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指数进行调整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指数进行调整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高血压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然而,是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指数进行调整,以更准确地诊断高血压,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体质指数(BMI)是一种以体重和身高为基础的评估身体肥胖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BMI = 体重(kg)/身高²(m²)。
BMI值范围分为几个等级,包括体重不足、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等,提供了一个大致判断一个人是否超重或肥胖的依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肥胖和高血压的几率显著增加。
许多研究已经发现,肥胖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肥胖病人在患高血压的风险上要比正常体重的人高出很多。
因此,有学者主张在诊断高血压时应结合体质指数进行调整。
首先,体质指数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身体状况。
过重或肥胖的人往往伴随着过多的脂肪积累,尤其是腹部脂肪。
这种脂肪在胸腔和腹腔内积聚,对于心脏和血管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这些额外的脂肪细胞分泌多种激素,包括肾上腺素、醛固酮和生长激素,这些激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
因此,考虑到肥胖者的血压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指数的调整,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高血压。
其次,肥胖引起的高血压风险比普通人更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几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以上。
因此,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加入体质指数的调整,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并治疗具有高血压风险的肥胖人群。
然而,有关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需要根据体质指数进行调整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发现,即使在正常体重的人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也很高。
这反映出高血压的发生不仅与肥胖有关,还与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仅仅依靠体质指数作为调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依据可能不足够准确。
高血压_百度百科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 m H g 和(或)舒张压≥90m m H 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同时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m m H 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
诊断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从而作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程度,以指导诊断与治疗。
高血压标准

综上所述,身高的毫米数除以汞的比重即为个人收缩压的最高汞柱值,下浮20mmHg范围视为正常。舒张压为 <80mmHg不设下限。
感谢观看
身高影响
追溯血压升高的原因,主要与人体发育的身高指标有直接关系。心脏每次射血必须能克服身体高度所致的血 液重力的影响,所以,应将血压值以人体身高换算出的身高——血压对应值作为个人正常血压标准,即身材越高 的人收缩压越高。换算方法为身高的毫米数除以汞的比重(13.6)即为个人收缩压的最高汞柱值。例如:1.5米 身高收缩压为110mmHg,1.8米身高收缩压为132mmHg。
中国标准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治疗指南中规定,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在17.3~18.6Kpa(130— 139mmHg),舒张压在11.3—11.9Kpa(85~89mmHg)者称为高血压的正常高值,以前称为“高正常血压”。
1984年医学家们首次提出“高正常血压”概念,后又在1993年进一步将血压低于17.3—11.3Kpa(130— 85mmHg)定为正常血压,因此当收缩压为17.3~18.6Kpa(130—139mmHg),舒张压为11.3~11.9Kpa(85~ 89mmHg),或二者只要一项达此水平,便是“高正常血压”,也就是血压“正常高值”。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 织/国际高血压学会治疗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这 就是血压“正常高值”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就不是高血压,这样如果无靶器官损害,也无危险因素存在的 条件下,就无需医治。
高血压诊断标准、分类、总体风险评估、筛查、诊断和血压测量、生活方式干预、起始血压治疗及降压药物治疗

临床高血压诊断标准、分类、总体风险评估、筛查、诊断和血压测量、生活方式干预、起始血压治疗及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仍定义为诊室血压≥140/90 mmHg。
在≥140/90mmHg的患者中进行干预获益超过不进行干预。
高血压分类基于诊室血压的分类和高血压分类定义,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定义为SBP<140 mmHg且DBP≥90 mmHg。
除基于血压值进行高血压分级外,新版指南将高血压分为3期:1期:无并发症的单纯性高血压,即无高血压介导的器官损害或已确定的心血管疾病,包括慢性肾病1期和2期;2期:存在靶器官损害、糖尿病或CKD 3 期;3期: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或CKD ≥4期。
高血压和总体CVD风险评估高血压与其他风险因素相关,包括血脂异常、糖耐量受损和2型糖尿病,这些因素可进一步增加CVD风险。
所有高血压患者都进行CVD分层。
对正常高值血压或1级高血压的患者尤其重要,或可影响其是否进行降压药物治疗,以及判断降压速度。
对2级和3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都进行药物治疗,风险分层对降压治疗或随访策略至关重要。
使用SCORE2和SCOR2-OP评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CV风险评估,由于已确定CVD或CKD、长期或复杂糖尿病、严重HMOD或显著升高的单一风险因素,而尚未处于高风险或极高风险。
高血压筛查定期测量>40岁成人或高危患者的血压水平。
对无高血压的个体,应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风险和CV风险安排重复血压测量的时间间隔。
建议高危患者每年都进行随访。
高血压诊断和血压测量(1)血压测量装置选择使用自动电子上臂式袖带血压计进行诊室和诊室外的血压测量。
如果没有自动设备,可使用带LCD或LED显示屏的混合手动检测设备等进行诊室血压测量。
仅可使用经验证的设备进行测量。
临床实践不使用无袖带血压检测设备来评估或管理高血压。
(2)诊室血压测量使用诊室血压来诊断高血压,基于高血压相关风险、降压治疗获益以治疗相关血压阈值和目标所推荐的一种测量方法。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1.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正确的诊断和分级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2.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舒张压或两者同时增高。
根据其起源和机制的不同,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无明确病因的高血压,占高血压病例的大多数;而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3.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依据是血压测量结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的共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如下:-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29mmHg,舒张压<80mmHg;- Ⅰ期高血压: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 Ⅱ期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Ⅲ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
高血压的诊断应基于多次测量,以避免一次血压异常结果的误诊。
4.高血压的分级根据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高血压分为以下几级:- Ⅰ级: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 Ⅱ级: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Ⅲ级: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
高血压的分级有助于评估风险和确定治疗策略。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Hypertension):收缩压、舒张压或两者同时增高的心血管疾病。
2.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无明确病因的高血压。
3.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4.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产生的压力。
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一、定义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是指持续性的动脉血压增高的一种疾病。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收缩期血压,即心脏收缩时的最高血压)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舒张期血压,即心脏舒张时的最低血压)超过90mmHg,可被认定为高血压。
二、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的共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如下:1.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2.正常高值(临界值):收缩压120-129mmHg,或舒张压80-84mmHg;3.高血压1级:收缩压130-139mmHg,或舒张压85-89mmHg;4.高血压2级: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5.高血压3级: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6.高血压并发症:伴有心脑血管疾病。
三、诊断步骤及评估对于疑似高血压的患者,一般采取以下步骤进行诊断和评估:1.测量血压:使用标准的血压计,准确测量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2.多次测量: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数,多次测量,以排除临时的血压波动;3.定期随访:对已经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监测血压变化和疗效;4.评估并发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脑血管病变、肾脏功能等方面。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调整建议;2.高血压患者的运动锻炼指导;3.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4.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建议。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病防治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计生委于1994年发布的法律文件,主要规定了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患者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内容;2.药品监督管理局:指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是中国负责药品监管的主管部门;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通过签约制度,将高血压患者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的服务关系,为患者提供持续的高血压管理和咨询服务。
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高血压,也被称为高血压病,是指血压长期持续升高的一种慢性疾病。
它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对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了解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对于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高血压至关重要。
一、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过高。
一般来说,我们通过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来衡量血压。
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血液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成人血压水平大于或等于140/90毫米汞柱(mmHg)被认为是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需要进行多次血压测量,并结合个体的临床情况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以下是常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 血压分类-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29 mmHg和/或舒张压80-84 mmHg- 高血压阶段1: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5-89 mmHg - 高血压阶段2: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2. 高血压的确认如果初次测量发现血压超出正常范围,医生通常会建议复查。
在确认高血压时,应该至少进行两次独立的血压测量,并在两次测量间有足够的时间间隔(通常为1-4周)。
3.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这是通过佩戴一个便携式血压计来测量血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有助于确诊。
4. 高血压相关的检查和评估诊断高血压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检查和评估,以确定病因和损害程度。
这些包括:- 完整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如血常规、肾功能和血脂检查- 尿液检查,如尿常规、尿蛋白定量- 心电图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 脑血管检查综上所述,高血压的定义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过高,其诊断标准主要是通过多次血压测量,并结合个体的临床情况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判断。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分级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分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级对于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进行了统一规定,以便于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是患者的血压水平。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明确高血压的诊断。
二、高血压的分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的统一规定,高血压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
此时患者无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属于理想的血压水平。
2. 前高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
此时患者的血压已经处于高血压前期,需要引起重视,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发展为高血压。
3. 一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此时患者已经被确诊为一级高血压,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
4. 二级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
此时患者已经被确诊为二级高血压,属于严重的高血压病情,需要立即进行治疗和控制。
三、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的意义。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明确的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和管理,防止病情恶化。
其次,分级的意义在于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总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分级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患者也应该重视自己的血压水平,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预防高血压带来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一、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是由心脏收缩、大动脉血管弹性及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等因素形成的。
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如下:
1.年龄、性别:两性血压皆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平均收缩压自35岁起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4mmHg;平均舒张压自30岁起即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1.5mmHg。
男性青少年血压—般较同年龄组女性稍高,但自45岁起,女性收缩压增加幅度大于男性,到55岁后绝对值也大于男性,显示女性更年期前后血压上升。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35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35岁以后,则女性高于男性,致总患病率女高于男。
2.身长、体重:体重与收缩压及舒张压正相关,身长和体重指数与舒张压正相关,超重者血压比正常体重者高,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6倍。
3.职业:脑力劳动者血压比体力劳动者高,高血压患者率:城市脑力劳动>城市体力劳动>农村。
农村血压明显上升年龄较城市人群迟10年。
4.民族:各民族高血压患病率有明显差异。
5.饮食营养:素食、鱼多地区血压低,耗盐多地区血压水平高。
6.气候等:夏天血压较低,冬天血压较高;立位收缩压稍降,舒张压稍升,脉压变小;熟睡时血压低,清醒时较高,剧烈运动血压可高达200/100mmHg。
7.遗传:高血压为主要基因-微效基因共同引起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一般来说,基础血压水平较高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亦较高,上述影响基础血压才水平的各种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
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压经常升高。
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常伴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功能损害,通常认为,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或病理过程。
血压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生理常数,各年龄组血压呈正态分布,但随年龄增长而曲线右移,离散性增加,高值部分增多,低值部分减少,呈正偏态分布。
高血压的任何一个定义都是根据血压读数连续分布中人为的选定一个阈值,确定该阈值的水平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纯流行病统计学方法:对人群血压(按年龄性别分组)依“平均值+1.5~2
个标准差”为正常范围高值,例如《实用心脏病学》(1978年版)高血压诊
断标准:
收缩压:>39岁>140mmHg (100+年龄)
40~49岁>150mmHg (100+年龄)
50~59岁>160mmHg (100+年龄)
>60岁>170mmHg (100+年龄)
舒张压:>90mmHg
以上是我国1959、1964、1974年全国心血管病会议拟订的诊断标准,共同特点是诊断标准与年龄相联系(单纯流行病学调查),不考虑血压对病理、合并症
及死亡情况的影响。
2.病理学方法:寻找基本缺乏心血管轻微病变(如眼底血管改变等)的血压分界点。
寻找血压增高的病损点,以确定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承认血压随年龄增高是正常生理现象。
实事上将血压全部正常的家属成员按年龄分组,并未发现血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现象;某些不发生高血压的低食盐地区(如爱斯基摩人),居民的血压并不显示随年龄增加的趋势。
这种方法较单纯流行病调查是一种进步,但难以在大范围实施。
3.前瞻性研究:通过流行病学前瞻性观察,比较血压水平与死亡率(特别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间的关系。
例如据报道,舒张压>83mmHg,但<90mmHg的人群,死亡率较<83mmHg的人群明显升高。
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且具有可抄作性。
西方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群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具有大量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可以获得可靠资料。
唯一困难是时间夸度长,例如10年、2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将日益显示其先进性和科学性。
例如WHO在1987年规定,血压≤140/90mmHg为正常,≥160/95mmHg 为高血压,介于其间为临界高血压。
但1999年修改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
高血压诊断标准降低,显然受了前瞻性研究的影响。
三、目前我国高血压的一诊断标准
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上述),正常变异和病态之间难以截然划分,因此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划分标准,各国(甚至一国的不同时期)不太一致。
我国目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推荐的诊断标准(1999):
成人(>18岁)高血压定义和分类
类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 理想血压<120 <80
正常血压<130 <85
正常高值130-139 85-89
1期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2期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期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
2003年5月14日,美国高血压学会对高血压分类作了新的界定:
高血压分类(JNC7)
血压分类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120 <80
高血压前120-139 80-89
1期高血压140-159 90-99
2期高血压≥160 ≥100
该标准将JN6之2、3期合并为2期,并提出了高血压前的概念,将正常血压的标准又下调了!因为大量临床研究进一步发现,血压从115/75mmHg开始,
每增加20/10mmHg,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一倍。
55岁血压正常的人,未来发生高血压的危险为90%;50岁以上成人收缩压≥140mmHg,比舒张压高对心血管的危险更大。
这些研究结果,无疑对心脑血管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JNC7发表后受到各国普遍关注,但也引起了较大争议。
主要是认为“高血压前期”的提出,会增加许多人的精神负担。
欧洲和我国目前仍采用WHO标准。
著者连接:诊断高血压的临界值是人为规定的。
随着人们对高血压认识的逐渐加深,这一临界值的确定也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它对临床上高血压的治疗将更具有指导性。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变化过3次
1951~1986:高血压:>100+年龄/90mmHg
1987~1998:高血压:>160/95mmHg
临界高血压:140~159/90~94mmHg
1999~2010:高血压:>140/90mmHg
该文摘自夏辉明著,《人体奥秘与长寿要素》,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98-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