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优秀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设计简说篇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
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
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NIUBB}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
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
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二学目的: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教学重点:1 、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2 、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教学时数:一节【导语】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授课过程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这是个兼语结构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一、导语: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__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自觉诵读的习惯,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并积累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辨析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喻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设喻说理的写法。
2、掌握《战国策》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讽喻的手法,体会本文结构安排的精巧之处。
教学方法】研讨法、点拨式。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圣君,有贤臣,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时期被称为“太平盛世”,但是自古忠臣易得,圣君难觅,于是才会出现忠义之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甚至死谏,在《红楼梦》中借助贾宝玉之口道出了封建社会用人的标准,那就是“武死战,文死谏。
”然而,忠言逆耳,即使死谏,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的君王也未必愿意听取,怎样使帝王能够听取自己的进谏呢?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能够使齐威王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广开言路,用的就是“忠言顺耳”讽谏的办法。
下面我们就走近邹忌和齐威王这对被人称颂的贤臣、明君。
授课:(板书课题,解题)题目包括两个含义: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
(掌握“讽”的含义)二、通过预习课文,请大家说出邹忌讽谏结果“战胜于朝廷”(板书)三、齐国为何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齐威王纳谏除蔽(板书)四、用课文原句找出齐王纳谏后齐国的变化,分析描写方法,解释重点实词,积累文言知识变化:“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三赏三变)描写方法:侧面描写同学齐读第三自然段,以“上赏”、“中赏”、“下赏”与“令初下”、“数月”、“期年之后”为纲,把握结构,为背诵作准备。
五、同学快速从第一、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应积累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的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标出有疑难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文言知识归纳结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邹忌劝说齐王纳谏是爱国的表现。
【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
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关知识介绍1.解题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
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是接受、采纳。
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
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
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ch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身长,长(形容词)修修建(动词)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
译为“没有谁”。
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A.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B.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C.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D.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4.句式A.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导入新课】齐读课文。
【新课探究】一、分析阅读第三段: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
"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
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加〔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假设市",造句略。
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胜利了吗?答:胜利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舞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7、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那么是齐威王鼓舞纳谏的三赏。
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优秀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优秀4篇教学重点篇一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说话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3、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难道一定是这样吗?战国时期的一位谋臣告诉我们“忠言”不一定“逆耳”,一“逆耳”的忠言更乐于让人接受,取到更好的效果。
请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作品: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是国别体。
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
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惊弓之鸟”“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解题讽,婉言规劝。
谏,直言规劝。
“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
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2、分角色朗读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
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一qi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
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6篇本文将介绍《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的优秀六篇,这些教案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和内容丰富性而脱颖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了解《战国策》。
二、能力目标: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二)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2.掌握成语“一鸣惊人”、“门庭若市”及文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课。
教师备课内容:
课前,老师放一段名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动画片。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导入,通过故事让学生体会婉言、隐语的妙处。
(二)文学常识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
介绍作者及作品,讲述你知道的《战国策》中的故事给大家听。
(三)一读:读准字音,辨明字义: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闻.寡人之耳者
(5)今齐地方
..莫不私王
..千里(6)宫妇左右
(7)邹忌讽.齐王纳谏(8)能谤讥
..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忌不自信。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王之蔽甚矣。
(四)二读:读懂结构。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
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
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
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
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
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
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
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
由于邹忌由小及大。
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
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1)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2)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3)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一)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
或全班讨论,教师诱导、点拨。
(二)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
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
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
看来劝谏能否成功。
其决定因素在于纳谏对象——王。
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
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
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三、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