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临时用地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合同6篇

临时用地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合同6篇篇1合同编号:XXXX-XXXX甲方(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服务方):____________________(法律顾问团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基础上,就甲方委托乙方进行临时用地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合同目的甲方委托乙方对特定地块进行临时用地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以确保土地合理利用,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二、工作内容1. 乙方应对甲方指定的地块进行实地勘察,收集相关资料。
2.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及政策,对地块进行质量等级评定。
3. 乙方应出具详细的质量等级评定报告,并对评定结果负责。
三、工作时间与地点1. 工作时间: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XX个月内完成。
2. 工作地点:甲方指定的临时用地现场。
四、合同金额与支付方式1. 本合同总金额为人民币XX元(大写:XX元整)。
2. 支付方式:合同签订后XX日内,甲方支付乙方合同金额的XX%作为预付款;乙方完成质量等级评定并提交报告后,甲方支付余款。
五、双方权利义务1.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提供质量等级评定服务。
2. 甲方应提供乙方进行现场勘察的必要便利条件。
3. 乙方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及政策进行质量等级评定。
4. 乙方应对其出具的质量等级评定报告负责,确保其真实、准确、完整。
5. 乙方应对涉及甲方的商业秘密及机密信息予以保密。
六、违约责任1. 若甲方未按合同约定支付款项,乙方有权终止服务,并追究甲方违约责任。
2. 若乙方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或提供的服务质量不符合要求,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3. 若因乙方原因造成甲方损失,乙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七、争议解决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应首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其他条款1.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可编辑范本】

10。
4 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
69hm2、11等地21。
19hm2、10等地62.48 hm2、9等地38。
35hm2;8等地67。
65hm2。
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9。
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9.5.1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
1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9。
5。
2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A2+A3 +A4B=B1+B2C=C1+C2Y=(A+B+C)/3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0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39。
5。
3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整治土地平整工程(△X)灌溉与排水工程(△X)田间道路工程(△X)整治后耕地质量等9.5.4评定结果从评价结果上看,除了八等地不能满足提高一等的要求外,区内其他等别的耕地均能满足向上提高至少一等的要求。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例子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例子(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背景和意义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流程三、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五、政策依据和主要资格六、结论正文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质量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是对耕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和分类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流程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耕地质量调查采样点布设与野外采样调查测试分析:在调查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耕地进行采样,并对其进行土壤、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野外调查和测试分析。
2.完成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编制等级评价报告:根据采样点的调查分析结果,对耕地质量进行评定,并编制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
3.编制耕地质量等级及变动表,并完成上报与数据入库: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整理成表格,并按照规定格式和要求进行上报和数据入库。
三、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是为了定期监测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主要内容包括:土样研磨过筛,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 值,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碳),全盐量,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紧实度,全磷,全钾,总镉,总铬,总铜,总铅,总砷,总汞,总镍,施肥情况,农田作业情况,作物产量等。
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含工作报告)、耕地环境质量(清洁度)评价报告、耕地质量监测报告、耕地质量图册、耕地质量等级及其变动表等。
这些成果将为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于促进耕地质量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通常是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不同地块的耕地进行评估,并将评定结果整理成表格。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的模板,具体内容可能根据当地的评定标准和数据要求进行调整:
表格说明:
1.地块编号:每个耕地地块的唯一标识号。
2.地块位置(经纬度):记录每个耕地地块的具体位置信息。
3.耕地质量等别: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将地块评定为一
等、二等、三等等级。
4.评定日期:进行评定的具体日期。
5.评定机构:负责进行耕地质量评定的机构或公司。
6.质量评定备注:针对每个地块的质量评定结果进行简要的备注,
如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等信息。
此表格仅为一个示例,实际的耕地质量评定结果表可能需要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和评定标准进行调整。
确保采用合适的评定标准,并
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标准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标准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标准是根据耕地利用的目的、土地肥力、土壤质地和土壤排水条件等因素制定的一套评定标准。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等级:
1. 一等地:土地肥沃,土壤质地良好,排水条件优秀,适合种植高产优质作物。
2. 二等地:土地肥力中等,土壤质地较好,排水条件较优,适合种植一般作物。
3. 三等地:土地肥力适中,土壤质地普通,排水条件一般,适合种植普通作物。
4. 四等地:土地肥力较差,土壤质地较差,排水条件一般。
适合种植较低产的作物或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改造提高利用效益。
5. 五等地:土地肥力差,土壤质地差,排水条件较差,适合进行林地复垦或改造成其他土地利用方式。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旨在科学评估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为农田水利改造、土地整治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提供了指导。
不同地区可能会有细微差异,具体标准应以当地政府或农业部门发布的文件为准。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一、工作目的和意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是指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为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其目的是为了掌握耕地质量状况,了解土壤特性和植被状况,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和保护措施,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还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承包经营以及土地资源整治等提供依据。
二、工作内容和方法1.耕地质量等级分类根据耕地土壤的肥力、水分状况、土壤质地、土壤深度、土壤酸碱度、土壤排水状况、土壤腐殖质含量等指标,将耕地划分为优质、良好、中等和劣质四个等级。
具体的分类指标和标准可以参考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2.田间土壤采样和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耕地样点,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
可根据耕地面积和分布情况,确定采样点位数和采样深度。
土壤样品的分析项目可以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PH值等指标。
3.田间植被调查利用遥感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植被进行调查。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面积的植被信息,而实地调查可以对植被种类和覆盖度进行详细记录和观测。
4.数据分析和等级评定根据耕地质量等级分类指标和样品分析结果,对耕地进行等级评定。
可以采用多因子评估模型,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来计算得到耕地质量等级,并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评定。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1.编制工作计划和调查方案:确定调查范围、区划、样点布设等,制定调查和实验流程。
2.样点布设和土壤采样:根据调查方案在耕地中合理布设样点,采集土壤样品,并记录位置和相关信息。
3.样品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土壤分析。
4.田间植被调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植被信息,并结合实地调查进行植被调查。
5.数据整理和分析:整理土壤和植被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到耕地质量等级。
6.等级评定和编制报告:根据计算结果和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等级评定,并编制调查报告。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耕地质量等级是指根据土壤肥力、水土保持能力、土壤疏松度等因素对耕地进行的分类和评价,是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依据。
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对于合理规划农田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耕地质量等级分类标准根据中国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GB/T 14556-201X)的定义,耕地质量等级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其中甲级为最好,丁级为最差。
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历史、土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水分保持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
甲级耕地甲级耕地是指土壤质地疏松、肥力较高、水土保持能力强的耕地。
这类耕地通常土层深厚、排水性良好、土壤贫瘠、容重低、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高、pH值适中。
甲级耕地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是优质的农业生产基地。
乙级耕地乙级耕地是指土壤质地中等、肥力一般、水土保持能力适中的耕地。
这类耕地通常土层适中,土壤肥力一般,排水性良好,有机质含量适中,pH值略高或略低。
乙级耕地适宜种植部分农作物,可以通过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
丙级耕地丙级耕地是指土壤质地较差、肥力一般、水土保持能力弱的耕地。
这类耕地通常土层较浅,土壤肥力较低,排水性一般,有机质含量低,pH值偏高或偏低。
丙级耕地适宜种植耐旱、耐盐碱的作物,需要通过大力治理改善土地质量。
丁级耕地丁级耕地是指土壤质地差、肥力低、水土保持能力极差的耕地。
这类耕地通常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排水性差,有机质含量极低,pH值严重偏高或偏低。
丁级耕地较为荒芜,不宜种植高产作物,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和改良。
耕地质量等级的意义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耕地质量等级的评价和分类,可以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利于地方政府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安排农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助于加强土壤保护,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北京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范围

北京市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范围由于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耕地质量的划分和管理对于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范围,以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介绍1.1 北京市耕地资源概况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据统计,北京市耕地面积约为1800万亩,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北京市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托。
1.2 耕地质量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质量,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2.1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依据北京市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层深厚度、土壤排水状况、土壤酸碱度、土壤富营养元素含量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评价,可以准确划分出各个等级的耕地质量。
2.2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范围根据北京市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范围。
主要包括一级耕地、二级耕地、三级耕地、四级耕地和五级耕地,具体如下:(1)一级耕地一级耕地是最优质的耕地,土壤肥力高,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酸碱度适宜,富含各种养分元素。
适宜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托。
(2)二级耕地二级耕地是较好的耕地,土壤肥力一般,土层适中,排水情况较好,酸碱度适宜,养分元素含量适中。
适宜种植一些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
(3)三级耕地三级耕地是一般的耕地,土壤肥力较低,土层较薄,排水情况一般,酸碱度稍偏,养分元素含量较低。
适宜种植一些不太耐贫瘠的作物。
(4)四级耕地四级耕地是较差的耕地,土壤肥力低,土层较薄,排水不畅,酸碱度偏离,养分含量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11等地、10等地 hm2、9等地;8等地 hm2。
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 B=B1+B2 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整治土地平整工程
(△X)
灌溉与排水工程(△X)
田间道路工程
(△X)
整治
后耕
9.5.4评定结果
从评价结果上看,除了八等地不能满足提高一等的要求外,区内其他等别的耕地均能满足向上提高至少一等的要求。
项目实施后区内耕地
质量平均等级为八等地。
耕地质量评价
项目区现有耕地中灌溉水田质量较好,土层营养丰富,耕作层较厚,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旱地土壤贫瘠,营养匮乏,且耕作层薄弱,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整理后灌溉水田质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农作物生长不会受到影响;旱地通过坡改梯、砌筑田坎、完善灌排系统、配套生产道路,因此整理后旱地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改观,能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生长。
项目区内整理后主要作物包括水稻、玉米、红薯和蔬菜。
项目区内耕地水稻平均产量提高至9075kg/hm2,玉米产量为7095 kg//hm2,红薯产量为13395 kg//hm2,小麦产量4890 kg//hm2。
按照加权平均计算,粮食综合产量为8614 kg//hm2。
按照GB/T28407-2012农用地分等规程和GB/T28405-2012农用地定级规程标准确定。
参考江津区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耕地等级由项目实施前8-9等提高至8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