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终审稿)

合集下载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1、温病(略)2、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3、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一是代表了一类疾病,即病名概念。

感受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

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季节,如大头瘟,烂喉痧。

二是代表了一种致病因素,即病因概念。

是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具有攻窜流走,蕴结壅滞的特点。

5、新感: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致病特点一致。

如风温,秋燥,湿温等。

6、伏气: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如春温,伏暑。

7、昏谵: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指语无伦次。

8、昏聩: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9、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10、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证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11、春温:发生在春季由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初起以高热,烦渴,尿黄,甚则神昏谵语,痉厥等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12、伏暑: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本病起病急骤,病势深重,而且缠绵难解,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13、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表现。

冬春两季多见。

14、暑温:由暑热病邪引起,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15、暑湿:感受暑湿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好发于夏末秋初。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一、引言中医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传统分支之一,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和提高考试成绩。

二、温病学概述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温热病和温病两个方面。

温热病是指由外邪侵犯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如风热、暑湿等;而温病则是指由内伤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如中焦湿热等。

三、温热病的分类温热病根据病邪的不同可分为风热病、暑热病、湿热病等。

其中,风热病以风邪和燥邪为主要致病因素,病程较短;暑热病则以暑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发病多在夏季;湿热病则以湿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常伴有口苦、黄腻舌苔等症状。

四、温病的诊断和辨证温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化。

同时,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五、温病的治疗原则治疗温病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风热病应清热解毒、祛风解表;暑热病应清暑解毒、疏散热邪;湿热病应清热利湿、疏通经络等。

六、温病的常用药物中医治疗温病常用的药物有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等功效,可有效治疗温病。

七、预防和调养温病的预防和调养非常重要。

预防温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清洁通风,避免接触病原体;调养方面,要遵循中医的养生原则,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八、经典著作和文献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了解一些经典著作和文献对于扎实掌握中医温病学的知识非常有帮助。

比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是温病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建议考生多加阅读。

结语中医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温病学的学习和理解,考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诊疗的要点,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能对考生复习有所帮助,取得好成绩。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4.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5.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6.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9.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10.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

11.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考试重点

温病考试重点

温病考试重点(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均提示热邪深入营血。

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3、秋燥: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

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

4、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伴见身热、胸脘痞满、舌黄腻、脉象濡滑而数。

5、辛开苦降: 湿温病,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证。

治以黄连、山栀-苦寒--降泄里热,配合厚朴、半夏-苦辛(温)--开泄化湿,寒温同用,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节脾胃功能的治法,即所谓辛开苦降法。

6、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7、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若热闭心包而兼阳气外脱者,多伴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质淡白、脉微细欲绝等症。

8、温毒(病):一指病名,一指病因。

作为病名,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缠喉风、痄腮等。

9、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战汗之后,若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战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神志萎靡,甚至昏迷,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

温病学重点整理

温病学重点整理

名解:1.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2.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是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3.温毒: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等特点,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4.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浮,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出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5.神昏谵语(昏谵):表现神志不清,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与谵语并称,多系闭证,实证。

6.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因为这些病的属性是温热性质,故称为温疫。

7.昏聩不语: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8.神志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

9.日晡潮热: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至5时,多由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属气分证热型。

10.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有面色淡黄,足胫冷等症,为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11.辛开苦降:湿温病证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治以药用黄连,山栀苦寒泄热,合以厚朴半夏辛温燥湿。

此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整脾胃功能,故谓之“辛开苦降”12.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多发于冬春两季,13.轻法频下:轻法指苦寒攻下的作用轻;频下指反覆多次运用导滞通便之法。

暑湿夹滞郁结肠道,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又因暑湿夹滞胶着肠道,故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此类往往要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即“轻法频下”,不宜峻剂猛攻。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归纳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归纳

温病学必背经典条文一、前半学期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生气通天论》2.“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热论》3.“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五十八难》)4.“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叶天士《温热论》)5.“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温热论》)6.“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吴鞠通《温病条辨》)7.“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鞠通《温病条辨》)8.“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

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吴鞠通《温病条辨》)9.“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王孟英《温热经纬》)10.“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章虚谷《医门棒喝》)11.“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热风”(陆子贤《六因条辨》)12.“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叶天士13. 斑疹“红轻、紫重、黑危”——雷少逸14. 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叶天士15.“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叶天士二、后半学期16.“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内经》)17.“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18.“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谓要言不烦”(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19.“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2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俞根初《通俗伤寒论》)21.“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22.“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薛雪《湿热病篇》)23.“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吴鞠通《温病条辨》)24.湿温初起的治疗禁忌:“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吴鞠通《温病条辨》)25.“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毒: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寒热往来:指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虐,提示邪在半表半里。

主要见于湿热类温病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或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或湿热秽浊闭郁膜原。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身热夜盛: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

为热入营分。

热入血分,瘀热交结亦可。

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

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尽,留伏阴分。

时有汗出:指汗出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为局部汗出。

多在热高时汗出,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

为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湿遏热伏。

战汗:指温病发展过程中忽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恋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是指语无伦次。

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也昏谵并称。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逆传心包:指温病初起邪犯肺卫,未得及时正确诊治,邪不外解,手太阴肺的病变不解未传至阳明气分,而传至心包。

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所用清营热、滋营阴,佐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的治法。

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为阳邪,两者相合,耗劫津液。

浊邪害清: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症。

温病的特点?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

绪论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

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一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4、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选)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四、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第三章温病的辨证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二、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表三、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表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一、常见症状:1、发热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湿温初起)、身热夜甚(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份)、身热肢厥、夜热早凉(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温病后期邪热未净)、低热(热势地位,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一章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

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

(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寒热往来病机:1.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 2.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3.湿热秽浊郁闭膜原身热不扬:温病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斑诊的形态: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逆证──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舌苔黄腻或黄浊:皆为湿热病湿渐化热,蕴蒸气分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滥热流连气分的邪热偏盛或湿热俱盛证。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透表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表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保津,止渴除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理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4、和解截疟(小柴胡加减)——疟疾病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下(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薄郁金汤)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脱救逆法: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十、温病瘥后调理:余邪未尽的分类和代表方1.清解余热,益气养阴──竹叶石膏汤2.芳化湿邪,醒胃和中──薛氏五叶芦根汤3.理气化湿,健脾和中──参苓白术散加藿香、佩兰、荷叶、砂仁等4.化湿利水,温补肾阳──真武汤第七章湿热类温病风温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冬两季。

2.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见证为特征3.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春温诊断要点:1.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

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有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

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肝肾阴亏为着。

4.易出现神氏痉厥证候。

暑温诊断要点:1.病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夏至~立秋)。

2.起病急,变化快,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要证候,可由气分迅速深入营血分。

3.病程中暑热伤津耗气,易见津气欲脱、神昏、痉厥、出血等危重证候。

4.后期多表现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痰、热、瘀留滞的后遗证。

秋燥诊断要点:1.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

2.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症。

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胃肠;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

1.浮数──银翘散、桑菊饮2.燥热犯卫——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咽干鼻燥、苔薄而燥二、(一1.肺热壅盛——清热宣肺平喘——身热、咳喘、口渴、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2.燥热伤肺——清泄肺热,养阴润燥——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燥、脉数苔燥──清燥救肺汤(生石膏冬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3.肺热腑实──宣肺化痰,泄热攻下──痰喘、潮热、便秘──宣白承气汤(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本方为清热宣肺、泄热通腑、肺肠合治之剂(脏腑合治法)4.肺热发疹:肌肤红疹、发热、咳嗽──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二) 热在胸隔──清宣郁热或清泄膈热──身热不甚、心烦懊憹,或热甚、烦燥、胸膈灼热如焚──栀子豉汤(栀子豆豉)凉膈散(酒大黄芒硝甘草山栀子薄荷连翘竹叶酒黄芩白蜜)(三) 邪热犯胃——清热保津——壮热、多汗、渴饮、脉洪大──白虎汤(四) 邪热在肠:1.热结肠腑——软坚功下泻热——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舌苔焦燥、脉沉实有力──调胃承气汤2.肠热下利——苦寒清热止利——身热下利、苔黄脉数──葛根芩连汤(五) 热郁少阳——苦寒清热,养阴透邪——身热、口苦、心烦、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六) 热盛动风——凉肝息风,增液舒筋——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羚角钩三、1.清营汤2.热陷心包——清心凉营,泄热开窍——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紫雪丹3.内闭外脱——清心开窍,固脱救逆——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温病三宝:1.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清热解毒,用于高热昏迷证。

2.紫雪丹──药性偏凉,长于凉肝息风止痉,用于高热痉厥证。

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

四、1.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生地白芍丹皮)2.热与血结——活血逐瘀——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桃仁承气汤1.竹叶石膏汤2.阴虚火炽──泻火育阴──身热、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3.邪留阴分──滋阴透热──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4.真阴耗竭低热、咽燥、齿黑、舌干绛、脉虚细或结代──加减复脉汤5.虚风内动证──滋阴养血,柔肝息风──手足蠕动、甚或瘛疭、舌干绛──三甲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2.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亦可见有邪阻膜原之特殊类型,初起阳热征象不显;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3.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再燃。

4.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

、苦寒攻下和滋养阴液,所谓禁汗、禁下、禁润。

(农历大暑至秋分),气候炎热,雨湿较盛之时。

2.起病急骤,初起以暑湿郁阻肺卫证候为主,表寒内郁暑湿者亦多见。

3.临床上既有发热、心烦、尿赤等突出的暑热内盛症状,又兼有身重、胸痞、苔腻等湿邪内阻症状。

1.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方药──藿朴夏苓汤(藿朴夏赤苓杏仁生苡仁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雷氏宣疏表湿法(炒苍术防风秦艽藿香陈皮砂壳生甘草生姜)*本证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有似风寒束表──故禁汗胸闷脘痞,有似食滞里证──故禁下午后热甚,有似阴虚之状──故禁润2.邪阻膜原寒热往来、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

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方药──雷氏宣透膜原法(姜厚朴槟榔煨草果酒黄芩粉甘草藿香叶姜半夏生姜) 3.卫气同病发热恶寒、心烦口渴、脘痞苔腻──雷氏清宣温化法、黄连香薷饮、银翘加减(香薷厚朴鲜扁豆花银花连翘等)二、1.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身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心中烦闷、苔黄腻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方药──王氏连朴饮(川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炒山栀芦根)3.热重湿轻,蕴阻中焦高热汗出、口渴脘痞、苔黄微腻治法──清泄胃热,兼燥脾湿方药──白虎加苍术汤(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苍术)4.湿热蕴毒发热倦怠、脘腹胀满、苔黄腻、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飞滑石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 5.暑湿积滞,郁结肠道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治法──导滞通下,清暑化湿方药──枳实导滞汤(枳实生大黄山楂槟榔川朴川连六曲连翘紫草木通甘草) 6.暑湿郁阻少阳寒热如疟、脘痞苔腻、身热午后加重治法──和解少阳,清热化湿方药──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仙半夏枳壳陈皮赤苓碧玉散)7.暑湿弥漫三焦发热汗出口渴、面赤耳聋、胸闷喘咳、痰中带血、脘痞腹胀、下利稀水、小便短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