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1、温病 (略)2、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3、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一是代表了一类疾病,即病名概念。

感受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

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季节,如大头瘟,烂喉痧。

二是代表了一种致病因素,即病因概念。

是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具有攻窜流走,蕴结壅滞的特点。

5、新感: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致病特点一致。

如风温,秋燥,湿温等。

6、伏气: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如春温,伏暑。

7、昏谵: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指语无伦次。

8、昏聩: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9、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10、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证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11、春温:发生在春季由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初起以高热,烦渴,尿黄,甚则神昏谵语,痉厥等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12、伏暑: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本病起病急骤,病势深重,而且缠绵难解,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13、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表现。

冬春两季多见。

14、暑温:由暑热病邪引起,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15、暑湿感受暑湿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好发于夏末秋初。

温病学重点(课资相关)

温病学重点(课资相关)

课堂资料# 1 一、 名词解释1、 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 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里的温病。

3、 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 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

为湿热郁蒸气分之象。

5、 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 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

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 两阳相劫:病机名。

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 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

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

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

致病急骤,传染性极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

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

语出叶天士《温热论》。

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

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等。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上篇第一章绪论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萌芽阶段《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二、成长阶段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三、形成阶段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

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

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6.王孟英——《湿热经纬》。

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天章——《广温热论》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第一节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第二节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3.病程发展有一定规律性(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转重④由实转虚⑤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传遍快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

其中斑疹、出血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神智昏迷是热邪内闭心包的结果,手足抽搐是热陷肝经而热盛动风的表现)第三节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一、温病的命名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2.以时令主气为命名依据:发生于春季的风温(春季主气是风);发生于夏季的暑温(夏季主气为暑);发生于长夏季节的湿温(长夏季节主气是湿)3.根据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命名:秋燥4.以临床表现特点为依据:大头瘟(以头面肿胀为特点);烂喉痧(以咽喉腐烂、皮肤丹痧密布为特点);疟疾(以寒热定时发作为特点);霍乱(以突然上吐下泻为特点)5.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命名:温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等第四节温病的分类1.根据病因性质分类2.根据发病初起的性质分类(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4.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5.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6.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9.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10.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

11.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学重点笔记

温病学重点笔记

温病学重点笔记第一单元绪论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伤寒,金匮,张仲景1 z% z0 c# }# k8 I$ I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仲景论坛5 G2 i; |8 j. d& h% R3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仲景论坛V0 J9 J) v8 ]' [8 ~6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张仲景学术研究9 t* D5 T; z1 l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伤寒,金匮,张仲景/ Z$ }4 I- A% b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9 A5 {: M7 @9 S6三、分类: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仲景论坛; w+ ~ q5 E z* n# v0 i9 q 湿热类温病:湿温、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仲景论坛. q2 _0 F# ~" @4 k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张仲景学术研究8 Z u3 k+ B* }" Q/ w" l. x3 L4 W四、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J3 q: h- \5 I$ d9 W( n8 O6 U) H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u7 ~. M- t C$ H: t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J- K0 k, s1 [9 G0 i* f G7 M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性伤寒,金匮,张仲景7 T/ `; K1 I& f8 Q1 @' L(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弘扬仲景,光大国医5 q( y2 (2)暑热病邪:发病可直接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伤寒,金匮,张仲景9 n# Y+ (3)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D$ N0 Q' A* |( ~(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一、绪论1、温病学发展的几个阶段(简答)2、刘河间“立新论、创新法、制新方”(简答)3、王履《医经溯洄集》温病、热病不得“混称伤寒”吴鞠通称: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4、《内经》首提温病的病名5、温病四大家:名、字、号、著作、观点6、吴又可《温疫论》、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余师愈《疫诊一得》、柳宝怡《温热逢源》二、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1、温病的定义(发热是必见症)2、温病的特点(一二三四四个分标题:临床表现的特殊性下的黑体字也是重点)3、温病命名(依据和每个依据的具体例子)4、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比较(p24表)5、“天受”、“传染”、“温疫”、“温毒”(名解)6、新感、伏气对比(p45表)(名解、简答:注与时令邪气一致的是新感,不一致的是伏气)7、伤寒温病关系三、温病的病因与发病1、温邪的定义2、温邪致病的共性(五点)3、各种温邪的治病特点(风热、暑热:夏暑发自阳明【叶天士】、湿热是重点包括季节、致病特点)四、温病的辨证理论1、卫气营血辨证表(p56)附:气分证的病变范围(p53)2、三焦辨证表(p64)附:危重症候:温病条辨中死证(p61、p62)3、热陷心包、湿蒙心包对比(简答)五、温病的常用诊法1、白苔各类型及代表意义2、灰苔及黑苔各类型及代表意义3、舌红中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有红点:心营热毒炽盛4、绛舌各类型及意义5、猪肝舌、杨梅舌6、牙齿润燥各类型及意义7、斑疹对比(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斑疹的顺逆【斑疹的诊察要点】)8、白 的分布(水晶 、枯 )9、发热:热型名称气分证的发热类型晚上发热高的热型比较10、“身热不扬”“战汗”(名解)11、口渴不欲饮12、神志异常(昏愦不语是最严重的神志异常)13、阴竭、阳脱六、风温1、风温(名解答:病邪、特点、季节)2、逆传心包(名解)3、“邪袭肺卫证”“肺热腑实证”“肺热移肠证”“痰热结胸证”“肺胃阴伤证”4、银翘散、桑菊饮比较(银翘散煎服法)5、白虎汤四禁6、三宝对比7、清宫汤七、春温1、春温、伏邪自发、新感引动伏邪气血两燔证(名解)2、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p433)3、温病(春温)后期真阴(肾阴)耗损可见哪些证型(问答题)。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他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

“温病”一名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刘完素】倡导火热论,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理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王履】,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

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吴又可——《瘟疫论》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柳宝诒《温热逢源》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温病】是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的特点】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②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④临床上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温病的命名】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春季的春温、冬季的冬温以时令主气为依据:春季的风温,夏季的暑温,长夏季节的湿温以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秋燥以临床表现特点为依据:大头瘟、烂喉痧、疟疾、霍乱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命名:瘟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温病的分类】根据病因性质分:湿热、温热根据发病初起的特点分: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温病与伤寒的联系和区别】伤寒、温病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当隶属于广义伤寒范围。

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而有别于狭义伤寒。

【温疫】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往往来势迅猛,病情较重,危害性较大。

【温病与温疫在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温病是一切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它既包括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热病,也包括了传染性、流行性小及少数不传染的温病。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绪论1.刘河间创制了双解散,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之剂,将解表药与寒凉清热药配合使用。

2.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3.戴天章(广瘟疫论),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4.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第一章1.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王叔和(伤寒例)“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3.温病的特殊性(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燥化伤阴),(易内陷生变)。

4.温病的命名主要以发病季节,发病季节的主气及临床特点为依据。

5.温病的分类根据病症性质分类温病按其病症是否兼湿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

根据发病初起的症候特点分类温病按其发病初期是否有里热证可分为新感和伏邪两大类第二章1.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2.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3.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第三章1.卫气营血辨证鉴别表证型病理证候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卫邪郁卫表肺失宣降正气抗邪邪正相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辛凉解表银翘散争气邪正剧争里热蒸津热炽津伤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饮、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清热生津白虎汤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脉、细数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清营透热清营汤血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脉数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凉血散瘀犀角地黄丸2.三焦辨证证型病理临床表现辩证要点上焦温邪犯肺卫气受郁肺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邪热壅肺肺气闭郁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身热,咳喘,苔黄湿热阻肺肺失清肃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湿蒙心包湿热酿痰蒙蔽包络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红或绛神昏时清时昧,舌苔垢腻邪陷心包邪热内陷机窍阻闭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謇,舌绛神昏,肢厥,舌绛第四章1.白苔苔白厚而干燥:主胃燥气伤,胃津不足,无以上承,肺气受伤,气不化津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一.名解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

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

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指语无伦次。

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2)温病发展具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温病临床表现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规律性主要表现在:1.病机演变的规律性:温邪病因的作用下,疾病在机体内有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演变的规律性。

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

2.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前期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以实质损害为主,主要是阴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害。

3.从温病的发展趋向: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

临床表现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

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内陷生变4、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3)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致病有哪些特点?P12-P14①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易化燥伤阴;3)变化迅速。

②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兼挟湿邪,郁阻气分。

③湿热病邪:1)以脾胃为病变中心;2)易困清阳,阻滞气机;3)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④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

4)温病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各有几个证型?其辨证要点及代表方各是什么?P26表3-25)斑疹的形态、病机和治疗、透发前的征兆各是什么?p33-p34形态:斑--点大成片,不高于皮面,触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疹--点小成粒,高于皮面,触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时皮肤脱屑。

病机:斑—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致—属胃(深)。

疹—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属肺(浅)治法: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清化-化斑汤;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透发-银翘散加味。

6)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滋阴生津法有哪几个类型?举出各自的代表方剂及适应证。

P45-P51①泄卫透表法:疏风散热;解表清暑;宣表化湿;疏卫润燥代表方:银翘散适应症:温病初起,邪在卫表②清解气热法:轻清宣气;辛寒清气;清热泻火代表方: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适应证:邪入气分,热郁胸膈③和解表里法: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温胆汤、杏朴苓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药偏温燥)适应证:半表半里证④祛湿清热法:宣气化湿--三仁汤燥湿清热--王氏连朴饮(辛开苦降法)分利湿热--湿热阻于下焦+茯苓皮汤。

适应证:湿热性质温病:湿温暑湿⑤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调胃承气导滞通便--枳实导滞丸(轻法频下)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适应证:有形实邪,互结肠腑⑥滋阴生津法: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增液润肠--增液汤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适应证: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7)为什么说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P441.温病主因为温邪,温邪是导致人体卫气营血病理变化和三焦所脏腑功能失常及实质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温病发生、演变、转归等的罪魁祸首。

2.温病的病理演变早期以功能损害为主,后期以实质损害为主;3.温病的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病中易见热、昏、痉、厥、血、脱等危重证;病变过程中易耗伤阴液。

4.基于以上原因,所以说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

且要做到“祛邪为第一要务”,祛邪务早、务快、务尽,及时阻止病机发展,减少温邪对机体的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

8)为什么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P51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明显,易伤津耗液;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温热邪气自始自终不同程度地损伤人体的阴液,且病至极期和后期尤为突出,且肝肾真阴耗竭为不可逆。

2.阴液的耗损程度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3.在温病初期就应时时顾护阴津,后期阴液耗伤明显,便要以救阴为务。

在温病的各个阶段和层次都要顾护阴津。

所以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10)温病的分类有哪些?何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P17温病的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1.新感温病:又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2.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

9)温病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病理特点及其辨证要点、代表方各是什么?P22表3-1犀角地黄汤 斑疹,急性多部位, 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 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血 清营汤 身热夜甚,心烦, 谵语,舌红绛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脉细数 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营 白虎汤 壮热,不恶寒, 口渴,苔黄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里热蒸迫 热炽津伤气 银翘散 发热,微恶风寒 ,口微渴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邪郁卫表肺气失宣 卫 代表方 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了解) 病理证型 表3-1 卫气营血辨证表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