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周第2课时总第12课时九上第2单元 第8课《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课时)西营李家森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书信的写法,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2. 过程与方法(1)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2) 复述文中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2.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画面,然后讲述:男主人公杰克为爱罗斯而放弃求生的最后一块浮木的那种超越生死的伟大爱情,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爱情就是灾难日子里的共同承受和分担。

“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但你懂得爱情的真谛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一读他给自己14岁女儿的一封信,它会给你智慧的启迪!(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近作者你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吗?交流后多媒体展示: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和教师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去写作,奇迹般写出40部土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其中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教师的一百条建义》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建义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三、对话文本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积累(多媒体辅助教学)(1)、读准字音:繁衍 yǎn 忐忑 tǎn tè一抔黄土 póu伫立 zhù一幢 zhuàng 怒不可遏è(2)、解释词语:忐忑:心神不定繁衍:逐渐增多或南增广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无比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激情3、小组讨论问题后抢答(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2)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爱情的?提示:由于女儿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少女,作者没有用那种讲道理的方法,而是采取寓言故事的形式,借生动有趣的故事启发女儿正确对待爱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

《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1、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2、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课前活动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等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投影显示: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理解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3、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故事。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5、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深入理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引发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解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师准备:摘录三个片断制成投影片。

学生准备:看至少一部古今中外爱情名篇。

教学过程: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二、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在学生思考时我适时提出了如下要求:请你从课文中的字词句、文章表述形式的技巧、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理解、体会本文,尝试运用“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等方法发现问题。

于是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寻找问题。

在留给学生10分钟阅读思考时间后,我提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疑惑或看法,并对本组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讨论时,我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发现由于前一段时间的训练培养,诜多学习小组都注意到了对本组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小组的记录员也都作了记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积累有关“爱情”的名言和诗句。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教学重点: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小组学习模式为主。

资料链接: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

代表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

这首歌每次我听了都很感动,爱一个人就应该和他一起慢慢变老,直到老得哪里也去不了,依旧把他当做手心里的宝。

我想再过若干年,等你们学有所成时,也一定能够收获甜蜜的爱情。

这样的人生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才能够拥有诗意的人生!二、第一环节:预习导航,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疏通、掌握重点字词。

(1)给加框字注音。

忐忑(tǎn tè)麦穗(suì)曙光(shǔ)伫立(zhù)一抔黄土(póu)怒不可遏(è)繁衍(yǎn)一幢(zhuàng)(2)根据意思填写词语。

(忐忑):心神不定。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

(伫立):长时间站着。

2、回想课文,小组间相互复述本文中的童话故事。

三、第二环节:夯实基础,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探讨爱情的内涵*(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8* 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 积累名言警句,理解其蕴含的意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3.指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教学难重点1. 积累名言警句,理解其蕴含的意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教学设想1.指导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资料,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2.组织学生讨论,使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世界著名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

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著有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其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

著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

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

苏霍姆林斯基在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则又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莎士比亚曾在一首诗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爱情?当十四岁的女儿提出这一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忐忑、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难点:理解什么是正真的“爱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1.导语设计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现在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同时也是写给所有少男少女的信。

爱情,一个敏感而又神秘的话题。

少男少女对这个话题既感兴趣,又感难以启齿。

大人既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又觉得无法讲清楚。

因而,这个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是一个较大的空白点。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给父亲提出这个难题,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巧妙地谈了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看法,给世界上所有面临这一难题的父母、子女做了很好的解答。

(板书课题及作者。

)2.用小黑板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1.展示预习成果(1)课后词语的正音释义。

(2)简介作者的有关情况。

2.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苏霍姆林斯基并未直接谈爱情,而是用祖母讲述的童话故事,巧妙表达对爱情这个问题的解答。

请同学复述童话。

(学生复述,互相补充。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提问3: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提问4: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二、结合下面的两句话,体会作者的爱情观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爱情中应该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花季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目标导学三:畅所欲言,“谈情说爱”给学生列举两则材料:材料一: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

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

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拣拣,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材料二: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让学生结合两则材料及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自己的理解大胆与大家交流。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宽广。

1.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1.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解读课文,挖掘其中的内涵。

2.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1.2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营造课堂氛围。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学生圈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3.合作探究3.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4.2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写作实践5.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5.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巩固课堂所学。

7.课后作业7.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2.学生在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写作能力。

4.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多媒体课件。

3.父爱相关的故事、视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周第2课时总第12课时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8课课题:致女儿的信
主备人:李家森复备人: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和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

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

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

2、学生想知道的: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对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
些困难,所以很想了解爱情的真谛。

另外,学生对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书信的写法,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

4、学困生的分析:课后第三题,根据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这
里对学困生来说比较有难度,要逐层分析,化难为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书信的写法,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2) 复述文中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画面,然后讲述:
男主人公杰克为爱罗斯而放弃求生的最后一块浮木的那种超越生死的伟大爱情,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爱情就是灾难日子里的共同承受和分担。

“哪
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但你懂得爱情的真谛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一读他给自己14岁女儿的一封信,它会给你智慧的启迪!(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你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吗?交流后多媒体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和教师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去写作,奇迹般写出40部土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其中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教师的一百条建义》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建义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三、对话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积累(多媒体辅助教学)
(1)、读准字音:
繁衍yǎn忐忑tǎn tè一抔黄土 pōu
伫立zhù一幢zhuàng怒不可遏è
(2)、解释词语: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南增广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
无比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激情
3、小组讨论问题后抢答
(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2)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爱情的?
提示:由于女儿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少女,作者没有用那种讲道理的方法,而是采取寓言故事的形式,借生动有趣的故事启发女儿正确对待爱情。

(3)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4)故事中为何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历程中去表现?这是说明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

(6)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忠诚” “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这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板书:爱情高于生理需要,充满人性的光辉)
四.拓展延伸
(1)某中学一女孩收到男孩的一封信,眼前立刻浮现男孩的笑容、眼神,还有男孩运动时矫健的身姿……这一切的一切都令她陶醉,其实,就像她关注他一样,他早就开始默默地关注她了……
请问:他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总结。

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那就让我们学会用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朋友,因为花季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
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人的时候,让我们在青春的旅途中珍藏这份粉红色的记忆,在学业有成的明天收获一份成熟的甜美的人生之果。

(2)爱情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爱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爱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关于爱情的经典名歌,动人故事,诗词佳作,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下面请同学搜索自己的记忆,列举出自己熟悉的内容,来一份爱情大套餐,让大家共同分享,好吗?
1)演唱描写爱情的经典情歌
2)赏析描写爱情的诗词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在天愿作比翼鸟,入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榛《离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两情入是久长时,又且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振,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民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
五、创新支点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男女同学的交往异常频繁,你认为怎样进行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方可避免“早恋”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关心、帮助、爱慕、赞叹等不是爱情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对于“什么是爱情”这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实爱情很简单,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平淡岁月中的相互扶持和依靠,爱情就是灾难日子的共同承受和分担。

爱情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爱情就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不离不弃,真的爱情其实很简单,这正如一着歌里所唱的,爱一个人就应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起来欣赏经典老歌《牵手》
七、布置作业
1.搜集还有哪些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和讲述描写爱情的经典故事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什么是爱情——
一年后:爱情是美和力量
五十年后:美和力量、忠诚
三年后:美和力量、忠诚、心头的追忆爱情高于生理需要
充满人性的光辉
祖母说:赋予生命、永不衰退、世代相传。

父亲说:明智生活、懂爱、人性美。

【教学反思】
(主备:西营中学李家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