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苏科版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4篇)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4篇)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篇一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
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
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容易接受,进一步巩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
同时教学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5.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
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复习一下。
三、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定性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在这个基础上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照质点的概念进行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发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体现出了科学家的创造性。
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行了尝试。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二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二篇4: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秤的结构、用途和注意事项。
3.它可以调整托盘天平的平衡,并准确读取天平的测量结果。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算能力;会估算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
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二、出示目标:三、新授:1、质量的概念引导讨论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讨论:(1)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讨论(3)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只是由不同的物质构成。
物理书是用纸之类的材料做的,课桌是用木头之类的材料做的。
物理书需要的材料量没有课桌那么多。
总结: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一种物质可以组成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量也可能不同。
黑板上:(质量:一个物体包含多少物质。
)2、质量的单位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
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初二上册物理教案苏教版【四篇】

三一文库()/初中二年级〔初二上册物理教案苏教版【四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教学用具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4. 标签【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对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
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
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
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 1dm=10-1m;25px=10-2m; 1mm=10-3m;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25px。
2、长度的估测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一、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指导思想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
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四、学情分析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汇总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汇总一、教案一: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传播特点。
2.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光的传播特点。
2.光的传播实验。
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光的传播话题,引发学生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光的传播特点,如直线传播、速度等。
通过示例解释光的传播规律。
3.实验演示演示光的传播实验,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4.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光的传播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规律。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解答学生问题。
让学生反思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二、教案二:光的反射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2.学会应用光的反射定律。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引入光的反射话题。
2.知识讲解讲解光的反射现象,如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
解释光的反射定律,如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实验演示演示光的反射实验,如平面镜反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反射定律。
4.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反射现象。
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让学生反思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案三: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2.学会应用光的折射定律。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引入光的折射话题。
2.知识讲解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如透镜、水滴等。
解释光的折射定律,如斯涅尔定律。
3.实验演示演示光的折射实验,如透镜折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4.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折射现象。
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让学生反思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案四: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引言一.教课目标 :1.认识各样风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3.认识科技研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惯例步骤进行研究.二. 教课要点、难点 :1.培育学生认真察看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 , 知道科学研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课过程 :1.新课引入同学们好 ! 从此刻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特别风趣、特别实用的自然科学。
能够这么说,我们身旁到处有物理。
希望大家喜爱物理,去察看、实验、思虑。
2.新课解说(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现象一 : 天公“愤怒”是怎么回事雷雨事后为何常常会出现彩虹现象二 : 空中楼阁的形成;现象三 : 冬季夜晚睡觉时, 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 它从哪儿来的(2). 一些风趣的实验实验一 : 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 哪一支先熄灭 ( 教材图 0-1)实验二 : 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籍上的字;( 教材图 0-3)实验三 :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 而后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 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3). 科学研究阅读教材 , 发现科学研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定拟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采集凭证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剖析(4).在科学研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集作。
物理学的观点物理学 (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3. 小结物理是一门特别风趣、特别实用的自然科学。
希望大家喜爱物理,去认真地察看、实验、思虑.四.部署作业1.阅读课文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研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 教课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流传需要介质;2.初步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流传的,声波拥有能量;3.经过实验研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二.教课要点、难点研究声音的产生和流传的条件三.教课过程1.上节复习随机检查观点 ;2.导入新课(1).我们随时随处都能听到声音. 请同学们议论:假如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忽然变为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3.研究“声音的产生”(1).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实验 : 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 , 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 , 而后再使其停止振动 .(3). 剖析论证得出结论1-1 (a)、(b)两个实验,在由学生自己察看、思虑、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色。
【41页精品】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授课计划进度安排表周次起止日期进度内容课时18.30-9.3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体验科学探究3 29.6-9.10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3 39.13-9.17第二节声音的特征349.20-9.24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359.27-10.1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测评3 610.4-10.8国庆节3710.11-10.15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一节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3810.18-10.22第二接汽化和液化第三节熔化和凝固3910.25-10.29四升华华第五节水循环31011.1-11.5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测试3 1111.8-11.12期中考试及评讲31211.15-5.19第三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色彩颜色31311.22-11.26第二节人眼看不见的光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31411.29-12.3第四节平面镜31512.6-12.10第五节光的反射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一节光的折射31612.13-12.17第二节透镜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1712.20-12.24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第五节望远镜与显微镜31812.27-12.31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二节速度319 1.3-1.7第三节直线运动;第四节世界是运动的320 1.10-1.14总复习321 1.17-1.21期末检测3教学工作计划为适应本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本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为使今物理教学工作有续进行,现对本学期工作安排如下:一、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1机械能及其转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 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1.复习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2.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3.进行新课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一.教学目的: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二.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三.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2).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3).科学探究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3.小结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四.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课时(声音是什么)一.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二.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随机检查概念;2.导入新课(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3.探究“声音的产生”(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7.课堂练习:(1).教材P10 WWW . 1.(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A 声音被手挡住了B 声音被手吸收了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D耳朵失去听觉(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大声呼救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二课时(声音的特征)一.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4.回声的利用二.教学重点、难点·1.声音的响度、音色;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3.回声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1).作业部分讲解(2).概念检查.2.导入新课:、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3.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
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
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活动二: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
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 (2)弦的粗细; (3)弦的松紧.6.辨别声音活动: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在朗读。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7.声音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8.回声(1).定义: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当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2).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测深.测量的原理:s=1/2v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v声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9.课堂练习:、⑴.声音的三个特征为、和。
⑵.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有关,振幅大,响度。
⑶.女同学的声音比男同学的尖,这是指声音的特征中的。
⑷.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B、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的位置叫振幅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D、空气中的声速跟音调无关¥⑸.闻声不见其人时,你往往根据说话声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C、一个人的音色是不会改变的D、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不会变的(7).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一声,经过3s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远》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第三课时(令人厌烦的噪声、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教学目的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和乐音;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4.知道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5.知道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知道它们的性质以及在科学、社会、技术上的应用.二.教学重点、难点1.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2.人耳听不见声音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1).作业部分讲解;(2).概念检查.:2.噪声和乐音的区别: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教材中“信息快递”)3.噪声的来源和危害: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居民噪声。
噪声的危害:(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效应:耳茸、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损坏建筑物。
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声源结构,减少噪声的强度,再声源处加防护罩等(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6.超声波(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3)用途: 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7.次声波(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8.课堂练习:(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