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价值PPT课件

从学术、教育方面看待国学经典与教育问题
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 它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 文教育于一体,统一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丰 满和完善,内在有共通之处。
贰
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
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
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 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 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感谢观看
03 游艺技艺
包括传统的游艺, 以及一些需要通 过长时间反复地 练习才能获得的 传统技能技艺。
国学经典与教育
从社会、政治方面看待国学经典与教育问题
现在常说“世界在一体化”,世界一体化的 内容并不在于使各种文化变得同质,而是 在于各个民族的多样化。所以说,中国梦 离不开中国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应该 发挥中华民族最突出的历史文化优势,提 升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 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当代 文化。
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 文明,就是经典研读,就是 “文”“史”“ 哲”,就是艺术。人文 教育能促进我们对真善美的崇 敬之心,能唤起我们对一切伟 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 惊奇。
唐朝以前
中国的启蒙教育刚刚起步,启 蒙教育的目的是单纯的识字, 孩子上学读的第一篇文章是东 汉史游编写的《急就篇》。
素质教育就是改良土壤、 提高地力的过程。只有 土壤改良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提高 了,在这块土地上种的 东西才会蓬蓬勃勃地生 长。
国学第一讲

v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国学第一讲
第二计 围魏救赵
v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v 与敌交战时,攻打大集团敌人不如将敌人分 割成小股敌人来打,攻打敌人正面不如攻打 敌人的后面或侧面。
腹似蜃shèn ,鳞似鲤,爪似鹰,
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 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 旁有须髯[rán] ,颔下有明珠,喉 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 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 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龙的传人解析 国学第一讲
名人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 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 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国学第一讲
v 燧[suì]人氏: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
v “民食瓜果蚌蛤(bàng gé ),腥臊恶臭,
v 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v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
v 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
v 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dù] 》)
国学第一讲
v 神农氏: (距今五、六千年前)
v “民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 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 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 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新语·道基》)
v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奇书
国学第一讲
山海经异兽
国学第一讲
《山海经》上古四大神兽
国学第一讲
国学经典(PPT42页)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 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
10.和谐互助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滕文公上》:“乡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就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理论源头吗?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汉代总结为“五德”“五常”:
(一)“五德”:温、良、恭、俭、让。(出自《 论语·学而》)
❖ 温:邢昺注疏:“敦柔滋润谓之温。”温和待人 ,不急躁、不生硬粗暴。
❖ 良:邢疏:“行不犯物谓之良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 礼”:《周礼》《仪礼》《礼记》。
❖ 《周礼》:是周朝的职官制度。《仪礼》是战 国以前的各种礼节仪式,分为冠昏、丧祭、朝 聘、乡射四类礼仪,宋王应麟又分为吉、凶、 宾、嘉四礼。《礼记》是解释、说明《仪礼》 的论集,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 类,故称为“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 是指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礼制;军礼主 要指战争中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 捷、献俘、筑城、演习等活动的礼制;宾礼指 诸侯对天子的朝觐或各诸侯间的聘问、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 酒礼、立储礼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识国学经典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识国学经典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识国学经典第一节:教学目标上课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国学经典,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三字经》、《百家姓》等国学经典的内容和作者,掌握相关知识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第二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三节: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三字经》和《百家姓》的书籍封面,引导学生观察封面图片,并询问学生是否见过这些书。
2. 引入:教师简单介绍《三字经》和《百家姓》的背景和内容,让学生产生一些好奇心。
3. 学习: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三字经》和《百家姓》中的几则内容,注重发现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4.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三字经》和《百家姓》的内容有哪些?b) 这些内容传达了哪些道理和智慧?5. 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点总结,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阅读《三字经》和《百家姓》的相关课文,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感受。
第四节: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此次教案的实施,学生们对国学经典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多的方式和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同时鼓励他们多阅读国学经典,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三、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率先垂范 •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与教育方法
主讲人:
王斌
一、国学概述 二、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三、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方法
一、国学概述
1、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主,包括其余诸子学说在 内的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伦理体系。 2、“日用而不知,无用之大用” “食不语,寝不言” “寝不尸,居不容”《论语》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弟子 规》
二、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 者。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
二、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2、修身为本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 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 学》 • 为人君,止于仁;为 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大学》 •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 知所以修身,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治人,则知所 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 安重深沉为天下第一美质,定天下大难者此人也,为天 下大事者此人也。吕坤 《呻吟语》 • 沉静非缄默之谓也,意渊涵而态闲正,此谓真沉静。吕 坤 《呻吟语》 •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国学经典入门(讲稿)

传承中华文化】
鹿邑二高国学大讲堂
国学经典入门
(开堂第一讲)
主讲人 武楠
你知道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 一本国学经典著作,是哪一部吗?
【尚书】 【易经】 【论语】
【 易 经 】
易经是谁人所作?谁人所传?
「易经」是一部刻图记事的史 书,是从有文字,有史官起就 一代代记录的史书。从人类的 来源一直记录到大禹治水成功 后的人类发展过程。特别强调 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洪荒远 古之世趋吉避凶的道理。 「易经」的作者是我们的历代 祖先.不是某某一个人,是中华 远古历史的传承。
春 秋 孔 子 所 传
西 周 文 王 所 演
上 古 伏 羲 所 创
1703年,德国自然科学家莱布尼兹首次发现二进
制 莱布尼兹意料不到他发现的二进制会在中国的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中早有表述和使用,按此图予 以数列比较,坤卦相当于000000、乾卦相当于 111111、此两卦简约为0和1的二进位约数,他惊奇 地发现易经图象中从63到0的二进位数字。 他在钦佩之余说道:“我发现二进数是20年前。 到今天我才发现,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经了解到0与 1的二元数论” 莱布尼兹认为伏羲八卦是“最古老的科学纪物”。
让国学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智慧源泉
“我一直都在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至今已近70年而从 未停止。这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 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 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 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 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这正 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的关系。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 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 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我之爱好诗词和 到各地讲授古典诗词,如前所言,只是出于一种生命的感发 和召唤,不意竟因此获奖,乃全出于意外,我对此非常感 谢。”
国学经典与教育课件

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国学经典的普及工作,提高大众对其认 知和理解。
05
案例分析
某学校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案例
案例概述
某学校在教育实践中融入国学经典,通过课堂讲解、诵读 、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实施过程
学校开设国学经典课程,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邀请专家进 行培训,并开展相关活动如经典诵读、文化节等。
国学经典与教育课件
• 国学经典概述 • 国学经典在教育中的应用 •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 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创新 • 案例分析
01
国学经典概述
国学经典的内涵
01
02
03
传统文化精髓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 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 理和艺术审美。
历史传承载体
国学经典记录了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 传承,是研究古代社会、 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将国学经典融入社区文化生活,可 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 社区凝聚力。
03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国学经典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培养道德观念
国学经典强调仁、义、礼、智、 信等传统美德,有助于引导青少
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传承文化价值观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
神,增强文化自信。
民族精神支柱
国学经典所传承的文化价 值观和民族精神,是维系 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纽 带。
国学经典的分类
经部
包括《周易》、《尚书 》、《诗经》等儒家经
典著作。
史部
包括各种历史著作,如 《史记》、《汉书》等
。
子部
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 如《老子》、《庄子》
开学第一课中的国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

开学第一课中的国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近年来,国学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开学第一课中的重要内容。
国学教育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开学第一课中的国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
首先,国学教育强调对经典著作的学习。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将接触到《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讲解和讨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这些著作中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智慧。
同时,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
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时,国学教育也会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如诗词、书画等,扩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能力。
第三,国学教育强调实践与体验。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将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书法、围棋、茶道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四,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会讲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之处。
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和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将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坚定地继承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第五,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先哲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他们将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的重要性,培养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人文关怀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也有助于塑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六,国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诗文修养。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将接触到一些经典诗词的赏析,并有机会体验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主讲:曹廷华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
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
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
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
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
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不能光说不练。
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
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
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
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