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精讲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最全面,有结合考试原题,重现答题误区分析)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最全面,有结合考试原题,重现答题误区分析)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 4掌握答题步骤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
“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 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 “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 做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 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 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 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 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 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 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
有哪些客观事物?
客观景物
雁 千嶂 落日
长烟
孤城 浊酒 羌管 霜
解读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感情。 “象”客观景物。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 观景物。
(2)常见意象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是思乡的代名词 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柳絮——表送别离愁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 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 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的概念
象: 物 万象更新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 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 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 是物; 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一)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 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画面)。诗歌 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 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 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 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 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 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所以品味 意境一定要借助意象,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 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 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 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 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 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 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 水到渠成。
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 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 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 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 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 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 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 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 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 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 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 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 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 情语。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de)区别和联系.“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de)说法.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完美(de)展现.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随着诗歌创作(de)繁荣,诗(de)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而这些言论(de)“意”只诗人(de)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de)人和事,自然界中(de)景和物.所以,中国古典诗学(de)“意象”就是指诗人(de)主观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de)“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de)艺术境界.此时(de)“象”(或“境”)已不是纯客观(de)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de),它已浸染上了作家(de)主体情志,它是情志(de)“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即含主体情志(de)客体物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de)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de)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de)生活图景与所表现(de)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de)一种艺术境界.在绘画艺术中,郑板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de)“竹象三意说”.“意境”作为文学理论(de)概念产于唐代,但它(de)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de)典籍中.道家强调“人与自然”(de)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de)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唐代诗僧皎然所说(de)“文外之旨”.刘禹锡(de)“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想象(de)审美特征.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de)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de)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de)意境才能给人以无穷(de)意味,真切感人.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指出以意取境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境而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一是由思而来,“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而这两类取境在表现上都须“有似等闲,不思而得”,强调其空灵、超然境外(de)特征.严羽(de)沧浪诗话(de)“兴趣”说表明了意境“虚”(de)特点.实境是指逼真描写(de)景、形、境,是客观事物(de)再现;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可开拓(de)审美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de)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de)联想而产生(de)对情、神、意(de)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虚境是实境(de)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de)意向和目(de),体现着意境(de)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虚境不能凭空而生,虚境由实境得来.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都说明了意境以实写虚(de)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de)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de)那种艺术境界.区别: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de)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de)艺术氛围.如白朴(de)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de)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de)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de)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de)“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马致远(de)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de)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de)凄凉悲清(de)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de)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de)悲凉气氛就是意境.我们可以说马致远(de)天净沙构筑了一个“整体意象”,即一个在日落黄昏仍踯躅于西风古道上(de)落魄天涯(de)游子形象.它是那个时代前途茫茫、归宿无定(de)一代知识分子(de)凄苦心境(de)写照..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de)鲜明区别.第二,意象是实有(de)存在,意境是虚化了(de)韵致和意味.比如海子(de)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de)一首诗.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de)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de)思念.请看原诗:“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de)城.除了那些路过(de)和居住(de).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de),最后(de)抒情;这是唯一(de),最后(de),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de)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de)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de)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de)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de)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de)世界.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de)艺术创造(de)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de)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de)意象建构是不成功(de)苍白无力(de)意象;没有意象(de)意境是平淡无味(de),难以给人美感(de)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de)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当然.说起“梅花”这个意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它所拥有(de)意味,但我们很难将它与某人某作联系在一起.可是,谈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种意境,我们马上会想到林通,想到他(de)山园小梅.也就是说,脱离了赖以存身(de)语境,意境(de)终极旨向,会含混不清.它原本(de)意蕴,会随之消失.意象所拥有(de)意味,显然超越了语词(de)层面.也就是说,它(de)内涵,大于表现它(de)词语.它(de)外延,却因之大大地缩小.然而,较之意境,意象又是更小(de)意义单位,所以,它比意境,更具意义(de)恒定性、位置(de)灵活性.这正如意象和语词:意境(de)内涵大于意象,外延却小于意象.于是,在文学作品(de)意境营造中,我们就会发现:即使那些容易被人引用(de)诗词名句一一它们(de)终极价值,仍存在于原作,而它们被引用(de)几率,也非无限.关键在于,它们是意境,而非意象.。

诗词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诗词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 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 英。”诗人以饮露餐花 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 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 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 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 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 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 照泥沙”等诗 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 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 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 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古诗中的 鹧鸪已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 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 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 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 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柳永《雨霖铃》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 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 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 满 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意象与意境 意境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 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是 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 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是由若干形象(意象)构成的形象体系, 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 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 胜。”

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

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

“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

意象通过抽象、通象等来产生更有深度的意象。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

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5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

如下列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同上)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传统的意象古代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意象意境

意象意境

三、意象与意境1、概念辨析①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

•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生活中分属动、植物,只是物象。

但当它们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组衰败、凄凉、孤寂的意象。

•②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

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例: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2、特殊意象1)折柳: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2)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3)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4)芳草: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5)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

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6)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7)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

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8)菊:喻隐逸,高洁,脱俗。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 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 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 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 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 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 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 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 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 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 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 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 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请 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 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 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 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 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 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 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 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 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 征。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 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 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 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 赖的关系。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 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 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稳定性不同 这里所说的稳定性是说比喻的意义较为狭窄和固定,而 象征的意义却要宽广和深沉得多,具有含义的多义性和 不确定性。这是比喻和象征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区别。 如“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所具有的意义是固定的, 即它象“播种机”一样具有“撒播”的特点,不过现实 意义上的“播种机”撒播的是植物的种子,而“长征” 撒播的是“革命思想”这样的“种子”。此外很难有其 它的解释。但象征就不同,象征客体具有什么样的象征 意义,可以因人而有不同的寓意,而且也可以因人而有 不同的解释。如,“竹子”通常象征高风亮节、刚正不 阿、坚强不屈,如郑板桥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 松,任尔东南西北风”。但在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的诗句中却象征丑恶势力。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 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 的心理活动。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 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 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 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 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 想象,就比较具体。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在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里,作者是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 街上的明灯,又由街上的明灯想象到天上必定有美丽繁 华的街市和街市上闲游的平民、农民,于是又联想到传 说中的牛郎织女,想象到他们提着灯笼、骑着牛涉过天 河,在街上自由地行走,从而创造出一幅真切清新的画 面和一个美丽动人、寓意深邃的形象来。
意象与意境
登楼寄王卿
唐●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问题1:三四两句写了哪写意象? 【答】苍茫的秋山,零落的砧杵声,淅淅沥沥 的寒雨,莽苍的荆榛 所谓“意象”,就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如果 分开来说,“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象” 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意中 之象,不同于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 者情思的形象。
⑤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没有蒲 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 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用对待“蒲公英”和“雏菊” 的态度来说明作者的“博爱”思想。) ⑥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有一圈红白的花, 围着那尖圆的坟顶。(用“红白的花”说明革命的前景和希望, 人们对革命者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 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 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 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 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 气氛就是意境。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 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
衬托: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 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 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 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 存的。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比喻侧重于本体和喻体所代表的两种事物之间的 相似点,这种相似是直接的、可观的。如:①的 “街灯”和“明星”,②的“无耻”和“钓饵” 等。而象征侧重于象征客体和象征意义之间的相 关联系,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而且这 种相关联系是靠联想去寻找的。如例⑥。“红白 的花”和“革命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或“人们对 革命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之间是不存在直接的相 似点的,人们只能通过联想把“花”与“美好前 景和希望”联系起来。再如,鸽子象征和平。 “鸽子”与“和平”也不存在相似点。
③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形 象 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 鉴 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赏 异: 1、借景抒情的“景” 指自然风景 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 借 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景 抒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 情 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 与 愁等)。 托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 物 言 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 志 悲伤等感情。 异 同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
好、愿望、情 与 托 物 言 志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 情还是托物言志?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各自的作用不同。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手法,即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化陌生为熟悉,化平俗为生动。 如:失掉光辉的太阳,飘浮在雾海之上,恰似一 个落入水中的铜镜。“失掉光辉的太阳”是个什 么样子?这是比较抽象的,但“铜镜”就具体形 象得多了,人们通过这个形象就很容易感知到 “鬼魂光辉的太阳”的形状和色彩。而象征却恰 恰相反,它是一种含蓄化手法,即把具体而形象 的事物含蓄化,使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如 上文的“红白的花”是具体而常见的,但其蕴含 的意义是丰富而深刻的。只有在《药》这篇作品 所创设的典型环境中才具有这样的特殊含义。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 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 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 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 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意象"与"意境"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 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 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 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别举例解读.doc
对意象与意境的区
问题2:三四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苍茫的秋山下,淅淅沥沥的寒雨中,传来 零落的砧杵声,这凄凉的声音震动作者的心弦, 远处莽苍的荆榛,更激起了他难耐的孤寂之感与 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风秋雨愁煞人。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 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 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 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都由三部分组成且都可省减。 比喻由本体(被比喻对象)、喻体(做比喻的事物)、 喻词(联系词语)三部分组成。如上文例①“街灯”是 本体,“明星”是喻体,“好像”是喻词。 象征由象征客体(即具体事物,如上文的“百合花”、 “蒲公英”、“雏菊”、“红白的花”。)、象征本体 (即象征意义,也就是表达者的主观意识。如上文例④ 的“纯洁与感情”。)和象征词(表明相关联系的词语, 如④的“象征”。)等三部分组成。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比喻和象征的异同
比喻和象征的共同点: 一、都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 比喻如: ①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用“明星” 来说明“街灯”。) ②人不可以无耻,因为无耻是魔鬼的钓饵。(用“钓饵” 来说明“无耻”。) ③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燕雀”、“鸿鹄” 分别说明“佣者”与“陈涉”。) 象征如: ④我看得见那枣红色的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 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 (用“百合花”来说明“纯洁与感情”。)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 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 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情 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 有情中景、景中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 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如杜甫那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春望》中颔联“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 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的离愁。春花春鸟,本 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 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 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 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我国古典诗歌中很 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如宋祁的“红 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郑燮的 “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 和意味。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 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 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 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 正如题目,对意象的回答是名词性的短语,而 对意境的回答则是描述性的。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或称借物抒情、托物抒情、托物咏 志。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 物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 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 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 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 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 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 或事物,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 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
“想象”指由具体事物引起而想出不在眼前的具 体形象或情景,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 的,却又合情合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