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知识要点(一)
第四章第1-2节线段、射线、直线与比较线段的长短

第四章第1-2节线段、射线、直线与比较线段的长短一、知识脉络图二、知识点拨1. 线段的认识(1)线段的意义:是直的,长度有限的;有两个端点,能度量,能比较大小。
(2)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line segment)最短。
(3)线段的表示法:如图所示,用线段AB或线段BA表示,其中A与B分别表示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又称线段的端点),这种表示法说明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地位”是平等的,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线段AB可以记作a,即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也可以表示为b或其他小写字母。
(4)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distance)。
(5)关于两点之间的距离需要注意:①距离是指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值,而不是线段本身;②线段的长度可用刻度尺度量,也可以借助圆规来度量;③两点之间即使看不到线段,也存在距离。
④两点间的距离是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两点间距离的概念描述的是数量,而不是图形。
同时根据性质“在连结两点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可知,两点间距离具有“最短”的特性。
2. 射线的认识(1)射线的意义: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就是射线,射线只能向一方无限延伸,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只有一个端点。
(2)射线的表示法:如图所示,图中的射线只能表示为射线OP,而不能表示为射线PO。
因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如该射线的端点是O,点P只是射线上的某一点,点P向左或向右移一些,并不改变射线本身,所以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是有排列顺序的,端点写在前,射线上的另外一点写在后面,请同学们务必记住这一点。
射线只有一种表示法。
(3)说明两条射线是同一条射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端点相同和延伸方向相同。
易错纠正: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画射线OP时,要画出向P点的一方延伸的情况。
3. 直线的认识(1)直线的意义:将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直线可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无端点。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不是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识起源于经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
(2)关于“世界的可知性”命题,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虽然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唯心主义者把认识看作是精神活动,使认识脱离了客观现实。
例如,认为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是上帝赋予的观点,虽然也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这种认识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3)对于“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
但对于经验来自何方,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首先产生的是感性经验。
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认识起源于经验。
唯心主义则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的经验和感受,或是上帝赋予的,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
(4)“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与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
有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也论述了思维运动的辩证过程。
(5)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和一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都接受“认识起源于经验”,也都认为“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所以,以上三方面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主体和客体是指什么?主体指在一定社会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化学周期表一、原子结构1、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中立不带电。
2、质量数(1)概念: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
(2)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两个关系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②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表示方法如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126C表示质子数为6,质量数为12的碳原子。
4、粒子符号(A Z X±b n±m)中各数字的含义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以钠原子为例:(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上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每层上所排的电子数也相同)。
如Mg:→Mg2+:。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和同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如F :→F-:。
Na+与稀有气体Ne 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Cl-与稀有气体Ar 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二、元素在周期表1、周期的分类与包含元素类别周期序数行序数核外电子层数包含元素种数起止元素短周期1112H ~He 2228Li ~Ne 3338Na ~Ar 长周期44418K ~Kr 55518Rb ~Xe 66632Cs ~Rn 77732Fr ~Og2、族的分类16个族分为7个主族、7个副族、1个第Ⅷ族和1个0族。
3、元素周期表中的方格中各符号的意义注:元素周期表记忆口诀横行叫周期,现有一至七;三四分长短,四长副族现;竖行称作族,总共十六族;Ⅷ族最特殊,三列是一族;二三分主副,先主后副族;镧锕各十五,均属ⅢB族。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相互推断(1)元素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与位置的关系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有H、Be、Al。
七上科学第四章知识要点(全)

七上科学第四章知识要点(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四章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
(由于地球自转)(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知识点考点及解题方法规律汇总

第四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 1 -第1课时 原子结构 .............................................................................................. - 1 -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 .......................................................................................... - 5 - 第3课时 核素 ...................................................................................................... - 8 - 第4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 10 -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 - 16 -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 16 -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 19 - 第三节 化学键............................................................................................................ - 22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1.基础知识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如碳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2.质量数(1)质量数: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后相加所得的数值。
第四章知识资料理论力学(一)

第四章理论力学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逻辑的科学,其内容由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组成。
第一节静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平衡逻辑,主要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简化、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一、静力学基本知识(一)静力学的基本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互相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将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运动效应,或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变形效应。
力的量纲为牛顿(N)。
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是矢量,满意矢量的运算法则。
当求共点二力之合力时,采使劲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其合力可由两个共点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决定,见图(a)。
或者说,合力矢等于此二力的几何和,即F R =F1+F2(4-1)显然,求FR 时,只需画出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就够了,即以力矢F1的尾端B作为力矢F2的起点,衔接AC所得矢量即为合力FR。
图4-1 (b)所示三角形ABC称为力三角形。
这种求合力的主意称为力的三角形法则。
它可以很容易地扩展成求多个共点力之合力的力的多边形法则。
(2011年真题)在图示四个力三角形中,表示FR =F1+F2图是( )。
第 1 页/共12 页提醒:按照力的合成的三角形法则,(B)图中F1和F2首尾顺序衔接,FR从F1的起点指向F2的尽头,FR= F1+ F2。
答案:(B)设一平面汇交力系F1,F2,F3,F4,各力作用线汇交于点A,如图 (a)所示。
为合成此力系,可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逐步两两合成各力,最后求得一个通过汇交点A的合力FR ;还可以用更简便的主意求此合力FR的大小与方向。
任取一点a将各分力的矢量依次首尾相连,由此组成一个不封闭的力多边形abcde,如图(b)所示。
此图中的虚线ac(FR1)为力F1与F2的合力矢,又虚线ad矢(FR2)为力FR1与F3的合力矢,在作力多边形时不必画出。
例1 (2005年)平面汇交力系(F1、F2、F3、F4、F5)的力多边形如图所示,该力系的合力等于( )。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核心知识梳理)-七年级地理上期中(人教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核心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考点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达到80亿。
(2)人口增长进程: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表示人口的增长速度。
(4)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①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②人口稠密区: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③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等自然环境恶劣地区
3.世界的人口问题:
(1)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措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
(2)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慢
措施:鼓励生育
考点二:世界的人种
1.气温的变化:
(1)三大人种: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2)不同人种的特征及分布
考点三: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2.世界的三大宗教:
考点四:世界的聚落1.聚落的形式:
2.聚落的形成条件:
3.聚落与自然环境:
4.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有些聚落从不同角度记录着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便于后人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2)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主要是讲述光现象的相关知识,包括光源的分类,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等知识点。
1. 光源的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热光源和冷光源,点光源和平行光源。
2.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反射,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
3.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此外,还有光的传播速度等相关知识。
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物理教材或请教专业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Excel2000的使用
1.界面介绍
2.一个新工作簿黙认有3个工作表,一个工作簿最多可以有255个
工作表,工作表可以增、减、移动、复制,工作表名可以修改。
3.一个工作表有65536行,256列(A,B,……Z,AA,AB,……
AZ,BA,BB,……BZ,……IA,IB,……IV,共9×26+22=256列),行与列交汇处的区域称单元格,行号和列号构成单元格地址(如上图中的C5)。
4.鼠标光标在工作表中的几种状态(如空十字形、实十字形等)。
5.工作表的数据输入
A.字符串的输入:长字符串、数字字符串
B.数值输入:+、-、%、$、()
C.日期和时间的输入
D.智能填充数据:相同的日期时间数据(按住Ctrl键)、相同的非纯数值数据(按住Ctrl键)、字符串和纯数值数据(直
接拖动)、填充已定义的序列数据(如星期、月份、季度、
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
6.选定单元格(行、列、整个工作表、若干个区域)
7.插入与删除单元格
8.查找与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