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势神道与江户国学——国粹主义的放纵自赞

合集下载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Ad日本神话作者:李洁当当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江户末期,日本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此时,日本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封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日本朝野强烈反对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要求重新树立天皇的权威,抵御外国的侵略,发展日本的资本主义。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

在维新运动中,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民族宗教受到重视,它作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江户末期神道的兴隆为背景,把神社神道和皇室神道直接联系起来而形成的特殊的民族宗教就是国家神道。

随着国外要求开放门户的压力增大和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政治斗争激化起来。

在发展成为内战的过程中,恢复天皇古代宗教权威的要求同倒幕的政治目标结合起来,使神道的兴隆达到高潮。

1847年,孝明天皇派遣敕使,到石清水社临时祭祀,奉献币帛,祈求依靠神助,击退外国的军舰。

1849年又命令京都等地的7 社7 寺祈祷国泰民安。

朝廷不仅对有力神社进行列祭、临时祭,屡奉币帛,祈求神的保佑,而且在皇宫中的神殿内侍所以及二十二社等各地有力神社进行了祈祷。

1863年,根据长州藩的建议,孝明天皇史无前例地参拜了贺茂社、石清水八幡宫和春日社,祈祷攘夷。

天皇还派遣特使前往伊势神宫,计划安排天皇亲自参拜。

同时计划恢复从室町时代废除的宫中的祭典祈年祭,准备在朝廷中恢复设立神祇官。

孝明天皇有意恢复神社的祭祀活动,鼓励了神道的复兴。

北野社、春日社、大原野社、松尾社的祭祀陆续恢复起来。

神道传统家族吉田家族,于1865年恢复了吉田神社的祭典,试图借此机会重新获得神祇官代理的地位。

神道的兴隆很快在各藩形成了高潮,各地纷纷要求提高神职人员的地位和采取神式祭葬。

各藩还实行排佛的政策,合并、关闭佛教寺院,命令僧侣还俗,改充士兵。

要求采取以神道为主的政策,认为日本是皇道,无需佛教。

同时规定藩主和藩士的祭葬改用神道方式。

日本神道

日本神道

从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翌年进攻上海等侵 略行径都作为“追慕”的“光荣史迹”而雕在那 里。在神社一侧的陈列馆里,陈列着当年侵华日 军的武器、战利品、遗物、遗书和照片。神社大 殿里供奉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历次对外战争中2 46万多名战死者的牌位,其中大多是死于对外 侵略战争的军人和战犯。1978年10月,东 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两千余名乙级、丙级 战犯的牌位也被移进这个神社。

伏见稻荷神社
吉备津神社
日本神道在动漫中的运用
靖国神社 (Yasukuni Shrine) 是日本近代 史上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它建于1869 年(明治维新第二年),最初叫“东京招魂 社”,1879年改称为“靖国神社”。它 把在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中死去的亡灵作 为神来祭祀。靖国神社坐落在日本东京九段 北,占地10万多平方米。神社大门外两侧 各竖一座高约十米的石塔。石塔建于193 5年,塔身上有16块浮雕,反映的都是为 日本侵华战争树碑立传的内容。
神社的参拜程序


1、打从穿过鸟居开始就是神的领域 神社在参道入口处配建“鸟居”(牌坊), 举步踏入鸟居,便意味着辞离凡界进入神域。 所以,参拜者进出鸟居时,都须轻轻致礼。

2、参道不只是给人走,神也要走。
穿过第一个鸟居开始,一直延伸到神社本殿的道 路,日本称作参道。日本人大多走到参道的两旁 ,极少走到参道中央,因为中间是留给神走的。 想到神社求个符什么的人就得牢牢记住了,就算 你不虔诚也得作作样子,要不然买的御守不灵, 只是个装饰品。
朴素的古神道
神佛融合的两部神道
“本地垂迹”中的山王神道
根叶花果混映的吉田神道
反“本地垂迹”的伊势神道
儒学神道的先驱吉川神道

武士道精神——神道教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

武士道精神——神道教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罗晓莹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

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大规模侵略中国。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

1931年日本发动满洲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标志着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至使3500万中国人丧失了生命。

另外,在众多亚洲国家,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数不胜数的滔天罪行:在被剥夺了主权的朝鲜实行“皇国臣民化”;在菲律宾逾百万的无辜百姓惨遭日本人屠杀;在印度尼西亚,仅被“日本主人”强制抓走的劳工就死亡200多万人。

以上一切罪恶的根源是日本反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军国主义。

奉行军国主义,日本从上至下全民的任何野心勃勃、肆无忌惮的行动都被赋予了合理性、道德性,以极端狭隘的日本皇权、国家至上伦理观,无视人类的公理和正义,无视其他民族的主权存在。

然而,纵观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全民性、疯狂性和野蛮性,就不难发现这种极端军国主义的形成是日本独特的悠久文化历史心态沉淀的结果,是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本文拟从日本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武士道精神和神道宗教实质出发,来探讨其延承性对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1.平安武士道———早期武士精神。

早期日本武士产生于平安时代的8、9世纪,是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产物。

公元645年,天皇家族为效仿建立中国唐朝中央集权制国家,进行了由上而下的大化改新运动。

但由于社会基础不牢固,早期日本中央集权制很快解体,天皇大权旁落,外戚政治、摄关政治、院厅政治先后登场。

随着国有田管理的衰落,各种私有庄园的兴起,围绕土地争夺的矛盾斗争愈演愈烈,各种武装力量纷纷组织起来。

这一时期,各个武装团体内部,主从之间的利益结合首先始于物质报偿,即主君要用其财产的一部分与从者的生命交换。

江户幕府末期日本的国学和国学神道

江户幕府末期日本的国学和国学神道
,



的理
论 体 系 是 由本 居 宣 长 和 平 田 笃
兴趣 并接 触 古文 辞 学 古 义 学
, ,
、 。
本居 宣 长在 青年 时 期 曾在 京 都学 医 同时对 汉 学 国 学 发 生
其 中对 国 学派 的 契 冲 的 著 作特

别 倾 倒 成 为 他 涉足 国 学 的起 点
,
,
年 他 由 京都 回到 家 乡 伊
,
河 边 长流 一 位是 契 冲 下 河 边 长 流 受 德 川 光 国 之 嘱 注 释 《 叶 万
, ,
集 》 不 料此 项 注 释 尚未 完成 长 流 却忽 然 去 世

,

于 是 注 释 工作
,
由契 冲 继 续 进 行 契 冲与 长 流 是 学 问 挚 友 少 年 之 时入 高 野 山 削
,
发 为 僧 勤 学 苦练 学 问 颇深 他 在 注 释 《 叶 集 》 程 中 参 考诸 万 过

年 进 行 了 三 次 较 大 的 幕政 改 革 改

革 的 核 心 内 容 主 要 是 稳 定 农村 抑 制 商 品 经 济发 展 增 加 幕 府
的财 政 收 入 巩 固幕 藩 体 制
,
三 大改 革 除 了 第 八代 将 军 德 川 吉
,

,
宗 推行 的 享保 改 革 收到 一 定 的 成效 外 其他 两 次均 以 失败告 终

,
农 村 的 不 稳 常 常激 起农 民 为 追 求生 存 而 不 断 展 开 斗 争
据统
,
计 自 争达 到
,
世 纪 后 半期 至
世纪 前 半期 大 约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文 明对话 与文化 比较
本 期 栏 目主持 人 : 张 晓 刚教 授
( 大连 大学 东北 亚研 究院 ,辽 宁 大连 1 1 6 6 2 2 )
主持 人语 : 一般 认 为 , 日本 国 学是 基 于 《 古事记 》 、 《1 3本 书 纪 》 、 《 万叶集 》 等 古典 的 、 主 要 是 文 献 学 的
展 开 江 户 国学的发 展 脉络 . 进 而 探 析 了 日本 国 粹 主 义 的 双 重 性 格 . 即 持 续 地 向 东 西 双 方 强 调 自我 优 越 并 因此 而 放 纵 自赞 。
张 琦 伟 先 生 的 《日本 国 学 思 想 内 向 构 建 中 的 他 者 意 识 》 以本居 宣长 的 国学 思想 为切入 点 . 强调 了 日
第3 0卷 第 2 期
2 0 1 3年 3月
深圳大学学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S h e n z h e n Un i v e r s i t y f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Vo 1 . 3 0 No . 2 Ma r .2 01 3
作者简介 : 张 晓刚 ( 1 9 6 2 一) , 男, 辽 宁本 溪人 , 历史 学 博 士 , 大连 大 学 教 授 , 东北 亚 研 究 院 院长 , 从 事 日本近 现 代 史 、 中 日韩 关 系
史 及 比较 城 市 史研 究 。
本 国 学 相 对 于 儒 学 的 诸 般 思 想 体 系 最 大 的 不 同在 于 . 国 学 试 图从 最 本 源 上 切 断 日本 与 中 国 文 化 的 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系. 以“ 发现” 一种 神 圣语 言 的 方式去 抵 消 既有 的神 圣语 言 的 强 大影 响 力 . 以 复 归 一 种 传 统 的 世 界 观 念 的 方 式 去 解 构 日本 近 世 政 治 封 闭化 与 被 边 缘 化 的 事 实 总之 , 国学是 江户幕府 末 期排 外主 义 、 明 治 中期 国粹 主 义 的 历 史 渊 源 . 狭 义 的 国 学 带 有 明 显 的 复 古 倾 向 和 严 重 的排 他 性 . 形 成 了 具 有 日本 文 化 特 点 的 思 潮 和 独 特 的 思 想 体 系 . 它 主 张 恢 复 日本 民 族 的 固 有精 神 即“ 古道 ” , 是 真 正 的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而 日本 文 化 的 “ 固有 性 ” 绝非 那 么纯 正 . 国 学 的 阐释 中仍 然 无 法 完全摆 脱儒 释道 , 特 别 是 儒 学 的 思 想 影 响 毋 庸 讳 言 . 从 学 术 角 度 考 察 日本 国 学 具 有 一 定 的 意 义 和 价 值 , 但 是 在 向传统 文化 中寻 求民族 宝贵 遗产 的 同时 , 对 国 学 的 消 极 影 响 也 应 该 加 以揭 示 当 然 , 这 也 是 各 国 学者在研 究本 国历 史文化 、 弘扬 民 族 精 神 的 过 程 中 所 面 临 的 共 同 问题

日本神道

日本神道

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它是在日本固有信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外来文化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民族宗教。

神道教首先是一个历史产物,按其发展阶段,可以大致分为自发的原始神道、神佛接触的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现代神道四个阶段。

同时,神道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日本历史上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神道教是大和民族成长的要求,是日本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神道教是构建近代日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神道教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摒弃政教合一,回归神道本性的现代神道教是现代日本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柱之一。

探讨神道教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对于正确认识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民族心理将大有裨益。

比起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来,神道缺乏很多重要的要素,比如没有教祖、没有教义、没有戒律。

它甚至压根就没有所谓的“入教”,所有的日本人,从生下来那一天开始天然就是“氏子”、即作为神灵的子孙自动进入神教,而所有外国人,不管多么愿意,也不为神道所接纳。

神道没有教义,也没有戒律,因此,又名没有经卷的宗教。

日本人并不特别拒绝外来干涉的思想、文化,但日本人也不会全体臣服于某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一方面,日本非常地开放,从大家熟悉“遣隋使”、“遣唐使”到佛教信徒不断地东渡取经,再到明治后的“半个政府出国学习”的使节团,再到战后大规模地接受美欧文化,可资证明;另一方面,日本也很顽固,它从古至今全面接受的所有外来的文化、思想和宗教,没有一样可以在日本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没有一样可以改变日本人骨子里的东西。

在精神上、文化上,日本比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更少羁绊、更少包袱,对新生的事物更宽容、更大胆、更进取。

一般来说,神道是一个宗教。

但是它自己没有教典,理论也没有确立,而且日本人对神的看法非常模糊,常说“八百万之神”,意味着到处都有神,甚至有些神不是尊敬的对象,有可怕的,也有可爱的,和妖怪的界限也暧昧。

所以接受外来的神理论也不难,很自然。

神道神撰 日本食文化的原型 -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

神道神撰 日本食文化的原型 -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
6 时) , 来到制作神撰的专用厨房 ( 忌火屋殿) ,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方法发火 。用这 种方法取得的火叫做 “ 忌火” ,意思 为 “ 清洁干净”的火二生火以后,在没有烟 囱的 古老灶具上,用蒸罐 ( 颤)将米蒸成饭 ,称为 “ 强饭, o ’ 常规神撰的品种有米饭 ( 强饭) 、盐、水 、鱼 ( 鲤、 鳃 ,夏天用 干鲤干细和干鱿
午8 时( 冬季 为 9 时 ) , 下午4 时( 冬季为3 时) 。 早晚的品种除 蔬菜、 水果、 海藻有所 变化 外. ME 的品 种相同。 早晚 两顿 神撰在早 晨一 次制 作出 来。
( 三)伊势神宫由贵大御懊祭的特别神撰 神宫每年 的神尝祭 ( 1 0 月1 5 日 )和月次祭 ( 6 月3 0 口、1 2 月3 0 口)三次重大祭典 称为 “ 由贵大御撰祭” ,也称 “ 共节祭” 。下大祭典所用的神撰叫特别神撰 ( 由贵大 御撰) 。 “ 由贵, , 是最高贵的意思 。神尝祭时 。 水稻开始成熟 将 “ 神 田”中收获的 第一把新谷穗献于神前 ,表示对神带来风调雨顺 、水稻 丰收的感谢和期望来年带来 更大丰收的祈求,以及表示神与人共同享用丰收劳动成果 的意思\伊势神宫的神尝 祭和月次祭要从当天的晚上一直持续到次日的凌晨。晚上1 0 时进行 第一次供奉 ,叫 “ 由贵夕大御撰 ” 。凌晨2 时进行第 二次供奉 ,叫 “ 由贵朝大御撰 " 。特别祭典的主持 人及神官们均要提 前数 日进人斋馆斋戒、清拔身心。祭典分别在内外宫 的正殿和别 宫进行。因为祭典是在深夜进行 ,平时神宫域内所用的电气照明全部关 闭,点起 火
神道神撰
王蓉
日本食文化的原型
神道是在 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 上发 展起来的精神传承
神撰 ( 匕凡廿凡)
是 神道祭祀时 供奉给神的 食品。如果 说, 神 道是 日 本民族 传统文化的 基础和核心的

章太炎国粹主义发微

章太炎国粹主义发微

章太炎国粹主义发微□张吕坤一作为概念的国粹,其意义在当下是十分含混的。

这100多年来,人们通过形塑“国粹”来表达某种企图,进行思考和实践,赋予其公认的普遍意义,并建立了一套复杂的言说和价值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国粹早已面目全非。

我们固然可以把国粹的含混怪罪于观念史演变的不可控,但问题也可能出在:作为概念的国粹,从一开始就暧昧不清。

黄节在《国粹学社发刊辞》中便说:“国粹,日本之名辞也。

吾国言之,其名辞已非国粹也。

”[1]这其中有两层意思:“国粹”这个词是个舶来词,肇源于日本。

即便是在当时国粹派的言说中,从日本西渡中国后国粹便发生了转义现象。

沈宗畴编的《国学粹篇》也说:“国粹二字,于古无征。

”进一步印证了国粹舶来之事实。

康奈尔大学教授马丁·伯纳尔(MartinBernal)1976年撰写的长文《刘师培与国粹运动》依然是我们考证国粹发端于日本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他认为日本的国粹运动,是发展自明治维新以来,对政府过度西化的不满。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它的中心思想当然是学习西方,力促社会现代化。

而且过程极其激进,不仅鼓吹剔除日文,改用罗马字母,更有甚者提倡改换日本人种。

甚至日本外相井上馨也说:“要使我国化为欧洲帝国,要使我国人化为欧洲的人民。

”[2]经历过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日本,实在是压抑太久了,明治维新理所当然演变成一次火山爆发式的激进主义。

正是在此种背景下,日本国内发起了一股国粹思潮,与激进的西化主义相抗衡。

1888年,评论家三宅雪岭、志贺重昂、井上丹了成立政教社,并刊行《日本人》杂志,提出“国粹保存”。

志贺重昂在论述《日本人》宗旨时说:“长久以来,大和民族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它玄妙地孕育出自己独有的国粹(Nationality),此一09重 读国粹在日本本土发展,随着环境而有不同的回应。

从孕育、出世、成长到发扬,经过不断地传承与琢磨,它已经成为大和民族命脉相系的传国之宝。

”[3]马丁·伯纳尔认为这种国粹观实则包含了三种意蕴:其一,国粹是一种无形的民族精神;其二,是日本国特有的遗产;其三,无法被他国所效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0卷 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深圳大学学报( 人 文 社 会科 学版 )
S h en z he n Un i v e r s i t y f Huma ni t i e s& So c i a l
Vo 1 . 3 0 No. 2 Ma r .2 01 3
伊 势神道 与江户 国学
国粹 主义 的放纵 自赞
周 颂伦 . 李小 白
( 东北 师范 大学历 史文化 学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4 )

要 : 主张神 佛峻 别的伊 势神 道 , 在 学问主 张和精神 思 想上 , 与 江 户 国 学 同 出一 辙 。 伊 势 神 道 批
判 佛 学 以期 推 动 文 化 自立 ; 江 户 国 学反 对 儒 学 以 期 实现 文 化 独 尊 。 对 外 来 文 化 的 无 情 排 斥 和 对 自我
大 的 精 神 力 量 . 我 国 学 者 则 在 明 治 以 后 日 本 极 端 民 族 主 义 的 轨 迹 中 找 到 了其 反 对 中 国 学 问并 谋 图 凭 此 而 蔑 视 中 国 的 文 化 构 图 在 有 关 国学 的 评 价 中 . 中 日
母 体 裹 挟 掩 蔽 着 诸 多 先 进 文 明 因 子 . 华 夏 文 明 的 巨 大启示 和诱 惑 。 是低 位 文化 所无 法抗 拒 的 。8 9 4年 ,
最 为激 烈 的异 军 . 声 响 最 为 尖利 的 唱 叱 。 人 们 称 之
某 种 体 系 思 想 以 强 大 政 体 为 依 托 向周 边 区 域 输 出 并 发 展 成 为 该 国 度 的 支 配 思 想 时 . 往 往 会 遭 遇 土 著 文化 思想 的反对 . 这在 世界 文化 史上 . 或 许 是 一 种 司 空 见 惯 的现 象 。 作 为 日本 的 地 元 文 化 , 神道对 来 自
传 人 日本 的 宋 明 理 学 取 得 了 凌 驾 于 众 诸 学 派 之 上 的
优势地 位 . 朱子学 派 的代表 人物林 罗 山及其 后人 . 亦
因 此 而 占据 了尊 贵 的 政 治 地 位 .经 济 上 的待 遇 也 极
为 丰 厚 随 着 时 代 的 变 移 .面 对 堆 积 如 山 的 政 治 难
( 1 9 5 7 ~) , 女, 黑 龙 江 鹤 岗人 , 历史学博士 , 东 北 师 范 大 学教 授 , 从事1 3本 文 化 研 究 。
第 2期
周颂伦 . 李小 白 : 伊 势 神 道 与 江 户 国 学
.1 7.
体 中占据绝 对至 上 的地位 . 令 神道 信仰 者仰 视 。 然 就 在 遣 唐 活 动 中止 的 几 乎 同 时 .一 种 神 佛 习合 的思 想
事 实 预 示 :唐 日之 间 促 动 文 明 流 动 播 散 的 能 差 已 几
近 弭 平 .而 土 著 文 化 对 退 潮 文 明 的 排 异 机 能 行 将 启
动 。大化改 新后 , 佛 教 被 奉 为 国教 。 在 祭 政 合 一 的 政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2 6
基金 项 目 : 国 家 社科 基 金 项 目“ 近代 1 3 本 的危 机 意 识 ” ( 1 2 B S S 0 0 8 )
作者简介 : 周颂伦 ( 1 9 5 2 一) , 男, 上 海人 , 政 治学博士 , 东北 师 范 大 学 教 授 , 博士生导师 , 从事 1 3本 历 史 与 文 化 研 究 ; 李小 白
根 据 菅 原 道 真 的建 议 . 大和朝 廷 中止派遣 遣唐 使 . 实 际的情 形是 自 8 3 9年 之 后 便 再 无 遣 唐 使 入 唐 这 一
两 国学 者 的 看 法 形 成 如 此 重 大 的 隔 阂 .并 不 完 全 在 于 以明治 维新 为界 、 各 自评 价 的 重 点 孰 前 孰 后 上 . 而 在 于 国学 展 开 其 影 响 力 是 以 “ 国粹 主义 ” 为其基 本性
文 化 的 放 纵 自赞 , 可 分 明 窥 见 深 埋 在 日本 文 化 内部 神 秘 主 义 和 情 绪 主 义 之 基 本 根 性 。
关 键词 : 伊 势神道 ; 江 户 国学 ; 国粹 主 义 ; 自赞
中图分 类号 : B 3 1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0 —2 6 0 X( 2 0 1 3 ) 0 2 —0 0 1 6 — 0 7
大 陆 的 文 化 曾 经 采 用 过 匍 匐 在 下 的 姿 态 . 盖 因 文 明
为“ 国学 ” 近年 来 . 我 国学 者 的 相 关 研 究 取 得 了 重
大 进 展① 面 对 日本 学 者 强 调 国学 对 朱 子 学 的 批 判 为
民 族 主 义 的 觉 醒 和 崛 起 乃 至 明 治 维 新 成 功 贡 献 了 巨
中世 纪 的 神 道பைடு நூலகம்论 串合 并 连 , 评说 会更 有效 率 。
题 .理 学 因 刻 意 追 求 高 度 抽 象 概 念 难 免 远 离 现 实 的
本性 . 大 大 限 制 了 其 辩 护 力 的施 展 . 于 是 在 江 户 学 界


神佛 习合 与神佛 峻别
便 逐 渐 酝 酿 发 酵 了 由 儒 学 内 外 各 学 各 派 不 约 而 同 不 谋而合 的反官学 : 朱 子 学 的 大 合 唱 从 1 8世 纪 中 后 叶起 . 有 高 吭 一声 飙 起 . 一 举 成 为 反 朱 阵 营 中 态 度
日本 江 户 时 代 。 幕 府 推 行 独 尊 朱 子 的文 化 政 策 .
格 的 , 其 作 用 点 应 时 代 需 要 固然 有 偏 颇 某 侧 的差 异 , 然 终 归 应 当将 其 视 作 车 之 两 辅 、 鸟之 双翼 . 尽 管 其 作 用力 释放 有正 反之别 , 然 毕竟属 于 同一系 统 。 此 外 为 了 更 透 彻 清 晰 地 梳 理 问 题 . 笔 者 以 为 江 户 国 学 应 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