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1
温病学-1-3

温病学-1-3(总分:32.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14,分数:14.00)1.“伏暑”病名最早见于∙A.《素问·生气通天论》∙B.《证治准绳》∙C.《温热暑疫全书》∙D.《六因条变》∙E.《温病条辨》(分数:1.00)A.B. √C.D.E.解析:2.下列证候不属于霍乱的主要临床特征的是∙A.发热∙B.呕吐频繁∙C.里急后重∙D.泄泻∙E.挥霍撩乱(分数:1.00)A.B.C. √D.E.解析:3.湿温病的治疗总以分解湿、热,使湿去热孤为原则。
“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一语出自∙A.薛生白《湿热病篇》∙B.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C.吴鞠通《温病条辨》∙D.陈平伯《外感温病篇》∙E.雷少逸《时病论》(分数:1.00)A.B.C. √D.E.解析:4.下列不属于烂喉痧的主要临床特征的是∙A.咽喉肿痛糜烂∙B.肌肤丹痧密布∙C.较强的传染性∙D.往来寒热∙E.多发于冬春季(分数:1.00)A.B.C.D. √E.解析:5.湿温病以脾胃病变为中心,“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一语出自∙A.吴鞠通《温病条辨》∙B.叶天士《二时伏气外感篇》∙C.薛生白《湿热病篇》∙D.雷少逸《时病论》∙E.陈平伯《外感温病篇》(分数:1.00)A.B.C. √D.E.解析:6.下列不是伏暑初起的证候特点的是∙A.初起即有明显里热证∙B.初起即见卫气同病∙C.初起即见卫营同病∙D.初起见有暑湿内郁气分或暑热内郁营分证候表现∙E.初起即见热结阴伤证候(分数:1.00)A.B.C.D.E. √解析:7.伏暑初起,卫气同病和卫营同病的治疗共同点是∙A.疏宣表邪∙B.辛凉透表∙C.银翘散力口减∙D.黄连香薷饮加减∙E.清暑化湿(分数:1.00)A.B.C. √D.E.解析:8.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刘河间∙B.吴鞠通∙C.叶天士∙D.喻嘉言∙E.于孟英(分数:1.00)A.B.C.D. √E.解析:9.湿温初起,湿遏卫气,治宜芳香宣化,双解表里之湿,方药可用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两方共同有的药物是∙A.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B.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藿香∙C.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藿香∙D.蔻十二、薏苡仁、藿香、半夏、竹叶∙E.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茯苓(分数:1.00)A. √B.C.D.E.解析:10.疫疹总的治疗原则是∙A.清热解毒,凉血化斑∙B.辛凉解毒,凉血化斑∙C.清热透疹,凉血化斑∙D.辛凉透疹,凉血散血∙E.解表透疹,凉血散血(分数:1.00)A.B.C. √D.E.解析:11.大头瘟的主要发病季节∙A.冬末∙B.春初∙C.夏秋∙D.初夏∙E.冬春(分数:1.00)A.B.C.D.E. √解析:12.大头瘟的主要临床特征是∙A.咽喉红肿疼痛∙B.憎寒壮热∙C∙D.耳前后硬肿∙E.两侧腮肿(分数:1.00)A.B.C. √D.E.解析:13.伏暑的临床表现特征为∙A.发病急骤,病情深重,病势缠绵∙B.起病急,里热盛,病程长∙C.起病急骤,表里同病,病情深重∙D.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E.发病急骤,里热炽盛,病情深重(分数:1.00)A. √B.C.D.E.解析:14.下列不是疟疾的典型症状的是∙A.寒战∙B.高热∙C.汗出∙D.口渴∙E.热退身凉(分数:1.00)A.B. √C.D.E.解析:二、B型题(总题数:15,分数:18.50)∙A.“冬伤於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B.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C.“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温病”∙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1温病学绪论2012.5 (1)

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 确立了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3.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1681--1770) 名雪,江苏吴县人,博览群 籍,精于医术,著有《湿热 病篇》《医经原旨》,被后 世誉为“医之不朽者也”。
《湿热病篇》主要学术贡献
立湿热病专论 系统论述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萌芽时期特点
理论上认识简朴 概念上温病隶属于伤寒 治法欠具体全面 尚无专著
(二)成长时期 (宋—金元): 1 宋 韩祗和、庞安时、朱肱 变通伤寒论治法,反对墨守经 方。
不可拘泥古方,不能一成不变 因人、因地、因时、因病灵活加减应用经方
成长
2 金元· 刘河间 创新论: 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从火化. 立新法: 寒凉为主 表里双解 订新方: 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 为热病治疗开创了清热解毒之先河
《温疫论》
1.明末 吴又可 第一部传染病
专著《温疫论》 专论温病之先河,立杂气致 病学说, 创疏利透达之法。
《温疫论》的主要学术贡献
病因: 杂气说: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 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病机:邪从口鼻而入、始客膜原、九 传说
治疗: “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 创疏利透达,制 达原饮
继《瘟疫论》后
戴天章《广瘟疫论》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 余师愚《疫疹一得》等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 香岩,江苏吴县人, 著有《温热论》、 《临证指南医案》等。
2《温热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揭示温病发生发展规律, “温邪 说”。 辨舌 验齿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辨斑疹
3 元末· 王安道: 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病机:温病是里热自内外发 治疗:治疗以清里热为主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温病学-1-4

【score:1 分】
(1).春温证见身灼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脉弦数 等,首选方剂为【score:0.50】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2).春温证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 等,治疗首选方剂为【score:0.50】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 A.暑瘵 • B.暑风 • C.暑秽 • D.暑厥 • E.中暑
【score:1 分】 (1).夏日有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为 【score:0.50】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2).夏日卒然昏倒,手足抽搐,厉声呻吟,角弓反 张,如中恶状,为【score:0.50】 【A】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2).热灼营阴,心神被扰、神志异常的表现是 【score:0.50】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 A.日晡潮热 • B.发热夜甚 • C.寒热往来 • D.身热不扬 • E.持续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热
• A.石膏、知母、玄参 • B.石膏、知母、麦冬 • C.石膏、玄参、麦冬
• D.石膏、生地、粳米 • E.石膏、生地、麦冬
【score:1 分】 (1).化斑汤中有【score:0.50】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2).玉女煎中有【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温病学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天受:温病传染途径之一,把通过空气传染的称为“天受”。
5.传染:温病传染途径之一,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的称为“传染”。
6.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性为风寒性质的狭义伤寒和属性为温热性质的温病。
7.狭义伤寒:风寒性质的“伤寒”与“中风”合称为狭义伤寒,它与温热性质的“温病”是并列关系。
8.风热病邪:春季温风过暖,或冬季应寒反温的季节气候环境中,产生的病邪称为风热病邪。
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由冬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冬温。
9.暑热病邪: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暑温。
10.暑湿病邪:暑热挟湿的病邪称为暑湿病邪。
暑湿病邪虽然是暑热挟湿,但仍以暑热性质显著为特点。
由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11.湿热病邪:是长夏病邪中产生的一种病邪,因长夏炎热,雨水较多,易致湿热为病。
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湿温。
12.燥热病邪:是秋季秋阳已曝,气候炎热干燥时产生的一种病邪。
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秋燥。
13.温热病邪:是一种致病后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点的外感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古人认为是由于寒邪内伏未即发病,日久寒邪转化为热邪,阴邪转化为阳邪,至春时阳气生发,温热自内而发或为时邪引发。
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
14.温毒病邪:六淫邪气郁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温热时毒。
可引起大头瘟和烂喉痧。
15.疬气:又称疫疬之气、戾气。
疬气即是指致病暴戾,在外邪中具有一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温热性质的疬气引起温疫的发病、传染、流行。
由疫疬病邪引起的是疫疹,由时行疫疬所致的是霍乱。
温病学

条文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湿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
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1.《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温热论》-卫气营血病机的深浅层次及治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温热论》-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XXX在表及夹风夹湿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温热论》-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特点(两阳相劫、浊邪害清)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温热论》-XXX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温热论》-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治疗及转归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息争内外之半,此则分消高低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流派,转疟之机括。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1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

同学们好,今天有我来跟大家,共同学习温病学,那么《温病学》是一门什么课程,他是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温病。
具体来说,温病的病因是什么,病机是什么,温病怎么发生的,发生以后又有什么发展规律,在温病发生之前怎么进行预防,发生之后各个阶段怎么进行辨证论治,是这么一门学科。
什么是温病,简单的说就是外感热病。
他究竟是一门基础课,还是一门临床课。
应该说他是一门临床课。
因为他是对温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但是,它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是属于基础学科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放在临床课之前,基础课之后,讲完基础课以后,讲伤寒,温病,然后进入临床,为什么这样,现在是把它作为一门基础临床课来讲。
那么在临床上,究竟它属于哪一个学科,放在内科可不可以?内科放不下。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宫科等。
都有外感发热的疾病,单纯放在内科不合适。
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中医对于温病的认识,起源于什么时候,可以说起源于内经。
但是《内经》里面介绍的很少,有零星的记载,并不多。
以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四部经典里面都提到过温病的问题。
但是都没有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
为什么?因为古代首先认识的伤寒,我们现在说见到的《伤寒论》里面,记载最多的是伤寒病。
虽然提到了温病,但是没有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
也正因为如此,温病在后世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且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他的发展也非常的曲折,可以说,温病学是中医学领域里面,最年轻的一门学科,他的形成应该是从叶天士开始,也就是说,它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历史,在清朝中期,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在温病学硕形成之前,应该说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温病学形成之后,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完整的发展。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就具体的讲一讲,温病学说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发展的,这个内容就是咱们讲义里面绪论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
问答:
银翘散与桑菊饮的鉴别:银翘散中荆芥,豆豉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且银花,连翘用量大,并配竹叶,清热作用强;桑菊饮多为辛凉之品,力轻平和,其解表之力较逊于银翘散,为辛凉轻剂,方中杏仁肃降肺气,止咳作用较银翘散为优。
所以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微恶寒,咽痛为主症者,宜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者,宜用桑菊饮。
增液承气汤和新加黄龙汤的鉴别:腑实兼阴液亏损,症见身热便秘,口干咽燥,舌苔焦燥,治以增液承气汤攻下散结,滋阴增液;如腑实兼气液两亏,症见大便秘结,口燥咽干,倦怠少气,苔焦脉弱,治以新加黄龙汤。
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的鉴别:气营两燔症见壮热渴饮,心烦躁扰,舌红绛,方用玉女煎;气血两燔,症见壮热,大渴引饮,头痛如劈,骨节烦痛,烦躁不安,甚则昏狂谵妄,或发斑吐忸,舌绛,苔黄燥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救阴,轻症方用化斑汤,重症方用清瘟败毒饮。
热闭心包和痰蒙心包的区别:热闭心包与痰蒙心包都具有神志异常的共同特征,但是在病机上,热闭心包为热闭心包,机窍阻闭:病位位于营血分,主症为神魂谵语,灼热肢厥,舌象为舌质红绛,少、无苔。
脉象细数或滑数。
痰蒙心窍的病机是温热酿痰,蒙蔽心包,病位在气分,主症为神识昏迷,身热稽留,舌象黄苔,脉象是濡数。
热在胸膈三症:热郁胸膈-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身热不安,身热不甚,苔微黄-栀子豉汤;热灼胸膈-膈热如焚,壮热烦躁,唇焦咽燥,口渴,舌苔黄干-凉膈散;痰热结胸-胸脘痞满,按之痛,渴欲凉饮而得水则呕,身热面赤,苔黄滑-小陷胸汤加枳实汤
五个承气汤:新加黄龙汤-适用于腑实应下失下,邪气留连,正气内虚,不能运药;宣白承气汤-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者;导赤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症;牛黄承气趟-适用于热入心包,阳明腑实;增液承气汤—适用于阴液耗亏,阳明腑实。
湿阻中焦:1.热重湿轻,困阻中焦-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辛开苦降,燥湿泻热-王氏连朴饮;3.热重湿轻,蕰阻中焦-清泻胃热,兼躁脾湿-白虎加苍术汤
湿阻大肠欲阳明腑实的鉴别:二者均可见少腹硬满,大便不通等症,但前者见于湿温未化燥之前,系湿郁气结,大肠气痹所致,故腹部不痛,苔垢腻,无潮热烦渴;后者见于温热或湿热化燥之后,为热与宿滞相结,大肠燥结而成,故腹部疼痛,苔黄厚焦燥,并有潮热烦渴等症。
原文理解
“夏暑发自阳明”?
暑温病初起即以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炽症候为主要表现,故叫“夏暑发自阳明”。
但暑温发病并非皆湿郁阳明,因暑热病邪虽多先入阳明气分,但亦可以直入心营,肝经,肺络,而其病即见暑入心营证等。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此为暑温邪在气分阶段不同时期的治疗大法,暑温初起,暑入阳明,气分热盛,治以辛寒清气之品,清泻暑热,此“辛凉”是指辛凉重剂白虎加人参汤之类,若进而暑热耗伤津气,治宜甘寒之剂,寒可清涤暑热,甘能益气生津,如王氏清暑宜气汤,若暑热虽去但津气大伤,甚至津气欲脱者,当用甘酸之品,以收敛虚散之津气,如生脉散。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上燥治气,燥热伤阴,肺气抑郁,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
中燥增液,燥热盛于中焦,灼伤胃、肠阴液,治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时,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的阴液,胃肠阴液充足了,肺之燥热亦易清除。
下燥治血,燥伤真阴,水亏火旺,水不涵木,机体失养,治宜滋养肝肾,填满真阴而奉养精血,阴血充足燥热亦易清除。
白虎汤四禁:白虎汤为辛寒清气,达热出表之名方,若脉浮为病在表,脉弦为病在少阳,脉细为阴虚,脉沉为热结肠腑或阳气虚弱,不渴为津液未伤,汗不出为表气郁闭或无作汗之源。
此均非白虎汤适应症,故均“不可与也”,体现了“有是证便用是药”。
白培治法:晶当清热祛湿,宣畅气机;枯当养阴益气为主,佐以清泄湿热。
忌用辛温疏散,或纯用苦寒清里。
治则治法禁忌
斑疹的鉴别1形态: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粒米,突出于皮表,抚之碍手,退后常有皮屑脱落。
2病机:均提示热邪深入营血。
斑多为热毒炽盛,郁于阳明,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而致;疹为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而成。
3治法:斑宜清胃泻热,凉血化斑;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若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一禁妄用辛温发表升提药,恐助热动血;二忌壅补,以免恋邪;三忌初透之际,过用寒凉,以使邪热遏伏,发生变症。
湿温病治则治法禁忌:治则:总以分解湿热,湿去热孤为原则。
治法:以宣上、畅中、渗下的三焦分解法。
包括芳香化浊、苦温燥湿、苦寒清热、淡渗利湿。
禁忌:禁新闻发汗、苦寒攻下、滋阴柔润、温补阳气。
三仁汤和藿朴夏苓汤:同两方均为芳香、苦涩、淡渗合法,均有开上、畅中、渗下作用,能宣化表里之湿而用于邪遏卫气之证。
异:藿朴夏苓汤因有豆豉、藿香疏表透卫,故用于湿邪偏于为表而化湿尚不显;三仁汤因有竹叶、滑石能泄湿中之热,故用于湿渐化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