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_程锋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理论与方法通用课件

在土地整治工程中,可根据该成果确 定整治的重点区域和目标,制定针对 性的整治措施。
同时,该成果还可以为土地整治工程 的后期管理和维护提供参考,确保工 程效益的持久发挥。
05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案例
调查目的
全面了解某市耕地的质量等别情 况,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
定义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是对耕地 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进行综 合评估,确定耕地的质量等级及 其在生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目的
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 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 持续发展。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的重要性
1 2
有利于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调查评价,了解耕地的适宜性、生产潜力等 ,为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 依据。
04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应用
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的重要依据,而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 价与监测成果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可根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确定土地利用 结构和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利用现状资料
收集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资 料等,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分
布和变化情况。
土壤类型与分布资料
收集土壤类型图、土壤普查资 料等,了解土壤类型、理化性 质和分布情况。
气候条件资料
收集气象观测资料、气候分区 图等,了解气候条件对耕地质 量的影响。
地形地貌资料
收集地形图、地貌图等,了解 地形地貌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时,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耕地质量等 别调查评价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方面的考量。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之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问题探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之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问题探讨作者:周昌刚李晴缑武龙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9年第05期摘要耕地质量既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同时还是促使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在本篇文章中,详细探究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以及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问题,总结了分等指标体系存在的各项不足之处以及优点,论述了新形势背景下的基本发展需求,以此为统一实施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工作、完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体系提出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问题前言现阶段,我国对于土地评价工作加大了研究力度。
在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背景下,土地评价研究深入落实,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评价研究不管是在理论,还是方式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不过,在耕地以及土地质量评价期间,仍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基于此,本文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有效的分析。
1 新形势下的基本发展需求1.1 必须全面掌握耕地质量我国在十九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需要构建相关的自然资源机构,使其成为国务院的重要组成单位。
其中,自然资源部包含了多项机构,它们主要是负责对各项自然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然后合理利用,制定出完善的监督体系,将其落实于实际工作中,大力履行全民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职责,实施相应的生态保护工作。
目前,基于新形势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力勘察了“田”这一主要的资产,它是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维护耕地资源以及整治山水林地的关键点。
所以,在我国第三次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也实施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工作,通过有效掌握耕地质量以及特征来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主要的数据支持。
1.2 完善和统一耕地质量评价标准在去年的时候,国土资源部门颁布了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入库工作的基本要求,各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及水利和农业等部门共同探究和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图纸,遵循规范化准则、数据需求以及入库途径,借助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督管理系统来集中化管理土地整治中包含的各项数据。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分级评价标准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分级评价标准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要求,耕地质量等别分级评价标准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对耕地进行科学分类,划分有利于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等别标准。
二、鉴于各地土壤类型、气候、自然环境、历史利用和目前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应对各省区市耕地的地形、土壤、水文(水利)、地貌、气候等因素及人类利用历史资料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
三、将耕地质量分为一、二、三、四、五五个等别。
其中,一等为优良耕地,二等为较好耕地,三等为中等耕地,四等为较差耕地,五等为差耕地。
四、对每个等别的耕地质量进行详实的描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五、评价结果应采用数字和图表的形式来展示,并支持多种格式的输出。
六、评价结果应随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耕地变化的需求。
这些标准旨在保护并提高中国的耕地质量,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关于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思考

关于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思考发表时间:2017-07-24T16:56:38.6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0期作者:杜金龙1 韦理会2[导读] 摘要:本文针对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出现的土壤取样不规范、个别分等因素取值主观性、土地污染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规范评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消除评定工作的主观人为因素,为耕地占补提供准确的等别结果。
1广西版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南宁恒业土地咨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29摘要:本文针对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出现的土壤取样不规范、个别分等因素取值主观性、土地污染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规范评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消除评定工作的主观人为因素,为耕地占补提供准确的等别结果。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1.耕地质量内涵及评价类型耕地质量的内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耕地的土壤质量;二是耕地的环境质量;三是耕地的管理质量;四是耕地的经济质量。
即耕地质量是耕地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的总和[1]。
根据耕地质量评价的目的和任务不同,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有:1.1农业生产能力评价。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评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
1.2土地潜力评价。
根据现有的土地自然属性以及社会经济属性条件和开发程度和对土地未来利用的评价。
1.3土地适宜性评价。
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进行。
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可以分为当前土地利用现状的适宜性分级和潜在的土地适宜性分级。
1.4土壤及环境质量评价。
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高低优劣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分为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2012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初审结果

2012040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节约利用研究
第 1 页,共 6 页
项目编号
候选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力学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 2012137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煤炭资源 力调查与评价 信息中心,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 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2012070 湖南诸广山-万洋山地区锡铅锌多金 属矿评价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湖南省地 质调查院
2012019
2012179 河北省滦南县马城铁矿详查
第 2 页,共 6 页
项目编号 2012057 2012172
项目名称
候选单位
山东省莱州市朱郭李家矿区金矿详查 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 报告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安宁铁钛股份有限公司,西 南石油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实验研究所 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项目名称
候选人
推荐单位
吕志成,叶天竺,严光生,韦昌山,舒 斌, 周圣华,周尚国,陈美英,李文良,姚超美, 中国地质调查局 赵财胜,李玉龙,颜廷杰,薛建玲,张 志 伍式崇,徐辉煌,张国华,符巩固,曾桂华, 陈 庆,余阳春,姜中笑,龙伟平,梁铁刚, 龙自强,杨 雍,罗洪文,黄 韬,陈自文 王 平,郑广如,庄道泽,周坚鑫,宋燕兵, 兰 险,范子梁,张玄杰,董继国,梁秀娟, 周德文,刘 巍,徐麦梯,温世新,刘志强 张 明,张光学,伍忠良,雷新华,梁金强, 黄永样,彭朝旭,沙志彬,胡家赋,张志刚 湖南省国土资源 厅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
第 3 页,共 6 页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2012093 贵州省岩溶区地下水及地质环境 2012081 危岩崩塌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2131 生态环境变化地质指标体系研究 2012073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我折腾了好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完全是瞎摸索。
我就觉得要去看土壤里的东西,于是我先从土壤肥力开始研究。
土壤肥力嘛,就像人吃饭一样,得有各种营养元素,氮磷钾这些就像主食,那些微量元素就像配菜。
我当时就去地里各种取样,还犯了傻,取样都没取均匀。
有的地方肥沃一些,有的地方贫瘠些,我取的样太偏向肥沃地方了,结果评出来的等级比实际偏高了,这让我明白取样必须得有代表性。
接着就是检测土壤的各种性质,就像给一个人体检一样。
比如说土壤质地,是沙质土、壤土还是黏土,这可不容易判断。
我之前是用简单的手感法,沙质土就像沙子一样,一抓就散;黏土就粘乎乎的,壤土介于之间。
但是单靠手感不准确啊,后来我借用了一些简单的仪器设备,能更精确地知道土壤质地的比率。
还有土壤的酸碱度,这个和地里种啥有关系。
酸碱性不同,适合种的作物不一样。
好比有些植物喜欢酸性环境就像嗜酸的鱼离不开酸性的水一样。
检测酸碱度我都是用试纸,这虽然简单但很实用,不过也要注意操作正确,我开始就因为没按正确操作把试纸在土里放太久,导致结果有偏差。
对于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地力水平也是很关键的。
我计算地力水平的时候,权重的分配就跟分蛋糕一样,要合理。
有的方面很重要,就像蛋糕里的奶油部分,那占的权重就大;有些不那么关键的,就像蛋糕上的点缀糖果,权重小一点。
不能随随便便给每个因素定权重,得根据实际情况,查看大量数据,参考一些标准范例。
然后水文条件也得考虑进来,像地下水位的高低,如果地下水位太高,就像泡澡水放多了,土壤容易过于潮湿甚至淹水,这对农作物生长可能不利。
我还在不断摸索,有些指标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像土壤里微生物的状况。
这些微小的生物对土壤健康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目前检测技术要求较高,我还在寻找更简单实效的检测方法。
反正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就是从土壤本身的性质开始,综合周围的环境状况、水利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来考量,多参考前人的数据和标准,也得多去实地试验,可别像我开始那样盲目和粗心。
第三期-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相关技术问题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相关技术在线交流问答集(7月23日上午9点-10点)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程锋本文根据大家讨论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相关内容谨代表专家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QQ群上和我们互动交流,群号码:253577899。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规程,准确的名称是什么?解答:《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有哪些工作内容呢?农用地质量分等的理论依据有哪些?解答: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具体内容请看一下《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
如何进行耕地质量等级的动态管理,每年都需要作业单位重新进行评价吗?解答:按照部里的年度部署文件,每年都会开展年度更新评价工作,主要对现状变化的耕地和质量提升的耕地进行质量等别评定。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专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新增耕地还是所有耕地?解答: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对所有耕地进行的评定。
只要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已经变为耕地的,我们就要评等。
是直接以竣工图作为评价底图吗?当作为评价底图的竣工图的图斑形状、面积及地类与土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不一致时,如何进行等别年度更新?图斑形状、面积及地类是以哪一个为准?解答:直接用竣工图作为评价底图。
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图上的为准,需要把竣工图上的图斑套合到现状图上。
土地重估都形成哪些成果图件呢?重估之后需要更新分等定级成果吗?土地重估的评价单元沿用原有开发前的未利用地图斑吗?解答:土地重估的评价单元用竣工图的耕地图斑。
土地重估后形成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和数据库,其结果体现在当年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成果中。
如果新增耕地图斑中有2个地类,需不需要破图斑?破图斑后是不是还要分地类测量拐点坐标?解答:新增耕地图斑中有2个地类,需要破图斑。
乡镇委托--中介评定--国土部门审核吗?解答:不是乡镇委托,应该是县级组织评定。
土地整治项目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应有什么资质,一般是什么单位评定?县级组织实施评定工作,那么评定结果的认定是州市及还是省级国土部门呢?到底谁来把关评定的成果?整治机构还是国土局?谁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样点的抽检?解答:评定单位可以由承担年度更新工作的单位来做,也可以由经省里培训考试合格的中介机构或高校来做,具体对评定单位的管理由省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in China 作者: 程锋[1,2] 王洪波[1,2] 郧文聚[1,2]
作者机构: [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北京100035 [2]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5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土地科学
页码: 75-8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土地评价 耕地质量等级 土地调查
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
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水平总体偏低。
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2期2014年2月Vol.28 No.2Feb.,2014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4-27修稿日期:2013-07-08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
第一作者:程锋(1975-),女,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与规划。
E-mail: caucf@通讯作者:郧文聚(1963-),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理、土地评价与规划。
E-mail: yunwenju@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程 锋1,2,王洪波1,2,郧文聚1,2(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北京 100035;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5)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
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水平总体偏低。
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土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土地调查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4)02-0075-08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in ChinaCHENG Feng 1,2, WANG Hong-bo 1,2, YUN Wen-ju 1,2(1.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main processes, technical method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n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s employed are induc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15 quality grades in China. The average quality grade is 9.8, which shows the quality generally is lo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first-time work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necessary supports for achieving a management mode of quantity and quality-oriented simultaneously.Key words: land assessment;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land investigation1 背景耕地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均对查清其面积、评价并划分等级给予高度重视。
德DOI:10.13708/11-2640.2014.02.01076 中国土地科学 2014年2月 第2期国1934年颁布土地评价法,以中部易北河畔的土地为标准宗地,对标准剖面进行比较描述,采用打分累加评定的方法,进行全国土地评定;英国于1931年始用7年时间完成土地利用潜力分级,全国分7级;美国于1961年采用划分土地利用可能性(即潜力)等级的方法,在全国实行8级分类[1];加拿大土地生产能力等级划分为7级。
中国早在夏商时代,由于赋税需要,就开始对耕地进行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20世纪50年代为征收农业税,全国开展查田定产;20世纪70年代,引进世界粮农组织(FAO)编著的《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方法[2];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编绘《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对全国土地进行生产力评级[3];与此同时,土壤、农业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学者、专家,也从各自的领域开展土地质量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研究[4-8]。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家土地管理局、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先后开展了两次土地承载力研究[9-11],把农作物生产潜力计算和土壤质地相结合推算粮食产量。
以往这些工作大多是研究性的,而且其成果是区域可比的,没能在全国形成一个统一体系。
中国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致分两大系统:一是农业部门开展的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土地评价工作。
1981年,农牧渔业部、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提出了对土壤的生产能力进行分级,并制订了8级土地分级标准;1995年,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所以县级为单位对耕地进行了分区评价,并给出了每个县级单位的耕地质量指数[12];1996年,农业部颁布了行业标准《全国耕作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把全国划分为7个耕地类型区、10个耕地地力等级[13]。
二是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开展的以资源管理为目的的土地评价工作。
1984年,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在部署全国土地资源详查的同时,在全国组织了13个县开展土地资源评价试点,拟定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草案)》[14];198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1989年理论框架和技术思路基本形成[15],并拟定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在全国组织7个试点县开展分等定级。
但总体上由于技术方法、工作经费、技术队伍等问题,耕地分等定级工作一直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6]。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抓住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机遇,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纳入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从统一技术方法、分省组织实施,到全国汇总工作的完成,历时10年。
1998年,在试点基础上,对《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讨论稿)》,2003年正式颁布了《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17];2001—2006年,分年度分批部署开展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2008年底省级工作全面完成,建立了全国统一可比的1∶50万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了全国成果报告、图件、数据库、数据表册、影像资料和标准样地实物等一系列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大批专家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为继续深化和完善这项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18-26]。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继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了土地数量和权属后,国家统一组织的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调查与评定,形成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填补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研究的空白。
这项工作是国土资源领域完成的一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对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转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2 方法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由国家统一部署,各省(区、市)组织,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
国家负责编制技术规程,统一技术路线和方法,确定基础参数,汇总形成全国统一可比的耕地质量等别体系;各省(区、77程锋等: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市)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确定省级分等指标体系和相关参数,组织实施分等工作;各县(市、区)负责基础资料收集、外业补充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计算等。
2.1 技术方法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技术方法体系是在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总结国内外土地评价成果和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建立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可比、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壤普查成果相衔接的农用地分等体系;综合运用了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包括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理论产量、产量比、标准粮产量、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等国家级参数体系;多层次的分等成果能满足成果应用的多目标需求[27]。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耕作制度,在测算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覆盖全国的、连续的“土地质量背景值曲面”的基础上,分区域选取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通过测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进行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和投入产出水平的逐级订正,按照乘积法计算全国可比的分等指数,以此划分耕地质量等别(图1)。
(1)按光、温条件计算各有关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运用宏观的气候指标计算出全国渐变的、各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以此形成全国可比的、宏观的土地本底差异,即土地光温生产潜力的“差异曲面”。
(2)按地块的条件评定各有关作物的理论产量。
在基本气候一致的区域或相同地形地貌区内,按照各地块的水分、土壤、地貌等指标的优劣,用因数指数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或标准样地指数计算土地自然质量分[28],各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经土地自然质量分修订为各作物的理论产量,突显因不同土壤条件造成的土地差异,以反映气候和土壤条件叠加后的土地评价结果。
(3)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总理论产量,评定土地自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