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定报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10.4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69hm2、11等地21.19hm2、10等地62.48 hm2、9等地38.35hm2;8等地67.65 hm2。
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9.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B=B1+B2C=C1+C2Y= (A+B+C)/3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0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3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9.5.4评定结果从评价结果上看,除了八等地不能满足提高一等的要求外,区内其他等别的耕地均能满足向上提高至少一等的要求。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可编辑范本】

10。
4 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
69hm2、11等地21。
19hm2、10等地62.48 hm2、9等地38。
35hm2;8等地67。
65hm2。
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9。
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9.5.1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
1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9。
5。
2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A2+A3 +A4B=B1+B2C=C1+C2Y=(A+B+C)/3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0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39。
5。
3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整治土地平整工程(△X)灌溉与排水工程(△X)田间道路工程(△X)整治后耕地质量等9.5.4评定结果从评价结果上看,除了八等地不能满足提高一等的要求外,区内其他等别的耕地均能满足向上提高至少一等的要求。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安排,自2011年底开始,以基于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补充调查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更加精准地查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从气候条件、地形状况、土壤状况、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等别,反映了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I,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其中以7-13等耕地为主,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占全I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7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13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海南省采用的是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面积数。
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8.5% (见表1)。
采用等别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等别总体偏低。
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8%,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地占60.2% (见表1)。
表1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等别面积比例42.5万公顷(637万亩)0.3157.9万公顷(869万亩)0.423113.4万公顷(1702万亩)0.84171.4万公顷(2571万亩) 1.35363.8万公顷(5457万亩) 2.76888.4万公顷(13326万亩) 6.671134.5万公顷(17018万亩)8.41199.5万公顷(17992万亩)8.9 891410.6万公顷(21159万亩)10.4101802.9万公顷(27044万亩)13.3112038.1万公顷(30571万亩)15.1121897.7万公顷(28465万亩)14.1131117.4万公顷(16761万亩)8.314759.6万公顷(11394万亩) 5.615509.4万公顷(7642万亩) 3.8合计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100.0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例子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例子摘要: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概述1.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定义和目的2.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业务内容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实施方案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1.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定义和目的2.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内容3.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实施方案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1.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2.耕地环境质量(清洁度)评价报告3.耕地质量监测报告4.耕地质量图册5.耕地质量等级及其变动表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政策依据1.耕地评价函201987 号文2.《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3.《农业法》4.《农产品质量安全法》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五、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团队资格1.专业的团队2.优质的服务3.丰富的经验正文: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概述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是针对我国耕地质量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耕地质量的现状,为后续的耕地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主要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两个方面。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业务主要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的编制。
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过程中,需要对耕地的土壤类型、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 值等指标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耕地质量进行评定。
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是为了长期跟踪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以便为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依据。
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内容包括土样研磨过筛、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 值、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碳)等指标的监测。
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分区域与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措施进行制定,并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提交《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含工作报告)、耕地环境质量(清洁度)评价报告、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和耕地质量图册等。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收集农用地利用资料和经济资料,如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指定 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 实验资料,样点土地利用条件等利用资料。单位面积资金投入、单位 面积纯收益、农村道路网分布、道路级别标准、距区域经济中心距离 等经济资料。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分等应以定量计算为主。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结果可用于农用地分 等成果的调整和确定工作中,提高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精度。 (6)跟踪检验原则 在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应对每一步成果进行检验,并进行专家咨 询、论证,确保成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1.5 项目评估对象 农用地分等的工作对象是项目区范围内的农用地,主要是新增耕 地。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 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暂不包 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 地。 2 总体技术路线 2.1 耕地质量等别评估办法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农用地质量分 等定级规程》(GB/T28407-2012),本次耕地质量重估即土地开发项 目竣工后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来进行。其技术方法如下: (1)根据项目区所在的分等因素指标区,选择影响农用地整体质量
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 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物质投入包 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水电、农机具等,根据国家市场指导价 计算,农家肥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活劳动投入包括各生产环节的劳 动力投入和必要的农田维护劳动力投入,按当地平均劳动力价格计 算。 (3)内业工作阶段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二、评定方法1.实地调研:通过对耕地的实地考察,获取土壤样本,进行综合分析和检测,以准确评估耕地质量。
2.分类标准:根据国家农业部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耕地评定质量的分类标准。
三、评定结果经过综合调查和分析,我们将耕地的质量划分为优质、良好、一般和差劣四个等级,各等级的土地面积和占比如下:1.优质耕地:面积1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0%。
这些耕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适合种植高产农作物。
2.良好耕地:面积2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0%。
这些耕地土壤质地较好,水分状况较稳定,适合种植常见农作物。
3.一般耕地:面积1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5%。
这些耕地土壤肥力较弱,需要增加施肥量,并加强水文调控,才能提高产量。
4.差劣耕地:面积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
这些耕地土壤质量较差,水分状况不稳定,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以提高利用率。
四、问题分析在评定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1.部分土地的肥力下降,产量低于预期。
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施肥、土壤退化等原因导致的。
2.部分土地的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积水和土壤盐碱化。
这可能是由于排水设施损坏或不完善所致。
3.部分土地的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
这可能是由于土壤酸碱度调节不当等原因导致的。
五、建议和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质含量,加强土壤养分的补充和保持,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2.改善排水条件:修复和完善排水设施,确保土地能够及时排除积水,并进行适度的排盐工作,以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
3.调节土壤酸碱度:通过添加石灰或其他调节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之适合作物的生长。
4.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针对差劣耕地,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和排水条件,以改善土地利用率。
六、总结通过本次耕地评定质量的工作,我们对所调查地区的耕地质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评定

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评定农田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基地,保持农田土壤质量的良好状态对确保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农田能够达到高标准的耕作质量,需要进行耕地质量评定工作,评定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农田的土壤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定,其中包括土壤肥力、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土壤酸碱度、土壤通气性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定,可以判断农田土壤的质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首先,对土壤肥力进行评定是至关重要的。
土壤肥力的评定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并结合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含量丰富的土壤对作物的生长有利,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土壤水分保持能力也是评定农田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是指土壤对水分的保持和释放能力。
土壤含水量合适,对种植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评定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的持水量、毛管水分吸力等指标进行。
此外,评定农田的土壤酸碱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土壤的酸碱度对作物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过酸或者过碱都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评定土壤的酸碱度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的pH值来进行。
最后,土壤通气性也是评定农田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中的空隙对气体的透过性。
良好的土壤通气性有利于土壤中氧气的供应,对作物的呼吸和生长非常重要。
评定土壤的通气性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的通气性指数等进行。
综上所述,耕地质量评定对于确保农田实现高标准的耕地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评定土壤肥力、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土壤酸碱度和土壤通气性等指标,可以全面了解农田土壤的质量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从而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一、评定目的和背景二、评定方法和过程1.调查和采样:我们首先对评定区域的耕地进行了调查,确定了评定样点。
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对样点进行采样,共采集了XX个土样。
2.实验室分析:采样后,我们将土样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酸碱度和水分保持能力等。
3.等级划分:根据评价指标的分析结果,我们采用综合评分法将样点土地划分为不同的质量等级。
评分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养分含量、酸碱度和水分保持能力等。
4.质量等别评定结果:根据评分结果,我们将评定区域的耕地分为一至五等,等级越高,表示耕地质量越好。
三、评定结果与分析我们按照评定方法和过程对样点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1.一等耕地:占比15%,主要分布于评定区域的河谷地区,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含量丰富,酸碱度适中,水分保持能力良好。
适宜作为优质农田,适合种植高产优质作物。
2.二等耕地:占比30%,主要分布于评定区域的丘陵地区,土壤质地中等,有机质含量适中,养分含量较丰富,酸碱度适中,水分保持能力较好。
适宜作为一般农田,适合种植常规作物。
3.三等耕地:占比25%,主要分布于评定区域的山地地区,土壤质地偏重,有机质含量较低,养分含量一般,酸碱度偏酸,水分保持能力较差。
适宜作为基本农田,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4.四等耕地:占比20%,主要分布于评定区域的旱地地区,土壤质地较重,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含量较少,酸碱度较酸,水分保持能力差。
适宜作为边陲农田,适合种植林果作物。
5.五等耕地:占比10%,主要分布于评定区域的荒滩地区,土壤质地重,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养分含量贫乏,酸碱度极端,水分保持能力极差。
不适宜作为耕地,建议进行改良或退耕还林还草。
四、评定结果建议1.针对一等和二等耕地,建议加强土壤肥力管理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
2.对于三等和四等耕地,建议开展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并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2011-1001
申请鉴定
单位名称
三建集团新科窑炉
项目名称
醴陵市2011年度株洲市本级第二批土地开发项目沈潭镇鳌仙村地块
鉴定目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内容
新开耕地质量评定
耕地面积
(亩)
162.24
确认面积(亩)
162.24
鉴定耕地
地理位置
沈潭镇鳌仙村高塘组、汤家湾组
鉴定耕地四至经纬度
经度
经度:113°34′18.9"—113°34′31.3"
图幅号
图斑号
G49G012090、G49G013090/197-2、224、219-1、248-1、267-2
纬度
纬度:27°29′43.5"’—27°30′03.6"
评定组综合评定意见:
根据《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及《湖南省耕地质量评定暂行办法》之相关规定,于20 年 月 日,醴陵市耕地质量评定验收鉴定专家委员会人员依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技术规程与醴陵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一同对沈潭镇鳌仙村土地开发项目进行了现场勘察,依醴陵市国土局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其坡度、成土母质、耕层质地、耕层厚度和灌溉能力等进行了详细勘察(见实地勘察表),并在新开耕地采集了耕层土样,就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项目进行了检测(见检测报告)。经专家组对其母质类型、立地条件和耕层理化性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按南方山地丘陵红、黄壤(含紫色土、石灰土)旱耕地类型区划分标准,该处耕地质量为九级地。
评定组组长(鉴名):
年 月 日
组织鉴定单位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评定组专家成员名单
职 务
姓 名
单 位
职 称
从 事 专 业
签 名
组 长
成 员
成 员
成 员
成 员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