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合集下载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背景和意义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具体标准四、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结果和分析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为了衡量耕地质量、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对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的分析,了解我国耕地质量的现状,并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背景和意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指根据耕地的地力、土壤、水利等条件,将耕地划分为不同的质量等别。

这一评定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摸清我国耕地资源的家底,为国家制定农业政策、安排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具体标准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主要依据以下标准:地力等级、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灌溉条件、土壤酸碱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评定,将耕地划分为一至十等。

四、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结果和分析根据评定结果,我国耕地质量呈现出以下特点:1.高质量耕地分布不均。

我国一至三等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江南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2.中低质量耕地占比较大。

我国四至七等耕地分布广泛,这些耕地地力相对较弱,土壤肥力较低,需要加大投入和科技支撑,提高耕地质量。

3.耕地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改善了耕地质量。

五、结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对于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现状、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力度,提高耕地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培训教材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二〇一四年六月目录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 (1)(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 (1)(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 (1)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3)(一)理论基础 (3)(二)政策及技术依据 (4)三、工作目标及内容 (5)(一)工作对象 (5)(二)工作目标 (5)(三)工作组织 (5)(四)工作程序 (6)(五)工作费用 (7)四、评定方法 (8)(一)评定原则 (8)(二)评定方法 (9)五、评定步骤 (10)(一)收集资料 (10)(二)评定底图确定 (11)(三)评定单元划分 (11)(四)确定基本参数和评定因素 (12)(五)外业调查 (13)(六)数据获取 (14)(七)等别计算 (14)(八)结果校验 (17)六、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 (18)七、成果编制 (19)八、成果应用 (20)(一)信息报备 (20)(二)年度更新 (20)九、其他事项 (20)附件1: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 (22)附件2: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24)附件3:31 个省(区、市)国家级等别指数转换规则 (27)附件4:评定案例 (28)案例一、湖南省醴陵市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 (28)案例二、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 (34)案例三、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耕地 (36)案例四、河南省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39)案例五、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耕地质量监测评定 (52)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1.原有耕地与新增耕地并存,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土地整治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以新增耕地为主,土地整理以原有耕地质量提升为主。

土地整治既包括新增耕地,也有原有耕地的质量提升。

土地整治过程中,项目区的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土地整治及项目完成后的一定时期内对农作物和植被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二、评定方法1.实地调研:通过对耕地的实地考察,获取土壤样本,进行综合分析和检测,以准确评估耕地质量。

2.分类标准:根据国家农业部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耕地评定质量的分类标准。

三、评定结果经过综合调查和分析,我们将耕地的质量划分为优质、良好、一般和差劣四个等级,各等级的土地面积和占比如下:1.优质耕地:面积1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0%。

这些耕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适合种植高产农作物。

2.良好耕地:面积2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0%。

这些耕地土壤质地较好,水分状况较稳定,适合种植常见农作物。

3.一般耕地:面积1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5%。

这些耕地土壤肥力较弱,需要增加施肥量,并加强水文调控,才能提高产量。

4.差劣耕地:面积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

这些耕地土壤质量较差,水分状况不稳定,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以提高利用率。

四、问题分析在评定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1.部分土地的肥力下降,产量低于预期。

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施肥、土壤退化等原因导致的。

2.部分土地的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积水和土壤盐碱化。

这可能是由于排水设施损坏或不完善所致。

3.部分土地的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

这可能是由于土壤酸碱度调节不当等原因导致的。

五、建议和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质含量,加强土壤养分的补充和保持,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2.改善排水条件:修复和完善排水设施,确保土地能够及时排除积水,并进行适度的排盐工作,以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

3.调节土壤酸碱度:通过添加石灰或其他调节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之适合作物的生长。

4.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针对差劣耕地,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和排水条件,以改善土地利用率。

六、总结通过本次耕地评定质量的工作,我们对所调查地区的耕地质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一、评定目的和背景二、评定方法和过程1.调查和采样:我们首先对评定区域的耕地进行了调查,确定了评定样点。

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对样点进行采样,共采集了XX个土样。

2.实验室分析:采样后,我们将土样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酸碱度和水分保持能力等。

3.等级划分:根据评价指标的分析结果,我们采用综合评分法将样点土地划分为不同的质量等级。

评分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养分含量、酸碱度和水分保持能力等。

4.质量等别评定结果:根据评分结果,我们将评定区域的耕地分为一至五等,等级越高,表示耕地质量越好。

三、评定结果与分析我们按照评定方法和过程对样点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1.一等耕地:占比15%,主要分布于评定区域的河谷地区,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含量丰富,酸碱度适中,水分保持能力良好。

适宜作为优质农田,适合种植高产优质作物。

2.二等耕地:占比30%,主要分布于评定区域的丘陵地区,土壤质地中等,有机质含量适中,养分含量较丰富,酸碱度适中,水分保持能力较好。

适宜作为一般农田,适合种植常规作物。

3.三等耕地:占比25%,主要分布于评定区域的山地地区,土壤质地偏重,有机质含量较低,养分含量一般,酸碱度偏酸,水分保持能力较差。

适宜作为基本农田,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4.四等耕地:占比20%,主要分布于评定区域的旱地地区,土壤质地较重,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含量较少,酸碱度较酸,水分保持能力差。

适宜作为边陲农田,适合种植林果作物。

5.五等耕地:占比10%,主要分布于评定区域的荒滩地区,土壤质地重,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养分含量贫乏,酸碱度极端,水分保持能力极差。

不适宜作为耕地,建议进行改良或退耕还林还草。

四、评定结果建议1.针对一等和二等耕地,建议加强土壤肥力管理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

2.对于三等和四等耕地,建议开展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并适当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耕地评定质量报告

耕地评定质量报告

耕地评定质量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地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定,以提供农业生产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参考依据。

通过全面、系统地评定耕地质量,可以揭示该地区土地的潜力及现有问题,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方法通过地面实地调查和航拍遥感影像的结合,利用专业仪器和技术对耕地进行多个方面的评定。

主要评定指标包括土壤质地、肥力状况、水分状况、排水条件、坡度及地形等。

三、评定结果1.土壤质地通过采集样本并进行实验室分析,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壤质地进行了评定。

结果显示,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和红壤,其中黄壤占据较大比例。

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适宜,有利于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

2.肥力状况我们通过采样分析了土壤中的主要养分含量。

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土壤氮、磷、钾含量适宜,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同时,该地区土壤养分含量均匀,缺乏显著的养分不均衡问题。

3.水分状况我们通过调查了解了该地区的水分状况。

经过分析,该地区的村庄大多靠近水源,水资源充足。

但是在雨季过后,有一些地区存在水分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灌溉措施。

4.排水条件我们对该地区的排水情况进行了评定。

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地区的排水条件良好,有助于土壤保持适宜的湿度。

但是一些低洼地区和土壤中的岩石较多的地方存在排水不畅的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5.坡度及地形通过航拍遥感影像分析和实地勘测,我们对该地区的坡度和地形进行了评定。

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势平坦,坡度适宜,便于农业生产和机械化操作。

四、问题与建议1.水资源管理:在雨季过后,需要进行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确保耕地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

2.排水改良:对排水不畅的地区进行改良,以确保土壤保持合适的湿度。

3.土壤养分管理:注重土壤养分的平衡和合理利用,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地力保护与修复:通过科学的耕作和轮作制度,保护和修复耕地的地力,保持其长期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潜力。

五、结论通过对该地区耕地质量的评定,我们发现该地区的耕地质量整体较好,适宜农业生产。

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等别评定报告

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等别评定报告

XXX镇XXX村XXX口土地复垦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XXX县国土资源局X年X月X日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文件和《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XXX 国土资发[2014]35号)文件要求,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XXXXXX镇XXX村XXX口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开展了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

形成报告如下:一、项目区概况XXX县土地整治项目位于XXX县XXX镇XXX村XXX口,于2012年经“XXX 国土资耕保函[2012]18号”文件批准立项。

建设总规模116.762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5.0949公顷,项目整治前无耕地质量等级信息。

二、评定方法与步骤(一)资料收集1.项目收集了如下资料:(1)XXX县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成果(文本、表格、图件、数据库等成果);(2)2012年XXX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3)项目立项批复文件、竣工图、土壤质量相关信息等。

(二)划定评定单元及评定因素1.划定评定单元:以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竣工图为基础,按照变更调查图斑划定技术要求,划定了评定单元;2.确定基本参数:项目评定参数表3.确定分等因素及权重项目地类为水田,指定作物为水稻、小麦,项目分地类分作物确定分等因素及权重,详见下表:项目地类为旱地,指定作物为玉米、小麦,项目分地类分作物确定分等因素及权重,详见下表:(三)制作外业调查图表(1)图件:以确定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单元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要素,制作项目外业调查底图;(2)表格:根据等别评定涉及因素,制作外业调查表;(四)外业实地踏勘1.自然质量状况调查:主要调查表土质地、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地表岩石露头度、耕作面坡度等。

各因素取值方法如下:(1)表土质地/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因素取值方法:根据XXX自治县土肥站检测结果。

云南省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云南省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云南省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培训教材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规划整治中心 二〇一四年八月
1
目录
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1 (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1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 1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2 (一)理论基础...................................................................................2 (二)政策及技术依据.......................................................................3 三、工作目标及内容...........................................................................4 (一)工作对象...................................................................................4 (二)工作目标...................................................................................4 (三)工作组织...................................................................................4 (四)工作程序...................................................................................5 (五)工作费用...................................................................................6 四、评定方法.......................................................................................6 (一)评定原则...................................................................................6 (二)评定方法...................................................................................7 五、评定步骤.......................................................................................8 (一)收集资料...................................................................................8 (二)评定底图确定...........................................................................9 (三) 评定单元划分.........................................................................9 (四)确定基本参数和评定因素.....................................................10 (五)外业调查.................................................................................17 (六)数据获取.................................................................................17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pdf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pdf

资发 [2014]88 号)。
-2-
2.3 技术标准
(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TD/T 1033 — 2012;
( 2)《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TD/T1011-1013 — 2000;
(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1014 — 2007;
4.3 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的确定 ............................................................................... - 7 -
5 分等因素及土样化验 .............................................................................................................. - 8 -
2 主要评定依据
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 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 7)《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 8)《辽宁省基本农田保护办法》;
(国土资发 [2012]55 号);
( 4)《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
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 [2012]63 号);
( 5)《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权属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12]99 号);
( 6)《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土地复垦项目 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集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如离石区的水文、土壤、地貌、农田 基础设施和农业气候补充资料等。
收集农用地利用资料和经济资料,如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指定 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 实验资料,样点土地利用条件等利用资料。单位面积资金投入、单位 面积纯收益、农村道路网分布、道路级别标准、距区域经济中心距离 等经济资料。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分等应以定量计算为主。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结果可用于农用地分 等成果的调整和确定工作中,提高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精度。 (6)跟踪检验原则 在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应对每一步成果进行检验,并进行专家咨 询、论证,确保成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1.5 项目评估对象 农用地分等的工作对象是项目区范围内的农用地,主要是新增耕 地。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 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暂不包 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 地。 2 总体技术路线 2.1 耕地质量等别评估办法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农用地质量分 等定级规程》(GB/T28407-2012),本次耕地质量重估即土地开发项 目竣工后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来进行。其技术方法如下: (1)根据项目区所在的分等因素指标区,选择影响农用地整体质量
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 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物质投入包 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水电、农机具等,根据国家市场指导价 计算,农家肥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活劳动投入包括各生产环节的劳 动力投入和必要的农田维护劳动力投入,按当地平均劳动力价格计 算。 (3)内业工作阶段
2011-2013 年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1 项目概述 1.1 工作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全球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 进程加快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地利用、耕地减少和人地矛盾等问题将 更加突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 非常重视土地管理工作,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 期内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战 略举措。中共中央【1997】11 号又件明确指出:“各地要大力总结 和推广土地整理的经验,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 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 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将土 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到议事日程。据国土资源部统 计,2001 年至 2006 年.中央 30%分成累计近 300 亿元的新增建设用 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已全部用于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收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广 泛开展,土地整理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质量重估工作也不断加 强。土地整理项目决策是否正确、规划设计是否合理、预期目的和收 益能否实现,都需要通过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重估进行评价。
1.4 评定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
用地分等应以造成等别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的综合分析为基础。 (2)分层控制原则 农用地分等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等别序列为目的。在实际操
作上,农用地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展开。县级分等成果 要在本县域范围内可比;省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本省域范围内可比; 国家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可比。
④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调查 调查范围:被列入农用地分等工作范围,但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分 等工作要求的区域和需要对资料进行准确性校核的区域; 调查对象:因素法中所称的农用地分等因素,或样地法中所称的 农用地分等属性。 ⑤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 产出数据调查: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 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 和指定作物的实物产出量计算,以单位面积产量表示; 投入数据调查: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
吕梁市离石区地处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侧,地理坐标北 纬 37°21′——37°42′,东经 110°55′——111°35′,,自北部 顺时针方向分别与方山县、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市、中阳县、柳林 县、临县等七县市相邻,处于整个吕梁市的地理中心,是吕梁市政府 驻地,吕梁市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离石区地势东部高而宽,西部 低而窄,境内山多川少。北川河由北而南,东川河由东而西流经全区, 两河在城西南合流后至交口街道合南川河而后出境注入黄河。离市区 特征是气候温和干旱少雨,但发展生产潜能很大,是境内杂粮生产区; 中部是以北川和东川为主的河谷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 中,是境内重要的粮食和蔬菜基地。离石区境内地质特征有利于各种 矿产的形成,初步发现和探明的主要矿产有:煤、铝土矿、铁矿、铝 锌矿、铜矿、锗、稀土及石灰岩、白云岩、萤石、石棉、钾长石、石 膏、石墨、高铝粘土等十几种。已探明含煤面积 300 平方公里,占离 柳矿区的 38.2%,地质储量为 31 亿吨,占矿区总储量的 40.26%,其 中焦煤 6.48 亿吨。至 2012 年全区下辖 7 个街道、2 个镇和 3 个乡, 行政区域总面积 1324 平方千米,折合 198.6 万亩。其中林地 261416 亩,占总面积的 13.16%;牧草牧地 27131 亩,占总面积的 1.37%;交 通、河流、村庄等特用地 68794 亩占总面积的 3.46%;陡崖、石壁、
③制定技术方案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拟定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确定
具体实施办法,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2)外业调查阶段
①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 根据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指标设置情况及其精度要求,补充调查 和检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所需资料。 ②农用地利用状况 根据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划分及其精度要求,调查和检验土地利 用系数计算所需资料。 ③ 农用地经营状况 根据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及其精度要求,调查和检验土地经 济系数计算所需资料。
评定土地等级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 要职责。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 性 ,对 农 用 地 的 质 量 优 劣 进 行 综 合 评 定 ,并 划 分 等 别 、级 别 。 本项目的工作对象主要为因实施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包
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新增加和质量提升的耕 地。实施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目的为:量化土地整治项目的 实施对提高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贡献,确定新增耕地 和 质 量 提 升 耕 地 的 等 别 ;调 整 经 过 优 化 设 计 、 工 程 施 工 后 、 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原有耕地的等别,为耕地占补平 衡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1.2 项目所在县域概况
(3)主导因素原则 农用地分等应根据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差பைடு நூலகம்,重点考 虑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 因素对分等结果的作用。 (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用地分等应反映不同区域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 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区域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也应反映对区域 土地收益水平的影响。
的因素和因子指标;依据《规程》,采用“因素法”对土地整治耕地 质量等别进行评定,根据土地整治项目所在行政区已有的耕地质量等 别评定成果,并结合邻近地块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确定土地 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所需要的基本参数、评价因素、因素分级 及权重,按照《规程》规定的方法步骤对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 评定。 (2)通过调查结果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3)通过调查结果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 (4)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 (5)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农用地利用等别、农用地经济等别; (6)对项目实施前后的耕地质量进行比较分析。 2.2 耕地质量等别评估技术路线
岩石等暂有用地 173024 亩,占总面积的 8.71%;荒山荒坡 859100 亩 (内有省直国营林场和各乡镇宜林地 51.62 万亩),占总面积的 43.26%;农耕地 596532 亩,占总面积的 30.04%,总人口 32.49 万人。 该项目主要涉及了吴城镇、红眼川乡、坪头乡、莲花街道办和西属巴 街道办这几个区域。 1.3 工作任务和目标
本次耕地质量重估即土地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后农用地分等是依 据构成土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 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耕地质量重估工作涉及到农用地自然质 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等众多资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工作。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定 级规程》(GB/T28407-2012)的相关规定,并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土地开发项目耕地质量重估的技术线路。
收集图件资料,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地形图、土地利用 规划图及其他相关图件。
收集文本资料,如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当地 农产品市场价格资料等 ②分析资料
分析资料,获得相关信息,如:项目区自然因素、项目区土地利
用条件、项目区经济条件等,通过分析,初步确定项目指标区、标准 耕作制和分等因素等。
(1)项目任务 ①制定项目区基本农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落实基本农田 整理指标; ②根据土地适宜性分析 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万向和布局; ③通过水资辑平衡分析,确定灌排方法和主要工程布局: ④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 ⑤制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项目目标 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通过田、水,路的统一规划和标准 化建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综合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和生态环境,实现“田成方、路通畅、渠配套、林成网、旱能灌、涝 能排”的标准化耕作模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村庄人居环 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树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保 护样板;建设主要内容为: ①平整土地:对部分零乱地块统一规划成方田;对不能满足农田 灌排要求的土地进行平整;对项目区局部废弃坑塘、盐碱洼地利用沙 地调土抬高垫平。 ②农田水利:通过打机井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地表水、地 下水综合利用,对大部分机井进行电力配套,呆用管道和防渗渠道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