诗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只孤独悲伤却不失理想的失群之鸟。
②暮色苍茫,孤鸟仍在独自飞翔,它形单影只、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息的地方。
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越来越悲凉。
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出它对清静高远之地的向往。
2.①托物言志的手法。
②诗人以“失群鸟”自比,以其终于找到凌寒而不凋的“孤生松”为托身之所的过程,表达了诗人高洁的人格情操及在历经坎坷之后坚定的归隐之志。
【试题分析】2.本题考查的是手法和情感综合理解的考题,考生要注意先明确诗歌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是写“失群鸟”,所以很明显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归诗歌中情感关键词的把握,诗人以“失群鸟”自比,以其终于找到凌寒而不凋的“孤生松”为托身之所的过程,表达了诗人高洁的人格情操及在历经坎坷之后坚定的归隐之志。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1.诗中有很多语句与课文《荆轲刺秦王》内容相照应,如“雄发指危冠”照应文中________________;“登车何时顾”照应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含
答案)
1. 诗歌阅读
题目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名诗,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描述诗人在何时何地写下这首诗?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诗人在宿舍的夜晚写下了这首诗。
2. 诗人表达了思乡之情,寂寞和孤独的心境。
题目2:
下面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夕》的部分内容,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
2. 诗人在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1.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夜空、农田和村庄的情景。
2.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传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家乡的想念。
2. 文言文阅读
题目1: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请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答案:
"有真知识的人不会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
题目2:
下面是《史记》中的开头一段,请简要概括其内容: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答案:
这段文字指出了天地宇宙是万物存在的场所,光阴如百代过客,而人的一生很短暂,如同梦中仅是一瞬间,人生欢乐又有多少呢?
以上是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的部分题目和答案,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经典]高中语文 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经典]高中语文 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https://img.taocdn.com/s3/m/f10aa096b84ae45c3a358c13.png)
[经典]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米芾①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米芾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
一生喜好山川之胜,晚年过镇江,因喜爱其江山胜境而定居下来,这首诗是他定居镇江后的作品。
②铁瓮:宋时望海楼在镇江城内,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夸张的手法,写铁瓮城矗立云间,烘托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B.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虚写六朝时江上帆影。
C.涛声阵阵,片片帆影,激发诗人作诗的逸趣,引起诗人饮酒的雅兴。
D.尾联面对如画美景,诗人倍感欢欣快乐、心情舒畅。
2.姜白石论诗曾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请从全诗的情感变化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D2.⑴首联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颔联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
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诗人心情愉悦。
⑵然而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
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
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
⑶诗人赏景时逸兴遄飞,兴致盎然,在尾联诗人却抒发了满怀的愁绪,“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不肯与世俯仰、仕途不顺利的诗人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足见其构思之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自戒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答案详细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自戒郑思肖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 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劫”在古文中一般有三种解释:①劫掠,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佛教用语,意为极长的一个时期。
佛教认为在每一“劫”之后,世界俱毁,然后重新开始。
成语中有“万劫不复”。
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答案】选D。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高一必修220190304114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独酌杜甫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
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
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
注释:本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正居于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创作古近体兼备。
本诗为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写作者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
C.诗歌前两联为独酌之景,后两联为独酌之情,情景交融,自然无痕。
D.尾联“轩冕”借代为官生活,全诗透着沧桑后的平静,略带感伤。
2.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B2.颔联用白描(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独酌之时的所见:蜜蜂黏着于飞絮,蚂蚁爬上枯梨。
表达了诗人在闲适中隐透着的孤独。
【试题分析】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理解有误。
散步独自归来,并非苦闷,孤独苦闷也不是全诗人感情基调。
第三联“得自怡”就能证明。
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从题目切入,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衣”和“日”为依托,结合秋风和滚滚东逝水的特征,表达出桑榆晚景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C.诗的后四句重在写情,诗人的所思、所想、所念尽皆是归途,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
D.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这首诗歌“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歌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C)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
【答案】C
【解析】“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
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遗善为.闾里传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答案】D
【解析】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
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3分)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3分)
【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虽,即使。
与,给予。
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
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
(3)若人,这样的人。
益,对……有好处。
两个“也”字判断句。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