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苏教版九下)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4《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4《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4《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

2.学习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学习文章善于通过细节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领悟文中邹忌与威王的语言所蕴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通过朗读理解文意,并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学理解,标注出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质疑解疑,理解文意。

并了解邹忌是如何运用设喻的方法来劝谏齐威王的。

【学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昳.( )丽朝.( )服衣冠.( ) 窥.( )镜期.( )年朝.( )于齐间.( )进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私.()我也吾妻之美.()我者皆以.()美于徐公王之蔽.()甚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耳者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3.在预习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1.导入2.了解课题含义,熟读课文。

3.结合书下注释,合作翻译课文。

4.质疑解疑5.小结三、课堂巩固(一)一词多义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皆朝于齐()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朝于是入朝见威王()皆以美于徐公( ) 朝服衣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孰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古: ) (今:)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 ) (今:)3.明日..,徐公来 (古: ) (今:)4.邹忌讽.齐王纳谏(古: ) (今:)5.能谤.讥于市朝(古: ) (今:)(三)翻译句子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苏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主备人:备课组成员:教学目标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

4、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5、体会“讽谏”的妙处,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2、了解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教学过程教学旁注建议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严,不可侵犯。

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吴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但历史上仍不乏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的正面事例,你能说出一两个来吗?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就是一个这样的贤臣。

他敢于批评齐威王偏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3、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九年级语文下册14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4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苏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 苏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现代社会,能否研究研究说话技巧,把利于行的忠言说得顺耳呢?事实上,我们的老祖宗中有许多人就很讲究说话的艺术。

现在,我们来学一篇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的说话正是如此。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窥.镜()谤.讥()期.年()形貌昳.丽()市朝.()间.进()暮寝.()朝.服衣冠()2.常识介绍(1)剖析文题: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曾任齐国的相,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王即齐威王。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纳谏,接受规劝。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文体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目标:1、能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掌握环环相扣、结构完整的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2、能体会和说出邹忌运用设喻进行讽谏的表达效果,懂得古代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并学会这种讲道理的写法。

3、体会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之处,能辨析妻、妾、客对邹忌问话回答的细微差别,品味本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特点。

4、能在梳理和理解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背诵全文。

重难点分析:1、朗读、背诵,理解故事的寓意,运用设喻进行讽谏的写法是学习的重点。

2、辨析妻、妾、客对邹忌问话回答的细微差别,品味本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特点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名家名篇大家谈,导入新课。

组织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交流《战国策》的有关资料。

2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指名朗读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学生听读一生感情朗读思考,交流。

二、理清情节,研读课文:1 指导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体会说出叙述特点。

朗读,思考,交流。

2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出示讨论问题:(1)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明治国应注意什么问题?(2)邹忌讽齐王有什么高明之处,效果怎样?(3)妻、妾、客针对邹忌的问话,回答大致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异,你能说出这细微的差别吗,为什么有这种差别?(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深刻的启示?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归纳,明确。

三、综合活动1 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思考:1、假如邹忌用直谏的方式劝齐王纳谏会有怎样的结果?2、请再举几个讽谏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

交流,口述。

2 就本文的阅读感受写一篇文学评论交流,写作。

四、课外阅读: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唐雎不辱使命》(国策)两篇文章。

五、课后学习:背诵课文。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话要看对象,提意见更要看对象,如果提意见的对象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君王,弄不好就会招来杀生之祸。

今天我们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来看看邹忌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规劝齐威王的。

二、解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是什么意思?(今义:讽刺。

古义:讽谏,委婉地规劝。

)"纳'呢?(采纳、接受。

)邹忌规劝谁?(齐王。

)谁接受谏言?(齐王。

)所以这个题目是一个"兼语句'。

"齐王'既作"邹忌讽齐王'的宾语,又作"齐王纳谏'的主语。

三、资料简介:1、《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又称《国策》、《国事》、《短长》等,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

共33篇,分国别编辑,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邹忌简介: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整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整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整理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把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力量。

教学重点1、理解五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讽谏美(我)私朝2、把握二个通假字有孰3、归纳实词和虚词的义项实词:修朝虚词:孰4、熟识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明日5、解释四个文句,留意其句式特点A、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熟悉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感知新课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谏朝服期年窥镜昳丽间进孰视之2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各一个。

(同学在检测本上完成之后,同桌交换,老师一边指明同学来回答,一边指导同学来批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由讲检测题导入新课。

导语如:有个同学刚才提到了魏征,很好。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判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比。

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

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准时改正自己地错误。

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留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docx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获鹿镇中学杨文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背景资料。

2、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巧用设喻讲道理的方法,把握讽谏的艺术。

4、了解语言上排比句式,环环相扣、步步进逼的特点。

5、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初步弄懂课文大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中,把握人物形象和邹忌讽谏的艺术。

3、实施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学设想:1、重点: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难点:把握邹忌巧设喻讽谏的艺术。

3、思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中,弄懂故事情节z把握人物形象和邹忌讽谏的艺术。

结合我们的生活,谈一谈兼听则明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三.教学过程:(-)走进课文:1.背景导入: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矛盾尖锐、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些有学识和才能的人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同时各国的统治者也清醒的认识到,若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了。

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以团结人心,使国家强胜,立于不败之地。

2.了解《战国策》:《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

它不仅是硏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还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的文章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善于借助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3、题解: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曾任相国。

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谏z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齐王,即齐威王, 在位期间,改革政治,使齐国国力逐渐增强。

(二)读课文:1、放朗读磁带,并注意下列生字:B失丽yi孰与shCi谤讥b:ng ji间进诟n期年ji2、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并注意人物语气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劝说
妻---私宫妇
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
客---求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

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四.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

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

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

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

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

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

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

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

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