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白杨》优质课教案A、B案

《白杨》优质课教案A、B案

《白杨》优质课教案A、B案一、教材分析《白杨》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和生命力量的散文,通过描绘白杨树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坚强意志。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对白杨树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白杨树。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交流感受。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白杨》教学案例研究.

《白杨》教学案例研究.

《白杨》教学案例研究《白杨》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练,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在朴素平淡的风景画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

文章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正是这浓郁的诗意,促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那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情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呢?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军旅歌曲《小白杨》,知道是谁唱的吗?歌中是借小白杨来比喻谁呢?生:借小白杨来比喻边防军人。

生:借小白杨来比喻边防战士。

师:你们真聪明,像这种借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写法叫借物喻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白杨》也采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

那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播放戈壁风光。

)教师动情的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如此荒凉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排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去欣赏一下戈壁白杨的风采吧。

(多媒体播放白杨)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白杨说点什么呢?生:白杨树,你的身形真优美生:白杨树,你的生命真顽强。

生:白杨树,我要学习你不怕困难,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生:我要学习白杨树无怨无悔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乐观生活! 师:孩子们,你们的发言真让人感动。

那文中的爸爸和孩子们是怎样谈论白杨树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段落,并把爸爸的话多读几遍。

【片段二】学习课文12小节,领悟白杨的内在品格。

“白杨树出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孩子们,你们愿意用读来表达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吗?(指名朗读12小节,然后大屏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白杨》公开课教案设计

《白杨》公开课教案设计

《白杨》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白杨》这篇课文,包括作者、背景等基本信息。

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对《白杨》的兴趣。

1.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解析2.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第三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3.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3.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感。

3.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第四章:课文拓展与思考4.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并进行分享。

4.3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人生哲理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五章:总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5.2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

5.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六章:课文主题讨论与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中心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6.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3 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七章:创意写作与表达7.1 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7.2 学生进行写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7.3 教师对学生的小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提供改进意见。

第八章:小组展示与评价8.1 各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8.2 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对小组作品的意见和建议。

8.3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白杨》的课堂教案设计

《白杨》的课堂教案设计

《白杨》的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白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1.2 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1.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2.2 运用阅读策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1.3.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1.3.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白杨》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散文。

课文以白杨树为线索,通过描绘白杨树的生长过程和与白杨树相关的人物故事,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价值的思考。

2.2 生词和短语白杨树(bái yáng shù)生长(shēng zhǎng)顽强(wán qiáng)坚韧(jiān rèn)滋养(zīyǎng)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白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

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策略4.1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4.2 教学策略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阅读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白杨教学案例:教案的分析和探讨

白杨教学案例:教案的分析和探讨

毛泽东曾经说过:“教育要有个性,要有生气,要有新意。

”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教案不仅仅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完善,更是在于教师的个性、生命力和创意的完全发挥。

本文将以白杨教学案例为例,对优秀教案的分析和探讨进行深入探讨。

白杨教学案例发生在一堂高中语文课堂上。

教师在引入课程内容时,利用生动有趣的开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用了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导入,营造出一个错综复杂的氛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白杨教师也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让学生课前准备、纵向联系、横向关联、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相比,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同时,也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白杨教师注重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

她将学科知识和个人经验相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自己的生命力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

与此同时,她也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帮助。

白杨教师这种拥有个性、生命力和创意的教学风格,不仅仅是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秀教案的几个重要方面,其中包括教师具有的创造性和个性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积极性,以及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思想性。

教师应该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受益。

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在学生的情感需求上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回应。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将课程内容和实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教师不应该死板地讲授消化。

相反,应该创造出一个学生可以自由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发掘知识背后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白杨》课教案A、B案

《白杨》课教案A、B案

《白杨》优质课教案A、B案一、教材分析《白杨》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作者情感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生动描绘,展示了白杨树坚韧、生命力强的特点,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A案: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掌握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价值观。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B案: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深入探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4. 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白杨树相关的诗歌或故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A案: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朗读,白杨树特点的掌握,写作练习。

难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B案: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朗读,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探讨,创作练习。

难点:对作者写作背景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A案:1. 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课文内容。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B案:1.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课时安排A案:第一课时: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分析白杨树的特点,讨论其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体会作者情感,进行写作练习。

B案:第一课时: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探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理解作者写作背景,感受作者情感;创作练习。

六、教学准备A案:1.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 收集有关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用于教学展示。

3. 准备写作练习的范文或参考资料。

B案:1.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 第二课时一、激趣设疑入课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

〔老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着学生齐读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答复〕生:在通往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快乐地坐下〕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考虑价值。

〔师副板书:表白?〕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

〔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场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

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

〔板书:写法?〕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老师板书:特点〕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

〔板书:环境描写?〕此环节教学时间为3分30秒二、展学评导定教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相信通过我们深化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师:〔商量的语气〕我们先来确定我们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生:我觉得文章题目是白杨,我们应该首先理解白杨的特点。

师:〔环视全班〕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

《白杨》课例分析

《白杨》课例分析

《白杨》课例分析一、背景分析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

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

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

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案例叙述片段一: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不读字形易错的:新疆。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评析】通过谈话导入,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了解情况。

同时通过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很好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课文主要表达的一种精神品质。

片段二:谈话导入:引发兴趣师: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二、初读全文师: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生:挺直、粗壮生: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师: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体会白杨的品格。

(有感情地朗读)师: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师:“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生:边疆建设者【评析】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等着重学习,掌握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品质。

同时为下面教师教授学生什么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做好铺垫。

片段三: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师: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案例分析
马先玉 2014、3、21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那么,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赞颂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师:白杨树的特点是什么?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能找出重点词吗?生:从来……很快……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
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他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生:让孩子们知道建设边疆的艰辛。

生:用白杨来比喻人,说明边疆的人像白杨一样坚强。

他们的理解多透彻!我事先根本没料想到孩子们会这么想、这么说,因为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

师: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生:他担心孩子吃不了苦,他对孩子不放心。

他认为现在的孩子经不住生活的考验。

他认为现在的孩子太骄贯……学生们众说纷纭,他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

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生:他看到几棵小树正迎着风
沙成长起来;爸爸看到他的孩子可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知道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爸爸看到身边的孩子想到了好多……他们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

师: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他们读得可有感情了,因为通过他们自己的分析,他们懂得了爸爸的内心,并了解了爸爸的用意。

我们要向孩子们灌输一个统一的结论并不难,可贵的是孩子们所经历的思索、探究问题的过程以及这种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向书本挑战的能力。

这种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思考,充满了创新精神。

只有这样的读书,才能充分展示每个生命个体的风采,我们的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活力。

我想,现在的课堂能闪现出如此有个性的亮点,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分不开的。

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而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有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

我们应以儿童的眼光(心灵)看待儿童的发现,尊重孩子们的认识,为他们创造宽松的课堂空间,鼓励他们自由发表意见,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给了孩子们宽松的环境,才会给他们带来安全的感觉;安全的感觉才会营造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才会树立自信和勇气;自信和勇气才会造就探究精神。

所以,在上课接近尾声的时候,孩子们所提出的种种美好的愿望和设想,正是宽松的课堂,创造了探究的空间,带来了个性化的阅读的充分体现。

这种充满热情、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展现个性的课堂氛围,正是我们课改实验所追求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