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90例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Hypertension)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早已成为导致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1]。
高血压治疗药物种类繁多,治疗效果不一,下面本文将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讨论。
1.1原发性高血压概述基于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能够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确切病因的,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反之,不能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确切病因的,则称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2]。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5%~10%,但随着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的不断进展,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总人数的比例将不断增加,而原发性高血压所占比例则会不断下降。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以血压持续超过140/90 mmHg为特征的慢性病。
它除了会引起高血压本身相关的症状,且长期高血压则会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进而影响重要脏器的功能如心、脑、肾等,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4]。
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对预防其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生活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性。
1.2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现状在美国原发性高血压患病人数超过500万,在我国患病人数达11000万,但其控制及治疗情况并不理想。
1976-1991年间,在美国仅10%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被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且1988-1991年间此比例只上升到27% [5]。
在英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仅6%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小于140/90 mmHg。
在我国北京,调查显示只有18.5%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到正常。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仪云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王仪雲发表时间:2017-09-13T16:42:50.76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作者:王仪雲[导读] 联合应用进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且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330500 摘要:目的:对临床采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80例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观察组患者临床采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病症治疗总有效率约为9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约为86.7%,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效果比对照组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中采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症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升高变化,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缬沙坦;硝苯地平控释片;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临床中,高血压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对患者具有较大的危害影响,是临床研究和关注的重要病症之一。
研究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相对复杂,而患者病症期间血压的持续升高不仅会对其重要器官,比如心、脑、肾等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疾病,对患者健康与生命存在较大威胁[1]。
而另一方面,临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单项药物治疗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只有通过联合药物治疗机制才能够较好的实现患者血压变化控制,抑制各项重要器官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危害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80例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方法及作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供参考。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近期疗效观察

( 般为 2周 ) 然 后 口服缬沙 坦 8 , 一 , 0mg 1次/ ; d 4周
后, 如果 血压 下降 不 明显 即血压下 降小 于 l / O 5mm—
Hg 或 收 缩 压 ( B ) 10mm Hg 舒 张 压 ( B ) , S P ≥ 6 , D P≥
1 3 观 察 指 标 和 方 法 .
1 血压 测量 方法 : ) 使用 台式 水银 柱血压 计 , 专 人测量; 以患 者 在 有靠 背 座椅 上 至 少休 息 5mi n后
进 行测 量 ; 每隔 2mi n测 1次 , 至少 测 3次 , 其 3 取 次血 压 的 平均 值 ; 时在 上 述状 态 下 听 诊 器计 数 1 同
mi n心 率 。
紧张 素 Ⅱ受体 拮 抗 剂 ( B , AR ) 现逐 渐 应 用于 高 血 压
等治 疗 。本 文通 过对 于 2 0 0 4年 8月 至 2 0 0 6年 4月
2 疗效 : ) 观察 服用 缬沙 坦前 和后第 4 8 1 、 、2周
期 间在 我 院门诊 就诊 的 4 3例原 发性 高血压 患者 , 在 使 用缬 沙坦 8 / 0mg d或 1 0mg d后 进行 1 6 / 2周 随 访 , 察缬 沙坦 的降 压效 果 及 不 良反 测用 药前 和用 药 1 后 有 关 实 验 室 检 查 及 心 电 图 、 片 等 , 察 服 药 后 患 者 的 血 压 变 化 及 不 良 反 应 同 2周 胸 观
情 况 。结 果 : 服 用缬 沙 坦 后 第 4 8 1 在 、 、2周 末 血 压 比服 药 前 均 有 明 显 下 降 , 计 学上 有 明显 差 异 性 ( < O O ) 不 良 统 P .1 , 反 应 少 。结 论 : 沙 坦 治 疗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近 期 疗 效 明 显 。 缬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究 使用缬 沙坦治疗轻 、 中度原 发性高 血压 16例 , 1 观察 其 降压
疗效 , 对血脂 、 肾功能的影响及治疗的安全性 , 与卡托普利 进 并
行 对 照研 究 , 将 结 果 报 道 如 下 。 现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1 血压变化 .
00 ) .5 。见 表 1 。
( k a= . m g 1P 7 5 m H )。另 选 择 高血 压 病 I~Ⅱ 患 者 12例 作 级 1
为对照组 , 7 男 8例 , 3 , 女 4例 年龄 3 7 ( 5 6±3 4 岁。经 6~ 3 4 . .) 病史 、 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排 除伴心 肌梗死 、 糖尿病 、 肾功能 肝 严 重损 害 、 卒 中、 脑 妊娠及 哺乳期妇 女和对 2种药 物过敏患 者 及研究 前服用过其 他抗 高血 压药物 且不 能安全 停药 者。2组 年龄、 性别 、 病程 、 高血压 各级分 布 、 础血压 比较差 异无统 计 基
14 统 计 学 方 法 . 应 用 S S 2 0软 件 进 行 数 据 分 析 , 量 P S1 . 计
tni- at oi ) 能阻断 A gI 导 的生理 效应 , 断相 关 es I na ns , nI g t n 介 I 阻 的血管紧张素 I 受体 ( T ) 使血管平 滑肌松弛 、 A1, 血管扩张 , 提
原发性 轻 、 中度高血压患者 16例作为 观察组 , 7 1 男 6例 , 4 女 0 例, 年龄 3 7 ( 7 6± . ) , 9— 6 4 . 6 3 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 WH /S O IH诊 断标准 , 即治疗前 3次不 同时 间, 位测血 压 ≥1 ./ 2 0 P 坐 871.k a
2 3 不 良反应 观察组不 良反应发生 率明显低 于对照组 , .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见表 3 P< .5 , 。2组 血脂 、 肾功能无 明显
国产与进口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分析

. 2不 良反 应 将剂量增至 1 6 0 m g ,疗程均为 1 2 周 。A组服 8 0 m g 者3 4 例, 服 2
1 6 0 mg 者 8例 , B组服 8 0 m g者 3 5 例, 服1 6 0 mg 者 7例。 疗程结 束后按上法测量患者血压 。
根据 2 0 1 0年高 血压 防治指 南高 血压诊 断标 准 :血 压 39 0 /
采用 S P S S 1 7 . 0软件分析 , 计数 资料 采用 x 检验 , 计量 资料
检验 . P < 0 . 0 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1 4 0 m mH g 。选择 2 0 1 1 年1 月一2 0 l 2年 1 0月在我院门诊 就诊 的 采用 t
表1 两组治疗方案 的降压效果比较
给予进 口 缬 沙胶囊 , 商 品名 : 代文, 8 0 m g * 7 粒 。两组 起始剂量 均
为 8 0 mg , 1 次, d , 上午 9 ~ 1 0点服用 , 一周 后降压效果不满意者 , 可
注: x = 0 . 7 5 4 , P < 0 . 0 5 。
或D B P下 降 1 0 ~ 2 0 m m H g 但未 达正 常范 围 ; ③ 无效 : 未 达到 原发性 高血压是 由遗传 和环境 因素共 同作 用而 导致 的多 基 围.
因遗传性疾病 , 也是各种心、 脑血管疾病 的重要病 因和危险因素【 l J 。 上述标准。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日 。
原发性 高血压患者 8 4例 , 年龄 4 0 ~ 7 8 岁, 其 中男 4 7例 , 女3 7例 。 2结 果
. 1治 疗 效 果 比较 8 4例患者随机分为 A、 B两组 , 每组各 4 2例 。 两组患者年龄 、 性别 、 2
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00例疗效观察

2 2 两组 血压 、 . 心率有 效控 制时 间 比较
卡 托普利组 在 服药后 均能有 效控 制血 压 . 、 心率 , 洛汀 但 新组 在有 效控制 时 间方面优 于 卡托普 利组 , 见表 2 。
表 2 两组服药后血压、 心率 比较 ( 4 x.s) -
显 降低 , 减少 继 发 于高 血 压 的心 、 肾等 血 管 病 变 的 发 生 。 因其 半衰 期长 , 日只需服 用 1次 即可 , 每 故较 同类 产 品有 较好 的顺 应 性 , 对 其 他 系 统 均 无 不 良影 响 。 且 本 组研 究表 明洛汀 新 和卡 托 普 利 均 可有 效 降低 轻 、 中 度原发 性高血 压患 者 的血 压 , 洛 汀 新 治疗 高 血 压疗 但
包
头
医
学
院
学
报
第2 7卷
比较用 检验 ; 效率 比较采 用秩 和检验 , < .5为 有 P 00 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患者 治疗 的 目的是 尽量 将患 者 的血 压 降 至正 常范 围或 可接 受水 平 , 少 高 血 压 引起 的器 官损 减 害, 同时避 免 降压 药物 带 来 不 良反 应 。 卡托 普 利 治疗
高血 压 时 , 在治 疗过 程 中 , 约有 2 大 O% 的患 者 出 现短
2 1 疗效 比较 .
洛汀新组与卡托普利组疗程结束 后 , 两
表 1 两 组 疗 效 比较
组 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1 。详见表 1 00) 。
阵性 呛 咳 , 这些 患者 因此 而要求 治疗 呛 咳 , 个别 患者也 因此不愿 坚持 服药 J 。该药 作 用 维持 时 间 4~8h 每 ,
效优于卡托普利组 , 在血压 、 心率稳定时间方面也优于 卡托普 利组 , 洛汀新 组治 疗前后 血压 变化 显著 , 但对 血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价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价黄斯倩【摘要】目的:评价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倍他乐克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缬沙坦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给予对比。
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采取缬沙坦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用药不良反应相对比较少,具有安全有效性。
【期刊名称】《北方药学》【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1页(P63-63)【关键词】缬沙坦;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作者】黄斯倩【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汤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深圳518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1根据当前医学水平以及检查手段,可以发现造成血压升高的确切因素,被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反之,没有发现造成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则被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指的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综合所致,在2005年由ASH(美国高血压学会)提出[1],高血压由众多因素导致处于进展状态以及心血管综合征,会造成心脏以及血管功能结构发生变化。
所以,其临床治疗目的主要是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死亡的危险,使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男性40例,女性19例。
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45.2±4.4)岁;对照组男性45例,女性14例。
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48.7± 5.3)岁。
1.2 临床疗法:对照组采取倍他乐克治疗,25mg/次,2次/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缬沙坦治疗,80mg/d,倍他乐克25mg/次,2次/d。
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对比

2.1 降压效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 1。
由表 1 可以看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总有效率为 90.48%,明 显 优 于 硝 苯 地 平 缓 释 片 62.86%,两 组 患 者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加重 总有效
观察组 105 69(65.71) 26(24.76) 10(9.52) 0(0.00) 95(90.48)a 对照组 105 46(43.81) 20(19.05) 30(28.57) 9(8.57) 66(62.86)
注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aP<0.05 。 2.2 心功能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 较 见 表 2。由 表 2 可 以 看 出 ,两 组 患 者 SV、CO 及 CI 治 疗 后 均 较 治 疗 前 有 明 显 提 高 ,且 观
察组提高更加明显,无论是治疗前后比较还是组间比较,差异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 )。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x±s)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指标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SV(ml)
48.16±3.97 46.75±5.22 58.93±5.84a 53.52±3.63a10.77±3.22 6.77±4.05b
CO(L/min) 4.18±0.29 4.16±0.27 4.89±0.38a 4.62±0.33a 0.71±0.28 0.46±0.31b
CI(L·min-1·m-2) 2.18±0.73 2.15±0.69 3.11±1.02a 2.72±0.92a 1.12±0.78 0.62±0.89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情况比较见表 2 ,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15. 5% , 对照 37. 8% , 组总发生率为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 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 %)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n) 90 90 显效 46 ( 51. 1 ) 44 ( 48. 9 )
*
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 2009 年 2 月至 2011 年 2 月期间采用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90 例, 取得 现报告如下。 较好疗效, 1 1.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 2009 年 2 月至 2011 年 2 月期间我院
第 20 卷第 2 期 2012 年 2 月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Vol. 20 No. 2 Feb, 2012
·临床研究·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90 例
周志堂
(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人民医院, 广东 韶关 512500 )
摘要: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 观察组给予缬沙坦治疗, 对照组给予 卡托普利治疗。结果 通过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1. 1% , 对照组为 88. 9%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P > 0. 05 ) ; 在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15. 5% , 对照组为 37. 8% ,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结论 治疗轻、 中度高血压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少, 中图分类号: 关键词: 缬沙坦; 原发性高血压 R544. 1 文献标识码: 2 2. 1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缬沙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降压药, 毒副作用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n) 90 90 咳嗽 0( 0)
*
头痛 4 ( 4. 4 ) 6 ( 6. 7 )
头晕 6 ( 6. 7 ) 8 ( 8. 9 )
疲劳 4 ( 4. 4 ) 4 ( 4. 4 )
总发生率( % ) 15. 5 * 37.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 ( 17. 8 )
P < 0. 05 。 注: * 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是由于体循环动脉压的慢性持续性增高导致阻
目前仍然仍是心脑血管疾病 力血管结构的变化而导致发生, 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与各种心脑 血管事件的的发生率具有极高的正相关性, 因此, 有效的控 制血压对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 [4 ] 意义 。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各种因素的作用都有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 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 及, 卡托普利为 人 工 合 成 的 非 肽 类 血 管 紧 张 素 转 化 酶 抑 制 剂 ( ACEI) , 通过以下机制降低血压: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使血管紧张素Ⅰ 转变为 Ang Ⅱ 减少, 从而产生血管舒张; 同 时减少醛固酮分泌, 以利于排钠; 特异性肾血管扩张亦加强 排钠作用; 由于抑制缓激肽的水解, 减少缓激肽的灭活; 此外 尚可抑制局部血管紧张素 I 在血管组织及心肌内的形成 。 但是常规剂量的 ACEI 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醛固酮逃逸 ” 的现象, 并且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 如非剂量相关 [5 ] 性的刺激性干咳 。缬沙坦是一种口服有效的特异性的血 管紧张素Ⅱ( AT1 ) 受体拮抗剂, 它对 AT1 受体亚型有高度选
有效 36 ( 40. 0 ) 36 ( 40. 0 )
*
无效 8 ( 8. 9 ) 10 ( 11. 1 )
*
总有效率( % ) 91. 1 * 88. 9
P > 0. 05 。 注: * 与对照组比较,
2. 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
收治的Ⅰ、 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80 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 [2 ] WHO 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糖尿 病、 心肌梗死、 冠心病、 肝肾功能不全、 对选择药物过敏以及 妊娠和哺乳期患者。随机将 180 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 对照组) 各 90 例, 其中观察组 90 例中男 55 例, 女 35 例; 年 平均年龄 51. 9 岁; 病程 6 个月 ~ 18 年不等; 对 龄 40 ~ 75 岁, 照组 90 例中男 54 例, 女 36 例; 年龄 41 ~ 76 岁, 平均年龄 52. 1 岁; 病程 6 个月 ~ 19 年不等。 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病程、 基础血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 具有 可比性。 1. 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治疗前 2 周停用其他降压药物。 观察组患者给予缬沙坦 80 mg, 于早餐前口服, 每日 1 次; 服 药 2 周后血压未降至正常, 则增加给药量增至 160 mg; 对照 每日 2 次口服, 服药 2 周后血压未降 组给予卡托普利 25 mg, 至正常, 则增加给药次数增至每日 3 次, 两组均以 8 周为 1 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压和血常规 、 尿常规、 血脂、 血 糖、 肝肾功能等, 并严密观察症状及记录不良反应 。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 《心血管系统药物 临床指导原则 》 中的高血压疗效判定标准进行判定 。 显 并 降 至 正 常 范 围 或 下 降 ≥ 20 效: 舒张压 下 降 ≥ 10 mmHg, mmHg; 有效: 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 l0 mmHg, 但降至正常范 围或下降 l0 ~ 19 mmHg; 无效: 舒张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水平 者。 1. 4 采用 SPSS16.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P < 0. 05 析,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为有统计学意义。
B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 病之一,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 该疾病除了可引起高血 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 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脑血管 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对于患者的心、 脑、 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产生影响, 最终可导致器官衰竭
[1 ]
。 因此, 有效的控制血压
通过治疗, 观察组显效 46 例, 有效 36 例, 总有效率( 显效率 + 有效率) 为 91. 1% ; 对照组显效 44 例, 有效 36 例, 总有效率为 88. 9%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 见表 1 。 %)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